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2006年唐卡被國務院、文化部批准確定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唐卡,來源於藏語的音譯,簡面內容以宗教題材為主,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歷來被人們視為珍寶。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都有唐卡。
唐卡是藏民家中重要的飾品
唐卡使用材料考究,顏料自己研磨,構圖造型生動傳神,著色協調亮麗,工筆精細至極,一幅複雜、精美的唐卡少則數月,多則逾年甚至數年才能完成,在誦經禮佛過程中,嚴格以傳承的構圖、形象、比例、色彩為標準繪畫,一位好的畫師的作品本身是具有加持力的。因此唐卡藝術形式獨特,藝術價值是不可估量,也是其他形式作品不可替代的。
唐卡具有藝術價值
唐卡是修行的一種方式,和其他的藝術作品的創作動機有很大的差異,當我們靜心面對唐卡的時候——即是修行中的觀、聞;除了感受唐卡震撼畫面之繁華、色彩之絢麗、筆法之細膩,還當專注於唐卡的內涵——即是修行中的思;感受佛法之真諦,從我做起,從當下做起——即是修行中的修。
對於佛教徒來說唐卡是一種修行
曼扎菩勉的愛染明王唐卡是屬於小唐卡,尺寸比較小,一般是可以戴掛在胸前的,近些年在國內才出現這類小唐卡,在這之前主要是尼泊爾本地盛傳,甚至連印度也少見。
小唐卡相比傳統唐卡難以在市場上流動
小唐卡本身的顏料用料少,在畫小唐卡時耗費的精力較少,所以並不考究畫師本身的功底和加持力,在藝術價值上的上限並不高。之所以盛傳是因為小唐卡在完成之後可以到寺廟接受加持才具有效力,因為大唐卡本身的藝術價值高且體積大,很少有大唐卡是到寺廟加持的。
總而言之,唐卡本身的藝術價值是非常高的,但小唐卡可以說是小眾的存在。在流動市場上並不具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