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我軍一開國中將病逝後,追悼會上為何出現了一群日本人

2021-01-10 史書傳音

他一生戎馬,為了中國革命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面對炮聲如雷,槍彈如雨,他鎮定自若,戰場上,面對敵人,他從不心慈手軟,但是戰場下,面對戰俘,他卻給予著人文主義關懷。

正是他的人文主義關懷感化了敵人,所以,1982年,開國中將楊國夫病逝後,追悼會上出現了一群日本人悼念他。

為將,所向披靡。為人,更是格局豁達。

這位開國將軍是誰呢?

他正是楊國夫楊將軍。

楊國夫

楊國夫將軍,一生戎馬

楊國夫,於1905年出生在安徽省霍邱縣的一個貧農家庭。打小他就知道生活不易,更是見識到了地主階級對於勞動人民的壓迫。所以,當共產黨集結農民武裝力量反抗地主階級壓迫時,他立馬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投身革命建設中去。

1927年,他先是加入到農民協會中建設革命;1928年,他成為了地下黨的交通員,為革命貢獻綿薄之力;1930年,他正式轉入中國共產黨。

他是中國共產黨優秀的共產黨員,無產階級革命家。

除了他的黨性和覺悟,他的一生,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的軍旅生涯和他的將帥之才。1929年初,剛剛加入中國工農紅軍的他便率領著一支18人的小分隊,活躍在湖北一帶,冒著風險完成了多次任務。

楊國夫

1930年,年僅25歲的楊國夫就任第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一營連長;1932年3月起,他就從連長變成了營長。在這之後,更是級級高升,1934年3月起,先後任紅四軍第三十軍二七O團副團長,團長。

1935年,紅軍長徵過草地之際,他更是屢創佳績,六天艱苦行軍,但是他帶領的隊伍僅減少倆人,他的領導才幹可見一斑。這一次,他的事跡被刊登在報紙上,也讓軍隊更多的人認識到了他。

1936年12月,任紅一軍團第四師十二團團長。

抗日戰爭爆發之際,他還是陝北紅四師12團團長。

楊國夫與其戰友

抗戰期間,他帶領著他的隊伍對敵人窮追猛打,採用共產黨的遊擊戰策略,幾次截斷敵人的運輸和支援。在他的帶領下,清河區、渤海區抗日根據地就這樣創建了起來。

而且他的軍事思想獨特,在他看來,日軍「掃蕩」過於頻繁,不能硬碰硬,一直追著打,要尋找有利地形作為掩護,集中力量搞平原遊擊戰,不和敵人圍著鐵路打轉。這一主張很長一段時間裡,成為了清河區的對敵軍事戰略方針。

除此之外,他作戰更是有一種韌性,善於聲東擊西。清河區抗日根據地建立以後,他經常指揮士兵兵分三路,圍剿敵人的進攻。

1943年是清河平原戰鬥最頻繁最激烈的一年,這一年,他先後指揮拔掉了廣北三裡莊、北隋、博興沙窩店子、墾區陳家莊、廣北斜裡巴、清西王家莊、韓家堂、清東八面河等近二百個敵偽據點。

楊國夫

他指揮軍民集合在一起,粉碎了日軍的掃蕩,更粉碎了日軍的幻想。他用戰績開闢出了東部的廣大後方戰線,為清河區遊擊戰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年內戰期間,他更是率眾抗擊國民黨四個軍的進攻數月有餘,為主力部隊爭取了寶貴的決勝時間,而且決斷有度,從不戀戰,有效地保存了有生力量。

一次又一次的決斷,一次又一次的勝利,無不反映出他的才能和膽識,他是一位將領,更是一位軍人。

楊國夫與渤海軍分區戰友合影

優待戰俘,感化他們

戰場上,他是鐵骨錚錚拼刺刀的將軍。但是戰場下,他對於戰俘卻是關懷有加。在《關於對日軍俘虜政策的命令》中有明確的規定:對於被我俘虜之日軍,不許殺掉,並須優待之。

自從他抗大學習中聽了毛主席的講話,這便一直成為了楊國夫的堅持。

楊國夫對於戰俘,一直尊重有加,以禮相待。雖然條件艱苦,但是他的軍隊從來沒有苛待過戰俘。就算解放軍吃糠咽菜,但是給戰俘的糧食供應從來沒有缺過,最感人的是,他們還給戰俘們送去了肉食,這是最珍貴的糧食了。

