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裂土分茅」與古代「家天下」有何聯繫?

2021-01-09 寫乎

歡迎關注百家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尤磊

(爵者酒杯也,爵位就是身份的象徵。一組爵的圖片)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駐馬店市作協會員。喜歷史人文,嘗試二者結合,便有了《成語說東周》這個系列。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作者言:透視歷史的底牌,參悟文化的玄妙,探究成語的本源,《成語說東周》,還你一個秦滅六國的真正理由。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四弟。在武王的同母兄弟中,姬旦熟悉前代典章制度,在滅商之役中出力尤多,可謂文武兼修,所以,武王把周王朝的龍興之地周原(陝西岐山)封給他做採邑,公爵,世稱周公。

按照貴族稱氏的原則,我們應該叫他周公旦或周旦。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太師,他和召公奭(shì)一起留在朝中輔弼,後來,周公和召公就成了世襲的職位。周公旦讓他的長子伯禽到封地魯國做諸侯,他的次子以及後人就做了歷代的周公。

商朝末年秩序混亂,方國、諸侯大多不把商帝放在眼中。所以,制定製度,確立周王權威勢在必行。早在滅商之前,周武王便讓周公牽頭開始了建章立制的工作。周公之制大體分為三部分:

(西周青銅器盂爵,被稱為爵中之王)

(一)定名分

周公告訴大家,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就像一口大鍋倒扣在大地之上,所以大地又叫普天之下,簡稱天下。天下是誰的呢?當然該是天的。天是不能直接管理天下的,只能授權給人來管理,這個人據說是天的嫡長子,簡稱「天子」。

天授權天子管理天下,這就叫奉天承命(運),簡稱天命。如果天子失德,上天就要革除他的天命,簡稱「革命」。所以,周武滅商,那不是犯上作亂,是革命,是正當的,周公這一套理論就解決了周王朝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革命成功了,周王是領導人,周軍是主力軍,當然是周王做天子。

況且,大禹治水後劃天下為九州,集天下之金鑄為九鼎,以一鼎象徵一州,將九州各地的名山大川、奇珍寶物對應鐫刻於九鼎之上,集九鼎於夏朝都城,謂之「定鼎」。

從此,九州成了中國的代名詞,九鼎則成了王權的代名詞。

後來,商帝滅夏,遷九鼎於商都。武王滅商,又遷九鼎於鎬京,也就意味著周王成了天下共主。

(二)行封建

八百諸侯會孟津,那些流過血的、出過汗的、敲過邊鼓的都得有好處,而好處無過於土地。好在是商朝與其盟友逃散之后土地大大的有,周人本也管不過來,於是,「裂土田而瓜分之」,五等爵制便應運而生。

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周天子將茅草包裹的五色土授予諸侯,諸侯歸國後以五色土立社稷壇於國都之右,這叫「裂土分茅」,意味著諸侯國君擁有了周天子授予的管理國家的權力。

國都左邊是祖廟,合稱「左祖右社」。

周代的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爵者酒杯也,什麼人端什麼酒杯,也就是說爵位就是身份的象徵。

在外交禮儀上,稱呼、座次均按爵級大小排定,但在本國之內,附庸君主、異族部落酋長也是可以被稱呼為「公」的,就象現在的行政副職,稱呼時不帶「副」字一樣。

周初封建不外三類人群:同姓宗室、異姓功臣、五帝後人。

同姓宗室就是周武王的父兄子侄,虞、虢、晉、魯等等。異姓功臣比如姜子牙的齊國。

五帝後人就是黃帝後人的薊國、堯帝後人的祝國、舜帝後人所建陳國、夏朝後人的杞國、商朝後人的宋國,所謂「二王三恪」,這些國家周王待之以賓禮,可以使用自己的禮儀。

以上是第一等國。

再次一等就是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部落,他們大多偏遠,生活習慣迥異,沒有得到冊封或正式冊封,統稱為「某某子」,這與其說是民族歧視,不如說是文化歧視,中原國家堅執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反過來說,所有諸侯既經周王封建,就要遵從周文化。

