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有準確連續的記載,原來起始於公元前的這一年

2021-01-13 老衲侃春秋

我國是一個有5000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但是為何國際上只承認我國3000年的文明史,商朝以前的概不承認?為此我們的公眾有些憤憤不平。

其實,這怨不得別人。按照一般的國際慣例,都承認信史時代以後的歷史,其他的就稱之為傳疑時代或是傳說時代,這個時代一般是不予承認的。

我國最有力的證據是商朝出現了大量的出土文物,這裡頭記載了當時社會的情況,而商朝之前的夏朝,因為沒有充足的證據,所以被存疑。

但是,有了這些文物,我們只知道有這麼一個時代,但哪年哪年都幹了些什麼,由於記載的混亂很不連續,我們根本無法捋出頭緒來。

什麼時候,我們才對我們國家的歷史有了清晰明確的認識,做到有據可查了?

那和夏商相隔就比較遠了,是西周的周厲王時期。

確切地說,公元前841年,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比較準確的編年史,中國的歷史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為何這一年這麼特殊,到底什麼原因促成的?

因為這一年在歷史上發生了兩件大事,從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極為重要的一頁。

發生了什麼?

那還得從周厲王做太子說起。

周厲王姬胡,姬姓,名胡,周夷王姬燮之子,西周第十位君主,在位時間為公元前878年—公元前842年。

周厲王繼位後,貪圖財利,對百姓十分苛刻。他不但霸佔了山川河流等自然資源,還不許百姓私下議論,否則就格殺勿論。

從此百姓都不敢說話。

不說話是不說話,但日子還得過呀。可是,在這麼殘酷的統治下如何生存?

最後這些百姓不幹了,他們奮起反抗。

公元前841年(周厲王三十七年),百姓不約而同的起來反叛,他們襲擊了王宮,周厲王一看大事不妙,匆忙中逃到了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周厲王的腿快,他跑了。可是他的兒子,太子姬靜卻沒跑掉,他一看出城來不及了,就躲到召公家裡。

憤怒的百姓沒有抓住周厲王,正後悔得捶胸頓足呢,一聽太子躲在大臣召公家裡,馬上把召公家給圍了個水洩不通。

這一下讓召公為難了,因為此前他曾勸諫過周厲王,可是他不聽,所以才釀成今日的大禍。但如果讓老百姓殺害了太子,那以後如何給周天子交待?

實在沒辦法了,只好用自己兒子頂替太子,把他交給了百姓。召公的兒子剛交到百姓手中,不一會就讓憤怒的百姓肢解了,由此才保全了姬靜最終免遭殺害。

天子跑了,太子年幼。那麼國家誰來治理呢?

現在大權落到了周定公和邵穆公的手裡。

但周朝是個非常講「禮制」的朝代,他們二人雖然握有實權,但不能臨朝聽政。

那時的人思想觀念,天子就是太子。上一任天子死了,由太子來繼任,還沒有改朝換代這一說。

這時周定公和邵穆公左右為難了:周厲王只是逃跑了,還沒有死;另外太子姬靜年歲尚幼,又不能處理國政。

可是國不可一日無君,否則天下豈不大亂?

思來想去,只能在「姬」姓的本族人中間先找一個人來暫時頂替了。

於是他們選定了共伯和來替代這個角色。一來共伯和的年齡合適,二來衛國在各個諸侯國中的爵位最高,和周天子在血緣最近。

雖然名義上攝行天子事,實際上沒有實權,也不改年號。

關於這一段史實,歷史上有爭議。

「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共和十四年,厲王死於彘」。(《史記·周本紀》)「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竹書紀年》)

《史記》上說,是召公、周公兩位丞相共同治理朝政。

但《竹書紀年》中卻明確說明,由共伯和代行天子之職。

相比較來看,《竹書紀年》的可信度更高一些,原因如下:

《竹書紀年》是周人自己的記載,自己記載和轉述整理相比,可信度更高一些。此書被長期埋在地下,躲過了許多的人類浩劫,實屬難得。

《竹書紀年》的幹支紀年,和各位君主在位的時間是完全吻合的,和《史記》中的歷史大事的記載是吻合的,說明它是一部嚴謹的編年體史書。

所以,在此處我們採信《竹書紀年》中的說法。

即共伯和做了代理天子,召公、周公輔佐行政。這個過渡政府一共存在了14年,到了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逃走的周厲王死於逃亡地,此時太子姬靜也成年了,於是共伯和光榮「卸任」,姬靜正式繼位,是為周宣王。

但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無意中成為了中國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共和元年。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有了確切的紀年。

歷史學家司馬遷寫《史記》,雖然是從三皇五帝開始寫起的,但確切的紀年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的。