他對待戰俘,總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希望這些被軍國主義思想蒙蔽的將士們可以看清歷史和現實,希望他們從思想上認識到錯誤,希望他們正確地直面錯誤,從而從內部瓦解軍隊力量,為我軍進攻蓄勢。

在他看來,敵人也許也有可以爭取之處,所以,他不放過每一個爭取的機會。

日本戰俘

終於,他的所作所為感化了戰俘。他們開始放下武器,開始努力地宣揚這場戰爭的意義。

後來,楊國夫成立了「在華日本人反戰同盟山東分部」,而這些被他所感召的戰俘,深入了日軍內部進行反戰宣傳,對瓦解日軍的戰鬥意志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同時也減少了我軍的傷亡。

他們不僅在前線拼死拼活,更在後方工作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從敵人內部入手,讓一切土崩瓦解。

楊國夫俘虜收容所對俘虜進行教育

他們很多人最後也相信,這樣一支人民軍隊一定會取得最後的勝利。

這些戰俘受到楊將軍照顧頗多,他們回國以後,還不忘解放軍得優待,對我軍得優待俘虜政策受益頗多。而且楊國夫將軍優待的幾名戰俘更是與楊國夫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中日建交後,他們還經常來看望楊國夫將軍。

1982年,在收到楊將軍病逝的消息,他們二話不說跨越重洋,向這位將軍送上一份屬於自己的最厚重的敬意和最誠摯的謝意。

楊國夫(左)

小結

歷史的結果向我們證明,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優待俘虜政策是正確的選擇。中國人民解放軍優待戰俘這已經是共識。

優待戰俘是人文主義關懷的體現,是文化強度的彰顯。早在井岡山時期,偉人毛澤東就定下了寬待俘虜的政策,後來,更是成為了我軍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在漫長的國內戰爭和抗日戰爭時期,我軍優待戰俘策略取得了良好的聲譽和效果。

其實,戰爭期間,優待俘虜有三大好處:其一,可以消磨敵人的作戰意志。戰爭不僅是軍事力量的比拼,更是軍人意志力的比拼。如果我們採取優待俘虜的政策,那麼就可以一定程度上磨滅敵人,負隅頑抗,拼死抵抗的心理和意志力。

可以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當士兵處於意志力薄弱乃至絕望的時候,如果他們知道我們採用的是優待俘虜政策,他們很大機率就會放棄抵抗,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但是如果像德軍那樣對俘虜採用慘無人道的虐待政策,只會更加激發士兵的求生欲和作戰欲。

其次,對於二戰時期已經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日本士兵而言,中國解放軍的寬宏大量,會摧毀他們一直堅定的信念,會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的罪行,才能更進一步地從思想上讓他們認識到這場戰爭的錯誤和殘忍。

日本戰俘

其二,感化後的戰俘對於戰爭有特殊作用。二戰期間,日本戰俘後來很多都幫助過中國人民。他們不僅可以成為重要的情報人員,在前線戰場,也有特殊作用。

如果幫他們放到戰場上,很多時候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戰俘聯合中國軍民一起擊潰了法國殖民者的艦隊。

