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道工序!濟南80後斫琴師愛好「鋸木頭」 製作一把古琴至少...

2021-01-11 騰訊網

齊魯網·閃電新聞10月15日訊 濟南著名的珍珠泉附近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胡同——平泉胡同。白天在這條胡同中走過,常會聽到陣陣深沉悠遠的古琴聲。越靠近8號院,聲音越清晰。走進略顯老舊和狹窄的8號院,推開離琴聲最近的門,一間堆放有些雜亂的屋子映入眼帘。

右手邊有半成品的木馬,左手邊是三排儲物架,再向前就能看到一束暖光從房間中透出,80後斫琴師王國強正在為客戶的古琴試音。

斫,本意是用刀斧砍削木頭,而「斫琴」一詞專指製作古琴。

五年前,他開始專職製作和修復古琴。在這之前,他曾在國企做過財務、知名網際網路大廠做過產品培訓,還從事過計算機網絡維護,用他的話說,「做得還不錯,但都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

能和斫琴這件事結緣,還得感謝他的父親。王國強形容他爸為「鋼鐵直男」,小時候別人的玩具都是彈珠、積木,他爸就把他帶到廠子裡看車和刨。假期把他放在辦公室,他就自己玩辦公室裡的木方,用鋸子鋸來鋸去。從那之後,他就一直保持這「鋸木頭」這項愛好。

可斫琴不只是鋸木頭。

王國強說,製作一把古琴,需要一百多道工序。現在就算拿到了已經處理過的、適合做琴的梧桐木,也得至少一年才能出一張琴。「選坯、制坯、掏腹腔、灰胎、做底板……每一步都馬虎不得。」上漆是斫琴中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把古琴需要用幾斤漆,這個漆,是漆樹留出的液體,非常容易引發人體過敏反應。「我當時臉和身體都是水泡和水泡拼在摞在一起,看不見皮膚。我的臉腫得整個垂下來。」因為這次嚴重的過敏,他休息了一個月。然後又繼續工作。「沒事,幾次之後就會產生抗體,現在已經好了。」

斫琴最難的是什麼?王國強說:「那絕對是調音」。古琴有7根弦,每根長度都在1米到1.2米。除了音準之外,每根弦的勻稱、聲音能不能松透、脆滑等條件都要具備。為了能更敏感地辨別音準,他還師從古琴諸城派傳人朱子易專門學習了演奏。「就像每個人的聲線都不一樣,每一張琴都有獨有的音色。手工琴就是精雕細琢,不光是外形的音準符合標準,還有最後它所沾染的人的氣息和獨特的音色。這是和批量生產的不同之處。」

高山流水覓知音。古琴至今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王國強也很樂意去跟大家分享古琴的知識。在他看來,能在現在依然被傳承、被人所知、被人所用的傳統文化才真正稱得上鮮活。通過自己和朋友的努力能讓大家對古琴更加了解、感興趣,是他想要做到的。