共和行政以前有沒有歷史記載?準確的說,有。

但是此前的記載不但混亂,而且斷斷續續。司馬遷當年整理史料的時候,把頭都搞大了,也沒有徹底弄清楚。所以,為了嚴謹起見,公元841年以前的紀年他一概不用,從此以後才開始逐年記錄。

其實這也不能怪司馬遷,因為要把這個之前的理順,那可是一個「跨世紀工程」,司馬遷一個人根本搞不過來。

直到過了兩千年之後,於1996年5月16日,國家啟動「夏商周斷代工程」,此項目被列入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

經過170多名科學家,4年多的艱苦努力,於2000年9月15日,才算完結了此項工程。將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070年這段時間的紀年基本搞清楚了。

所以,司馬遷以公元前841年作為紀年元年,來記錄中國古代的歷史,也就不奇怪了。

但無論如何,我們都得承認,公元前841年,的確是我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年份,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我們國家的歷史,才有了令人信服的準確紀年。

就這個歷史貢獻來說,應該在歷史上有其特殊的地位。

參考資料:《史記》、《竹書紀年》

相關焦點

  • 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何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
    準確地講,從我國出現了確切紀年至今,只有近3000年的歷史,而很多國外人也是以此來看待中國的歷史的,說白了,就是確切紀年之前的歷史,儘管存在,但並不被認可。不過儘管如此,那也足以傲視群雄了,因為從我們出現了準確紀年之後,華夏文明的歷史就再也沒有間斷過。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有確切紀年的開始,那麼這一年發生了什麼,為何又說這一年在歷史上至關重要呢?
  • 《鬼吹燈》為什麼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在歷史上這麼的重要?
    文/《鬼吹燈》為什麼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在歷史上這麼的重要? 《鬼吹燈》中有這麼一個場景,說瘋了的陳教授,用841作為密碼,打開了一個至關重要的盒子。那麼,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了啥?
  • 《鬼吹燈》中,為什麼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真的很關鍵?
    在《鬼吹燈》的《龍嶺迷窟》一章中有這樣的一個細節:陳教授使用841這個數字作為一個盒子的密碼,並且多次提到歷史上的公元前841年,那麼,這一年中國歷史上發生了什麼?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會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那就是在權威性的歷史圖書上,對夏朝、商朝之間的年代劃分上,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比如夏朝的存在年代被視為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8世紀,而商朝的存在年代則被記載為公元前18世紀到公元前11世紀。
  • 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了什麼?為何《鬼吹燈》中會反覆提到
    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了什麼?為何《鬼吹燈》中會反覆提到 《史記》記載:「共和元年,歲次庚申。」 有了紀年,人們就能準確的了解歷史,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情,都是非常清楚的。那麼中國的紀年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 準確連續的幹支紀日可推算至春秋時期
    近日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又被稱為「唐朝版24小時」,引發了人們對於中國古代紀時方法的關注。究竟,我國古代有多少種紀時方法?近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古代紀時考》,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人們對時間變化的認識及其記錄方式的改變。
  • 《鬼吹燈》反覆提到公元前841年,這一年發生過什麼,為何如此重要
    他們還多次提及過歷史上公元前841年,為何這一年頻被提起,在這一年裡中國歷史又發生過什麼故事如此重要?下面我們就細細道來。據史料記載,夏朝起源於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8世紀,到了商朝便為公元前18世紀--公元前11世紀,說到夏朝商朝存在的年代不可能是這樣不確切,因為當時西周共和元年之前無法精確紀年,所以歷史學家才會這樣劃分。
  • 春節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而正式稱其為「春節」卻是在近代
    這個最具影響力的節日,追溯其歷史,最早可到公元前,而正式被稱為春節,卻是在近代。從古至今,元旦、年和春節是聯繫在一起的。歷史上最早有記載的就是元旦了。元旦之稱在殷商時期也就是公元前16至11世紀就早已有之。現在的公曆的元旦邊來至於此。「元」意為開始,「旦」謂之早晨,元旦,即新的一年的第一個早晨之意。
  • 仔細研究中國歷史會發現,曾出現一千多年空白,很難明白髮生什麼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而且是唯一一個沒有斷絕文化傳承的古國,古人幾千年的智慧都完整的傳承了下來,而這些歷史文化的傳承基本都是靠史書記載傳承,但是古代的慣例是當朝修前朝的史,這樣能彰顯皇帝的功績,而史官修史的時候一般都是要以皇帝的意志為主,所以真實性方面還是有待考證的,但是仔細研究中國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紀年問題