其三,戰後國際形象和地位的影響。二戰後,法西斯政權統治下的國家都因為戰俘問題而被國際鄙視,而且會成為他們歷史上的汙點。

正是因為這三大原因,所以人民解放軍才一直保持優待戰俘的優良傳統。很多時候,勝利不僅是軍事力量,更多的是人心所向。

相關焦點

  • 錢鈞:13歲上少林劈柴,練就「硃砂掌」無人敵,37年後成開國中將
    提起開國將軍中的武林高手,相信很多人首先想起的是許世友將軍。他從小就到少林寺習武,法名為釋永祥,練就了一身好武功,刀、槍、劍、棍,十八般武藝可謂樣樣純熟。不過,由於少林僧人云集,兩人在寺廟時並不認識,直到長徵後到達延安,聊起往事時才發現是師兄弟。更有意思的是,建國後,他們一人被授予少將,一人被授予中將。後來又在南京軍區搭班子,許世友是軍區司令員,他是軍區副司令員。他就是開國中將錢鈞。許世友擅長的是「飛簷走壁」,錢鈞的絕招是「硃砂掌」。他的「硃砂掌」發起功來,像一把鋼鑄的利斧,大塊巖石,一掌下去,立刻碎裂。
  • 開國中將兩個兒子都是將軍,一門三將星,一位曾獲軍事學碩士學位
    1955年,我國舉辦了隆重的授銜大會,表彰了那些在革命期間做出傑出貢獻和為新中國浴血奮戰的優秀將領,他們是國家的英雄,更是家人們的驕傲。這些開國將領的後代們,大部分都受其影響,躋身軍界,為新中國的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 被稱「鐵算盤」的開國中將,總理的得力助手,後擔任後勤部副部長
    被稱「鐵算子」的開國將軍,總理的得力助手,後擔任後勤部副部長文/號外歷史之淑琴 圖/網絡湯平中將被人們稱為「鐵算盤」,不僅練就了雙手打算盤的絕活,更是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超過的財政工作理論水平,周爺爺在處理軍務的時候,經常把湯平叫到身邊,要他幫忙算帳。
  • 1955年,開國授銜後不久,功德林中一位國軍中將被處決,此人是誰
    1955年,新中國舉行了隆重的開國授銜典禮,為革命軍人們進行授銜,不過,就在這之後不久,在北京市北部的功德林,有一位國軍中將卻被處決。此人是誰?為何他會被處決?此人名叫李繼龍,他是湖北長陽人,早年間就讀於湖南陸軍講武堂,這所學校創立於1917年,學校的教官基本上都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教材也是沿用保定軍校的教材。值得一提的是,彭德懷、黃公略、張子清、唐生明等人也是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李繼龍在校期間非常好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他的理論水平和軍事素養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 這位開國中將是電影《大決戰》的首席顧問,而且有福命,最受重用
    最近,網上在熱議正在籌劃拍攝的電視劇版《大決戰》,有不少人還吐槽于和偉老師將扮演的林彪這一角色如何如何,不如電影版馬紹信老師那般經典等等。的確,1991至1992年期間拍攝的電影版《大決戰》是一代經典,後人難以逾越,那是史詩級的大型歷史題材電影,讓人觀後無法忘記。
  • 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的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合編組建成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全縱隊3.6萬餘人。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
  • 1955年授銜,縱隊司令員被授予中將,下屬卻當了上將,怎麼回事?
    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的「縱隊」這一編制相當於國民黨軍的軍級、整編師一級,縱隊司令就等於軍長。尤其是四大野戰軍中的東野,整體實力最強,一個縱隊往往達到五六萬人規模,和敵人一個兵團的實力差不多,縱隊司令的職務還是很高的。
  • 開國中將及以上軍銜有254人,他是唯一北京籍將星,部下18位上將
    作為清政府曾經的大本營,革命的春風吹到北京時受到了不少阻撓,這也導致了開國中將(含)以上的軍官僅有一位北京籍,而且是中將級。雖僅僅被授予中將軍銜,但他曾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的129師巨頭之一。在抗日戰爭時期,倪志亮是傳奇部隊——八路軍第129師的參謀長,這支部隊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作戰勇猛無畏又頗懂戰術,在抗日戰場上讓敵人聞風喪膽。129師師長是劉伯承,1955年被授予元帥軍銜,副師長是徐向前,也是元帥軍銜,政委是鄧,如果參與授銜,元帥之位也跑不掉。
  • 姚貝娜病逝追悼會20日舉行 十大明星葬禮照令人心酸
    原標題:姚貝娜病逝追悼會20日舉行 十大明星葬禮照令人心酸 姚貝娜   1月16日下午,年僅33歲的著名青年歌手姚貝娜因乳腺癌復發,於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病逝。之前,姚貝娜已自願籤下了角膜捐獻書。
  • 開國將帥中,最先去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以及少將都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了首次授銜儀式,那些曾經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將領們都被授予了相應的軍銜,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的軍隊已經走向了正規化。 因此軍銜制度很重要,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部隊經過嚴格整合後,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這些軍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 賀誠將軍:因何直到1958年才被補授中將軍銜?與中醫有關
