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除了有一些傳統的節日和節氣之外,還有很多特殊的用來表示天氣的日子,比如說三伏和三九,很多網友不知道入伏是什麼意思,下面小編就為大家解釋一下。
入伏是什麼意思?
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約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一段時間。夏至以後,雖然白天漸短,黑夜漸長,但是一天當中,白天還比黑夜長,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仍比散發的多,近地面的溫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到「三伏」期間,地面吸收的熱量幾乎多於散發的熱量,天氣也就最熱了。再往後,地面吸收的熱量開始少於地面散發的熱量,溫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一般出現在夏至的「三伏」。
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氣最熱的時間。
2018年入伏時間:2018年7月17日開始入伏。
2018年三伏天時間表(2018年伏天時長40天)
2018年初伏時間: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10天
2018年中伏時間: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為中伏,20天
2018年末伏時間:2018年8月16日——2018年8月25日,為末伏,1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