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老別墅隱身濟南鬧市區 距今已經有80年歷史

2021-01-13 大眾網

整個老別墅外景。

別具一格的窗戶。

▲老別墅的老地板依然在正常使用。

▲古色古香的側門。

▲在喧鬧的街巷之間難得一見還有一個「蘇州小園林」。

  □文/記者 郭學軍 實習生 潘蒂 片/記者 左慶

  在濟南共青團路南側的麟趾巷30號,有一座民國時期的老別墅——「金氏公館」。該別墅保存基本完好,旁邊還有當年的假山,但由於深藏大院之中,一般人很難見其真容。5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麟趾巷30號院,探訪老別墅。

小洋樓白色格調,據說是德國人設計

  走進院落的大門,只見一座白色格調的兩層小洋樓呈坐北面南的布局,外觀比較完整,大門開在南邊,門前有六級的半圓形臺階。臺階之上,是突出的三開間、二層的外柱廊。外柱廊是四根白色石柱,柱身光潔無凹槽,柱頭為仿歐古典的愛奧尼克樣式。

  記者看到,該洋樓為石頭基礎,牆面為紅磚牆,屋頂為雙坡狀,上蓋了一層紅瓦。在外柱廊下面的欄杆上,分布著一個個造型豐滿的寶瓶式立柱。紅色牆體上,分布著一周白色的長方形窗戶,和兩層白色的柱廊搭配起來,使得整個小洋樓看上去俏麗氣派,清新可人。

  進入樓內,只見地面上還是以前的進口木地板,木樓梯設在東邊,只是扶手已經更換過,樓梯間有便門可與室外相連。和一般老洋樓不同,室內沒有直通地下室的樓梯,只在樓外西南角有地下室入口。二層樓的布局和一層相對應,靠近南面柱廊的房間寬暢又明亮。

  記者看到,在小洋樓西南十幾米處,有一湖石堆成的假山,雖然假山規模不大,但山勢陡峭,山上怪石林立,有小臺階可攀登。山頂上有一六邊形小木亭,6根立柱都是天然的松樹枝幹,亭下有一石桌。

  「從現存的格局還能看出,這個庭院既有中國傳統園林的風格,還帶有小巧玲瓏的西式風格,不失為一處清靜幽雅的休閒場所。」據熟悉該樓情況的一位當地居民介紹,這座小洋樓當年是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和青島一處老別墅的設計師是同一個人。

80年前建起的「金氏公館」,佔地8畝多

  「這個區域原來叫『金氏公館』,當時佔地8畝多。建造者金家曾是清代和民國時期濟南伊斯蘭教中的官商大家。」年近八旬的楊松嶽老人告訴記者,除了現在倖存的小洋樓和假山,在假山南側,以前還有一個庭園,裡面建有玻璃大花窨子,養著各種名貴花卉。

  據了解,清道光年間,金家的「志」字輩有人中舉,後官至知府。他將為官所得傳於「衍」字輩時,其傳人便將家財投放到商業上,在西關一帶廣置鋪房,如萬和堂藥店、天德生藥店等當時有名的店鋪都是金家擁有的房產。同時,在濟南西郊還有大片的土地。

  待傳到金樹鑫時,他便動用家產,於1933年在後花園內建起了一幢兩層的小洋樓、若干平房和一座假山,人稱「金氏公館」。據說,當年主人住小洋樓的一樓,其長子及妻兒住樓上,還購置一輛小汽車,方便出行。

  「濟南解放後,金氏後人將『金氏公館』的小洋樓和假山捐獻出來,交給回民群眾辦理公益事業。後來,抗美援朝時,金家後人又傾其所有,捐獻黃金一百兩。1958年大煉鋼鐵時,金家後人又將祖上埋入地下的100個銀元寶挖出捐給了國家。」楊松嶽老人說,這些義舉,使金家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這座洋樓老別墅已經有80年的歷史了。由於在此辦公的單位多次發生變化,該樓幾經修繕,內部結構已經有一些變化,但外部形狀基本沒變,還保留著當年的風採。」楊松嶽老人說。