諸侯國內,國君們管理不了無數的城邑,將城邑再分封給各位大夫,叫「封土立家」。所以說,有周一朝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

由此看來,周王正是通過封建實現了對邊遠地區的有效開發與管理。宗室是周王自己人,功臣和五帝後人多為異姓,但我們可以結為親家,比如齊侯姜子牙就是武王的老嶽父,而陳侯媯滿則是武王的女婿。

好嘛,不是同姓就是姻親,天下一家,這就是所謂的「家天下」。

(三)制禮樂

「禮」是行為規範,就像學生有學生守則一樣。夏有夏禮、商有商禮,周禮就是在周公的領導下,鑑別吸納夏、商之禮從而制定完備的。

簡單地說,周禮包括祭祀之禮、飲食之禮、婚冠之禮、交際之禮、徵伐之禮、弔唁之禮等,是周朝百姓行為準則之總和。

對,百姓。先秦姓氏很少,貴族才有,稱為百姓。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也就是說,不是貴族你就不配使用禮樂。說白了,周禮就是劃定等級以及維護等級的工具。

既然服從分配,就要遵守規則。其實諸侯們也樂於遵守,比如周禮規定:公國方圓百裡,侯伯之國方圓七十裡,子男之國方圓五十裡,不足五十裡者為附庸。

附庸者,大國之子國也,不能單獨朝見周天子。所謂方圓意即縱橫,周代長度標準約相當於今天的百分之七十。如此算來,公侯之國也就相當於今天一個建制縣的面積,子男更小,兩三個鄉鎮吧。

還有人說「方圓」就是「周長」,若那樣算,就更小了。有些附庸之國,也就一個城邑。《呂氏春秋》中記載:周初封國四百,服國八百,當不是虛數。這就是告訴這些諸侯們,你們要各安天命,不能以大欺小,若是違犯,周王大軍就要過來修理你,這對於小國來說自然是福音。

周王所起的作用就是監督、協調、主持正義,大致相當於後世的聯合國秘書長。既然周王能保護弱小,那麼你交納些保護費也是名正言順的,所以周禮又規定了貢納的時期、頻次和種類,多以當地土特產為主,比如楚國就要進貢縮酒用的包茅。

樂就是音樂,音樂是可以使人快樂的。說到底,五等爵制是不公平的,憑什麼你的地盤大頤指氣使,我的地盤小就該低聲下氣?

周公說,稍安勿燥,你看黃鐘大呂莊嚴肅穆,喜歡吧?但是,音樂也是由不同的音高、音強、音色、音調構成的,有等級,照樣和諧悅耳。所以說,社會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或者說沒有絕對的平等,不平等才是真平等,大家還是各安天命吧!

名正而言順,封建大開發,禮劃定等級,樂統一思想,周公創設的這一套制度邏輯嚴密,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保證了西周三百年安定和諧的局面,但是後來還是出了問題,據說是因為禮壞樂崩。

