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婚」悄然興起,暴露了部分夫妻的「野心」

2021-01-08 影子小屋

最近經常在網上看到網友們熱議「兩頭婚」,甚至還一度上了微博熱搜。

所謂「兩頭婚」,其實就是男不娶女不嫁,雙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房子,生了孩子後一個跟父親姓,一個跟母親姓,如果夫妻工作忙的話,就會把兩個孩子分別給夫妻雙方的父母帶。

其實這種婚姻情況並不是最近幾年才興起的,而是清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畢竟江浙地區自宋朝以後就成為中國比較富庶繁華的地區,而一旦經濟發展到某個程度之後,就會生出某些奇怪的習俗。

網上很多人都議論紛紛,我還看到很多年輕人表示贊同,認為這才是真正的「門當戶對」。

其實在經濟發展的今天,或許很多年輕人都有這種意識,雙方條件都不錯,而且大家也不是傻瓜,婚姻財產分得非常明確,就算最後婚姻真的出現狀況,也不會為了夫妻財產和鬧得不可開交。

據一個江浙地區的朋友說,他們家鄉有個不成文的規定,就是夫妻雙方在結婚前買的房子,都會各自裝修自己的,從不幹涉對方家庭怎樣裝修。

在沒有開放二胎之前,夫妻雙方經常會因為彼此的父母爭搶帶孩子而發生爭執。四個老人掙著帶一個孩子,雙方家庭長輩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也不統一,特別影響孩子的童年成長。

而隨著二胎政策開放後,這些地方的很多家庭條件還算不錯的夫妻,就會考慮生二胎,這樣也好減少雙方父母為了爭奪孩子帶來的不快,可以讓各自的父母分別帶一個孩子。

其實大家當初這麼做也沒想太多,主要是圖個親近,好讓孩子享受長輩的關愛。畢竟如果真的讓雙方父母吵得不可開交,那這種婚姻就很有可能會受到父母的幹涉。

而選擇「兩頭婚」的夫妻雙方,對於嫁妝彩禮這件事也不太在意,長輩之間也不怎麼追究。最終夫妻倆準備的彩禮錢,父母也會拿出來給夫妻倆的新家庭增添一些用品,以備不時之需。

其實在「兩頭婚」還不是太火的時候,很多家庭會因為彩禮的問題發生矛盾。很多女人覺得自己多要點彩禮很正常,畢竟結婚後孩子要跟男方姓,而且自己父母辛苦養自己這麼大也不容易,怎麼著也要解決自己父母的後顧之憂。

不過隨著「兩頭婚」的興起,彩禮也就開始變得好商量起來,因為在很多人看來,無論對於孩子的姓氏,還是對於自己的婚姻狀況,在一定程度上都達到了「平等」。

也就是說之前女人要高價彩禮也是為了能夠在婚姻上趨於「平等」,畢竟女方嫁到男方家後,似乎一切都屬於男方家庭。

然而當很多開始熱議「兩頭婚」時,卻沒有發現一個新的弊端正在慢慢出現,其實「兩頭婚」在很大程度上是「兩頭啃」雙方的父母。

怎麼說呢?當下90後已經成為了社會主力軍,而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所以雙方父母都願意為了自己的兒女傾盡所有,他們捨不得子女受委屈才同意「兩頭婚」。

婚姻的本質其實最重要的就是生活,夫妻生活應該沒有算計,只有和和和氣氣,相互扶持,只有這樣才算幸福的婚姻。

而「兩頭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兩個人結婚僅僅只是搭夥過日子。畢竟AA制的婚姻往往會淡化夫妻關係,無論做什麼都需要AA,那還需要夫妻幹嘛?

在一段婚姻中,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依然存在著男尊女卑的思想。比如女人生了孩子後,就得有義務一邊照顧家庭還要一邊顧忌事業,反觀男人,大部分都只顧事業,對於家庭的瑣事他們幾乎不怎麼過問。

所以兜兜轉轉,在婚姻中,女性始終是精力消耗最大的一方。如果按照傳統的婚姻模式,男方出房子,女方出人,那隨著時間的流逝,好像男人會覺得自己優於女性。

而且在出現「兩頭婚」的這些地方,大部分人家都是比較擅長做生意的,特別是對於孩子的教育支出和培養,也會花費不少。

因此,好多夫妻在養育孩子這件事上,不得不依靠彼此的父母,老人也會樂此不疲地補貼一部分。久而久之,雙方的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教育,於是在不斷的給予中,就產生了「兩頭婚」的觀念。

「兩頭婚」從本質上來說確實存在啃老的嫌疑,但實質上又是兩個家族的資源結合,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女撐腰,希望下一代過得更好,幫助他們減輕一部分負擔。