相關焦點

  • 看民國"本科畢業證"啥模樣 證書距今有93年歷史(圖)
    看民國"本科畢業證"啥模樣 證書距今有93年歷史(圖) 2014-07-10 08:10:48 來源:中國寧波網-寧波日報 記者 王佳 通訊員 許霖 編輯:成競
  • 揭秘山東「最牛搬家公司」:28年平移40多次,沒碰碎過一處
    相關連結「老洋行」、宏濟堂……山東這些老建築都曾搬過家一覺醒來,老別墅已在28公裡外此次修女樓搬家,引起了很多的好奇。實際上,隨著城市的發展,很多老建築所處的位置越來越尷尬,文物保護形勢也越來越嚴峻,平移成了最好的選擇。近年來,山東就有很多老建築都進行了平移搬家,最牛的一棟樓,被移動了足有28公裡。
  • 民國22年離婚協議書曝光 距今已有80年歷史
    阿拉寧波人民國時期的離婚協議書。   這兩天,奉化市檔案館受到了一份特別的禮物:一份立於民國22年,也就是1933年5月2日的離婚協議書。   資料顯示,民國時期,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後,提倡男女平等。三十年代後,社會風氣進一步開化。根據國民政府司法部統計的史料記載,1933年7月至1934年6月,浙江省共發生69例離婚案件。
  • 濟南這個商圈還原了民國街,一起穿越回1904年吧
    如今提到老商埠,不少市民的第一反應是於2017年開業的經三緯四融匯老商埠商業街。其實,老商埠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曾吸引了大量洋行、老字號商場進駐,也曾是濟南最繁華、最發達的地區。而近日,老商埠內又「開張」了一條民國風情街,一起跟著新時報記者穿越回民國時期吧。
  • 你好,警察節|百萬網友「雲參觀」濟南警察博物館,解密民國第一大盜...
    「1958年市公安局大門」、「20世紀80年代市公安局辦公樓和大門」「2013年建成啟用的反恐應急指揮中心」……在博物館,通過觀看不同時期公安機關辦公場景復原,讓網友感受到了濟南公安工作的變遷和發展。1948年10月濟南特別市公安局成立,印章為方形棗木印章;1949年5月,改稱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印章為方形印章;1955年1月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印章改為圓形;1955年8月,濟南市人民政府公安局改稱濟南市公安局,印章為圓形……這些形狀不一、材質不同的印章,也見證了濟南公安從建立至今走過的風雨徵程。
  • 民國原版長清縣誌現身 至今已經82年
    但因為是罕見的民國原版,而非影印件,所以有人出價到6000元,收藏者依然表示不賣。在這本民國原版的濟南長清縣誌裡,引人注目的是,作序的是當時山東省教育廳廳長何思源。據現有資料顯示,濟南長清縣誌的修志史,開始於明朝萬曆年間,由當時的知縣李宗延創修。
  • 南京市民發現民國時期老井蓋 經80年仍在用(圖)
    在南京中華門外,南京城市記憶民間記錄團發起人高松,近日意外發現了幾個民國時期的老井蓋。他興奮地表示:「這可能是全國最老的窨井蓋了」。  此前,高松已在南京中山北路發現幾個刻有「交通部首都電話局」字樣的老井蓋。記者分別採訪民國史專家以及南京自來水總公司、南京電信局等單位後才發現,這些老井蓋「不容小視」——它們見證了第一批喝上自來水和第一批使用電話的南京人。
  • 民國時期中國人的生活場景:老照片帶您穿越到1938年的山東濟南
    濟南是山東省省會,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濟南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本組老照片拍攝於民國時期1938年的濟南,通過照片我們可以看到民國時期中國人的生活場景。圖為1938年濟南的泉水。圖為1938年濟南的泉水。
  • 廣平發現清代至民國地契18張 最早雍正年間距今297年,實屬罕見!
    展示發現雍正年間地契河北省廣平訊4月9日,媒體在河北省廣平縣有關部門了解到,廣平發現清代至民國地契18張 最早雍正年間距今297年,實屬罕見。據介紹,前幾年,河北省廣平縣高莊村一村民在整理先人遺物時,發現了清代至民國的地契18張。其中年代最久遠的為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距今已有297年歷史。該縣文物保管所所長任振朝介紹說,這些地契時間跨度大,連貫性強,相當於一部活的歷史書,有著重要的史料價值。目前,這些珍貴的地契已被廣平縣文物保管所妥善保管。
  • 市民家藏一份民國老報紙 透露1935年南京人就用冰箱