    一年之內,陰曆比陽曆少十一天。於是用閏月的辦法補足這個差數,調整陰陽曆年和月之間的差距。歷代曆法雖有不同,但總的趨向是愈來愈精確。古書上常有「某某日(幹支)朔,日有蝕之」 的記載,日蝕多在初一,後人根據這一天有無日蝕的記載,可以檢驗當時曆法是否準確。       閏月,古代多在正月或十二月。汶武帝太初元年下令改行《太初曆》以前,以九月為閏月,稱「後九月」。此後,閏月分散在各個月份。
  • 公元前841年,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何《鬼吹燈》反覆提到這年!
    那麼疑問隨之而來,中國的紀年是從何時而來呢? 中國紀年的始源: 我國擁有5000年的文明史,這些歷史發展過程中。出現歷史斷層,何為歷史斷層?便是某些年份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 而追溯這些歷史事件,便需要依靠史學家推測。據史學家論證,公元前841年,歷史開始出現紀年。
  • 公元前和公元後,是怎麼劃分的?公元1年是我國哪個朝代?
    引言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除夜作》 我們都知道地球自轉為一天,公轉為一年,日子一天天地過,人們為了記錄年份就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紀年法,其中有一種就是公元紀年。我們一般都會說公元前和公元後,那麼公元前和公元後究竟是如何劃分的呢?
  • 古代為什麼有公元前、公元後之分?公元元年是中國哪個朝代?
    中國古代,通常是天幹地支紀年法和皇帝年號紀年法並用,比如,蘇軾的《前赤壁賦》第一句是「壬戌之秋」,而範仲淹的《嶽陽樓記》第一句是「慶曆四年春」,這裡的「壬戌」便是天幹地支紀年,而「慶曆四年」則是皇帝年號紀年。(天幹地支紀年)天幹地支紀年法和皇帝年號紀年法各有各的優點,尤其具有文化意義,但也有著共同的缺點,那就是無法長期連續紀年。
  • 公元元年是我國的哪一年?公元前我國是從多少年開始的?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們現代對於歷史的年份認知,其實是有一個錯覺的,從1949年起,我國才開始使用國際上公元紀年的慣例,之前,都是以國號紀年的。
  • 什麼是公元前和公元後?
    紀年法公元是個紀年法,所謂的公元2017年就是從公元元年開始算起兩千零一十七年,那公元前2017年的意思就是距公元前1年以前兩千零十七年。需要注意的是,不存在公元前0年,也不存在公元0年,公元前1年之後的一年,就是公元壹年(即公元1年)。雖然公元前的紀年是倒著數,後面的數目小於前面的數目,例如西漢成立的公元前202年 晚於秦朝成立的公元前221年,但具體到每一年的月份,還是正著數,1月在前,12月在後,日期也如此,初一在前,十五在後。
  • 公元前476年緣何成為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是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時期。由於鐵製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荒田大量開墾,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生產有了發展。 因此,公元前475年,春秋和戰國的分界線,一般認為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確切時間,它是春秋是奴隸制瓦解的時代,也是戰國是封建制形成的時代。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瓦解。
  • 中國歷史上到底有多少個皇帝,怎麼算呢?
    在我國歷史上皇帝是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是封建王朝的代名詞,但是你要是問中國歷史上有多少個皇帝的話,這個問題確實不好回答,因為答案不唯一。皇帝都不唯一,他們的事更多了,你又了解多少呢。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稱「皇帝」開始,到1912年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在辛亥革命的槍炮聲種宣布退位止,一共經歷了2132年。
  • 公元元年是我國的哪一年?公元前我國是從多少年開始的?進來看看
    當年,西羌向漢朝投降,匈奴日逐王向漢朝投降,漢朝在西域首設都護,鄭吉為首任西域都護,掌控西域(這其實是個劃時代的事件)。再從公元元年往後180年,還是一個辛酉年,公元181年,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和千古名相諸葛亮出生,黃巾起義即將爆發,東漢行將滅亡。此後,中國大地長期陷入分裂(中間只是西晉的短暫統一,而後陷入東晉、五胡十六國的更大分裂)。
  • 中國史書記載的印度和尚,自稱活了1072歲,跟達摩祖師是朋友
    我國古代幾千年文明,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而且,成為當時世界的中心,因此很多外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定居,生活,直到死亡。我國的歷史典籍也記載了很多這方面的故事。下面這位印度和尚,正史直接記載,其自稱活了1072歲,還和達摩祖師是朋友。
  • 唐山國酒軒:漢醬135BC帶你重回公元前135年的那一場醉
    公元前135年的一場品飲,似乎格外不同,不但「酒」是主角,還有帝王加持,記載在字字如金的《史記》中,算是非常特殊。  《史記》裡這樣記載,公元前135年,出使南越的唐蒙,進獻給漢武帝來自夜郎國的枸醬酒。武帝飲後,盛讚其「甘美之」。兩千多年後的清道光年間,仁懷直隸廳同知陳熙晉還曾賦詩懷古:「漢家枸醬知何物,賺得唐蒙鰼部來」。  這枸醬酒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