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飽含哲理的一首詩,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2021-01-09 品詩賞詞

春天裡雨水較多,三月的雨密得像牛毛,淅淅瀝瀝地灑在田野和樹林,那些在冬天裡快要枯竭的溪流河汊,經過幾場春雨,立刻都變得豐盈起來。河邊的楊柳似乎也歡樂地迎接這難得的景象,扭動著腰肢快樂地起舞。宋代一位詩人正要出行,一場春雨助力,讓他暢遊無助。

泛舟

宋代:朱熹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同時也是一位文學修養深厚、學識淵博的學者。他不僅善於考證,長於研究,在文學批評方面也有獨到見解,而且能詩會詞,通曉音律,具有文藝創作才能,這首《泛舟》就是流傳很廣的作品。

這首詩通俗易懂,寫的是作者適逢漲水時節乘船而行的一點感想。他坐著一條大船,像古代打仗所用的艨艟巨艦一般大而沉重,可是因為江水充沛,一瀉千裡,大船行得飛快,毫無吃力之感。於是,很自然地聯想到在這之前的天旱時節,因為水流減落而難以承受大船的運載,只好藉助牽夫們艱難航行的情景。

兩相對比,不免喜從中來,從而寫下了「此日中流自在行」的輕鬆之感。讀了此詩,我們也仿佛身在船上,與作者一起經歷了這次航行一樣,心中產生一陣輕快的感覺。一首絕句,篇幅有限,我們不能要求它承擔力所不及的超負荷內容,但簡單的話語,卻寓意深刻。

此詩注意發揮絕句之長,把中心內容限制在泛舟這一點上,不貪多務得,不作過分渲染,而是以簡潔明快的筆法道出,同時將形象的描寫與議論性敘述結合起來,從而巧妙地完成了藝術表達的任務。語言本色、平易,不假雕飾,也與表現手法相統一,顯得十分流暢,毫無吃力之感。

一艘大船在小溪裡是無法前進的,而在波浪滔天的大河中卻行走自由,毫無阻隔。詩人從親身經歷中得到靈感,抒發了自己的情懷。讀者也可以從中受到啟發,此詩是以泛舟喻學,很多事情千思萬索,及至悟來,不思不勉,自然而然,從容中道。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兩句詩飽含哲理,回想我們生活中很多事情,從一開始不熟悉到了解,又從陌生到精通,其中也不知經歷了多少曲折。但唯有經歷了,才能得到經驗,有時必要的失敗反而可以讓我們變得更堅強、更勇敢和更智慧,而這一切都需要踏踏實實地靠親身實踐去摸索,更需要不斷地感悟。

