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中華民族最經典的祝福語句,也是無數人一直探尋的康莊大道。自然,各有各的說法,且不無道理。
那麼,如何福如東海呢?東海龍王爺有自己的一番說道。
緣起《西遊記》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書中有敘,孫悟空學成72變法術後回到花果山,為尋找得心應手的兵器強闖東海龍宮,向東海龍王索得如意金箍棒後仍不知足,還強迫東海龍王招來三個弟弟獻上金冠、金甲、雲履,然後得意洋洋、耀武揚威地離開。
為此,四個龍王氣憤不已,東海龍王向玉皇大帝進上表文,控訴孫悟空欺負自己和龍王家族,申請天庭嚴懲妖仙孫悟空。
顯然,東海龍王敖廣對孫悟空可謂深惡痛絕。按常理推斷,孫悟空如有什麼麻煩、犯了什麼錯,龍王爺定當幸災樂禍,說不定還會落井下石。不過,後來發生的一件事卻讓世人大跌眼鏡,也讓我們知道了如何才能「福如東海」。
究竟什麼情況?且看:
《西遊記》第十四回「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中,孫悟空拜唐僧為師父、隨唐僧赴西天取經的第二天,打死了攔路搶劫的六個凡間強盜。為此,師徒二人爆發了一場激烈的衝突。唐僧嚴厲訓斥徒弟,說他還像以前那樣隨意大開殺戒就「去不得西天,做不得和尚!」末了還連連說道「忒惡!忒惡!」
孫悟空雖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500年、甘願拜唐僧為師當佛門弟子,畢竟是心高氣盛的「齊天大聖」,哪裡受得了如此訓斥。何況自己殺的是強盜,因此一氣之下反駁師父幾句之後來了一句「老孫去也!」便一個筋鬥雲欲回花果山。路過東海龍王的水晶宮時,他跑去找東海龍王敖廣,只為敘敘舊、喝喝茶。
簡單敘談幾句後,得知孫悟空聽了南海觀音菩薩勸善,皈依佛門,欲修正果,保唐僧去西天取經,卻因唐僧嘮叨而一氣之下離開、欲回花果山。東海龍王自然明白,孫悟空此舉違背天條,將再次惹翻天庭、招來懲罰。孫悟空最好的選擇是知途迷返、在天庭震怒之前重新回去陪護唐僧。
面對這個心高氣盛、嚴重傷害過自己和龍王家族的傢伙,是落井下石、鼓勵孫悟空繼續錯誤並招惹懲罰,還是不計前嫌、勸導孫悟空知途迷返、追求正果,或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此置之不理,東海龍王可隨意發揮。
但見這位龍王爺沒有置之不理,更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很用心地對孫悟空來了一番勸解,讓孫悟空知途迷返,當時,在水晶宮裡,孫悟空看到了壁上掛著的一幅圯橋進履的畫,對畫中的情景有點興趣,詢問龍王這幅畫所描繪的內容。
想到孫悟空當前的狀態,龍王爺立刻順水推舟,向孫悟空講述了畫中描繪的「孺子可教」典故,詳述了張良的修煉事例,最後直擊孫悟空「修正果」的心願,誠懇地提醒孫悟空,「你若不保唐僧,不盡勤勞,不受教誨,到底是個妖仙,休想得成正果。」
看到孫悟空心有所動、沉思不語了,龍王爺再接再厲,告誡孫悟空,「不可圖自在,誤了前程。」
在龍王爺的勸導下,孫悟空修煉正果的心願被激活、被強化,頭腦也清醒了,即刻知途迷返,回去為師父保駕護航,繼續自己的修煉正果之行。
面對這個手持金箍棒、頭戴金冠、身披金甲、腳穿雲履的傢伙,東海龍王敖廣肯定會想起孫悟空上門欺負時,「南海龍戰戰兢兢,西海龍悽悽慘慘,北海龍縮首歸降。臣敖廣舒身下拜」的情景會湧上心頭,悲憤之情難免。但是,他沒有對孫悟空的麻煩幸災樂禍,更沒有落井下石,而是傾心相助。
自然,最大的受益者是孫悟空,東海龍王自己也受益非凡——他跳出了你來我往、互相報復的惡性循環,贏得了輕鬆自在的好心情,還多了一個靠譜的朋友。
這就是龍王爺用行動彰顯的一條「福如東海」康莊大道——寬容那些傷害過自己的人,只要他們秉性不惡劣,或是已經改邪歸正了。
將寬容描繪成通向「福如東海」的一條康莊大道,小題大做嗎?非也,寬容看似只是淡然一笑、轉身走人,其實價值非凡。
人間是群居社會,人與人不同,磕磕碰碰、互相傷害的現象比比皆是、原因千奇百怪,大多數是無意的傷害。例如,孫悟空強闖東海龍宮索取兵器和服飾,也只是因為他覺得那裡有富裕,去討要幾件不是什麼事,他不知道自己的行為對龍王家族是一個很大的傷害。所以,事後他還把東海龍王當成朋友,回家路上還會去龍宮裡面找他喝茶敘舊。
可見,大多數傷害、甚至某些看似很惡劣的現象,當事人未必是惡意的,適當的寬容是應該的。如果某人缺乏寬容之心,對傷害過自己的人總是耿耿於懷、不依不饒、反擊報復,他的生活空間恐怕難得片刻的安寧。這樣的人生,有什麼意思呢?
其實,寬容的價值大家都不陌生,先哲們早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名言警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量大福亦大,機深禍也深。」「冤冤相報何時了!」等等,信手拈來。還有唐代著名和尚詩人寒山的名言,「有人辱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更是形象地道出了寬容的價值。
別人無心對自己的傷害,不該介意。品行低劣之人故意對自己的傷害,不值得為之扭曲自己的心靈去報復。
想要「福如東海」嗎?向東海龍王學習,寬容那些傷害過自己的普通人。
有道是:
人生大戲當唱響,多福長壽乃眾望;
東海龍王獻秘方,寬容宿敵還相幫;
人來人往磕碰多,量大福大不砌牆;
拋棄前嫌不記仇,以德報怨福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