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談讀書的詩詞夠多的,最著名的恐怕要算詩聖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詩是強調多讀書,讀多了才能融會貫通,到時候寫起文章來才會左右逢源,如有神助。
談到讀書的作用,又不能不說到宋真宗趙恆,他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又有多少人不知道。雖然詩中說得太功利,但是也確實給了那些十年寒窗的學子不少動力。
還有荀子是專門寫過《勸學篇》的,但那不是詩。我們今天就要專門來說說宋朝的理學家朱熹,他不但自己勤奮好學,還寫了很多的哲理詩,來勸導世人用功讀書。
《勸學詩》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這首詩是勸人珍惜時間的,因為讀書做學問第一就是要時間,而人的生命又短暫,匆匆幾十年又能學到多少知識呢?學以致用,如果人到中年還不能有所作為,那不是腹內空空,就是成了兩腳書櫥。
所以朱熹就說「少年易老」,不知不覺精力充沛的青少年時期就會過去,然而學問是很難學得的。有的人皓首窮經,有可能大器晚成。而更多的人,畢其一生也是兩手空空。
「一寸光陰」是多少呢?古代沒有鐘錶,就是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這麼短的時間,我們讀書的人都不能放棄。因為時間都是由一分一秒積攢起來的。
當我們還在欣賞春天的美景,還陶醉在它的美夢中沒有覺醒時,臺階上的梧桐樹已在秋風中瑟瑟作響,那些葉子紛紛飄落。時間猶如白駒過隙,轉瞬之間一年過去。
不知不覺人的一生很快就老了,就像李白所說的「朝如青絲暮成雪」。到時候我們才醒悟過來,但是老天已不給我們時間了。這不是正應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那句話嗎。
《觀書有感其一》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首詩說是「觀書」,就是暗示了主題,所以我們不能按照字面來理解,要深入進去揣摩它的含義。實際上我認為這就是朱熹在給讀書打比方。
「方塘」又叫半畝塘,它不是虛構的,還真有這麼個地方,它就在福建尤溪的南溪書院內。就是這個只有半畝面積的四方形池塘,它就像鏡子一樣平靜清澈。
天上的陽光和雲彩倒映在水面,還能夠看到它們來回移動和微微蕩漾的模樣。為什麼這個池塘它是如此地清澈呢?「渠」是一種方言,是代詞「它」的意思,不是指溝渠。
那是因為它有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俗話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有了源頭活水,方塘才不會渾濁,才會照見天光雲影出來。
池塘尚且如此,何況我們是有情感有思維的人類,更應該不斷地讀書學習,不斷地接受新事物,掌握新動態,這樣才能應對各種複雜情況,才能有所建樹。這就是方塘裡源頭活水的象徵意義。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這是「觀書」的第二首,講的是泛舟和水的浮力問題。由於昨天夜裡下了大雨,春江都漲水了,這樣蒙衝戰艦等大船就變得像羽毛一樣輕,從水裡漂浮了起來。
從前要開動這樣的大船,不知道要耗費人們多少推拉移動的力氣。現在呢,它漂浮了起來,自由自在地在江心行駛。
這裡用「春水」來比喻知識,人們只有通過讀書積累了足夠多的知識,才能產生創作靈感,才能寫出好的作品來。才能夠在處理各種問題時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舉重若輕。而不是「書到用時方恨少」。
還有我們很熟悉的《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它並不是寫的踏青春遊,它也是寫的讀書學習,寫的鑽研孔孟之道。人們懂得了這些道理,才會催發生機而變得萬紫千紅,無限美好。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注讀書工
讀書點亮生活。讀經典
讀唐詩宋詞,讀紅樓夢
讀萬卷書,行萬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