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特斯辰探討藝術的「第三種美學」:美學是時間留給人類的靈魂

2021-01-10 藝術競爭力

是一種「墟殤盡揚」的生命詩學,是生命意志自身張力的詩學。

陳亞蓮水墨國畫作品

2017年12月16日,798勞特斯辰國際美術館舉辦新館開幕展《第三種美學》。 數百位收藏家、企業家、媒體人受邀出席了開幕酒會。

《第三種美學》嘉賓合影

美學是一種精神力

藝術家常憑藉對人性焦慮面的精準描繪為人所知。縱觀每位創作者掙扎在精神線上的藝術生涯,人們常常會內觀自己生命中的存在,並用新的感受去探索藝術家的意圖。眾多藝術家們「在美與生命意義之間」開始了一輪充滿激情的探討與思考。

「第三種美學」正是通過精神力造成共同感覺和常識,讓人能夠把自己定位在美學影響下的公共領域之中,也就是將這種理念沁入共有的世界之中,產生新的美學。

藝術家和他的作品150X200cm布面油畫2007年

第三種美學表現為:美學的倫理學轉向、美學的宗教學轉向、美學的社會經濟學轉向等。

兩點需要注意,一是不能將「第三種美學」理解為回到傳統意義上的美學的回歸,更不能當作當代藝術的附屬延展,「第三種美學」是向美學自身的重新定義,是藝術精神的極限追求;二是「第三種美學」並不是將倫理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觀點外在地強加於美學,而是以美學為原點重新闡釋倫理、政治、經濟、宗教和文化,成為公共世界的現象,並對生命質量產生意義。

透過這次展覽的布置和作品呈現,人們能夠看到貫穿於陳亞蓮她策展中所極力追求的憂慮、生命、死亡、九維空間與宗教等美學主題。

知名藝術家、策展人陳亞蓮致辭

據陳亞蓮女士介紹:所謂「第三種文化」,簡單說就是人文、科學之外的另一種文化,第三種文化是打破純粹人文和科學分野的文化,是用新的方式溝通兩種文化的努力。倡導和實踐「第三種文化」的人,是一批非典型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涉獵範圍非常廣泛,跨學科跨領域,具有特別的思維風格,更具包容性,他們的研究和寫作更加貼近真實的世界和大眾,代表這種新文化的一些科學家和思想家,正在逐步取代傳統知識分子的地位,通過自己的工作和闡釋性寫作,向人們揭示」人生的意義「、」我們是誰」、「我們是什麼」這些常識層面的問題。他們給公眾指出了一種洞察世界的新途徑。

開幕式現場,比基尼選手李月、健美男子劉博、男子健體選手葉天琪參加勞特斯辰國際美術館開館展,展示人體之美。

開幕式現場,男子健美選手劉博、男子健體選手葉天琪、比基尼選手李月的肌肉與形體展示將開幕式推向高潮。據來到現場解說的知名健美教練秦承勇介紹:人體之美、力量之美與繪畫、雕塑之美有異曲同工之妙。

收藏家代表陳雪蓮、歌手張嶺、知名藝術家、策展人陳亞蓮合影

開幕式上,勞特斯辰還邀請了歌手張嶺與大家一起嗨聊音樂,出生於1967年的歌手張嶺是華語樂壇[太陽]首席貝斯手。主要作品有《來到這溫暖下面》《第六種感知》《藍色愛情海》等。

藝術家作品賞析

展覽將展出39位藝術家創作的多幅重要作品,其中包括鍾飆最新創作從未展出的《三合圖-雍布拉康》,《武當之巔》,以及其他藝術家如傅鐳的《新三羊開泰》等重要作品。此外,展覽上有超過一半的作品來自勞特斯辰的館藏,代表了當代藝術新的思考和行動。

《能飛翔》王軼瓊296X210cm布面油畫2017年

王軼瓊的《能飛翔》,是通過鷹,男人,女人,花等畫面形象,形成一種被借喻的意象,這是他作品語言的第一層因素,這也是畫面第一眼可以看到的形象。而王軼瓊的畫面內涵卻是這個時間段人的情緒——那種像打了雞血或者興奮劑一樣的莫名亢奮,這才是他體會到人生存境況中的感覺。

