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展-線上展(五):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②

2021-01-08 澎湃新聞

今天茶山仔給大家帶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系列展」

第五期

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

大灣區傳統民俗影像系列邀請展

該展覽

由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民俗攝影委員會、

東莞市文化館、

東莞市攝影家協會主辦,

茶山鎮宣教文體局、

東莞市文化館茶山分館、

茶山鎮文廣中心承辦,

南社創意公司協辦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湛江調順網龍和

湛江雷州沈塘人龍的風採

↓↓↓

湛江調順網龍

調順網龍——是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調順島漁村世世代代相傳的一種獨特的舞龍藝術,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作為中華龍舞大家族中的一員,有其別具一格的演繹文化。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調順網龍已從祭天祭海、祈福消災的民俗活動發展成為祀典喜慶、文藝匯演、休閒娛樂的民間藝術。現已成立「調順網龍藝術研究會」,在島內中學定期舉辦「調順網龍藝術培訓班」,推動調順網龍藝術日臻精湛,龍的精神代代相傳。

△調順網龍在粵西地區獨一無二,它強大的生命力來自不斷的演繹傳承。

△漁村媽祖文化和龍文化是村民的精神寄託。

△明代至解放前,調順是個海島漁村,民生困苦,買不起彩布龍,村民便以竹、木、幹稻草、舊漁網等材料扎作龍具。

△從扎作草龍到扎作網龍,是龍具製作的一大改進。

△製作材料的局限性,草龍和網龍都是粗大笨重不易舞動,且易腐爛不便保存。

△1950年曾遭到封殺的草龍、網龍2005年復出,這是現保存當年復出時經改進位作草和網混扎的龍具。

△草龍已成為歷史,陳列供後人參觀。

△思想解放、科技發展,拓展了網龍改進位作的思路。

△以尼龍繩織網替代漁網,以塑料管替代竹、木,還增加彩帶、金鉑、亮片、響鈴、LED燈等輕質材料。

△現在網龍製作保留傳統基本特色,輕巧亮麗,便於舞動。

△在島內中學舉辦網龍培訓班,在學生中培養儲備男女網龍隊員。

△訓練舞龍套路招式,提高表演可觀賞性。

△自古以來,遊舞龍者均為男丁壯漢。創新傳統,該村組建起第一支女子舞龍隊。

△網龍和彩布龍相得益彰,舞龍成為漁村民俗活動的主打內容。

△年輕的網龍藝術隊員在互相觀摩中提高。

△觀看網龍表演寓意好,應節慶賀兆頭好,深受群眾喜愛。

△調順網龍代表性傳承人黃車炳, 81歲老人的擔當精神。

△凝視著老人合影照片,黃車炳感慨萬分。這批老人都已作古了,漁村以網龍傳承發展告慰逝者。

△走出去請進來學習精湛技藝,融入網龍表演套路,提高觀賞性。

△調順網龍藝術表演隊現有男女兩隊,並且配備有A角、B角。

△調順網龍藝術已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極大地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激勵人們奮進新時代。

湛江雷州沈塘人龍

湛江人龍舞,被譽為「東方一絕」。湛江人龍舞,有沈塘人龍舞和東海人龍舞。沈塘人龍舞,是一種盛行和傳承於雷州沈塘圩以「群體的人體造型為形態」的地方傳統舞蹈。2009年,雷州市沈塘人龍舞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傳明嘉靖五年(1526年,一說1523年),當地富商陳仕愷為促進當地商業貿易,遂投巨資興建沈塘新圩。當地群眾為了表達感謝和喜悅,伴著鑼鼓鞭炮聲上街市集眾歡慶。多名成年人手執火把並把小孩抬上肩相接相連成串,一路跟進沿街狂舞,夜色中"龍"的形態忽現眼前,還不斷有人加入延長,於是形成了沈塘人龍舞的最早雛形。

後來,沈塘村人逐漸將這種狂歡形式演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人龍舞,並成為每年"年例"祭祀慶典日(農曆中秋節八月十五、十六兩晚)活動狂歡夜的固定節目。人龍舞的興起與盛況,民國《海康縣續志·地理·民俗》曾有相關記載,500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廣東湛江雷州人龍舞是廣東省非遺保護項目。

△每逢中秋節的十五、十六,雷州沈塘圩就會舉行「人龍舞」活動。

△那天清晨,圩裡的少年就會分幾組沿圩中街巷擊鼓告示大家,要舞人龍了。

△十五這天,按講究的時辰,人龍會在廟前和祠堂前舉行「醒龍」儀式並組織巡遊。

△巡遊出發廣場,八音嗩吶齊鳴,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外嫁年青婦女們,這天會帶著孩子來娘家看熱鬧,姑娘們則會參與到巡遊的角色扮演中。

△家家戶戶的主婦們則會帶孩子在門口設祭臺沿街迎接巡遊隊伍。

△巡遊開始,鑼鼓隊、彩旗隊、八音嗩吶隊、飄色造型隊等,隊伍延綿數裡,甚至十幾裡。

△龍頭陣容,是由體格健碩、品德優秀的青壯年和少年組成。

△人龍穿行於村中街巷,沿街挨門挨戶驅邪送福,從而將人龍舞活動引上高潮。

△後生們,是舞人龍的主力軍,是成年的標誌性活動,也是感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對象。

△人龍會邊遊邊加長,觀舞者與舞者融成一片,甚為壯觀。人龍越舞越長,是沈塘人龍的重要特點之一。

△族裡,特別是男丁,觀看和感受舞人龍活動,是必須的。

△目前沈塘人龍舞獲得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一批年青的舞者成長起來了!人龍舞后續有人!