閃電新聞記者 崔競文 姚瑤 報導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琴的價格這麼貴?
    先看看一張古琴的製作工藝及材料:(注意是古法制琴!!!)1、選材 古琴的木頭,通常是砍下以後放了三百年的老木頭,一般來源是拆福建與安徽的老房子。現在老房子越來越少,安徽已經不準老木頭出境(不過斫琴的大師們總有門路弄出來的),有的斫琴師已經開始從國外進口三百年以上的老木頭。首先原料已是難得。(關於古琴的面板和底板還分陰陽,古人說一般面板為桐木,底板為梓木。如果木頭夠老,則對木頭種類要求不大,(老棺材木除外)投入水中,浮為陽,為面板;沉為陰,為底板。
  • 學會做一把中州派古琴
    王棟是中州派斫琴師石振中先生外孫,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斫制技藝傳承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髤(xiū)漆技藝傳承人,也是鄭州工程技術學院古琴製作與漆藝專業特崗教授。2018年底拿到這一項目後,他將中州派斫琴技藝重新梳理整合,設計了三個模塊,分三期共30天進行。「三個模塊完成後,學員會全面掌握斫琴技藝,能夠獨立完成一把古琴的製作。」
  • 古琴藝術,從博物館走向復興
    當古琴隨著中國傳統「士」階層的消亡而日漸衰落的時候,卻被幾個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改變了它日漸式微的命運——2003年,「古琴藝術」被確定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上全世界都聽到了中國古琴的聲音。自此之後,古琴變得不再曲高和寡,它從遠古的「高閣」上,穿越3000年時光直抵資訊時代的人心,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和熱愛,一股復興之風正席捲而來。
  • 藝術大家聆聽悠然古琴音,「斫琴名家陳一民、劉筆華古琴精品展」在...
    本次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文化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展出陳一民、劉筆華斫制的名琴代表作20張,以及陳一民多位弟子的一批斫琴佳作。展覽將持續展至2021年1月3日。
  • 鋸木頭、刨木頭、量尺劃線……7歲女娃做木工千萬網友圍觀
    爸爸馮一彬說,視頻也只是發一發女兒的日常,「感覺她的愛好不像普通女孩子,挺女漢子的,就發了。」  從那以後,「鐵錘妹妹」的粉絲每天都在增長。昨天早上9點,顯示粉絲數有13.2萬,一個小時後達到了13.4萬,到了下午1點已經達到13.6萬。  女兒突然火了,馮一彬也很意外。  「還有很多鐵桿粉絲,天天催我多更新一點。」
  • 這家山東菜餐廳,100道菜,有80道與孔子有關
    用濟南林小峰孔府烤鴨創始人林小峰的話說,如果他們家有100道山東菜,至少80道與孔聖人有關。 "拿山東菜'麒麟玉書鱸魚'來說,它的誕生,就和孔子有關。"林小峰說。
  • 即墨農民潛心3年自學官印鳥籠製作,傳承老手藝希望能申遺
    回家後,看到這個精緻罕見的官印鳥籠,張雲剛忽然有了一個念頭,他想學習製作官印鳥籠,想把這項傳統文化一直傳承下去。有了這個念頭後,張雲剛就到處打聽哪裡有會做鳥籠的師傅,結果讓他很失望,全國能做的人寥寥無幾,並且都不外傳這門手藝。「既然沒法向別人學習,那不如我自己自學研究。」說到做到,他馬上開始動手製作,每天查看相關的書籍資料,全國各地尋訪做鳥籠的工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製作鳥籠上。
  • 含真茶葉的茶日曆,經過140多道工序,每一本都是獨一無二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從起源到現在至少經歷了六七千年,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慢慢地形成了充滿特色的中國文化的一部分。《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
  • 揭秘《銀河護衛隊》翻譯過程:8道工序層層把關
    這三樣東西對於普通網友而言可能相對陌生,這些都來自於片方,也就是這次《銀河護衛隊》的片方迪士尼所提供的,「國際版對白臺本比我們常見的中文劇本要複雜得多,標尺、人名、地名、場景等都寫得非常清楚。」     賈秀琰提到的標尺,是指每句話的尺碼和時間碼,基本上,每一句話都要控制在20個字以內,翻譯時更不能加入括號、標點、注釋,而且要符合觀眾的閱讀習慣,製作出的字幕不能出現妨礙觀眾理解的難詞。
  • 探尋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一套年畫幾十道工序
    印製好的木版年畫要進行晾曬 揭秘刻一塊版要十幾天 一套年畫幾十道工序位於朱仙鎮年畫一條街上的萬同老店,今年快八十歲的老掌柜張連生老爺子,從小喜歡木版年畫,是家傳的手藝。2月11日下午,記者到達萬同老店時,張老爺子正在彎著腰給顧客選年畫,看到記者進來,趕忙招呼了起來。
  • 民國老別墅隱身濟南鬧市區 距今已經有80年歷史
    □文/記者 郭學軍 實習生 潘蒂 片/記者 左慶  在濟南共青團路南側的麟趾巷30號,有一座民國時期的老別墅——「金氏公館」。該別墅保存基本完好,旁邊還有當年的假山,但由於深藏大院之中,一般人很難見其真容。5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麟趾巷30號院,探訪老別墅。
  •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
    古琴入門——自學、初學古琴必讀的10大書籍古琴是中國的傳統樂器,至少有三千年歷史。琴作為一門藝術,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而學習沒有指導書籍是不行的。一起來看看都有哪些指導書籍適合初學者學習。本書從古琴簡介到練習曲,到手形,曲譜,手形還配有圖畫,內容非常全面,適合初學者學習。《琴學門徑》一本古琴入門指導書《琴學門徑》是一本書籍,該書力求由淺而深,循序漸進,以這樣初學者和自學者的實際要求。前半部分基本上包含了古琴入門所應具有的常試,後部分選刊琴譜,一方面由易而難,另一方面也斟酌多方資料,務求令習者了解不同流派風格的琴曲。
  • 彈給自己聽的古琴
    這說明古琴至少在周朝,就是一件非常大眾化的樂器。 去年冬天出差北京,適逢鍾粹宮舉行「大聖遺音——故宮博物院古琴文化展」。在這裡,我見到了目前最古傳世名琴「大聖遺音」,它也是故宮博物院現存唐琴中唯一一張明清宮廷舊藏琴,琴腹內龍池四角之朱漆隸書「至德丙申」四字,透露出這張古琴的誕生時間是公元756年。
  • 中國古琴知多少?伏羲式、仲尼式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起源:古籍記載琴的創製與中華文明之初的帝王有關,《琴操》載:「伏羲作琴。」 [《琴當序》中記載:「伏羲之琴,一弦,長七尺二寸。」
  • 重6噸,高2米,雕刻7年,乾隆爺80歲的生日禮物真不簡單!
    萬裡徵途運玉石 三百年前,有人發現一塊重達6噸多的玉石,這塊大玉石色澤青綠,質地細膩,光潤如脂,且體量罕見,世間難求。乾隆知道後非常高興,下令將其火速運往京城。
  • 敲響開平獅鼓的海外名聲——江門非遺:金聲獅鼓製作技藝
    金聲獅鼓製作技藝·印象金聲獅鼓製作技藝是指廣東省江門市開平「金聲」獅鼓店特有的製作技術。該店主要製作獅子、龍和鼓三大系列六十多個品種,製作工藝屬於南獅流派,是一門獨特的傳統手工技藝。「金聲」製作的獅、鼓,流傳百年,獅鼓聲音宏亮,質量過硬,製作精美、款式新穎,使用壽命可達一二十年。
  • 濟南「80後」家長取名追求個性 不少是「測字」起名
    原標題:濟南"80後"家長取名追求個性 生僻字越來越多9日,山東商報報導了小學新生重名多的消息,一個年級有5個叫「子涵」的,此外,子軒、浩宇、浩然等也被廣泛使用。為何那麼多孩子叫「子涵」?記者了解到,這跟「80後」父母們的起名思路有直接關係。
  • 好玩│踢毽子、聽古琴,這樣的「修身養性」你動心了嗎?
    在秋日的陽光下踢踢毽子、舒活筋骨,放下生活工作的壓力、聽聽古琴享受「知音」之樂,這樣的「修身養性」,你動心了嗎?◆ 心手相傳│「堂前燕毽子製作技藝」免費體驗活動招募「堂前燕」毽子的製作已有百年歷史,有記載稱始於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