《三合圖-雍布拉康》鍾飆 布面油畫 2017年 195X300cm

鍾飆,以獨特的構圖方式和切入當代藝術的視角著稱。跟其他同時代的藝術家迥乎不同,他的平面創作在很早的時候就進入了多維景觀的世界。他的平面創作在很早的時候就進入了多維景觀的世界。

鍾飆二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經歷了從社會觀、歷史觀、到宇宙觀的哲學進程。他的視點與時俱進,他的視野與趨勢同行,而他的藝術,超出某個具體的時代和具體的精神源頭。他追求的,不僅是終極的藝術,更是終極的認知和跟這種認知的深度和諧關係。 正如他所說:一切早已存在,只有經過時顯形。

《空中的花朵》呂順 2017年 布面油畫146X108cm

呂順的繪畫,一直飽含著一種獨有的情緒,這種情緒,沒有顧慮重重後的隱晦和含蓄,以及無動於衷的麻木和淡漠,而是憤怒和激越的直刺人心,以求一針見血。

《藍蝴蝶》吳德武 布面油畫 2015年200X160cm

吳德武,著名當代油畫家。他表現燦爛的蝴蝶,而且是裂變的蝴蝶。他的作品所傳遞的失落感,不是孤立和靜態的,而是在他的創作路徑中發展和延伸的。

《藍馬》馬東民2017年150X200cm布面油畫

藝術馬東民所描繪的,是用一種形而下的方式將形而上的某種不可言說卻真實存在的感覺描繪出來,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氛圍、恰當的語境,所謂『靈肉合一』。

《精神的維度》王勵均 布面油畫 2016年 100X80cm

當這個物質社會發展到越來越多元化的時候,藝術家就會嘗試運用新的表現形式進行對應。王勵均的抽象畫就是運用點線面和色彩的搭配將現實中的矛盾、混沌、繁雜等事物加以理性的清理和協調,不但給人以美的享受,還給人以無窮的想像空間。

對於精神世界的探察,詩為佳、小說次之;而運用油畫的形式,難上加難。王勵均四兩撥千斤,找到了一條合適的途徑。進入和離開,他幫助觀者洞開了世俗和精神的通道,並小心攙扶著大千社會中迷途的羔羊們「出埃及」。

《借問》周偉華2016年150X200cm布面油畫

在周偉華的精神空間裡,一面是對西方普世價值的追尋,一面是對東方傳統文化的回望;在藝術上一邊是對繪畫性的迷戀,一邊則是對觀念性的探究。他不輕易相信也不輕易放棄。在周偉華最新的《借問》系列中,處處充斥著這樣的思考與表達。當代藝術應當參與生活,塑造生活;應當關心現實,揭示真相,關心社會問題。這也符合他一直以來對自我的要求「獨立之意志,自由之精神」。

《俯瞰微攬(3)》薛廣陳布面油畫2011年60X60cm

《黃土梁》鍾建秋 布面油畫 2008年 130X180cm

《靈動的心》聶鵬 布面油畫 2017年 120X161cm

聶鵬的畫作塑造了神秘浩瀚的宇宙,繁星點綴,佛陀照耀,藝術家希望人們從中會有共鳴,思考,哪怕是片刻一秒的感動。人們在塑造佛像的同時也是在塑造自己內心最好的一面。佛陀的神態永遠都是莊嚴,善良,美好的,那是屬於極樂世界才有的精神面貌,也是俗世中人們內心對淨土的一種嚮往。

《民以食為天》胡向東2016年120X200cm布面油畫

胡向東作品以寫實手法為基礎,又加雜了強烈的主觀色彩,看上去仿佛經過電腦技術處理過的圖像,幾分怪異,幾分瑰麗,又有幾分眩目,但又不媚人和造作,卻能讓觀眾的內心受到觸動。他的作品總是揭示當代中國的都市社會中微妙但又顯著的人際關係的變遷, 同時反映藝術家對社會問題的敏銳和強烈的關注。

《暮光中的雲》曾沂聶 布面油畫 2015年 100X100cm

曾沂聶先生的人物油畫十分「情緒化」,色調的巧妙搭配以及畫面人物的細微表情,都把人物的「神」表現得淋漓盡致,奇妙的光感處理讓畫面細膩華美,賞心悅目的同時給人以心靈上的觸動。

《你追我趕》謝克2011年高鉻不鏽鋼 58X52X20cm

謝克是一位脫胎於設計師並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以一種直接而簡潔明快的表現手法,通過一系列雕塑和繪畫作品,向觀眾及社會傳遞著一股正面能量。