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裡啦

敬請期待下一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系列展

原標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展-線上展(五):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②》

相關焦點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展-線上展(七):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③
    今天茶山仔給大家帶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系列展」第七期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大灣區傳統民俗影像系列邀請展該展覽由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民俗攝影委員會△年近八旬的省級非遺傳承人郭廣慶(左),經常邀請文化部門的專家、學者對高蹺龍(舞)進行研究,創新。△郭老毫無保留地把技藝傳授給年輕人,讓其發揚光大,這就是最好的傳承。△在雷州這塊土地上,「高蹺龍」年年都在上演,形式不變但內容不斷更新,代代舞龍人都在不斷成長。
  • 中國傳統文化——圖騰之美
    圖騰的價值主要體現在古人對自然、上天,乃至萬物的高度崇拜。上古人們無法解釋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但這些物質條件成為了他們活下去的基本條件,所以在他們的想像中出現了一種極其神秘、崇高的東西,他們將它稱之為「神靈」。從中國民族傳統圖騰龍就可以看出,古人就對圖騰的審美有獨特的見解。
  •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符號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 龍圖騰文化的千年變遷,文化歷程很複雜,大部分人不知道
    五千年來,龍的觀念與信仰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例如「龍的傳人」、「龍子龍孫」等文化觀念世代相傳;民間各種的龍舞、龍燈、龍舟活動;以及以龍命名的水域名稱、地名等等。在中國的歷史上,龍是吉祥如意的化身,是華夏民族的標誌。
  • 《龍圖騰》弘揚龍的精神 追溯華夏文化根源
    《龍圖騰》以五千年前,中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徵服東方、統一萬國、創舉龍圖、肇造中國、劃地九州,實現中華各民族大融合的英雄史實為背景,描述了軒轅黃帝從一個「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孩童,成長為一個英明睿智、博愛關懷、包容豁達,受萬民愛戴的君王的傳奇故事;再現了上古時期,熱血豪情的先民們在中原大地上,用智慧和汗水掀起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農業技術革命的浪潮;闡述了龍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的精髓而不朽的因緣,為龍的精神做了深刻的文化概括。
  • 銅印史話‖古代四大神獸之龍圖騰藏書印 趙志丹傳統手工銅印鑑賞
    古代四大神獸之「龍圖騰·藏書印」中國銅印文獻博物館寶善堂銅印社◎秀容煙雨/禎泰銅印·趙志丹龍圖騰.藏書印,是指圖案與文字相結合的古典四神文化印章形式,四靈指古代神話傳說中象徵東南西北四個方位的祥瑞生靈古代神人多乘龍而行,如祝融乘兩龍,顓頊乘龍而至四海,黃帝乘龍而升天。龍在漢代五行觀念中又被視作代表東方的神獸。青龍,亦作「蒼龍」,古代神話中的東方之神。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自黃帝授命於天,威澤四方,龍就成為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中國的象徵,而比較明確的定形是在漢代,從大漢朝開始,龍就被確定為皇帝的象徵與代表。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文化,原始社會圖騰雕塑
    這就是動物圖騰崇拜。正如學者們指出的:「商周時期以及以後的繪畫、雕塑中盛行的龍、鳳、梟、朱雀、玄武、金烏、蟾蜍等神話性質的紋樣圖案,也許和這時代蜥蜴、鷹、梟、烏龜、蛙等動物與形象有著信仰。上的繼承演變關係。」(《美術史論叢刊》第二輯,陳少豐、楊庚新文)它們是動物崇拜的開端。
  • [閔行]莘莊鎮小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師生文化自信
    [閔行]莘莊鎮小學: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師生文化自信時間:2018/1/5 14:38:46 來源:上海市閔行區莘莊鎮小學        選稿:東方網教育頻道 陳樂 夏荔 2017年12月29日,莘莊鎮小學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
  • 中華藝術宮五周年|關於上海山水畫邀請展的思想脈絡
    今年10月1日是上海中華藝術宮對外開放五周年,作為紀念中華藝術宮五周年的大展之一,上海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上海山水畫展「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將於9月17日在中華藝術宮0米層三大主展廳對外展出。「文心雕龍——上海山水畫邀請展」之陳佩秋《山水四景之秋》今年一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意見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層、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