相關焦點

  • 雙子座流星雨與古代「二十八星宿」有何聯繫?
    流星雨現代天文學的解釋為「法厄同小行星造成的流星雨」。古代對於小行星,無法觀測,因此沒有對應的名字。但是雙子座屬於西方星象劃分,在我國其位置包括南方朱雀七宿中的第一宿「井宿」及東北方數顆星。其作為流星雨輻射點的兩顆星正是「北河星」。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不管出家還是在家,心若向道,即是修行。
  • 古代皇位傳遞往往朝局不穩,為何皇帝不提前退位幫新帝穩定朝局?
    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屬於是家天下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好處在於,遇上諸如秦皇漢武這樣的雄才大略之主,王朝自然是開疆拓土高歌猛進。但壞處也很明顯,如果遇上中庸之主甚至是昏君,那麼王朝自然是江河日下,國力大衰,甚至有亡國之危。  而且家天下的模式之中,皇位的傳遞往往是伴隨著血雨腥風,容易造成朝局動蕩。新皇帝如果個人能力不強的話,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很容易被架空或者出現謀逆之事。
  • 你知道人中的長短與壽命有何聯繫嗎?
    你知道人中的長短與壽命有何聯繫嗎?人中越長越好是不是真的?一、如何判斷人中長短人中的長度也是有一定的,人中的長度相當於每個人自己的中指同身寸,古人發現了如果把自己的大拇指和中指輕輕的對在一起,那麼中指中節兩個紋頭的距離就把它叫做一寸,就叫做同身寸。
  • 中國古代有個成語叫「沆瀣一氣」,沆瀣是什麼東西?能吃嗎?
    有一個很常用的貶義成語,就是沆瀣一氣。他的意思就是比喻氣味相投暗中勾結。但是這個成語是怎麼來的?沆瀣又有什麼含義呢?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其實沆瀣本身是水汽的意思,特指早晨的露珠。但是一般露水代表的是純潔,怎麼會把它作為貶義詞呢,其實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在裡面。
  • 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豐富多彩,集中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鬥爭精神。下面十個成語典故都與神話故事有關,代表了中國古代神話故事的高峰。了解中國古代神話故事,就從這十個成語典故開始。有現存文字記載的牛郎織女天文星區對應地理地域分野最早見於漢代史籍《漢書地理志》:「粵(越)地,牽牛(牛郎)、婺女(織女)之分野也,今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南皆粵分也。」今天我們用「牛郎織女」比喻分居兩地的夫妻。也泛指一對戀人。
  • 中古代有個很常用的成語叫「沆瀣一氣」,沆瀣是什麼東西?
    成語沆瀣一氣比喻氣味相投的人連結在一起,現多用於貶義。典出宋·錢易《南部新書·戊集》:「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譚者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所謂「座主」,即主考官。科舉時代,應試者稱主考官為「座主」,自稱「門生」。唐朝一官員叫崔沆,乾符二年,他被派當主考官。
  • 成語奇奇怪怪,網友大呼:漢字可可愛愛
    一提到成語,大家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四個字,而且結構嚴謹、語意精煉。幼時初學啟蒙,我們都學過「守株待兔」「掩耳盜鈴」「刻舟求劍」「揠苗助長」等等趣味無窮、發人深省的故事成語。其他的諸如「親密無間」「間不容髮」「發指眥裂」「裂土分茅」「茅塞頓開」「開路先鋒」「鋒芒所向」等還可以接龍的成語。
  • 上遊•文薈丨午讀丨成語奇奇怪怪,網友大呼:漢字可可愛愛
    其他的諸如「親密無間」「間不容髮」「發指眥裂」「裂土分茅」「茅塞頓開」「開路先鋒」「鋒芒所向」等還可以接龍的成語。但是,你知道「破馬張飛」「油漬麻花」「喝西北風」「又弱一個」「風吹馬耳」是成語嗎?甚至「加減乘除」「想當然」也是成語!
  • 古代人生何為俾闔殿試答案是什麼
    18183首頁 古代人生 古代人生何為俾闔殿試答案是什麼 古代人生何為俾闔殿試答案是什麼 來源:網絡 作者:蘭斯級一號艦
  • 十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喝西北風」「加減乘除」是成語嗎?答案是肯定的!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不僅迷惑了網友還「騙到了」央視主持人。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在《挑戰不可能》最新一期節目中,幾位參賽小選手要從30組詞語中選出兩個假成語。