作品圍繞描繪一個中華陽光少年,在面對傳統文化與當下訊息萬變的社會中的思考碰撞。謝克強調教育對青少年的重要性,相信知識是改變命運的良方。在他的繪畫中以輕鬆而幽默的筆觸,記錄著中華民族經歷千年的歷史片段,從中提出了他個人對社會現實的批判和文化反思。

《瓶花與魚》張東菊2014年紙本水墨68X136cm

張東菊是視覺美的創造者看,從選材、構圖、色彩上的考慮,再到畫什麼如何畫的思索,在如今這個充斥著大量圖片和寫實觀念的大環境下,尤顯得繪畫性的重要,它既不寫實,也不抽象,它是一種繪畫語言,是形而上的一種表達。

《雙黃蛋》王俊藝綜合材料2017年21cm

王俊藝真誠地把藝術「繪畫、創作和思考」作為每天的實踐,以身體和精神的投入真切地體會和享受其中的快樂和苦澀。他的作品也總是自我指涉地描述對於藝術的想像和美的投射。

《塔林》徐學傑 綜合材料 2017年 197X296cm

面對遠方高處的塔,目光就會變得灼熱,這是徐學傑繪畫最初被點燃的時刻。

對於徐學傑而言,繪畫似乎並非僅僅使用顏料來造型,而是讓顏料獲得精神性的內在能量,畫布上的色點與色斑似乎就是佛的舍利子,佛塔本身就是佛身在世界上的化身,繪畫不也是個體生命能量留在世界上的氣息的凝結?

這是一種「墟殤盡揚」的生命詩學,是生命意志自身張力的詩學。

《聲音域場》姚新會 綜合材料 2016年 57X57cm

姚新會用人物或景物來表達觀點,可以觀察到她的有力的抽象和層層顏色的傾向。可以清晰的看到一個空間,建築,或人物的暗示,這沉浸於幻想曲中感覺。

《太平天國》張剛 布面油畫 2017年 60X60cm

在混沌、雜亂、戲謔、荒誕的「太平天國」中,張剛的作品揭示了當下生存困境:「在失去意義的世界裡不帶信仰地生活」(韋伯),存在主義哲學家克爾凱郭爾說:「信仰是人的最高的激情。」,當激情消失,信仰虛無,被現實法則左右的「理所當然的欲望」就成為當下人們存在的唯一依據,然而,這樣的存在是臨時性的存在,是一種生存的不確定性存在,但正是在這種不確定存在情景中,藝術得以確立自身的坐標。

《我的安格爾之六》王笑今2013年90X120cm布面油畫

王笑今是一位觀念開放的藝術家,他的藝術創作橫跨繪畫、影像、文字藝術和現成品藝術等多個媒介,但王笑今的作品有一個共同特點,中國味道,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成了他不斷推進的一種文化基因。他是將中國的傳統元素帶到西方的油畫中去,他的畫有很多是借鑑國畫的元素,比如筆觸,留白,大膽等等。但同時又沒有丟失油畫的基本東西,從而呈現出不一樣的感覺。

王笑今筆下的女人,用婉約,恬靜,溫柔等美麗的詞語來形容,怎麼說都不為過。這不是簡單的找一個這樣的模特就能畫得出來的。具體的柔美一定是通過具體的造型手段來達到。其中,修飾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手段。這種修飾後產生的視覺效果,才使我們聯想到婉約、溫柔、可人等美麗的詞語。

《無題》楓翎 綜合材料 2017年 155X235cm

楓翎崇尚藝術喚醒自由,追求精神獨立,她認為藝術家應肩負社會和歷史的責任,她的作品充滿理想主義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她用榮格的思想貫徹繪畫語言,不斷探索新語境、未知性和人類可能性的表徵

《無題》劉豪130X130cm布面油畫2017年

《無題一》張威 布面油畫 2014年 80X80cm

張威,一九五七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從事過藝術院校教學工作,產品設計、室內與園林設計工作,作品曾獲全國設計大獎賽一等獎;多年來,逰學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至力於當代抽象畫藝術的探索,作品多為機構和個人收藏,現在中國和加拿大設工作室。