更何況願意「兩頭婚」的夫妻,相信家庭條件也不會太差,畢竟在這麼大的生活壓力下還能堅持要兩個孩子,真的不是一般家庭能夠承受的。即便這種婚姻離婚率高,那人家也有那個資本,不必為了不理想的生活忍氣吞聲。

從另一方面來說,「兩頭婚」也算是一種優生學,一對收入對等的夫妻,再加上雙方父母的大力支持,很大程度上讓孩子收到了良好的教育。

這種婚姻還有一點比較好的就是,雙方家庭一點都不存在重男輕女,畢竟這種情況,只要有重男輕女的現象存在,雙方父母絕對不會同意兒女這麼做。

大家平時看看熱鬧就行了,沒必要太酸。

-END-

相關焦點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 兩頭婚什麼意思?和傳統婚姻有何不同?
    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 火遍全網的「兩頭婚」,為何興起在江浙一帶?
    且不論這種婚姻形式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其率先興起並流行於江浙一帶,確實令人毫不意外。歷史:「兩頭婚」由來已久實際上,這種婚姻形式並非近些年的新現象,早在明清時期的江南農村,它就已經出現過了。他們的原生家庭相隔距離並不太遠,便於夫妻兩邊輪流居住或自由居住,有效解決雙方家庭的情感撫慰和養老問題,這也是「兩頭婚」能夠實現的一個前提。
  • 「兩頭婚」的好與壞,要看夫妻如何去經營
    ——本文系紅網第六屆全國大學生「評論之星」選拔賽參賽作品近日,《中國婦女報》報導的「兩頭婚」的婚姻模式在網上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僅在微博上,「兩頭婚」這一話題的閱讀量高達就有3.1億,討論量也有3.8萬之高。由此可見,人們對於這種新型婚姻形式十分關注。
  • 江浙一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這種婚姻形式,是近年來在江浙地區悄然興起的一種新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
  • 專訪「兩頭婚」研究者:為什麼興起在江浙,家庭內部如何協商
    「『兩頭婚』充滿了協商性,包括孩子跟誰姓」澎湃新聞: 什麼是「兩頭婚」?定義是什麼?趙春蘭:首先我想要澄清一點,之前媒體報導的所謂「兩頭婚」中提到「兩頭」是指各自住各自家,這點是不準確的,不是各自住各自家。而是兩邊都有婚房,都有生活的空間。
  • 「兩頭婚」興起引熱議:男弱女強還是男強女弱?聽聽專家怎麼說
    這種在我國江浙一帶悄悄興起的新的婚姻形式,俗稱「兩頭婚」,或「兩家親」。這種新興的婚姻模式受到很多當地人的推崇,同時也有人認為這種類似「AA制」的婚姻形式會給夫妻和孩子之間的親密關係造成傷害。 有人認為公平,有人認為吃虧,一時眾說紛紜,引發熱議。那麼,什麼是「兩頭婚」呢?
  • 江浙興起「兩頭婚」:男不言娶,女不叫嫁,婚後常住爸媽家,兩娃分別...
    」的婚姻形式,在江浙以及中西部零星幾個城市流行,並悄然改變中國傳承千百年的家庭社會關係。隨著當地「80後」、「90後」獨生子女長大成人,逐漸步入婚姻殿堂,這些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近年來興起一種「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的「兩頭婚」模式。  記者採訪發現,「兩頭婚」較好地滿足了獨生子女家庭父母的養老及精神慰藉需求,也回應了女方家庭希望傳宗接代的習俗訴求,它是一種傳統婚俗上的補充創新,彰顯出中國文化的持續性和變通性。
  • 江浙「兩頭婚」現象:是「兩家親」還是「兩頭昏」?
    尤其是雙獨家庭,「兩頭婚」讓「老一代可以緩解養老壓力,年輕一代可以緩解育兒壓力」。「不嫁不娶」「兩家拼拼」,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同時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並且一家一個姓……這種被稱為「兩頭婚」的婚姻形式,在江浙以及中西部零星幾個城市流行,並悄然改變中國傳承千百年的家庭社會關係。
  • 男不娶女不嫁,最近流行的「兩頭婚」~你怎麼看?
    這是近些年在當地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兩頭婚」也登上了熱搜榜。
  • 面對年底催婚,風靡江浙的「兩頭婚」,會不會成為主流婚配形式?
    年關將至,對於大多數適婚青年來說,無疑會遭受來自四面八方的催婚壓力。面對與日俱增的催婚,為了不忤逆親人的期許,越來越多年輕人除了選擇「借」、「租」對象外,也有一些人借鑑「兩頭婚」相互成全。何為「兩頭婚」?
  • 「男不娶女不嫁」,如何解讀江浙地區的「兩頭婚」?
