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本該授中將 , 偉人:不要忘記他1950年的貢獻!後提為上將

2020-11-29 騰訊網

輕輕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站在時間的肩膀上,我與歷史對話。

中國近代抗戰史上湧現出了無數的英雄楷模,位於湖北省的紅安打響了鄂豫皖地區反抗的第一槍,是紅四方面軍的誕生之地,據統計,在戰爭年代紅安地區參加紅軍的戰士就有6萬多人,他們之中開國上將就有8位,韓先楚將軍就是其中之一。

但其實在授予儀式之前,韓將軍原來是中將軍銜,經偉人等商議後破格提拔他為上將軍銜,這次變動並沒有引來爭議,甚至可以說好評一片,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1913年韓將軍出生在紅安縣的一個貧困家庭中,他吃苦耐勞,小時候沒怎麼讀過書,從小就放過牛、學過工匠也做過短工,對底層人民的生活有著很直接的感受。

雖然沒有讀過書,也沒有受過正規的軍事學習,但是韓將軍就像是三國裡的趙雲一樣,可以說渾身是膽,他被稱為「旋風將軍」,一生從未嘗敗仗,他帶領的部隊也被稱為旋風部隊,令敵人聞風喪膽。並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長徵中,只有韓將軍的部隊人數只增不減。

1946年10月份,國軍調動了大量的部隊南下,情況十分緊急,並且隨時都有戰爭爆發的可能,敵方甚至還出動了王牌師團25師,想要對我軍進行一次猛烈的打擊。

面對這種情況,當時身為第四縱隊副司令的韓將軍毫無膽怯之意,立馬組織起部隊,決定先下手為強,不分晝夜的加速前進,敵人哪裡料想到我軍會主動攻擊,進軍速度和指揮策略讓他們無法招架,最終敵軍傷亡人數超過8000人,嚴重的打擊了他們的囂張氣焰。

韓將軍的一生戰績輝煌,他分別跟隨過彭、劉、徐、林四位元帥,並且深得信任。彭總稱韓將軍會打仗;劉總贊他是好樣的;陳雲說他是一員戰將;林總說他打仗用腦子。

而戰友們評價他是個「好戰分子」,仗打的快,打的好,打的狠還打的刁,別人身上有的他都有,別人身上沒有的他一樣有,打出了自己的風格特色,軍隊的福音。解放戰爭時期,韓將軍更是創下了數不盡的功績,打出了多個經典戰例。

在剛擔任東北四縱副司令員的時候,就指揮了三縱四縱兩個主力縱隊,有種亮劍中李雲龍指揮萬人攻打平安縣的味道,在我軍的歷史中也是不曾見到的,而真正讓韓將軍一躍成名的還是解放戰爭的最後一場戰役:1950年的海南島戰役。

在渡江戰役之後,我軍勝利已成定局,百萬雄師過大江,老蔣的敗局已定,解放軍就像一把利刃一樣橫衝直撞,國軍僅剩下了一些殘餘分布在西南,這個時候就要考慮解放周邊島嶼了。而解放海南島的任務,就放在了韓將軍的肩上。

1949年12月,韓將軍率軍開進了雷州半島,開始著手戰前準備。想要解放海南島,沒有船可不行,正在韓將軍一籌莫展,為了船隻問題絞盡腦汁的時候,突然接到了一個情報,說在北海的某島上,有一股敵人,他們手裡掌握著從百姓手中搶來的400多艘船。這可把韓將軍高興壞了,馬上進行緊急部署,一舉消滅了島上的敵軍,400多艘船隻自然成為我軍的戰利品。

在解決了船隻的問題之後,作戰計劃卻遲遲沒有被批准,因為我軍將士大都是北方人,不懂水性,但是韓將軍卻主動請纓,他認為如果在穀雨前不發動戰鬥,那麼作戰計劃就要被再次延後一年,因為船隻都是沒有動力的風帆木船,只能依靠風力過海,他將這一情況報告給了中央,並且還表示如果兄弟部隊沒有準備好,自己願親率部隊渡海作戰。在他的努力徵求下,中央終於同意下達作戰命令。