《新三羊開泰》傅鐳 155X196cm 2017年 布面油畫

誇張的人體造型是傅鐳作品中頗為顯著的一個視覺符號。事實上,在其早期作品中,肥胖的人物形象就已出現。只不過,這一標誌性的符號在形成初期是以一種幽默式的卡通形象呈現。畫中人物滑稽的面部表情及肢體動作更多流露出的是畫者略帶嘲諷的調侃。

《新裝》張越2017年 絹 70X88cm

形象的找尋,對於張越來說,描繪社會當下的表情,一直在尋找,深情的目光,炯炯的眼神,閃著淚花的雙眸,作為形象被定格,承載著她對人性的認識、理解,重新開拓我們的記憶,也正是這固定的形象,緩慢而持久的令我們反思,成為當代人在現實中周遭真實處境的見證。

《以夢為馬》張柏濤 布面油畫 2016年 120X88cm

於男性藝術家而言,張柏濤畫面裡的細膩精緻是極其少有的,他柔和的筆調仿佛在畫面上綻開了一個夢境,夢幻而讓人沉醉;而細看張柏濤的作品,又會發現這樣的美不僅僅同於女性藝術家作品中的陰柔,它自有一種男性對於美的理解在其中,他的作品始終帶著一種男性目光的審視,對美的審視,對時代的審視。

《元始天尊》魏偉 紙本堆金瀝粉 2017年 117X239cm

魏偉,山東工筆畫學會會員, 北京工筆重彩畫會會員,中級古建築營造師。2010年隨著名古建築專家蔣廣全先生學習古建築設計與施工,2015年結業於北大藝術研究院高研班賈廣健導師班。

《折鏡山水》張洪菠150X190cm2016年布面油畫

張洪菠熱衷於傳統的山水畫題材,但早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語境。當代社會的紛繁複雜,尤其是都市生活的緊張和壓抑,早已經跟陶淵明筆下「悠悠見南山」的意境相距甚遠了。這使得張洪菠對傳統的回歸,只能是向壁虛構,而無法設身處地。所以,他筆下的山水,都是捏造的山水,既非傳統精神意義上的山水,也非真實存在的山水,而是一堆玻璃製品,鑄造了某個山水的圖式而已:雖光鮮,但易碎;雖漂亮,卻冰冷,既不能遣心,也不能庇護人的靈魂。這正是張洪菠的痛苦與矛盾,嚮往傳統,而無法走近;逃離現實,卻又沒有任何退路。

《中國風景》田子仲220X180cm布面油畫2016年

藝術家田子仲始終專注於一個特定的主題,沒有僅僅強調繪畫和攝影本身的藝術風格、形式及視覺效果,而是用組合繪畫的方式來創作繪畫,以碎片的以及萬花筒式的影像來記錄中國的巨大變遷時代的瞬間。

《中國山.水》劉飛120X120cm2017年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 798東街D08號勞特斯辰國際美術館

