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盼歸桃源說文化獨家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南宋·嶽飛《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架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宋高宗是南宋的開國皇帝,但卻不是一位賢明的君王,他的昏庸比他的父親和哥哥更甚,從他登上王位的那一天起,無時無刻不在想著怎麼與金國議和。
他先是將都城從南京遷到揚州,眼看著揚州保不住了,又往南逃,最後定都臨安,守著半壁破碎的江山。
更多從北方逃難過來的民眾,大抵都飽受家破人亡的痛苦,在短暫的穩定之後,他們便思念起在北方的生活,那些安穩的日子,再比照下現在這種困頓的狀態,一種悽惶油然而生。
趙鼎是一位極力主張抗擊金兵的官員,曾是南宋朝廷中不可或缺的一名重臣,這首《滿江紅》是他在徽宗和欽宗被攜走後,南逃至長江,渡江後在儀徵江口寫下的:慘結秋陰,西風送,霏霏雨溼。悽忘眼,徵鴻幾字,暮投沙破。試問鄉關何處是,水雲浩蕩迷南北。但一抹,寒青有無中,遙山色。
天涯路,江上客。腸欲斷,頭應白。空騷首興嘆,暮年離拆。須信道消憂除是酒,奈酒行有盡情無極。便挽取長江入尊疊,澆胸臆。
愁雲凝結在秋日的天空,陰雲密布,細雨濛濛,心情本就已經很難受了,再舉目四望,依然是悽涼一片,只有幾行歸鴻,暮色中投宿在水中的沙灘。
它們還能在天幕中自由飛翔,傍晚了還有棲息之所,而我呢,居無定所。想問問自己還記不記得自己的故鄉在哪裡,只看見一片雲水相連的天際,辨不清方向,其中一抹淡青的山色,遙不可及。
開頭三句,不是通常的悲秋情調,而是當前的時令景色表現了北宋淪亡、中原喪亂的時代氣氛,及至最後回望淮水諸山,告別中原,詞人無限依戀的情意,溢於言表。
茫茫天涯路,我漂泊在江上,想到國破家亡,便愁斷了腸,白了頭髮。唯有撓著頭髮嘆息,晚年遭遇了分離,消除愁思的只有酒,借酒澆愁又怎能消除無限的憂傷,不如將面前的江水舀入金樽喝下,方能澆熄我胸口無盡的愁緒。
趙鼎將無盡的愁緒和眼前滔滔不絕的長江合為一個整體,令人感到這種憂愁直如長江一樣浩蕩無涯,無可遏止。作者的愛國熱情和滿腔積鬱不平之氣,也於此盡情流露出來了。
《宋史·趙鼎傳》中記載,趙鼎南渡後,累官到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時,一度罷官,然後又任平江府知府、建康府知府,這位四歲喪父,全賴母親撫養教育,精通經史百家學問的南宋宰相,不但精忠報國,而且敢於直諫,全然不顧個人的得失。
1138年,迫於金國的軍事壓力,南宋朝廷很多人都主張割地求和,但趙鼎堅決反對以秦檜為首的投降派的賣國行徑,遭到了秦檜的忌恨。秦檜當上宰相後,對趙鼎採取了瘋狂的報復行為,他不斷捏造罪名,將趙鼎一貶再貶,最後流放到吉陽軍。
秦檜還專門派人監視趙鼎的一言一行,要求吉陽軍每月都要向他匯報趙鼎的生死情況,逼死趙鼎的野心昭然若揭,趙鼎為了不連累家人,給家人留下了遺書後,便絕食而亡。
趙鼎是個悲劇人物,但他的浩然正氣卻為後世所稱頌,他對南宋的擔憂也正是處在南宋小朝廷的統治下,所有的子民心中都有的憂慮。
貪婪的金兵想著吞併南宋,更多的南宋子民想的是如何抗擊金兵,收復失地。這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嶽飛了。
宋高宗在紹興時,由於當時軍民自衛反擊,金兵屢屢受挫,戰爭的形勢也發生了大逆轉,使得宋高宗和金國的和談順利進行。
金國要求南宋向金國進貢黃金白銀,南宋要求金國退還陝西和河南,並且送還宋徽宗的棺木。嶽飛極力反對和談,在戰爭勝利偏向我方的情況下再和談,簡直就是滅自己威風。在這樣的境況下,嶽飛寫下了《滿江紅》,直抒胸臆。
