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公創造了一項記錄,是歷史上第一位在世時就被尊為太上皇的人。大部分被尊為太上皇的本身就當過皇帝,例如李淵、趙構、乾隆等。唯有劉太公沒當過皇帝,因子而貴,享了三兒子劉邦的福。
不過,在享福之前,劉太公已經為這個兒子操碎了心。
史料中記載劉太公的名字叫「劉煓」,在這裡咱們還是以劉太公稱之。他有四子一女,兒子劉伯、劉仲、劉季、劉交,女兒名不祥,後被封為宣夫人。
光從名字就能看出劉家沒什麼底蘊,伯、仲、季代表的是排行,類似於老大、老二、老三。劉季起事後,覺得這個名字不夠正式,於是改為劉邦,劉仲改為劉喜,劉伯沒改,因他早已亡故了。
除了劉邦之外,這一家都是勤快人,日子也還過得下去。劉太公最擔心的就是三兒子,因為他不愛勞動,整日遊手好閒,夥著一幫狐朋狗友四處閒逛,如同個鄉間浪蕩子,連老婆都娶不上。
劉太公數次斥責劉邦,說他不如老二會經營家業。劉邦對此耿耿於懷,直到登基為帝後還記得此事,不無炫耀地問劉太公,您看現在是我的家業大,還是二哥的家業大?
這話讓劉太公沒法接,只得訕訕而笑。估計他在心裡吐槽,就你以前那德性,誰看得出你小子竟然能當皇帝?
其實還真有人慧眼識英才,提前看出了劉邦的不凡。那個人就是呂雉他爹呂太公,不知怎麼的,一眼相中了來家裡騙號騙喝的劉邦,認定他是個有出息的人,硬是上趕著把女兒嫁給了他。
劉邦喜出望外,吃頓飯白得個富家千金當老婆,這種好事兒上哪兒找去?歡天喜地迎娶呂雉歸家。
這件事簡直跌破眾人的眼鏡,大家忍不住去想,莫非這劉季真有我沒看出的能力?否則呂太公怎會下嫁愛女?
如果呂太公只是個普通老頭子,他做什麼人們都不會在意,但呂太公在當地算是個知名人士,家境富裕,還和沛縣縣令是好朋友,是個有身份的人,說的話很有影響力。這就是名人效應。
就連蕭何,也因此改變了對劉邦的態度。原來他看不上劉邦,覺得他只會說大話,做不成什麼事兒。現在他和劉邦成了朋友。
這門親事也讓劉太公大為吃驚,左看右看,看不出自家兒子有半點乘龍快婿的模樣,不過他還是為兒子感到高興。成家立業,家已成,接下來兒子就會收心立業了吧?
立是立了,可劉太公萬萬沒想到這業居然這麼大!從小沒出息的三兒子,有朝一日竟當上了皇帝老爺!這真是祖宗十八代積了大德。夜深人靜時,劉太公甚至會有做夢的感覺。
建立漢朝後,劉邦最初定都洛陽,之後遷到長安。當時長安受到戰爭的破壞,不復往日繁華,皇宮也需要修繕,劉邦便將父親安置在遠離皇宮的櫟陽居住,並給他配備了管家和許多僕役。
劉邦少時不聽話,打江山時也有點狠心,項羽為逼他退兵,說要烹了劉太公,他大大方方地表示,我們曾經結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請你烹好後分我一杯羹。這話涼透了劉太公的心。
當上皇帝後,劉邦卻表現得很孝順,哪怕政務繁忙,他也五天看望一次劉太公,倆人像民間父子一樣相處,只論父子情,不論君臣義。但他們自己不覺得奇怪,管家卻看不下去了。
某次,劉邦離開後,這位不知名的管家就對劉太公說,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您雖然是皇帝的爹,卻也是皇帝的臣子,怎能讓他拜見您呢?這可就失了君臣之間的禮數。
劉太公也是經過大風大浪的人了,覺得管家這話有道理。於是劉邦下次到來時,劉太公執帚相迎,以表恭敬。
劉邦大為吃驚,一問才知是怎麼回事,回去思考了一番,便尊劉太公為太上皇。都是皇,作為父親的劉太公就不用向兒子劉邦行禮了。
這名管家也得到了劉邦的獎賞。原因很簡單,他維護了劉邦至高無上的地位,讓君權凌駕於父子之情上。這正是劉邦所需要的。
說起劉太公的這個太上皇,政治上沒有任何權利,他唯一插手的政事是孫子劉信的封侯。
劉信是劉伯的長子,劉邦立朝後封了自家所有親戚,唯獨不封劉信,原因是劉信的母親,也就是劉邦的大嫂當初不給他臉面,在他帶朋友回家混飯時說飯已經吃過了,刮鍋底給他們聽。
朋友走後劉邦到廚房一看,明明還有飯嘛。從此恨上大嫂,還遷怒到侄兒身上,說他有那樣的母親不配封侯。
劉太公一再說情,劉邦才封了劉信為羹頡侯。羹頡,是指羹已喝到鍋底,再盛就會發出刮鍋的聲音。他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藉此嘲諷大嫂。
如果真的孝順劉太公,劉邦不會讓侄兒頂著這麼個侮辱性的封號。
不過,吃喝玩樂方面,劉太公無論想要什麼都能得到滿足。皇宮修好後,劉太公也遷入了深宮,後來覺得寂寞,劉邦還為父建了座新豐城,邀請父親的老朋友們到此居住,讓他的晚安過得十分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