寶寶初次去幼兒園上學的時候,是各位寶媽最揪心的時刻,寶寶離開媽媽之後大多會哭得撕心裂肺,做媽媽的,看到自己的小寶貝哭得那麼慘,心裡在自然不好受。
有的心腸軟的寶媽,把娃送進幼兒園之後自己躲在角落裡哭,還有很多家長"組團偷看",悄悄躲在班級門口伸長脖子往裡面望,想看看自家娃在教室裡有沒有覺得孤獨委屈,又怕自己被孩子看到,影響了孩子培養獨立人格。
在分離焦慮的初期階段,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會覺得很難熬,但是大多數孩子經過三五天的適應之後,都能夠逐漸不再懼怕幼兒園的環境,但是有的孩子卻出現了很明顯的"孤僻"情況,似乎無法融入集體,讓家長非常擔心。
與"群居"恰好相反的性格
寶媽劉麗的兒子小宇在4歲的時候入了幼兒園,為此寶媽非常擔憂,因為小宇是一個比較怕生的孩子,平時和家人一起出門的時候看到陌生人就躲,從來不回應陌生人的搭話,就算是認識的阿姨和叔叔,小宇也從不主動跟他們說話。
但是小宇並不算完全內向的孩子,他對自家的家長和親戚都很活潑,只要是有血緣關係的人,在他看來似乎天生有一種"自己人"的感覺,不會覺得害怕。
這樣特殊的性格讓寶媽劉麗很擔憂,她悄悄去幼兒園偷看孩子的情況,發現小宇在幼兒園果真是一言不發,無論幼兒園的老師多麼和藹,他也不主動和老師講話。
只要老師和其他同學靠近小宇的身邊,劉麗發現小宇立刻就會"警覺"起來,從之前自己愉快的玩耍瞬間變成"冷冰冰"的樣子。
由於小宇這樣的態度,導致其他小朋友都不和他玩,每次集體活動的時候,小宇總是最後一個,合作遊戲的時候,小宇也是唯一一個被剩下的,就算人數剛剛好能組隊,被分到和小宇組隊的小朋友也會不配合地離開他身邊。
看到這種情況寶媽劉麗非常糾結,和幼兒園的老師談這個事的時候,老師只能說再等等看情況,但是形勢並不樂觀,因為老師提出"小宇可能是與群居性格正相反的一類人群"這樣的觀點,讓寶媽覺得憂心忡忡。
那些看似"自閉"的孩子,並不一定孤獨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喜歡"群居"的生活,喜歡擁有朋友,在生活中工作和娛樂也都喜歡和朋友一起進行,喜歡人多的熱鬧場合,對於一個人的獨立空間需求較小。
因此我們在看到孩子"孤僻"的時候,往往會感到擔憂,害怕孩子不合群、不能融入集體,但其實並不是每一個看起來孤僻的孩子都需要有這種擔憂。
家長需要擔心的孩子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
1. 目光緊隨著其他人,渴望與其他人接觸、玩耍;
2. 一個人玩耍或看書的時候心不在焉,表情很明顯不開心;
3. 有偷偷躲起來哭泣的現象,總是悶悶不樂。
如果孩子出現這些狀況,就說明他其實很希望和大家一起玩耍,但是由於自身的原因無法融入集體,這時候就需要家長幫助他們找出原因。
但是如果孩子有以下幾種表現,家長最好不要強行"逼迫"孩子去和集體一起活動:
1. 孩子明確說出"我不喜歡和別人一起玩"或者"我喜歡一個人玩",並且表情自然,神色自如;
2. 看到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時候並沒有表現出嫉妒、羨慕的狀態,也不會因此而抱怨,更不會背地裡說其他人的壞話;
3. 孩子整體狀態良好,精神振奮,沒有任何焦慮、憂愁的現象,也不會偷偷哭泣。
當孩子有這樣的表現時,家長可以安心了,不用強迫孩子一定要去參加集體活動,最好要以孩子自己的意願為主,家長可以多多鼓勵,但絕不能強行要求或者直接下命令。
從這些表現我們可以很輕鬆地看出來,其實孩子是否需要家長介入幫助,主要取決於孩子自身的精神狀態。
人和人是不同的,絕大多數人喜歡集體活動,不喜歡自己一個人被丟下,但這並不代表喜歡獨自行動的孩子就是錯誤的,也不代表他們有什麼心理疾病,家長不需要太多擔憂。
離群索居者,不是野獸,就是神明
這是亞里斯多德的一句名言,各位家長應當記住。在我們的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中,總是以群體性的行為作為大多數人的行為準則,並且以此來作為衡量標準要求所有的人不要"另類",這個觀念在現代社會已經很過時了,家長應當與時俱進。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不能過於死板,我們可以讓孩子不要太獨特、太另類,但是也不該徹底抹殺孩子的個性。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現代社會,家長如果不能早早發現自家孩子的獨特性,那麼依舊會像過時的育兒理念一樣,創造出屬於時代的悲劇。
我們提倡集體活動、提倡團結協作,但是也應當重視每一個孩子的切身感受,否則孩子只是擠在人群中渾渾噩噩地完成了一項任務,對於學到了什麼、付出了什麼、收穫了什麼卻懵懂無知,只能按照一般的"正確答案"做出回答,這就是我們一再強調的"沒有靈魂"。
另外,家長還需要明白一點,其實天性喜歡獨居的孩子,他們雖然尚且年幼懵懂,但是很有可能對於周圍的環境和人的觀察細緻,並且能夠靜靜地進行獨立思考。
在年幼階段雖然思考的問題可能很幼稚、不成熟,但是他們擁有其他"人來瘋"的孩子不具備的忍耐力、沉穩的狀態。一般情況下,這類孩子會在不斷的思考中鍛鍊提升自己的感受能力,可能對於寫作擁有很強的天賦,也能注意到別人注意不到的細節,這是孩子的一大優點。
家長要找準自己的位置,切忌盲目行動
對於這類"離群索居"的孩子,家長們往往認為他們的想法是錯誤的,一定會對將來的人際交往產生不利影響,從而產生了"你這樣將來怎麼辦"的抱怨,但是這種想法不一定正確,也不一定完全錯誤。
喜歡獨立行動的孩子,在之後的人際交往中不大會擁有太多的朋友,但是只要他們願意,可能很容易就能獲得別人的喜歡和親近,也就是說其實他們並不發愁找朋友,只是他們可能對於好朋友的要求更加嚴格,也不願意花費精力去維持太多的友情。
另一方面家長的擔憂也不無道理,喜歡獨立行動的孩子,由於思想上太過獨立,做事往往會陷入被動的狀態,不急不慢的樣子很容易讓家長著急,也很容易錯失一些能夠提升自己的好機會,因此家長也不能完全聽之任之。
對於這類孩子,家長需要做的是進行程度適中的鼓勵,可以先了解一下孩子的喜好,然後鼓勵他們去結識相同興趣的人做朋友,以此慢慢打開交際圈子。
另外家長最好不要給孩子施加心理壓力,不要總是用語言催促孩子去結交新朋友,這樣會讓他們產生焦慮感。
正相反,家長應當告訴孩子,如果沒有足夠的精力維持太多的友情,可以適當地選擇幾個能夠和自己最合拍、能夠互幫互助一起進步的朋友作為好朋友,對於其他朋友的一些邀約可以適當拒絕,這並不是什麼壞事。反而如果為了維持交際和友情,一味地耗費精力,才是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