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老別墅外景。
別具一格的窗戶。
▲老別墅的老地板依然在正常使用。
▲古色古香的側門。
▲在喧鬧的街巷之間難得一見還有一個「蘇州小園林」。
□文/記者 郭學軍 實習生 潘蒂 片/記者 左慶
在濟南共青團路南側的麟趾巷30號,有一座民國時期的老別墅——「金氏公館」。該別墅保存基本完好,旁邊還有當年的假山,但由於深藏大院之中,一般人很難見其真容。5月23日上午,記者走進麟趾巷30號院,探訪老別墅。
小洋樓白色格調,據說是德國人設計
走進院落的大門,只見一座白色格調的兩層小洋樓呈坐北面南的布局,外觀比較完整,大門開在南邊,門前有六級的半圓形臺階。臺階之上,是突出的三開間、二層的外柱廊。外柱廊是四根白色石柱,柱身光潔無凹槽,柱頭為仿歐古典的愛奧尼克樣式。
記者看到,該洋樓為石頭基礎,牆面為紅磚牆,屋頂為雙坡狀,上蓋了一層紅瓦。在外柱廊下面的欄杆上,分布著一個個造型豐滿的寶瓶式立柱。紅色牆體上,分布著一周白色的長方形窗戶,和兩層白色的柱廊搭配起來,使得整個小洋樓看上去俏麗氣派,清新可人。
進入樓內,只見地面上還是以前的進口木地板,木樓梯設在東邊,只是扶手已經更換過,樓梯間有便門可與室外相連。和一般老洋樓不同,室內沒有直通地下室的樓梯,只在樓外西南角有地下室入口。二層樓的布局和一層相對應,靠近南面柱廊的房間寬暢又明亮。
記者看到,在小洋樓西南十幾米處,有一湖石堆成的假山,雖然假山規模不大,但山勢陡峭,山上怪石林立,有小臺階可攀登。山頂上有一六邊形小木亭,6根立柱都是天然的松樹枝幹,亭下有一石桌。
「從現存的格局還能看出,這個庭院既有中國傳統園林的風格,還帶有小巧玲瓏的西式風格,不失為一處清靜幽雅的休閒場所。」據熟悉該樓情況的一位當地居民介紹,這座小洋樓當年是由德國設計師設計,和青島一處老別墅的設計師是同一個人。
80年前建起的「金氏公館」,佔地8畝多
「這個區域原來叫『金氏公館』,當時佔地8畝多。建造者金家曾是清代和民國時期濟南伊斯蘭教中的官商大家。」年近八旬的楊松嶽老人告訴記者,除了現在倖存的小洋樓和假山,在假山南側,以前還有一個庭園,裡面建有玻璃大花窨子,養著各種名貴花卉。
據了解,清道光年間,金家的「志」字輩有人中舉,後官至知府。他將為官所得傳於「衍」字輩時,其傳人便將家財投放到商業上,在西關一帶廣置鋪房,如萬和堂藥店、天德生藥店等當時有名的店鋪都是金家擁有的房產。同時,在濟南西郊還有大片的土地。
待傳到金樹鑫時,他便動用家產,於1933年在後花園內建起了一幢兩層的小洋樓、若干平房和一座假山,人稱「金氏公館」。據說,當年主人住小洋樓的一樓,其長子及妻兒住樓上,還購置一輛小汽車,方便出行。
「濟南解放後,金氏後人將『金氏公館』的小洋樓和假山捐獻出來,交給回民群眾辦理公益事業。後來,抗美援朝時,金家後人又傾其所有,捐獻黃金一百兩。1958年大煉鋼鐵時,金家後人又將祖上埋入地下的100個銀元寶挖出捐給了國家。」楊松嶽老人說,這些義舉,使金家贏得了廣泛的讚譽。
「這座洋樓老別墅已經有80年的歷史了。由於在此辦公的單位多次發生變化,該樓幾經修繕,內部結構已經有一些變化,但外部形狀基本沒變,還保留著當年的風採。」楊松嶽老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