相關焦點

  • 朱熹談讀書,領會這幾首詩,終身受益
    談到讀書的作用,又不能不說到宋真宗趙恆,他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有多少人不知道。雖然詩中說得太功利,但是也確實給了那些十年寒窗的學子不少動力。
  • 朱熹的一首詩流傳久遠,看似歌詠春天,卻暗含深意和哲理
    下面這首詩雖然也是描寫春天的好詩,不僅流傳久遠,而且詩感強烈,讀來韻味十足,朗朗上口。可是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詩其實還有更深的含義,同時哲理性也很強。原文:《春日》 宋代 朱熹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朱熹是宋朝人,從小聰慧過人,十九歲就考中進士。
  • 十一首,朱熹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傾長河注東海之淚
    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風和日麗遊春在泗水之濱,無邊無際的風光煥然一新。誰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風吹得百花開放、萬紫千紅,到處都是春天的景致。觀書有感二首·其一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 別以為只是寫景,其實充滿哲理
    其實雖然宋代詞大行其道,但是詩也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像陸遊、楊萬裡都是以詩成名的宋代文人,而蘇軾、辛棄疾、李清照等這些詞壇大家雖然是以詞成名,但是寫起詩來也是頗有造詣。雖然宋詩傳承於唐詩,但是比起唐詩,宋詩也有自己的特別之處,相信讀過比較多唐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唐詩主要是以寫景抒情為主,而宋詩更多的則是論理,通過詩作將某些道理或者哲理傳遞給讀者。
  • 宋詩中最遺憾的一首詩,僅僅四句,卻寫盡人生遺憾!
    譬如宋詩,宋詩承襲唐詩發展而來,但宋詩更側重於語言的深入挖掘和理趣哲理的表達。宋詩的成就實際上不亞於唐詩,後世詩壇曾數次掀起唐宋之爭,一直到近代才確立了詩尊盛唐的統一。唐詩重意而宋詩重理,宋詩中的理並非簡單的哲理道理,而是理趣,將生活哲理、人生哲理、自然哲理等等寄寓詩中,以形象自然的詩句到處,既表其理,又顯其趣。譬如蘇東坡的「春江水暖鴨先知」、朱熹的「為有源頭活水來」等等。
  • 宋代著名的理學大家朱熹的詩詞佳句賞析
    《春 日》  朱 熹 (南宋)  勝 日 尋 芳 泗 水 濱 ,  無 邊 光 景 一 時 新 。但泗水在山東,孔夫子曾在泗水之濱講學傳道;而南宋時那地方早已淪陷於金國,朱熹怎能去遊春呢?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詩中的「泗水」暗喻孔門,「尋芳」暗喻求聖人之道,「東風」暗喻教化,「春」暗喻孔子倡導的「仁」。這些意思如果用哲學講義式的語言寫出來,難免枯燥乏味。本詩卻把哲理融化在生動的形象中,不露說理的痕跡。這是朱熹的高明之處。
  • 詩詞|一首詩,驚豔千年
    四句小詩,句句設疑,句句作答,猶如抽蕉剝筍,剝去一層,還有一層。所以,它不僅篇法圓淨,而且在結構上也曲盡其妙。 《網師園唐詩箋》:真情發為天籟、一句一意,仍一首如一句。《寒食》唐代: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首《寒食》是韓翃的名作。
  • 王安石一首比較冷門的詩,很多人可能沒有讀過,但是同樣寫得很美
    後人對於宋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宋詩失去了韻味,只是一味地偏重於哲理,讀來味如嚼蠟;當然也有人偏愛宋詩,認為裡面的哲理,講述了很多的大道理,這樣能夠明白很多的道理,所要看個人的理解。以我個人而言,無論是唐詩,還是宋詩,那都是同樣喜愛。
  • 朱熹的詩「問渠那得清如許」中「渠」字什麼意思呢?你知道嗎
    大家對朱熹的詩歌《觀書有感》很熟悉了,很多小學生都已經會背誦了。這是一首七言絕句,而且以說理如詩,很符合宋詩的氣質!全詩如下: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有源頭的活水流過來」乍一看,翻譯的還挺對的,其實不然。先從原詩的句意理解,前文說的是「半畝方塘」,這分明是個池塘啊,怎麼後面就變成了水渠呢?
  • 「宋詩欣賞」朱熹.香界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住此中。一、創作背景簡介:此詩的主標題是「伏讀秀野劉丈『閒居十五詠』,謹次高韻;率易拜呈,伏乞痛加繩削,是所願望。」次標題是「香界」,總共有十五首詩,主標題都一樣,但都有次標題。雙引號中加粗字的標點符號是筆者添加的,以便讀者理解此詩創作的緣由。「伏讀」的意思是恭敬地拜讀;「秀野劉丈」意即「秀野劉老先生」。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蘇軾的名氣很大,才華也是無人能及,他不僅詩寫得好,詞更是一絕,另外在書畫方面還有著極高的造詣,入選了唐宋八大家,同時也是北宋最具有創造的大文豪,千百年來人們極為推崇蘇軾。北宋雖然有很多的文人被貶過,可是蘇軾的人生之路走得最為艱辛,貶得最遠,也受到了最為沉痛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是與眾不同,以這首《洗兒詩》來說,那就是一首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哲理的精品之作,通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來描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寫下了對於人生的感悟。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 100句飽含哲理的詩句,哪一句你最有體會?
    ——李白《將進酒》35、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蘇軾《稼說送張琥》36、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37、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遊《冬夜讀書示子聿》38、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蘇軾《琴詩》39、莫笑賤貧誇富貴,共成枯骨兩何如?
  • 被明成祖滅十族的方孝儒,寫下了這首深刻的哲理詩
    這首詠鸚鵡的詩,實為感慨人世的不可逞才顯能,道出了好事反而成壞事的哲理。幽禽,被幽禁的鳥,起筆即交待鸚鵡不得自由的處境。「兀自囀佳音」,鸚鵡被囚,仍然還鳴囀著美妙的聲音。鸚鵡「玉立」雕籠內,仍然有著「萬裡心」,嚮往著翱翔於萬裡晴空,自由自在地飛遊於山林之間。鸚鵡身雖被囚,心卻不羈。鸚鵡有著天生優質,玉立,形象優美;佳音,鳴聲柔美。
  • 古人也使小性子,蘇東坡一首抬槓的古詩,卻讓人們讀出了人生哲理
    蘇軾的詩風格大氣磅礴,一副大家氣派,其中涉獵之廣也是古今罕有。不過即使是蘇軾這樣的大詩人也偶爾會使些小性子,蘇東坡寫過一首抬槓詩,卻讓人們讀出了人生哲理,下面就讓我們欣賞一下蘇軾的這首《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 王之渙很經典的一首詩,千年來口耳相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人
    眾所周知,古代絕大多數文人具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的經歷。所以古詩詞不僅語言優美、意境雋永,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還能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和警醒。如當我們遇到苦難時,它告訴我們「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當我們虛度光陰時,它告訴我們「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