    「這份民國報紙有什麼樣的歷史啊?查資料查不到,希望『老南京』的讀者幫我解答!」日前,市民許先生帶著一份保存完好的民國老報紙,求助《金陵晚報》,他想獲得家藏老報紙的更多歷史信息。 老鏡框裡面發現舊報紙 許先生帶來的這份泛黃老報紙,共有兩大張四個版,保存得較為完整。
  • 民國地契亮相民辦博物館 有59名中間證人籤名(圖)
    最近,他創辦了新北區第一家民辦博物館:春江博物館,展出了6000多張文史資料,其中不少記錄了老常州的生活歷史。  北直街一套民房  1945年賣了法幣80萬  陳漢卿創辦的春江博物館位於常州市新北區百丈中心小學科技樓的三樓,每天都有不少學生來這裡免費參觀。
  • 濟南超越青島,還需要多少年?
    明朝洪武九年即公元1376年,山東布政使司移治濟南,濟南就此成為山東省會至今,濟南是一座名副其實、歷史悠久的歷史文化名城。再來看看青島,元朝之前可以說是名不見經傳,膠萊運河開鑿後軍事戰略意義初顯,明清時期逐漸被重視起來,但也只是重視而已,今青島主城區內仍未獨立建縣,一直屬即墨縣管轄。根據歷史考證,「青島」之名出現於明朝,本為海中一座小島的名稱。
  • 城·事(303)一條老街藏著老泉老樹老房子老井
    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
  • 河北村民發現12張民國田房草契 最早距今97年
    河北村民發現12張民國田房草契 最早距今97年 資訊標籤: 民國 田房草契
  • 那年濟南一月十五日過元旦
    □張繼平100年前濟南人就過一個「年」  濟南人把公曆元旦稱為「陽曆年」、把春節稱為「陰曆年」,歷史並不久遠。在100年前,濟南人還只過一個「年」,也就是陰曆年。那時人們不用西曆,當然也不知「陽曆年」是何物。辛亥革命後,獨立各省有使用黃帝紀年的,有使用幹支紀年的。孫中山回國後,建議援引格列歷,實行曆法改革。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次日,正式通電全國改歷:「各省都督鑑: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黃帝紀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旦。」
  • 這組十分罕見的寶雞老照片,帶你一次看遍她的8000年歷史!
    寶雞的歷史有多久?這座城市如何一步步走來?看完這些真實的照片,相信你心中自會有答案:關桃園遺址距今約8100年前,在陳倉區關桃園生活著一群原始先民,他們過著亦農亦獵亦牧的生活。福臨堡遺址距今約6000年前,在市區西郊、渭河北岸,又有一群先民在此建立聚落,定居農耕,史稱「福臨堡遺址」。福臨堡遺址外景遺址面積約18萬平方米,先民相繼在這裡生活1000餘年(距今6000-5000年)。
  • 洛南縣一村民收藏民國時期榨油機 已有76年歷史
    近日,洛南縣保安鎮魚龍村的溫學輝收藏了一個民國時期的榨油機,距今已有76年的歷史。這臺榨油機是用國槐樹製作而成,長4米、大頭直徑1.35米,重約1噸,其中主件保存完整,部分輔件已腐爛或丟失。主件的小頭一端刻有二十七年等字樣,據推測應是1938年前後製作的榨油機。
  • 男子30年花10萬收藏上千張婚書 最早距今67年(圖)
    本報訊(記者馬振華 實習生桂佳)昨日是七夕,武漢民間收藏家肖琴學在礄口區崇仁路的武漢集郵市場展出他30年來收藏的上千張婚書,其中最早的一張武昌縣人的結婚證書距今有67年,引發很多市民駐足觀看。
  • 「鬥蟋蟀」入選非遺,濟南槐蔭區公布9項非遺名錄
    記者從濟南槐蔭區政府了解到,近日槐蔭區公布了區文化和旅遊局確定的第五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有9項,包括7項傳統手工技藝類,1項民俗和1項民間音樂。傳統手工技藝類有布藝果蔬製作技藝、玉石微雕、老濟南鋦瓷技藝、顧一刀修腳技藝、魁盛居傳統魯菜製作技藝、魯繡製作、弘璽窯·紅土陶燒制技藝。民俗類是濟南鬥蟋,民間音樂類為笙演奏技藝。其中作為老濟南民俗的「濟南鬥蟋」十分吸睛,鬥蟋蟀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是一項古老的娛樂活動。
  • 在濟南的「老師兒」,「就地過節」可去這些地方逛逛
    新時報記者去實地「打卡」,發現這些牆繪「大有來頭」,不僅樣式可愛,還包含了濟南大量的地標式建築和景點,沿著工具機二廠路北側的人行道行走,每走幾步就會發現一處濟南景點:有著金色大佛的千佛山、立著藍色泉標的泉城廣場、生機盎然的趵突泉……「牆上這些畫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應該是去年11月前後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