1950年4月16日,韓將軍冒著極大的風險親率部隊跨海作戰,渡海時間整整一夜,第二天凌晨部隊才登島成功,當時的總參謀長聶帥擔心的一夜未睡,直到得到答覆後,懸了一夜的心才落了下來。

而韓將軍更是沒有讓眾人失望,率領了部隊乘坐木質帆船,先是突破了國民黨的炮艦攔截,然後對其發動總攻,僅僅58天,就解放了海南島,隨即一鼓作氣,相繼解放了周邊群島。

在解放海南島兩個月後,韓戰爆發,美軍進入臺灣海峽,而我軍就此失去了進軍臺灣的機會,如果不是韓將軍當時極力儘快發起戰鬥,將個人生死和榮譽置之度外,恐怕海南島現在就成為第二個臺灣了,因此這仗打得精彩,給偉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以在1955年授銜名單中,偉人發現韓將軍的名字在中將行列裡,他說:「不要忘記他1950年解放海南島的貢獻了」,最終在商議之後,韓將軍被授予上將軍銜。

1955年的授銜儀式,被授銜的開國將士們不僅有出色的戰鬥能力,驍勇善戰的勇氣精神,更有一顆愛國的心,當然不管是出色的名將,還是默默無聞的士兵,他們都為我國開國大業做出了貢獻,我們將永遠銘記他們!