電話57623092 預約電話15010956798 勞特斯辰

作者:吳大星

相關焦點

  • 巫鴻:材質藝術的特性與美學性格
    他們的各種實踐都試圖直接接觸物質,將物理意義上的材料與藝術表現進行貼切的融合。但由於材質藝術於貧窮藝術和物派發展二十多年之後,在不同的全球——地方(global-local)環境中出現,因此必須將其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歷史現象來看待。此前筆者曾對材質藝術的歷史發展進行過探討,本文將聚焦於它的基本特性和美學性格。
  • 道家美學的現代境遇與意義生發
    事實上,道家思想的美學意義及它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影響,曾經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學術熱點,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打通古典與現代,探討道家文藝美學的現代生發、現代影響、現代參與方面的研究,近些年才出現一些研究成果。
  • 五千年的美學符號——走近神秘三角形文化
    如果說科技創造了事物,那設計便賦予了這些事物靈魂。當人們將注意力放在科技產品功能、參數等細節時,有否留意到產品本身設計語言表達出的情感與思想?隱藏在科技美學下的神秘三角形文化逐漸進入主流視野!神秘的三角形文明文明二字之重豈能是一個幾何符號名詞能承受的?
  • 《美的歷程》:從流汗萌發的美學思考
    寫作的過程很快,大概只有幾個月,可思考的時間長。」李澤厚記得,上個世紀60年代,他下放到湖北幹校勞動,在農田裡汗流浹背時,腦海中忽然浮現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在當時被批判為「頹廢文學」的這首詩,引發了李澤厚的思考:「我覺得它是成熟期的青少年對人生、宇宙最初覺醒的『自我意識』,是通向『盛唐之音』的走道。」
  • 評論:藝術家所進行的美學創作都是「女性」
    在母系世俗社會,女性的子宮被當作是人類的未來;在長久的父系世俗社會裡,男性用生物論將女性置於不平等的地位。而在當下,人們逐漸發現沒有任何生理、心理、經濟的定命能夠決斷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正是這一變化使「女性」成為了男性與無性之間的另一種性別。  在很長一段時間,男性在藝術領域佔據主導地位。
  • 易學與美學在整合中趨於融通
    《周易》美學內在的學理機制與統帥全局的根本範疇,應該是我們的易學與美學進行對話的前提,使原始巫學走向審美詩學可能的路徑。就易學與美學如何結合,王教授提出三點思考:第一,真善美、假惡醜不是自古就有的,人類把握世界的四種方式——求真、求美、求善和求神。巫術是趨吉避兇,人性的真善美與假惡醜問題則可歸結為吉與兇的問題。
  • 中福珠寶,為東方美學而生
    愛情的雨露,沒有珠寶承載,只會逝去;正如美學沒有了文化的傳播,只會默默無聞。在「文化強國」的時尚領域中,擁有人間至情的珠寶文化與東方美學正以革新的腳步,邁向情緣,傳播美學,傳承美源。如今,中福珠寶在歷經長期的品牌重塑下已設計出「東方文創珠寶、十心十箭館藏系列、查理大橋系列、九五至尊金」四款風格迥異的珠寶,來重構專屬中福珠寶的東方珠寶美學。九五至尊金,是金的靈魂雕品十年如一日的精心打磨,注入匠人的心血和創新,也讓它的主人做一回「一擲千金」的霸主。
  • 創造新戲曲,要掌握以形寫神的美學原則,運用虛實相生的藝術方法
    關於戲曲在藝術方法上的特點,這個問題對我們的戲曲創作,十分重要。戲曲和話劇、歌劇、舞劇一樣,有自己的藝術規律,有自己的特長和局限。我們寫現代戲,不能放棄戲曲的特點,硬搬他人,泯滅自己。如它的表演,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弄參軍、宋代的滑稽戲;它的唱詞,是詩、詞、曲、歷代民歌、說唱文學的繼承和發展它的音樂,來自民間歌曲和樂曲;它的舞蹈,是從古代百戲、蘭陵王、踏搖娘等以及雜技、武術發展而來,它的人物造型,服飾臉譜,又可從古代的繪畫和雕刻中找到根據,眾多的藝術形式,能夠熔為一爐,互相結合,成為表演故事的戲劇整體,是由一種美學觀點作指導的,這就是我們民族的古典美學思想。
  • 意境、移情說和異質同構理論:究竟如何理解美學中的意境?
    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文藝理論家在他們的文藝創作與批評當中就提出來了「意境」這一美學概念,只不過當時這一概念用的詞彙是境界和意象。到了唐朝時期,由於律詩的發展和文藝的繁榮,藝術家們對於文藝理論有著更為深入的探討和總結。在這一時期,釋皎然和王昌齡提出來了「緣境」理論和「取境」理論。此後,司空圖和劉禹錫又進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思與境偕」等創作見解。
  • 在歲月靜好中體悟生活美學
