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素一
擁有「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美稱的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憑藉一部《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爭得了一席之地。
提到中國享譽世界的名著,除了《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外,就屬《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了,它們一起被並稱為中國的六大名著。
郭沫若曾題聯誇讚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木三分」。
魯迅先生更是評價《聊齋志異》為「專集之最有名者」。
作為這部名著的作者,蒲松齡的身世如他的小說一般,也有著神秘的迷幻色彩。
時代背景
蒲松齡出生的年代正是明末清初,朝代更迭,這個時間的跨度大約持續60年。從明末的農民起義、清兵入關,到後期的反清復明,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動蕩的歷史時期。
和每一個朝代交替時期相似的「王綱解鈕,禮崩樂壞」一樣,當時社會的顯著特徵就是宗法倫理面臨的深刻危機。
對於生活在市井之中的蒲松齡來說,他親眼目睹了身邊出現的家庭倫理被破壞、世風日下的景象。
正因為處於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之中,蒲松齡才有了通過對鬼狐故事的創作,來完成對內心渴望的社會秩序的構建期望。
原生家庭
說起蒲松齡的家境,蒲家世代可以算得上是書香門第,蒲松齡的祖上大部分都是讀書人,雖然沒有做大官的人,但也都在科舉中榜上有名。
到了蒲松齡的父親蒲磐這一代,蒲磐也很聰明好學,但無奈科舉不利,並未取得功名。
為了生存,父親放棄了科考之路,棄儒經商做了生意,收入也不錯,家中頗有盈餘。
在蒲松齡出生之前,已經年過40的蒲磐曾有過1個兒子,但不幸早夭。
蒲磐因為孩子的早亡,時常自省,是不是自己做生意,賺了昧良心的錢,所以才遭受這樣的報應,於是他時常拿出銀兩賑濟鄉裡,還得到了官府的表彰。
也許真的像蒲磐所想的那樣,也許只是巧合,在蒲磐散了錢財之後,奇蹟般的他又生了4個兒子,而蒲松齡正是四子中的第三子。
父親蒲磐對蒲松齡寄予了厚望,同時,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樣,他也將孩子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
父親用中國古代民間長壽的象徵——松樹為兒子取名「松齡」,名字中是老父對兒子能擁有如松柏一樣長壽、得享遐齡的期望。
身世杜撰
關於蒲松齡的身世,有這樣一段傳說:
公元1640年,明末清初,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執政,已到了第13個年頭。
在山東淄博,淄川區洪山鎮的一戶蒲姓商人家中,男主人做了一個特別的夢。
夢中,他遇到了一位披著袈裟的和尚。
這和尚看上去不大好,身子十分瘦弱,還帶著病痛的樣子。
轉瞬間,只見和尚走進了他妻子的臥室,然後還在胸前露出了一塊銅錢大的膏藥。
男主人一急,夢醒了。
此時,剛從夢中驚醒的男主人卻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原來夢醒後,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了。
孩子出生後,借著月光的光亮為他衝洗身子時,男主人驚奇的發現,在兒子的胸前有一塊青色胎記,而胎記的位置大小正和他夢見的和尚所貼膏藥完全相符。
這樣一段離奇的身世記錄,正是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為自己杜撰的宿命的故事。
蒲松齡用這樣一種對自己生命來處的特別解讀來安慰自己:一生不得志,是事出有因。
在他苦難的一生中,以這樣一個無法改變的起點,讓他學會了聽天命盡人事,學會了隨遇而安。
事實上,在中國的古代,大凡文人墨客都喜歡對自己身世進行帶有迷幻色彩的杜撰。
有人說,在孔子出生時渾濁的黃河水忽然清澈見底,於是有了「聖人出而黃河清」的典故;
大詩人李白也稱在自己出生之時,母親夢到太白金星入懷,故為其取名李太白。
和蒲松齡比起來,孔子和李白對身世的解讀,更多的是為了成就其不朽美名,而蒲松齡的解讀則更多帶著幾分自嘲的意味,顯得質樸、敦厚。
事實上,當走過半生,回首並不令人滿意的生存軌跡時,比起那些自暴自棄的人,還有陶淵明這樣的田園詩祖、以及蘇軾這樣的豪放不羈的宋詞大家,以及蒲松齡這樣的鬼狐小說家,他們共同的特徵就在於能超脫時代的束縛,堅持自己所堅持的人,這樣的人大抵都是智慧者。
筆下父子之緣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名為《四十千》的短篇,在這部作品展現了蒲松齡眼中的父子淵源,雖有些佛教中「因果報應」的意味,卻也值得一讀。
王大司馬家裡很有錢。
一天,他忽然夢見一個人對他說:「你欠我四十千錢,現在該還我了。」然後徑直進了屋內。他驚醒,妻子正巧生了個男孩。
看來這孩子是來算上輩子的帳的。
於是他拿出四十千錢單獨放在一個房間。凡是孩子的一切衣食、醫藥費用,都從這四十千裡支出。
過了三四年,四十千錢就剩七百了。
這天,奶娘正抱著孩子玩耍,王大司馬對孩子嘆氣道:「四十千快用完了,你可能也該走了罷。」
話音未落,小孩臉色大變,一仰頭一瞪眼,立時沒氣了。
王大司馬也沒想到自己吐個槽,孩子的氣性就那麼大。只好操辦白事,把小孩埋了。
正好把那剩下的七百錢花光了。
蒲松齡評論說:
這件事,欠帳的人可以引以為戒。
曾經有個人老來無子,去詢問高僧,高僧答:「你不虧欠人家,人家也不虧欠你,那你豈能得子?」
所以說,生了孝子就是來報恩的;生了不孝子,那是來討帳的。
生死都是因果,生了孩子的不要過於歡喜,孩子死了的也不要過於悲哀。
蒲松齡筆下的「因果報應」還遠不止於此。
正如他為小說《聊齋志異》寫的序言《聊齋自志》中寫道:
「因果相報,不能成佛升天。而隨風飄蕩,轉生人間,身為貧賤。六道輪迴,豈無天理。」
那份對人生而平等的追求,寄託了他對時代的美好期望。
也正是這份帶著傳奇志怪、卻實則為普通平民的身份,讓他有這樣獨特的視角創作經典。
以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