相關焦點

  • 1955年首次授銜,第一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分別是誰?
    1955年,對於中國的很多軍事家來說,都是特殊的一年。因為在幾年的發展後,我軍現代化、正規化建設,有了政治和物質的堅實基礎。軍銜制也因此橫空出世,第六次會議通過後,決定在這一年的9月進行首次授銜。其中元帥10名、大將10名、上將57名、中將177名、少將807名,那麼這麼多的優秀將領之中,誰又是第一呢?
  • 他曾沒有任何軍職,1955年卻被授上將軍銜,只因做出的這些貢獻
    在那場持續幾十年的民族獨立和解放戰爭中,多少革命先輩付出了青春和熱血,雖然革命工作不分高低貴賤,但是最終我們還是要按照貢獻大小進行論功行賞的,元帥、大將、上將,都是有一定的評選標準的,對於十大元帥、大將這樣的大人物大家還是比較了解的,他們的名字也是耳熟能詳。
  • 他本可以評為中將,最後軍銜是大校,後他用援疆建設來發奮圖強
    楊宗勝在革命中承擔的任務主要是後勤工作,紅軍時期他就已經是供給部部長,在抗戰時期他的官職做的最高,時任湘北軍分區司令兼政委,解放戰爭他又回歸本職工作,擔任西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部長兼政委。按照當時的評級標準,楊宗勝是副兵團級。1955年的授銜有硬性規定,上將的最低要求是正兵團級,副兵團級基本就都是中將。所以按照楊宗勝的履歷,他評中將無可厚非,就是要降級,也至少是個少將。
  • 此縱隊的兩任司令員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
    這個縱隊的前兩任司令員都是開國中將,他們手下的一個文書,後來晉升上將,您知道嗎?1948年3月,東北野戰軍的獨立第一、第二、第三師,合編組建成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萬毅任司令員,劉興元任政治委員,全縱隊3.6萬餘人。萬毅後來被授開國中將,首任政委劉興元也是開國中將。1948年11月,我軍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第五縱隊改稱解放軍第42軍,萬毅仍任軍長。
  • 開國中將及以上軍銜有254人,他是唯一北京籍將星,部下18位上將
    作為清政府曾經的大本營,革命的春風吹到北京時受到了不少阻撓,這也導致了開國中將(含)以上的軍官僅有一位北京籍,而且是中將級。雖僅僅被授予中將軍銜,但他曾是八路軍三大主力師之一的129師巨頭之一。倪志亮的性格帶有北方人的豪邁和無畏,在戰場上把敵人嚇得不敢還手,在軍隊裡也讓部下們膽戰心驚,作為紅四方面軍四位頭目之一,不怒自威的氣勢讓他在軍隊中頗有威懾力。一次,倪志亮給團長下達命令,而團長卻因為疏忽忘記向他做匯報工作,於是倪志亮把他叫到跟前談話。談話過程,倪志亮手中拿著皮鞭、氣勢如宏,讓這位被批評的團長出了滿身的大汗,從此不敢再做延誤任務的事。
  • 1955年授銜,縱隊司令員被授予中將,下屬卻當了上將,怎麼回事?
    1955年評銜時,解放戰爭中的軍級指揮員多為中將或少將軍銜,兵團級才是上將居多。然而原東野四縱司令員胡奇才被授予了中將軍銜,當時他的副司令韓先楚卻成為了開國上將。為何如此呢?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是東北局面困難時期留守南滿的主力部隊,牽制了杜聿明集團的大量兵力,四縱對於東北野戰軍的壯大及戰略反攻有著重要意義。
  • 這位獨腿將軍,好幾位部下成上將,他卻為何只是中將
    在開國將軍中,有獨臂上將,比如賀炳炎和彭紹輝。那麼,有獨腿上將嗎?沒有。但是有獨腿中將,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鐘赤兵中將。很多人可能要問,鍾赤兵為什麼成獨腿中將了? 那要問貴州軍閥王家烈了。話說,建國後,鍾赤兵去貴州任職。有一天,正巧遇到了王家烈,王家烈不認識鍾赤兵,他就問將軍尊姓大名?
  • 1955年,政委被授中將,參謀長被授少將,為何軍長被授予大校軍銜
    1955年授銜時,在淮海、渡江和大西南戰役中屢建奇功,功勳赫赫,為中國革命做出突出貢獻,曾隸屬中原二野第五兵團的第16軍,卻出現了全軍只此一例的奇怪現象:軍政委王輝球被授開國中將,參謀長楊俊生被授開國少將,就連政治主任,和軍直屬麾下的2個主力師長,也被授予了開國少將,但讓人意外的是,身為軍長的尹先炳
  • 他3年從中將擢升上將,曾任海上閱兵總指揮,什麼來頭?
    其表現出來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英勇和果敢,將士在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的種種英雄壯舉,實在是大長我華夏民族精神和志氣的豐功偉業,細細品味先烈們的抗倭歷史,不由的流下眼淚,為生在這樣一個偉大民族而無比驕傲。 而即便是到了現在我們依然也有很多保衛國家的戰士與將軍,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吳勝利將軍,他是河北吳橋人,吳橋縣位於山東省西北與河北省東南邊緣,滄州市管轄區。
  • 解放軍新十大上將學歷高 平均年齡61.7歲