  • 中國古代皇帝服裝上的龍圖騰
    描寫宋代宮廷生活的戲劇《斬黃袍》和《打龍袍》,從黃袍和龍袍的命名上是可以看到當時服制的微妙之處的。 04 龍圖騰為中國傳統花紋找到一條主脈絡 龍圖騰在其形成初期是整個民族的精神符號。除了古人總結出的善於變化、興風致雨等能力之外,我們現在不難發現它有如下兩大重要內涵。
  • 中國十二生肖起源於何方?韓國人:傳統文化
    在西漢的漢武帝時期,隨著對西域的開闢和經營,十二獸歷和佛教一起傳入我國,生肖文化是在此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中國十二生肖的模仿對象是西亞的土耳其。因為土耳其的十二生肖中除了有「鱷魚」無「龍」以外,其他生肖均與中國相同。鱷魚一直被認為是龍的主要原型,從鱷魚到龍的演變,或許體現了十二生肖的發展過程。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積極培育「八德」智慧少年
    為倡導與弘揚「孝親尊師·知恩感恩」的良好社會風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培養具有擔當精神的國家棟梁之材,3月6日,在河南省許昌市社科聯、國家許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許昌蓮城志願服務隊的大力支持下,許昌半坡鋪智慧小學舉辦「首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班」。
  • 來自遠古的標誌:中國圖騰文化及食用圖騰獸
    圖騰這個名詞雖然是舶來品,但圖騰這種古老的文化現象卻在中國根深蒂固。不過圖騰在中國真正被重視成一種文化,倒是晚於西方國家。第一個將「圖騰」一詞引人中國的是清朝著名學者嚴復,他在1903年翻譯的英國著作《社會通詮》中,第一次將英文"totem" 翻譯成圖騰。
  • 龍的含義:《哪吒鬧海》中的中華文化與道教元素
    [摘要]筆者認為中華文化的龍可能代表著如下意思:龍代表著自然界的生氣循環往復,周而復始。龍是自然界中的存在。山有龍脈、水有源頭、土有五土龍神…而龍正是山水、平原河流等等自然生機循環的代表。《哪吒鬧海》的故事取材於大型玄幻小說《封神演義》,故事性強,新中國成立後,已被翻拍過無數次。
  •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
    家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發展史、成長史,也是一個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2020年 9月11日 聚館劉氏組委常委 劉瑞華 帶領 劉培林 劉培恩 劉洪濤等驅車應邀前往天津濱海新區楊柳莊支派(五世祖才旺後裔) 進行走訪 受到 劉振江 劉振發 劉德勝 劉德雙 等家人們的熱情接待 。
  • 醫院管理中的龍圖騰
    中華文化,龍文化。改成成龍,不改成成鳳。龍,是中國人想像中的完美生物,它有所有動物的優點,海陸空全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龍圖騰的象徵意義就是指人們追求龍的境界,就要不斷取長補短,完善自己,夢想終有一天能叱吒風雲。圖騰就是崇拜的對像,也就是一個民族用一個事物來讓自己去效仿或追限的行為。龍圖騰靠一代代舞龍人的表演演繹,傳載著龍精神、龍思維、龍文化。
  • 第一屆《龍圖騰文化·企業家高峰論壇》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第一屆《龍圖騰文化·企業家高峰論壇》啟動儀式在京舉行  央廣網北京12月13日消息(記者雅萍)12月12日,第一屆《龍圖騰文化·企業家高峰論壇》新聞發布會及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據了解,該論壇將於2017年2月25-27日在江西南昌舉辦,將包括「對話專家學者談龍圖騰精神、《龍圖騰》電影啟動新聞發布會、萬眾創業盛典分享、明星演唱會」等幾大主題內容。本次論壇旨在傳承人類文明,探索宇宙天機,傳播五千年的龍圖騰精神。
  • 動漫專家:動漫產業發展應植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原標題:動漫專家:動漫產業發展應植根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曲成蘭 攝   中新網臺兒莊10月28日電 (曲成蘭)2014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論壇28日在中國大陸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臺兒莊舉行,與會專家都認為,海峽兩岸動漫產業只有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動漫作品。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本文乃作者琴雪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龍鳳圖案在服飾上的運用「龍是神物,如向龍祈雨、龍鳳呈祥、望子成龍、雙龍掄寶等,龍是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也是一種前進、向上、健旺、豐美、無所畏懼的象徵」因而龍成為苗、漢等民族在服飾上的重要裝飾題材。
  • 中國龍圖騰海外形象調查 法國:沒人認為中國龍猙獰
    近日,上海一位專家提出重新審視中國的圖騰——龍,認為龍的英譯「dragon」在英文中是邪惡象徵。而在多哈亞運會期間,主辦者把中國的龍安插在了日本的隊伍中,而把另一個神獸——麒麟作為中國的象徵。這兩件事在網際網路上掀起軒然大波。中國龍的形象是否真的就是被誤認為西方的龍,因而被認為邪惡兇殘?中國龍的形象是否還不為外國人了解?為此,本報駐海外記者展開了「中國龍海外形象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