我懷著無比的憤怒走上城頭眺望,瀟瀟細雨也漸漸停止。抬頭望,忍不住仰天長嘯,激烈的情緒無法平靜。三十年來對於人世間的功名,我一向是看做塵土,為了家國我轉戰各地,跋涉了幾千裡的路程。不要等到青春已過,頭髮花白才後悔莫及。
靖康年間的恥辱,至今還未昭雪,臣子的恨意要到何時才能消失,我要駕著戰車揮師北伐,踏破重重險阻,把敵人粉身碎骨,餓了就吃他們的肉,談笑間喝他們的血解渴。等有朝一日收復了失地,江山統一,再收兵回朝拜見皇帝,重獲太平。
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達了他抗金救國的決心和意志,幾百年來被世人傳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紹興六年(1136年),嶽飛才三十四歲,但是他統領的嶽家軍早已經徵戰無數,行軍途中他帶領部下登高望遠,心中志氣鬱結。
因為主和的宋高宗壓根就不想打仗,不斷召嶽飛回都城,再加上奸佞小人不斷進讒言,嶽飛的軍權被完全剝奪了,甚至嶽飛一手栽培出的「嶽家軍」也被別人接手了。
趙構不僅收回了嶽飛的兵權,還啟用主和派秦檜為樞密使,讓他獨攬大權,極力促成投降賣國行為。民眾抗金的積極性大為受挫,主戰派的趙鼎、王庶、張戒等人因為反對議和觸怒了秦檜,被他排斥出朝廷,被貶謫、流放,境況非常悽涼。
受到投降派的打壓,嶽飛的滿腔抱負化成了浮雲,徹底變成了一個閒雲散人。宋高宗在秦檜的協助下,順利跟金國和談成功,但是金國的貪慾越來越強,南宋朝廷上貢的錢財土地遠遠滿足不了他們的貪婪,他們也看明白南宋朝廷的軟弱和無能,於是在和議達成一年後,又一次南侵。
這次的情況比較緊急,因為和議剛籤訂沒多久,南宋朝廷還處於鬆懈狀態,完全沒想到金國會這麼快又來侵犯,對金兵的防禦完全不夠。
實在沒有辦法了,宋高宗便重新啟用嶽飛,讓他上陣殺敵,抵禦金兵。嶽飛統帥的嶽家軍,治軍嚴明、作戰奮勇,有「死守無去」的強硬作風,連金兵聽到「嶽家軍」三個字都會膽寒,當時在金軍大營中流傳的一句話:「撼山易,撼嶽家軍難。」
嶽飛率領嶽家軍,聯合劉琦、韓世忠等名將,一路北徵,很快便打到了長江,將南岸收復後順利渡江,進入中原腹地。
中原的百姓歡欣鼓舞地迎接嶽飛的到來,不僅夾道歡迎,爭相來敬拜他們,還有的將家中僅剩的牛羊牽來搞勞嶽飛和嶽家軍。
嶽飛豪氣萬千,他對部下說,要帶領他們直搗黃龍,從這兒一路打到金國的老巢去,將被囚禁的欽宗解救出來。
但是這些都成為了實現不了的泡影,正在嶽飛準備率眾攻打開封時,宋高宗和秦檜突然下旨將嶽飛強制召回。
嶽飛不甘心,給高宗寫了個摺子,意思是說:「現在天時地利人和都傾向我們這邊,我強金弱,很快就能收復國土,千萬不能錯過這個大好時機啊。」
急著和談的宋高宗哪管得了這些,他完全無視嶽飛的奏摺,下了十二道金牌讓嶽飛回朝,他怕夜長夢多,怕金國人反悔。
嶽飛沒有辦法,只能遵旨退兵,剛收復的失地又被金兵佔領,先前的辛苦全都白費了。回朝後,由於金國人對嶽飛的懼怕,特意交代了秦檜一定要把嶽飛弄死,可是嶽飛的德行人品都那麼出眾,況且得到民眾的那麼多愛戴,該怎麼給他定罪呢?
這是讓秦檜傷透腦筋的一件事,終於在紹興十一年(1141年),將嶽飛和他的部將逮捕,定了個謀反的罪名,可是秦檜又完全找不到嶽飛謀反的證據,最後拖得實在沒辦法了,便將嶽飛偷偷在獄中處決了,他的兒子和其他部將也遭受了腰斬的極刑。
宋高宗害怕欽宗的歸來,因為一旦金國送回了宋欽宗,南宋的皇帝由誰來做呢?宋高宗怎麼肯將剛剛坐穩的王位拱手讓人,所以他才會那麼喜歡和談,其實都是為了他的一己私慾,他為了自己的皇位,為了能坐在這至高寶座,捨棄了自己的父親和哥哥,捨棄了北宋江山和子民,捨棄了那麼多追隨他擁戴他的猛將賢臣,偏安一隅,戰戰兢兢地抱著皇帝的寶座直到終老。
所以,主張抗金的將領多半沒有好結果,不是貶死便是鬱鬱而終,這大概是那些為國捐軀的英雄們想不到的,也是最為殘酷的事實吧。
參考資料:古詩詞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是作者盼歸桃源說文化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