    《歲月靜好:蔣勳的日常功課》作者:蔣勳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20年12月千百年來,人與自然的關係,一直是一個重要話題。早在兩千多年前,莊子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學說,可謂把人與自然有機統一的關係,揭示得淋漓盡致。
  • 中日哀感美學的時空結構與倫理向度
    [2][8][21][22][32]大西克禮:《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 王向遠譯, 第93頁, 第78而, 第115頁, 第116頁, 第98頁,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版。  [3]欒棟:《中日哀感文學之啟示》, 《外國文學研究》2015年第2期。
  • 漲知識了,12星座你是哪種流行審美,或美學文化?
    2020年夏天BLACKPINK的新歌《HOW YOU LIKE THAT》,幾乎在打開視頻的第一時間,你就會被這MV中濃濃的Y2K風格吸引住。無論是場景、造型,還是拍攝手法,都有著一種復古卻又未來的質感。而這也更讓我們確信,Y2K風格即將成為新一代的潮流風向標。總的來說,這種風格雖然始於20多年前,卻不乏一種明亮,有活力又獨特的感覺,這不像極了雙子座嗎?
  • 千鳥格什麼的過時了,菱形美學符號才是經典的時尚
    巴洛克建築風格當人類進入到現代社會,哲學、經濟的巨大發展,推動著人們越來越關注個體的意識的覺醒和強化,這些「繁複」的風格開始遭受反思與強烈的挑戰,那些簡約的、單純的、幾何的表達風格開始露出崢嶸。最知名的風格便是北歐風與,這是要靠光和線條才能構建起來的風格,因為不需要複雜的鑑賞素養,不需要高昂的獲得成本,這為北歐風的流行奠定了群眾基礎。
  • 中國民間美術色彩的美學特徵分析,色彩帶來的不同美,你知曉嗎?
    一、 程序化的美學特徵民間美術不僅僅是民間世代相傳的藝術習俗,還是民間沿襲的一種永恆的信念,在傳承中形成了一種具有慣性的民族觀念性的心理特徵。色彩作為民間美術靈魂與觀感的基礎形式,擔負展現思想、信仰與美感的責任。
  • 側顏美學 迪麗熱巴正臉側臉都好看的美學秘密
    側顏分析圖對於90度純側面來說,除了傳統側顏的美學標準四高三低以外(四高:額頭、鼻尖點、上唇點、下巴,三低:山根、人中溝、下唇下方),更重要的是線條感。正面三庭五眼美學示意圖上庭部分:飽滿的額頭給人舒服明亮的感覺,但是有的姑娘天生額頭短小、凹陷或者過分突出,就會有一點奇怪。額頭不夠飽滿非常好解決,雖然我們不能改變骨骼,但是可以通過自體脂肪填充輕鬆改善。
  • 從「美人尖」手機誕生,談談智慧型手機的實用美學
    無需贅言,過去十年,智慧型手機徹底改變了人類生活,它早已脫離一般意義上的工具屬性,而更像是人類大腦的外延——不過,縱然今天人類能在手機上做任何事,我也依舊相信,仍會有不少人懷念iPhone橫空出世前的手機江湖。理由只有一個:智慧型手機長得太像了。
  • 簡名敏 楊鈞現身【設計美學苑】 生動軟裝課轟動六空凡爾賽宮
    【宮廷壹號】開業剪彩由杭州第六空間和【江南名師匯】發起,宮廷壹號、可至家居、卡森·海派名家、羅曼迪卡四家品牌聯合協辦的【設計美學苑】第三期,於6月24日在杭州濱江第六空間凡爾賽宮掀起一場設計美學盛宴。這一天,適逢宮廷壹號旗艦店盛大開業,【設計美學苑】結合品牌所傳遞的美學精神,邀請來自臺灣的軟裝設計大師簡名敏老師,Line park(線形公園)美學生活館主理人楊鈞老師帶來精彩紛呈的第三期分享內容。
  • 星座美學讀懂「blackpink」
    火象明星長的不太像人類。無論是白羊座的舒淇、林允,還是獅子座的倪妮大多數眼距較寬更像魚類。看看易烊千璽的眼神戲,悲傷、期待、不甘、隱忍、求救、絕望、不屈服等情緒都釋放的很好,就連放空的眼神都有故事性。——————————首個骨相美學訓練營帶你掌握臉部三維美學設計密碼加強骨相美學的學習避開變美路上的坑和雷成為新美業的美學大咖
  • 川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體現戲曲的虛實結合,極具美學特徵
    很多人說它是一種文化的藝術,結合手藝人的一個創造,其實它存在的意義真的很大。主要流行的地區在四川一帶,所以有了這樣的一個稱呼,在戲曲中它也是一個著名的品類,結合了很多的藝術特色在其中。在小的時候跟著爺爺奶奶看變臉,川劇的變臉讓我們看到了仿佛如魔術一般變化。
  • 賽博朋克是未來人類社會的審美風向嗎?
    1984到2019,「賽博朋克」文化已經發展了近40年,這期間科技迅速發展,新技術層出不窮,「賽博朋克」藝術的創作者構建近未來世界的元素也大大增加。於是,我們的世界也隨著現實時間的推進而更新。人體機械化技術、記憶編輯技術、基因工程、網絡工程、虛擬實境技術、人工智慧技術、人機互動技術,以及太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