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自考《新聞心理學》試題及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無分。
1. 新聞傳播者的心理是在( )中產生的。
A. 理論發展 B. 客觀世界
C. 現實生活 D. 社會實踐
答案:D
2. 新聞活動中,傳播者和受眾的心理是客觀事實在他們頭腦中的( )
A. 反映 B. 主觀映象
C. 再現 D. 重複
答案:A
3. 廣播新聞記者在新聞錄製過程中的形象思維,主要表現在( )的思維過程中。
A. 選材 B. 播音
C. 製作 D. 編輯
答案:A
4. 將文字、聲音、動畫、圖像融為一體的傳播媒介是( )
A. 電視 B. 多媒體網絡
C. 期刊 D. 報紙
答案:B
5. 新聞敏感這種思維的目的是通過( )的分析,認識某一事實與讀者需要之間的最佳溝通點。
A. 個性到共性 B. 個別到一般
C. 個體到群體 D. 事實到新聞
答案:A
6. 新聞傳播者直接接觸的是客觀物質世界,而新聞受眾直接接觸的是( )
A. 精神世界 B. 客觀世界
C. 現實世界 D. 媒介世界
答案:D
7. 形成心理定勢後,接下來的步驟是( )
A. 創造條件 B. 典型誘因出現
C. 頓悟 D. 嘗試性思考
答案:D
8. 對記者或主持人的社會技能結構進行實證研究的第一篇文章是餘小梅的( )
A. 《對記者或主持人社會技能結構的分析研究》
B. 《新聞工作者心理健康研究》
C. 《全國新聞界對新聞改革態度的調查》
D. 《對記者向性的測量與思考》
答案:A
9. 新聞記者通過某一作品的寫作達到其目的的打算是( )
A. 寫作動機 B. 寫作願望
C. 寫作意圖 D. 寫作興趣
答案:C
10. 被記者內化了的新聞素材和外化了的新聞作品之間存在著( )的區別。
A. 量與質 B. 新與舊
C. 虛與實 D. 外與內
答案:A
11. 傳播者把自己的觀點直接表露於事實材料之中,讓受眾一目了然的說服方式是( )
A. 單方面論證 B. 結論的引出
C. 雙方面論證 D. 結論的得出
答案:B
12. 心理測驗自( )在西方問世後,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A. 1884年 B. 1868年
C. 1883年 D. 1889年
答案:C
13. 美國新聞學教授( )說過:「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是建立在作者所要表達的觀察、情感或意見
的基礎上的。」
A. 大衛·韋克斯勒 B. 麥爾文·曼切爾
C. 塞拉維 D. 梅耶
答案:B
14. 動機強度在一定水平之下時,隨著動機的增強,活動效率會( )
A. 降低 B. 不變
C. 降為0 D. 提高
答案:D
15. 探討新聞工作者的智力因素,首先應搞清( )的內涵。
A. 能力 B. 素質
C. 智力 D. 性格
答案:C
16. 個體帶有自己主觀心理特點對於社會的和物質的環境的最簡單、最初的理解是( )
A. 意識 B. 認知
C. 個性 D. 情感
答案:B
17. 新聞編輯胸懷全局的前提和基礎是( )
A. 立足全局,把好輿論關 B. 立足全局,把好質量關
C. 立足全局,把好服務關 D. 立足全局,把好作品關
答案:A
18. 在新聞傳播活動中引起受眾心理活動的客體主要來自由( )提供的媒體世界。
A. 記者 B. 媒介
C. 新聞傳播者 D. 現實生活
答案:C
19. 主體認識結構中最活躍的、恆常的、必不可少的非智力因素是( )
A. 情緒情感 B. 意志
C. 動機 D. 性格
答案:A
20. 真正決定一個人成功與否的關鍵是( )
A. 智商 B. 情商
C. 意志 D. 能力
答案:B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備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其代碼填寫在題後的括號內。錯選、多選、少選或未選均無分。
1. 下列表述中,代表了「馬虎」的性格特徵有( )
A. 態度不嚴肅、不認真 B. 懶散、有惰性
C. 說話易信口開河 D. 言語冷漠
E. 信心不足
答案:A^B^C^
2. 新聞受眾的態度是新聞受眾對於( )較為穩定的內在心理傾向。
A. 新聞活動 B. 新聞事實
C. 新聞作品 D. 新聞媒介
E. 新聞報導的內容
答案:A^D^E^
3. 新聞受眾的態度形成可能是由於( )的影響,加上自己的學習而形成的。
A. 社會環境 B. 家庭
C. 知識水平 D. 同伴
E. 團體
答案:A^B^D^E^
4. 下列新聞體裁,通常採用「結論的得出」這種說服方式的是( )
A. 消息 B. 攝影
C. 通訊 D. 特寫
E. 新聞評論
答案:A^B^C^D^
5. 傳播者內在的吸引力指傳播者的( )
A. 外型 B. 氣質
C. 相貌 D. 談吐
E. 幽默感
答案:B^D^E^
三、名詞解釋(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 高級情感
答案:高級情感是只有人才能體驗出的特殊情感,它反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也揭示他的個性。
2. 新聞受眾的從眾心理
答案:新聞受眾的從眾心理是指個體在強大的新聞輿論或由這種輿論引起的人際壓力下自覺不自覺地在社會知覺、社會判斷、態度以及行為上表現出的與新聞輿論相一致的心理反應。
3. 新聞受眾的心理承受力
答案:新聞受眾的心理承受力是指受眾對新聞在報導與其主觀態度不相一致的問題,或報導受眾自己沒有認識,不理解的問題時,能否接受的主觀感覺。
4. 心理防衛機制
答案:心理防衛機制是指人們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常常會使用一些心理的措施,把個體與現實的關係稍作修正,使個體較易接受心理挫折,不至於引起情緒上的過分痛苦與不安的自我保護方法。
5. 權威性
答案:權威性是指在受眾心目中傳播者的資歷、地位、專業知識和閱歷等因素,包括專家身份和社會身份兩個方面。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5分,共25分)
1. 新聞活動認識主體心理活動產生的源泉是什麼?
