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王向遠:《中國的「感」「感物」與日本的「哀」「物哀」--審美感興諸範疇的比較分析》, 《江淮論壇》2014年第2期。
[2][8][21][22][32]大西克禮:《幽玄·物哀·寂: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研究》, 王向遠譯, 第93頁, 第78而, 第115頁, 第116頁, 第98頁,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7年版。
[3]欒棟:《中日哀感文學之啟示》, 《外國文學研究》2015年第2期。
[4][6][7][10][11][12][16][17][18]本居宣長:《日本物哀》, 王向遠譯, 第159頁, 第67頁, 第44-45頁, 第253-254頁, 第244頁, 第223頁, 第225頁, 第44頁, 第230頁,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0年版。
[5][23]葉渭渠:《日本藝術美的主要形態》, 《日本學刊》1992年第5期。
[6]參見郭靜雲:《甲骨文「下上若」祈禱佔辭與天地相交觀念》, 《周易研究》2007年第1期。
[7]參見何光順:《意象美學建構:本體論誤置與現象學重釋》, 《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年第4期。
[8][14][15]和辻哲郎:《風土》, 陳力衛譯, 第135頁, 第131頁, 第142頁, 商務印書館2018年版。
[9][20][25]佚名:《萬葉集》, 趙樂甡譯, 第110頁, 第119頁, 第195頁, 譯林出版社2009年版。
[10]參見紫氏部:《源氏物語》, 豐子愷譯, 第3頁,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11]參見何光順:《文學的緣域--兼論文學的自性與他性》, 《暨南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第11期。
[12]參見土居光知:《文學序說》, (東京) 巖波書店1978年版。
[13]參見王向遠:《論日本美學基礎概念的提煉與闡發--以大西克禮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為中心》, 《東疆學刊》2012年第3期。
[14]參見清少納言:《枕草子》, 周作人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版。
[15]佐藤春夫:《「風流」論》, 見《現代日本文學大系·左藤春夫集》, 第367頁、第374頁, (東京) 築摩書房1969年版。
[16][35]九鬼周造:《粹的構造》, 黃錦容、黃文宏、內田康譯註, 第11頁, 第55-64頁,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
[17]王向遠:《日本「物紛」論:從「源學」用語到美學概念》, 《上海師範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第3期。
[18]和辻哲郎:《日本精神史研究》, 第231頁, (東京) 巖波書店192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