    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的「兩頭婚」現象,經媒體報導之後引起廣泛關注。對於習慣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傳統婚姻模式的人們來說,這種「男不娶女不嫁」的新婚姻模式真可謂顛覆了認知。與此相對應,夫妻雙方的父母不再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之分,大家統一稱謂,都叫「爺爺奶奶」。  這種讓不少網友大呼「毀三觀」的婚姻模式,在江浙當地早就已經出現,而且不在少數。當地人也早已見慣不怪,淡然待之。  「兩頭婚」的出現,其根源在於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社會關係發生了變化,婚姻制度必須回應這種變化,回答人們對婚姻制度提出來的新需求。
  • 一種新的婚姻形式悄然興起!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來源:郎club近年來,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形式,當地人俗稱「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有何利弊?
  • 兩頭婚:從妻子口袋裡掏出兩百塊,你一百我一百,這叫男女平等?
    關注熱點,關注社會問題與女性問題,與你共鳴,請關注百家號「侯虹斌」近年來,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這種婚姻實行AA制,男方不付彩禮,女方不出嫁妝,結婚時男女雙方家中都辦喜事,結婚後在兩邊居住,需要的房子、車等由雙方共同花錢買,同贍養雙方家中的老人等。
  • 不必戴有色眼鏡看「兩頭婚」 它只是客觀限制下的家庭權變
    連日來,「兩頭婚」話題引發全網關注,引起全民大討論。有人支持,有人反對,一時間眾說紛紜。「兩頭婚」興起的關鍵性因素是什麼,「兩頭婚」為解決什麼問題而出現,「兩頭婚」本身有何發展過程以及它是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就這些問題,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採訪了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莫豔清。「兩頭婚」興起的根本原因?
  • 「兩頭婚」是什麼婚?能真正公平嗎?
    最近,江浙地區「兩頭婚」的婚姻形式引起廣泛討論,有人認為「兩頭婚」省掉了彩禮和嫁妝,簡化了傳統婚姻形式,是一種進步;也有人認為雖然彩禮嫁妝被省去,但小夫妻的日常開銷還是要依靠雙方父母,年輕人不獨立自主。 「兩頭婚」的具體實行中和傳統嫁娶婚都有哪些差異?這種婚姻形式更能保護女性的權益嗎?未來有可能擴展到全國嗎?
  • 兩頭婚是什麼?只是一陣風,傳統婚姻模式短時間不會改變
    因而,很多未婚的人開始對「兩頭婚」充滿美好的想法。其實,這只是一種天真的幻想。兩頭婚,取字面意思就很直白。既男不娶、女不嫁,小夫妻不傾向於任何一方。結婚之後,男方家庭與女方家庭同等權重,彼此的父母都叫爸媽。表面上看起來,這確實是一種有別於傳統婚姻的家庭形式。孩子出生後不再僅僅跟父姓,夫妻一人一個似乎更公平。第一個孩子跟父姓,由男方承擔主要的撫養精力。
  • 「兩頭婚」毀了什麼?這就是年輕人越來越聽話的一個原因!
    冰川思想庫特約撰稿 | 張豐「兩頭婚」這個詞,給人一種怪異的感覺。它是指年輕人結婚,男的不叫「娶」,女的不叫「嫁」,據說開始在浙江流行起來。網上有不少人在吹捧,也有學者在關注,甚至有人專門寫了論文,認為這有利於改善代際關係,是一種更看重溝通的婚姻模式,因而也能促進和諧。
  • 兩頭婚沒有新意,僅是體現了這兩個意識
    近日,看了不少關於「兩頭婚」的議論,持肯定與否定意見的都有。這裡,看後持有不同看法,也來談談我的觀點。   我認為「兩頭婚」並沒有什麼新意,其背後只是彰顯了這兩個思想意識,即:一個是男女婚嫁及生育上的平均主義意識,另一個是利益匹配對等上的平均主義意識。   先看男女婚嫁及生育上的平均主義意識。
  • 是「兩頭...
    不同以往的形式:兩頭婚近日,《中國婦女報》刊載文章《江浙興起兩頭婚偶然還是必然?》,引發了網友們關於婚姻的討論。文中提到江浙一帶興起了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小夫妻成家後依舊與雙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
  • 蘇力:「兩頭婚」興起,結婚到底是為了什麼?
    導讀近日,一篇報導江浙地區「兩頭婚」的媒體文章引發熱議,圍繞著冠姓權、撫養和贍養、財產分配等婚姻中的敏感話題,支持者與反對者各執一詞。「兩頭婚」在提供一種新型婚姻關係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婚姻不僅是兩個人、兩個家庭的關係,還有很強的社會功能。在本文作者蘇力看來,婚姻制度是一個社會歷史的過程,一直關涉利益的分配,現代社會尤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