答案:新聞活動認識主體的心理是客觀現實在其頭腦中的主觀能動的反映,新聞活動認識主體的心理是在社會實踐中產生、發展並受其制約的。因而,客觀現實是新聞活動認識主體心理活動產生的最終源泉。
2. 簡述新聞心理學的學科特點。
答案:新聞心理學這門由新聞學和心理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有一個重要特點,即以心理學理論之「矢」去「射」新聞活動認識主體心理活動之「的」。
3. 影響新聞受眾群體心理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新聞受眾的群體心理一方面基於每個受眾個人的特徵,比如他的個性、社會觀念、所處的地位、民族、職業等;另一方面也受到社會思潮、社會心理的影響,特別是受周圍人態度的影響較大。
4. 文字符號在新聞傳播中的作用有哪些?
答案:文字符號既可以具體地敘述和描寫事物的形象,引起讀者的聯想與想像,又可以推出概念、觀點及理論分析,以準確說理來分析事物的本質,從而引發讀者的抽象思維。
5. 新聞編輯要把好關應重視哪些制約因素?
答案:新聞編輯既然是最後的「把關人」,要把好關,必須重視以下四個方面的制約因素:(1)決策者的既定方針與現行政策;(2)社會的法律與道德規範;(3)受眾的需求;(4)傳播者團體的規範。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8分,共16分)
1. 如何正確認識受眾逆反心理的積極與消極影響?
答案:新聞受眾的逆反心理在性質上是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的。
(1)受眾積極的逆反心理與輿論監督。受眾積極的逆反心理是推動受眾運用媒介工具對黨政人員工作中的不良現象進行鬥爭的一種動力。儘管受眾逆反心理中的消極牴觸情緒有時會帶來一些偏激的言辭或行為,新聞傳播者對於受眾的這種逆反心理和行為也應抱熱忱歡迎的態度,並創造條件,運用媒介工具去溝通受眾(群體)與有關的黨政部門及其具體工作人員的聯繫(如讀者來信,聽眾、觀眾來電及來函等)。對於那些犯罪分子應當揭發、批判與打擊,對於不良的社會現象應鞭笞並運用媒介手段分析、評論,這是順乎民意、主持正義的舉動。
(2)對受眾消極的逆反心理不能迎合。受眾消極的逆反心理是指受眾因受到某種錯誤思潮或其他因素的影響而對正面的、正確的新聞報導產生的逆反心理。這種逆反心理如果形成了一股力量就會成為一種社會心態。這種被扭曲了的社會心態是不安定因素的溫床,是社會發生動亂的輿論準備,也是最容易被利用的一種精神力量。
2. 試述創造性思維的內涵。
答案:創造性思維是重新組織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並創造出新的思維成果的思維方式,其特點如下:
(1)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探索未知的複雜的腦力勞動」,而不是一種簡單的重複性的腦力勞動。
(2)創造性思維的方向是輻射性的。創造性思維要求運用求異思維或發散性思維,對解決問題的方法多方發散,以尋求出一個個有效的途徑和方法,再進行聚合思維,選擇出最佳方案。
(3)創造性思維必須有創造性想像的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是以提供新的思維成果為目的的一種思維方式。創造性想像提供的是事物的新形象,它能使創造性的成果具體化(思維重組方案或程序,想像重組新的形象)。
六、應用分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14分)
1. 總結自己的寫作經驗,說明新聞寫作的心理特點。
答案:寫作心理的特點有:
(1)被記者內化了的新聞素材和外化了的新聞作品之間存在著量與質的區別。記者在新聞寫作時的內化是指由體外物質性對象的外部形式向智慧、意識方面進行轉化的過程。記者在新聞寫作時的外化則是指記者將內化了的新聞素材用語言或聲音、畫面轉化為外部形式即新聞作品的過程。
(2)思維活動尤其是創造性思維是新聞寫作中最重要的思維形式。新聞寫作的過程始終伴隨著新聞記者高智力的思維活動,如分析素材、取捨材料、確定報導角度等,思維活動是新聞記者寫作新聞時不可缺少的心理過程。有的人從表象上將記者的新聞寫作看做是對事實的客觀記錄,而非創造性勞動,這很容易導致業內人士對記者工作的誤解,從而影響報導的質量。
(3)新聞作品是「一本打開了」的、關於記者「本質力量的書」。記者心理的本質力量寓於其所特有的勞動產品即新聞作品之中,而由記者的勞動所構成的新聞作品是揭示記者心理本質的活書,是「打開了的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