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茶山仔給大家帶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系列展」
第五期
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
大灣區傳統民俗影像系列邀請展
該展覽
由廣東省攝影家協會民俗攝影委員會、
東莞市文化館、
東莞市攝影家協會主辦,
茶山鎮宣教文體局、
東莞市文化館茶山分館、
茶山鎮文廣中心承辦,
南社創意公司協辦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湛江調順網龍和
湛江雷州沈塘人龍的風採
↓↓↓
湛江調順網龍
調順網龍——是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調順島漁村世世代代相傳的一種獨特的舞龍藝術,自明建文初起至今已有六百年歷史,作為中華龍舞大家族中的一員,有其別具一格的演繹文化。2012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調順網龍已從祭天祭海、祈福消災的民俗活動發展成為祀典喜慶、文藝匯演、休閒娛樂的民間藝術。現已成立「調順網龍藝術研究會」,在島內中學定期舉辦「調順網龍藝術培訓班」,推動調順網龍藝術日臻精湛,龍的精神代代相傳。
△調順網龍在粵西地區獨一無二,它強大的生命力來自不斷的演繹傳承。
△漁村媽祖文化和龍文化是村民的精神寄託。
△明代至解放前,調順是個海島漁村,民生困苦,買不起彩布龍,村民便以竹、木、幹稻草、舊漁網等材料扎作龍具。
△從扎作草龍到扎作網龍,是龍具製作的一大改進。
△製作材料的局限性,草龍和網龍都是粗大笨重不易舞動,且易腐爛不便保存。
△1950年曾遭到封殺的草龍、網龍2005年復出,這是現保存當年復出時經改進位作草和網混扎的龍具。
△草龍已成為歷史,陳列供後人參觀。
△思想解放、科技發展,拓展了網龍改進位作的思路。
△以尼龍繩織網替代漁網,以塑料管替代竹、木,還增加彩帶、金鉑、亮片、響鈴、LED燈等輕質材料。
△現在網龍製作保留傳統基本特色,輕巧亮麗,便於舞動。
△在島內中學舉辦網龍培訓班,在學生中培養儲備男女網龍隊員。
△訓練舞龍套路招式,提高表演可觀賞性。
△自古以來,遊舞龍者均為男丁壯漢。創新傳統,該村組建起第一支女子舞龍隊。
△網龍和彩布龍相得益彰,舞龍成為漁村民俗活動的主打內容。
△年輕的網龍藝術隊員在互相觀摩中提高。
△觀看網龍表演寓意好,應節慶賀兆頭好,深受群眾喜愛。
△調順網龍代表性傳承人黃車炳, 81歲老人的擔當精神。
△凝視著老人合影照片,黃車炳感慨萬分。這批老人都已作古了,漁村以網龍傳承發展告慰逝者。
△走出去請進來學習精湛技藝,融入網龍表演套路,提高觀賞性。
△調順網龍藝術表演隊現有男女兩隊,並且配備有A角、B角。
△調順網龍藝術已成為弘揚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極大地提升村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激勵人們奮進新時代。
湛江雷州沈塘人龍
湛江人龍舞,被譽為「東方一絕」。湛江人龍舞,有沈塘人龍舞和東海人龍舞。沈塘人龍舞,是一種盛行和傳承於雷州沈塘圩以「群體的人體造型為形態」的地方傳統舞蹈。2009年,雷州市沈塘人龍舞已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據傳明嘉靖五年(1526年,一說1523年),當地富商陳仕愷為促進當地商業貿易,遂投巨資興建沈塘新圩。當地群眾為了表達感謝和喜悅,伴著鑼鼓鞭炮聲上街市集眾歡慶。多名成年人手執火把並把小孩抬上肩相接相連成串,一路跟進沿街狂舞,夜色中"龍"的形態忽現眼前,還不斷有人加入延長,於是形成了沈塘人龍舞的最早雛形。
後來,沈塘村人逐漸將這種狂歡形式演變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人龍舞,並成為每年"年例"祭祀慶典日(農曆中秋節八月十五、十六兩晚)活動狂歡夜的固定節目。人龍舞的興起與盛況,民國《海康縣續志·地理·民俗》曾有相關記載,500年來一直延續至今。
△廣東湛江雷州人龍舞是廣東省非遺保護項目。
△每逢中秋節的十五、十六,雷州沈塘圩就會舉行「人龍舞」活動。
△那天清晨,圩裡的少年就會分幾組沿圩中街巷擊鼓告示大家,要舞人龍了。
△十五這天,按講究的時辰,人龍會在廟前和祠堂前舉行「醒龍」儀式並組織巡遊。
△巡遊出發廣場,八音嗩吶齊鳴,鑼鼓喧天,人聲鼎沸。
△外嫁年青婦女們,這天會帶著孩子來娘家看熱鬧,姑娘們則會參與到巡遊的角色扮演中。
△家家戶戶的主婦們則會帶孩子在門口設祭臺沿街迎接巡遊隊伍。
△巡遊開始,鑼鼓隊、彩旗隊、八音嗩吶隊、飄色造型隊等,隊伍延綿數裡,甚至十幾裡。
△龍頭陣容,是由體格健碩、品德優秀的青壯年和少年組成。
△人龍穿行於村中街巷,沿街挨門挨戶驅邪送福,從而將人龍舞活動引上高潮。
△後生們,是舞人龍的主力軍,是成年的標誌性活動,也是感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對象。
△人龍會邊遊邊加長,觀舞者與舞者融成一片,甚為壯觀。人龍越舞越長,是沈塘人龍的重要特點之一。
△族裡,特別是男丁,觀看和感受舞人龍活動,是必須的。
△目前沈塘人龍舞獲得了很好的傳承與發展,一批年青的舞者成長起來了!人龍舞后續有人!
本期的內容就到這裡啦
敬請期待下一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線上系列展
原標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展-線上展(五):嶺南之南「中國龍圖騰」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