    1955年9月27日,為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共和國將領們,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海陸空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共誕生了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中將有175名。但眾所周知的是,我軍一共有177名開國中將,剩餘的兩名分別是聶鶴亭將軍和賀誠將軍,他們分別是在1956年1月和1958年被補授於中將軍銜。那麼他們都是什麼原因被推遲授予軍銜了呢?前面我們說了聶鶴亭將軍,今天我們就來講講賀誠中將被推遲授予軍銜的原因。
  • 他本該授中將 , 偉人:不要忘記他1950年的貢獻!後提為上將
    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中國近代抗戰史上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楷模,位於湖北省的紅安打響了鄂豫皖地區反抗的第一槍,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之地,據統計,在戰爭年代紅安地區參加紅軍的戰士就有6萬多人,他們之中開國上將就有8位,韓先楚將軍就是其中之一。
  • 他參加紅軍第二年,就當上了師長,建國後還是師長,開國授少將
    參加紅軍第二年,就上了師長,能有這個經歷的,在開國將帥中,是極少的。有這種經歷的,到建國後,職務沒有變動,還是師長的,就更少了,開國少將劉子奇將軍,就是有著這種經歷的人。當然,叫劉子奇的,還有一位,在國軍中任職,黃埔二期畢業,1945年12月任國軍第123師中將師長,1947年8月20日在陝西米脂與人民解放軍作戰中兵敗被俘,並沒有被關押改造,而是被重用,曾在1949年10月派任第一野戰軍後勤部任軍牧部部長。
  • 1955年,政委被授中將,參謀長被授少將,為何軍長被授予大校軍銜
    1955年授銜時,在淮海、渡江和大西南戰役中屢建奇功,功勳赫赫,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曾隸屬中原二野第五兵團的第16軍,卻出現了全軍只此一例的奇怪現象:軍政委王輝球被授開國中將,參謀長楊俊生被授開國少將,就連政治主任,和軍直屬麾下的2個主力師長,也被授予了開國少將,但讓人意外的是,身為軍長的尹先炳
  • 百歲開國少將離世 開國將星僅存13人
    畢業後,由於新疆形勢變化,方槐等被新疆軍閥盛世才監禁。後經黨中央營救,方槐等100餘人於1946年7月11日回到延安。1946年,根據戰爭形勢的變化,黨中央決定在東北創辦我軍第一所航空學校——東北老航校,為創建人民空軍做準備。9月20日,方槐等從新疆歸來的31名同志,同劉善本等4名國民黨空軍起義的同志一道離開延安,奔赴東北。1947年秋,方槐任學校訓練處政治協理員。
  • 此開國中將身懷一「絕招」,一人打敗十幾個匪徒,日軍見到就怕
    開國將帥中有不少「武林高手」,其中名氣最大的當屬上將許世友。許世友早年在少林寺練過武,拳腳功夫十分了得,幾個成年大漢都別想近他的身。 但是,許世友雖然武藝高強,卻未必是開國將帥中的「第一高手」。有一位開國中將,他的武功很可能在許世友之上。
  • 江西1988年有一開國少將晉升上將,他是誰?
    1988年,我國恢復軍銜制度,當時有17人被授予上將軍銜,其中有不少是開國將軍,其中有一位是開國上將洪學智,他兩次被授予上將軍銜,也被譽為六星級上將。1988年的17位上將中,山東籍有四人,而我們江西有一人,你知道他是誰嗎?也就是說,江西老紅軍中,有四位上將。
  • 建國後,開國女將軍回家探親,當地一老農為何說她是自己的童養媳
    1955年,國家高層為了軍隊能夠正規化的發展,根據功臣們過往的資歷、軍功和現在的職務,授予了一千多位開國將軍。 時任防空軍政治部幹部部長的李貞也因功被授予少將軍銜,成為我軍中唯一一位女將軍。
  • 1988年恢復軍銜制,17人成為新時代上將,這其中開國將帥有幾人?
    1955年9月,我軍實行軍銜制,到1965年軍銜製取消,全軍共授予或晉升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合計1614人。他們被尊稱為「開國將帥」。1988年9月,我軍恢復實行軍銜制,中斷了23年的軍銜授予與晉升機製得到恢復。當月14日,軍委為17名上將授予軍銜。
  • 又一開國將軍辭世,開國將星僅存11顆
    目前,「開國將帥」群體中,元帥、大將、上將、中將均已辭世,健在的11人均為開國少將。開國少將、原總參某部政委、部長張中如於2019年9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0歲。張中如將軍逝世後,目前健在的開國將軍尚存11人,他們基本都是在紅軍時期就參加革命,平均年齡已在百歲上下。自1955年至1965年間,我國共授予或晉升10名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5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77名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和1360名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這些人一般被統稱為「開國將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