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來說,「感情」是什麼東西?
大部分人所謂的感情,說白了是一種交情而不是一種感情。也就是曾經打過點交道,姑且不算翻臉,交往過程雙方要麼沒有什麼利害關係,要麼彼此沒有感受到明顯虧損。比如曾經是一個班的,是一個村子的,一個圈子的……時不時照個面的、說得上一點親朋故舊的等等等等。
我們的傳統社會倫理規定了這些人彼此間天然有關係義務,只要你們構成這種身份關係,你們之間就被規定了有親,有親就有情,有情就有義。
洪門三十六誓,開門頭三誓都是在反覆強調這一點:
第一誓:自入洪門之後,爾父母即是我父母,爾兄弟姊妹即是我兄弟姊妹,爾妻是我嫂,爾子侄即是我子侄,如有不遵此例,不念此情,即為背誓,五雷誅滅。 第二誓:倘有父母兄弟,百年歸壽,無銀埋葬,有磷飛到求兄相幫,必要通知各兄弟,有多幫多無錢出力,以完其事,如有詐作不知者,五雷誅滅。 第三誓:各省外洋洪家兄弟,不論士農工商,江湖之客到來,必要留其一宿兩餐,如有不思親情,詐作不知,以外人相看者,死在萬刀之下。
這就是一個經典的例子。
這種「被規定的感情」構成了一種利益再分配的規則,任何一個人都有好幾條線規定ta有義務照顧親、朋、故、舊、鄉親、同窗、同事……
當然,它也規定了這些親朋故舊相親等等等等都有責任幫助當事人自己。
怎麼個「必須幫助法」?在古代再直白沒有——有連坐族誅之罪存在。
一人造反,一鄉屠盡;一人謀逆,九族齊誅;一人失勢,一眾皆黜。
人們甚至沒有機會切割。ta出事,你跟ta有理論的倫理關係,你就直接被視為需斬的草、待除的根。你們在古代的法律原則上、治理邏輯上根本就被看作一體,由不得你撇清。
捆到一起被批處理已經是不容選擇的事實了,人們只能選擇從這種現狀裡撈回最多的好處。自然的後果,就是上面說的這個半強制性的利益共享機制長盛不衰,深深的嵌入了中國文化的靈魂,構成了一種中國人生下來就知道的天經地義的義理。
說到這一步,你們就應該意識到了為什麼現在這件事有問題了。現代社會的法理原則和治理理念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其中最根本的變化之一,就是從基本實踐的層面消除了連坐這個觀念。
父親做的事,默認兒子是不用負責的。除非有特別的證據證明兒子有自己的參與,否則即使親如父母子女這樣的關係也不構成連坐處理的依據。更不必提旁支親屬、熟人、故舊這些更遠一些的關係了。
你的成功基於原來的倫理邏輯有義務和對方分享,但你的失敗基於新的法理觀念卻與他人無關,並無當然的牽累效應存在。
這天平失衡了。
誰沒有意識到這失衡已經是既成事實,沒有意識到傳統的「投資保障機制」已經失效,還按照傳統的觀念「講感情」,就會給自己帶來額外的損失。
也就是說,如果把「講感情」定義為按照傳統倫理承擔「分擔風險、分享利益」的義務,大概率會得不償失。
問題在於,「講感情」是不是就是這個定義。
因為人不只是有來自這種社會契約所規定出來的、僅僅因為出身等先天條件、環境因素所帶來的倫理義務,人還有自己主動建立的關係。
比如,
自己選擇要追隨的人;
自己選擇要珍惜的人;
自己選擇要報答的人;
自己選擇要締結關係、要養護關係的人;
自己選擇要愛的人。
問題在於對於自己選擇要愛的人,講不講感情。
對自己選擇要愛的人講感情,是不是一定會導致虧損?是不是一定是一種財務的災難?
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如果雙方都確確實實遵循愛的法則行事,相愛的關係是世界上產出最豐厚的關係。
道理極其簡單——相愛的關係,有一種最直白的特徵——它的管理成本極低,內耗極小。
我再說一遍——真正相愛的關係,其管理成本必然極低,其內耗必然極小。
但凡一段關係讓你感到消耗極大,要麼它是無愛的,只要以愛為名,則中間不是存在對愛的理念性的誤解,就是存在愛的能力的有待成熟。
理想的愛,是管理學夢想的聖杯。它不需要立法成本、不需要司法成本、甚至也幾乎沒有溝通成本(需要有效的支撐愛,洞石穿金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必備的)。
它對一切關係的惡性循環都有天然的抑制作用,除了物理毀滅之外,根本無法摧毀。
兩人同心,其利斷金,不是說來玩的。幾百上千人能自覺自愿的同心合意、為彼此捨命,足以令山河變色,震動整個世界。
區區「財務自由」,根本沒資格被當做一個值得花太多時間探討的話題。
對幸運到有感情可講,更幸運到能講得了感情的人,富裕實非難事。
其實你們仔細去看那些成功而且長青的企業,其中常常有一些富貴未能淫、貧賤未能移、威武未能屈的感情在內。若不是這樣,一家樹大招風、百年寒暑的企業所面臨的富貴、貧賤、威武,絕不是靠「多給下屬錢」就能挺得住的,它早就完了。何況「貧賤」時你哪來的錢?
不要被一些被時代浪潮揚起的暴發戶們所汙染出來的「大數據」誤導。ta們的所謂「富有」很快會轉化為下一代的帳單和賭債甚至賭資,化為烏有,轉眼只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甚至ta們中的很多人,若是沒有拿到過這些橫財恐怕人生的終局反而會更好。
想要能受得住財富的詛咒,人必須要學會講感情,學會對誰、怎樣講感情,根本沒得選。
懂這厲害的人隨時隨地願意講感情——遇上一個值得講感情、講得了感情的對象,ta們馬力全開起來,給對方的待遇之「好」,常人難以想像。
只不過這樣的人少見,而且既然配得上,往往也不會拿這種待遇看得那麼激動,更不會拿來炫耀給別人知道罷了——拿這個「炫耀」……想想都叫人翻白眼。
於是自然在統計上就沒什麼可見度,幾乎必然造成「富人都不講感情」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