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百家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尤磊
(爵者酒杯也,爵位就是身份的象徵。一組爵的圖片)
【作者簡介】尤磊,筆名:歸去來,駐馬店市作協會員。喜歷史人文,嘗試二者結合,便有了《成語說東周》這個系列。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作者言:透視歷史的底牌,參悟文化的玄妙,探究成語的本源,《成語說東周》,還你一個秦滅六國的真正理由。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武王的四弟。在武王的同母兄弟中,姬旦熟悉前代典章制度,在滅商之役中出力尤多,可謂文武兼修,所以,武王把周王朝的龍興之地周原(陝西岐山)封給他做採邑,公爵,世稱周公。
按照貴族稱氏的原則,我們應該叫他周公旦或周旦。周公旦是周成王的太師,他和召公奭(shì)一起留在朝中輔弼,後來,周公和召公就成了世襲的職位。周公旦讓他的長子伯禽到封地魯國做諸侯,他的次子以及後人就做了歷代的周公。
商朝末年秩序混亂,方國、諸侯大多不把商帝放在眼中。所以,制定製度,確立周王權威勢在必行。早在滅商之前,周武王便讓周公牽頭開始了建章立制的工作。周公之制大體分為三部分:
(西周青銅器盂爵,被稱為爵中之王)
(一)定名分
周公告訴大家,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就像一口大鍋倒扣在大地之上,所以大地又叫普天之下,簡稱天下。天下是誰的呢?當然該是天的。天是不能直接管理天下的,只能授權給人來管理,這個人據說是天的嫡長子,簡稱「天子」。
天授權天子管理天下,這就叫奉天承命(運),簡稱天命。如果天子失德,上天就要革除他的天命,簡稱「革命」。所以,周武滅商,那不是犯上作亂,是革命,是正當的,周公這一套理論就解決了周王朝政權合法性的問題。
革命成功了,周王是領導人,周軍是主力軍,當然是周王做天子。
況且,大禹治水後劃天下為九州,集天下之金鑄為九鼎,以一鼎象徵一州,將九州各地的名山大川、奇珍寶物對應鐫刻於九鼎之上,集九鼎於夏朝都城,謂之「定鼎」。
從此,九州成了中國的代名詞,九鼎則成了王權的代名詞。
後來,商帝滅夏,遷九鼎於商都。武王滅商,又遷九鼎於鎬京,也就意味著周王成了天下共主。
(二)行封建
八百諸侯會孟津,那些流過血的、出過汗的、敲過邊鼓的都得有好處,而好處無過於土地。好在是商朝與其盟友逃散之后土地大大的有,周人本也管不過來,於是,「裂土田而瓜分之」,五等爵制便應運而生。
所謂「封建」就是「封邦建國」,周天子將茅草包裹的五色土授予諸侯,諸侯歸國後以五色土立社稷壇於國都之右,這叫「裂土分茅」,意味著諸侯國君擁有了周天子授予的管理國家的權力。
國都左邊是祖廟,合稱「左祖右社」。
周代的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爵者酒杯也,什麼人端什麼酒杯,也就是說爵位就是身份的象徵。
在外交禮儀上,稱呼、座次均按爵級大小排定,但在本國之內,附庸君主、異族部落酋長也是可以被稱呼為「公」的,就象現在的行政副職,稱呼時不帶「副」字一樣。
周初封建不外三類人群:同姓宗室、異姓功臣、五帝後人。
同姓宗室就是周武王的父兄子侄,虞、虢、晉、魯等等。異姓功臣比如姜子牙的齊國。
五帝後人就是黃帝後人的薊國、堯帝後人的祝國、舜帝後人所建陳國、夏朝後人的杞國、商朝後人的宋國,所謂「二王三恪」,這些國家周王待之以賓禮,可以使用自己的禮儀。
以上是第一等國。
再次一等就是蠻、夷、戎、狄等少數民族部落,他們大多偏遠,生活習慣迥異,沒有得到冊封或正式冊封,統稱為「某某子」,這與其說是民族歧視,不如說是文化歧視,中原國家堅執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反過來說,所有諸侯既經周王封建,就要遵從周文化。
諸侯國內,國君們管理不了無數的城邑,將城邑再分封給各位大夫,叫「封土立家」。所以說,有周一朝才是真正的封建社會。
由此看來,周王正是通過封建實現了對邊遠地區的有效開發與管理。宗室是周王自己人,功臣和五帝後人多為異姓,但我們可以結為親家,比如齊侯姜子牙就是武王的老嶽父,而陳侯媯滿則是武王的女婿。
好嘛,不是同姓就是姻親,天下一家,這就是所謂的「家天下」。
(三)制禮樂
「禮」是行為規範,就像學生有學生守則一樣。夏有夏禮、商有商禮,周禮就是在周公的領導下,鑑別吸納夏、商之禮從而制定完備的。
簡單地說,周禮包括祭祀之禮、飲食之禮、婚冠之禮、交際之禮、徵伐之禮、弔唁之禮等,是周朝百姓行為準則之總和。
對,百姓。先秦姓氏很少,貴族才有,稱為百姓。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也就是說,不是貴族你就不配使用禮樂。說白了,周禮就是劃定等級以及維護等級的工具。
既然服從分配,就要遵守規則。其實諸侯們也樂於遵守,比如周禮規定:公國方圓百裡,侯伯之國方圓七十裡,子男之國方圓五十裡,不足五十裡者為附庸。
附庸者,大國之子國也,不能單獨朝見周天子。所謂方圓意即縱橫,周代長度標準約相當於今天的百分之七十。如此算來,公侯之國也就相當於今天一個建制縣的面積,子男更小,兩三個鄉鎮吧。
還有人說「方圓」就是「周長」,若那樣算,就更小了。有些附庸之國,也就一個城邑。《呂氏春秋》中記載:周初封國四百,服國八百,當不是虛數。這就是告訴這些諸侯們,你們要各安天命,不能以大欺小,若是違犯,周王大軍就要過來修理你,這對於小國來說自然是福音。
周王所起的作用就是監督、協調、主持正義,大致相當於後世的聯合國秘書長。既然周王能保護弱小,那麼你交納些保護費也是名正言順的,所以周禮又規定了貢納的時期、頻次和種類,多以當地土特產為主,比如楚國就要進貢縮酒用的包茅。
樂就是音樂,音樂是可以使人快樂的。說到底,五等爵制是不公平的,憑什麼你的地盤大頤指氣使,我的地盤小就該低聲下氣?
周公說,稍安勿燥,你看黃鐘大呂莊嚴肅穆,喜歡吧?但是,音樂也是由不同的音高、音強、音色、音調構成的,有等級,照樣和諧悅耳。所以說,社會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或者說沒有絕對的平等,不平等才是真平等,大家還是各安天命吧!
名正而言順,封建大開發,禮劃定等級,樂統一思想,周公創設的這一套制度邏輯嚴密,有很強的可操作性,保證了西周三百年安定和諧的局面,但是後來還是出了問題,據說是因為禮壞樂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