  • 捕風捉影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出自:宋·朱熹《朱子語類》第69卷:「若有一豪之不實,如捕風捉影,更無下功處,德何由進?」近義詞有:望風捕影、無中生有,反義詞有:實事求是、耳聞目睹,捕風捉影是中性成語,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狀語;比喻說話做事沒有事實根據。捕風捉影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捕風捉影(bǔ fēng zhuō yǐng)成語釋義:原指做事像風和影子一樣難以捕捉。後比喻說話做事沒有確鑿可靠的根據。
  • 王立群:成語類節目尚缺乏對成語內涵深入挖掘
    此書是王立群在《王立群智解成語1》熱銷後又推出的新作,他用歷史故事談論時下熱點話題,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新學習成語的範本。  針對現下流行的「成語熱」現象,他認為,現在市面上出版的「成語大全」之類的書與詞典類似,側重成語本身的解釋,缺乏與社會現實的聯繫;而近兩年不少電視臺推出的成語類電視節目,也大多以成語默寫和接龍為主,雖對普及成語知識有好處,但缺乏對成語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
  • 「女生外向」居然是成語?古代女生怎會外向?原來有這層含義!
    我笑道,這正是老一輩人總結的「女生外向」,女生外向是個成語。友人大驚,古代女生怎會外向?其實,「女生外向」作為成語,有這層含義! 「女生外向」一詞,出自漢朝班固的《白虎通·封公侯》:「以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10個不像成語的成語,第一個就「令人噴飯」!
    網友和小撒一起「翻車」,但也感慨:從這些「奇奇怪怪」「不太正經」的成語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一起來看看那些不像成語的成語背後,都有怎樣的故事吧。01博士買驢這個看起來很有畫面感的成語,出自《顏氏家訓 勉學》:「鄴下諺云:『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有驢字。』」博士在古代為官名。
  • 人們常用「破天荒」來形容從未有過的事情,這有何典故?
    人們常用「破天荒」來形容從未有過的事情,這有何典故?文|歷史趣味學說小編的舍友是一位非常愛睡懶覺的人,平常沒有工作根本不會早起,不到吃午飯根本看不到她。但是今天沒有工作,她卻在7點的時候就起床了。其實「破天荒」還是一個成語,因為成語除了四個字的以外,還有一些三字、六字、八字等多字成語。這就代表著,「破天荒」並不是我們現在的人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在古時候就有典故存在。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說說關於「破天荒」的典故,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們的歷史文化。首先要說的是「破天荒」在一開始的意思並不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而是表示突然獲得成就,揚名立萬了。
  • 養虺成蛇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成語知識
    出自:《國語 吳語》:「為虺弗摧,為蛇將若何?」養虺成蛇是貶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貶義。 養虺成蛇的詳細解釋: 成語名稱:養虺成蛇(yǎng huǐ chéng shé) 成語釋義:比喻縱容敵人,聽任其強大起來。
  • 我國古代有4大奸臣,各自留下一個成語,至今我們還在使用
    歷史上有建功立業、保衛國家的忠臣,就一定會有奸臣。奸臣,就是不顧大局,為了一己私利謀財害命、蠶食朝代的政權。歷史上有很多奸臣,他們掌握著權利,往往因為一個舉動或者一句話,就可以改變歷史的動向,可謂是影響深遠。
  • 曉梅說古代天文:《周易》與天文學關係淺探,究竟有和何聯繫呢?
    今天何大家進行《周易》與天文學關係淺探。易歷三古,人更四聖。《周易》之前尚有《連山易》、《歸藏易》,《連山》、《歸藏》之前還有無文字時代的「符號易」,所以要談「易」的起源,應該追溯到遠古時代。包犧,多作「伏羲」,又作「厄棲」、「伏棲」、「密犧」、「慮戲」、「毖羲」、「炮羲」等.此等人名古音皆相近,故有諸多異體。伏羲創作八卦雖為傳說,尚非無根妄說,還是有其合理的成分的。除了《繫辭》之外,言伏羲作八卦者尚多。如漢王充《論衡·齊世篇》:「亦犧之前,人民至質樸,臥者居居,坐者于于,群居聚處,知其母不知其父。
  • 帶「龍」的成語有多少你知道嗎?
    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