    在第一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將官設置為:大將、上將、中將、少將,上將為將官中的第二個級別,這也被稱作是第一代上將。  1965年,軍銜制度被取消。1988年,中央軍委舉行恢復軍銜制後的第一次授上將軍銜儀式,上將成了最高軍銜。之後,又先後舉行了十次晉升高級軍官警官上將軍銜警銜儀式,他們也被稱作第二代上將。  那麼從第一代上將到第二代上將,兩代將軍有什麼變化?
  • 開國將帥中,最先去世的元帥、大將、上將、中將以及少將都是誰?
    新中國成立後,在1955年舉行了首次授銜儀式,那些曾經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將領們都被授予了相應的軍銜,同時也標誌著我國的軍隊已經走向了正規化。 因此軍銜制度很重要,畢竟無規矩不成方圓,部隊經過嚴格整合後,少將、中將、上將、大將、元帥這些軍銜,自然是必不可少的。
  • 將軍是55年的中將,88年的上將,曾經發表過「煮雞蛋」的指示
    2015年9月3日,時年101歲的張震將軍與世長辭。在緬懷將軍的時候,他的老戰友、老部下們談起將軍的一些往事,事情都不大,卻把將軍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在他們的印象中,張震將軍特別喜歡下部隊,他十分享受跟戰士們在一起的感覺。將軍自己不喜歡照本宣科作報告,也不願意聽別人長篇大論匯報工作,他更樂於下連隊,進廚房、宿舍,甚至看看豬圈。
  • 賀誠將軍:因何直到1958年才被補授中將軍銜?與中醫有關
    1955年9月27日,為表彰那些為中國革命勝利和新中國建立立下汗馬功勞的共和國將領們,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海陸空授銜儀式;此次大授銜共誕生了1048名開國將帥,其中中將有175名。1931年,賀誠進入中央蘇區工作,歷任軍委總軍醫處處長、紅軍總醫院院長兼政治委員、軍委總衛生部部長、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衛生局局長,中央縱隊第三梯隊隊長兼政治委員等職;為紅軍的醫療衛生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
  • 「紅色大管家」葉季壯,1945年被授中將銜,1955年被授了什麼銜?
    他又做出了什麼貢獻,在如此特殊的情況下被授予中將軍銜呢?葉季壯,生於1893年,廣東新興人,家裡世代靠種田為生,出生12天後,母親便病逝了,7歲便進入了私塾讀書,學習上他刻苦努力。1912年,他考入了廣東省立法政學堂,正是這段進修深造的經歷,使得他日後在經濟領域上大放光彩。
  • 1948年,我軍俘虜了一個16歲國軍士兵,多年後卻成解放軍上將!
    不過,從一個當初被俘虜的國民黨士兵,最後卻成為解放軍上將的,卻不多見,而這種小說似的歷史故事,沒想到卻發生現實生活中。今天的主人公名字叫徐惠滋,1948年遼瀋戰役中,有32萬多國民黨士兵成為我軍的俘虜,其中就有徐惠滋。當然,他當時只不過是一個很普通的小兵,並不是軍官,而且他加入國民黨時,還非常的年輕。徐惠滋是在瀋陽被俘虜的,因為長得高高大大,人看起來精神,而且又讀過書。
  • 李聚奎:1958年補授上將,兒女發現生前日記,內容感動國人
    就在授銜前兩個月被緊急調走,這一去便是三年,一直到1958年被單獨補授上將軍銜。對於這一位被單獨授銜的上將,卻很少有人知曉,然而關於他的革命事跡,在如今科技發達的年代逐漸被人遺忘,或許大家連這個名字都沒有被人講起過。
  • 88年授銜3位河南人被授上將,2位開國少將,另一人是誰?什麼資歷
    在這其中,河南籍上將1人,中將9人,少將104人。授銜儀式結束後,激烈的掌聲傳至禮堂內外。這最耀眼的時刻,他們值得擁有,這也是新中國為他們的付出做出最好的褒獎。  1942年,李德生所部為掩護總部轉移,自己率1個營的士兵殿後,面對危機,沉著應對,敢打敢拼,擊潰日軍1個大隊,受到總部首長的表彰。1947年5月,在6縱司令王近山將軍帶領下,李德生率三個團首先攻進湯陰縣城,活捉東陵大盜孫殿英。後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參加上甘嶺戰役,在朝鮮五聖山指揮所指揮第十二軍,乾淨利落地擊敗聯合國軍的一次又一次侵襲。1955年授少將銜,1985年擔任國防大學政治委員。
  • 這位開國中將是電影《大決戰》的首席顧問,而且有福命,最受重用
    的確,1991至1992年期間拍攝的電影版《大決戰》是一代經典,後人難以逾越,那是史詩級的大型歷史題材電影,讓人觀後無法忘記。說到《大決戰》那部電影,讓永宣回憶起一個歷史人物,他就是張震將軍,他當時是該電影的首席歷史顧問,也是電影中篇《淮海戰役》的總顧問。
  • 這兩位將軍,同年出生,1955年又一起授中將,後又同一年去世!
    秦基偉和胡奇才都是湖北紅安人,而且都是在1914年出生的,秦基偉出生在春天,胡奇才出生在冬天。 秦基偉參加黃麻起義的時候才13歲,他加入紅軍隊伍的時候也不過是一位15歲的小少年。一年後的1930年,胡奇才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成了紅軍的一員。比較巧的是,兩人都在紅四方面軍當兵,紅軍時期,秦基偉最高擔任過師長一職。
  • 開國57位上將,其中有三位是國軍將領,他們分別是誰
    其中有三位國軍將領取得了我軍的上將軍銜,他們分別是陳明仁、董其武和陶峙嶽。程潛和傅作義級別太高,授予上將低了點,元帥和大將的名額只有十位,兩位國軍大佬授予元帥或者大將都不太合適。盧漢和龍雲級別也不低,所以這幾位索性不授軍銜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