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中東郊唐明渡古為官渡,「古渡春波」和「雙塔鎖江」都在此地

2021-01-18 甜橙視線

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我的家鄉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的古城東門外的一個地方,這裡是古老的「東大路」(連接西邊成都和東邊重慶的大道)經過之地,古老的唐明渡就處在這條大路的重要節點上,可以西上成都,東下重慶,為古時水陸交通要衝。

蜿蜒曲折的沱江河,在資中大東門流過資中古城後,流到下遊大約三公裡的地方拐了一個大彎,這裡就是那個古老渡口唐明渡。我專門截了一個地圖,現在地圖上仍可見五條路匯聚於此,第一條路是古老的沱江水路;第二條路是南岸緊挨著一條成渝鐵路,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第三條路是黃色的國道321,是成渝之間最早的公路;第四條是成渝高速G76,現在名為廈蓉高速;第五條是江北的成渝高鐵,是2015年12月26日才通車的,通車時人們那種激動心情至今記憶猶新。加上廢棄的東大路,歷史上曾有六路匯聚於此,六條道路都是西連成都,東連重慶的道路。說明四川自古以來東西經貿文化交流就很頻繁,也很重要。

東大路通過資中大東門(拍於2009年4月

而那條古老的東大路,已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中。讓我們把目光投到百年前,成都到重慶的商旅馬隊,自成都西來,經過資中古城,出大東門(建春門),沿沱江河邊一條寬闊平坦的石板路(東大路),在山中蜿蜒而行,經過五裡店(大約是高山觀三元塔這個地方),從山坡往下一路走到河邊唐明渡,在這裡過河,再繼續往東,經內江,去重慶。

對比東大路與現在的成渝高鐵,變化真是巨大。古時主要以水路和水陸混合的東大路這種交通方式,那時候的路以天然地形為主,少量人工修造痕跡。因為條件所限,路的修建依山就勢崎嶇不平。那時主要運輸方式就是人背馬馱,走在東大路上的有挑夫、抬轎子的、抬滑竿的、騎溜溜馬的、推雞公車的(北方叫獨輪車),有騎騾子的、牽毛驢的等,大批人馬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了幾裡山路後是人困馬乏,所以古道上每隔幾裡路都有小店供人們休整打尖(進餐)。走到五裡店,是離城第一個驛站,唐明渡碼頭附近,一樣也有些小店聚集,可供過往人馬在此休憩。隨著公路的興起,繞道的水路和翻山越嶺的古道漸漸被取代,沿線的一些碼頭小鎮因此漸漸沒落。如今這些店早已不在,只留下江南江北兩座古塔,在原地守望曾經繁華的古道。

如今的時代再也不是古時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了,平坦筆直的高鐵,一路鑽山架橋,天塹變通途。而今流行詞語再不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了,中國當今的道路正好與一個流行詞「穿越」貼合,這在以前只是夢想,而今,正一步步變為現實。遇見高山,我們從中穿過,遇見大河,我們從上面飛過,是不是很神奇?古時的人不會想到,我們中國人真的能做到!為我們現代發達的交通,我要為我們的技術人員和建設者點讚,是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創造了奇蹟,天塹變通途,蜀道不再難!

資中城裡看雙塔鎖江(拍於2015年12月)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2015年拍的,圖中可見雙塔鎖江,因為距離遠,沒有專門去拍這個景,雙塔在畫面中都只有一小點,下次去另找個近些的位置拍。)

資中縣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傳說帝堯之子名資,治水有功,封於資水之中,此封地便名資中。資中建縣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至今已有2154年歷史。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至1912年,長達1425年的時間,資中都是州治所在地。民國時期資中為資中專署,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資中又改為縣,老一輩人還是習慣叫資州。資中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春秋時期,有孔子老師萇弘,南宋有「龍鬥」宰相趙雄等名人。科舉時代資中一共出了216名進士, 224名舉人, 102名貢生,和兩個狀元。南宋趙逵,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狀元。清代駱成驤,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狀元。文化名城資中文風鼎盛,崇文之風盛行。

蒼頡塔和三元塔,是資州(資中)先輩倡文尚教的文風塔,是當地重要的歷史人文古蹟,是資中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實物見證。1982年,資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大千繪的《古渡春波》(網絡圖片)

在清末與民國時期,資中是州治和專署,生於內江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青年時期曾在資州求學,對資中山水有很深厚感情,大千先生創作了《資中八勝圖》大多是古資中八景。其中的第二勝「古渡春波」就是資中八景之一,創作於1956年,題跋寫道:「俗稱唐明渡,相傳明皇入蜀嘗過此也,在郡城東南十裡,為成渝孔道」。其中「孔道」在國語詞典上解釋為:「大道,四通八達的要道。」舊時古渡巖坡上有一小鎮,鎮上設旅棧、飯館、茶園、酒肆、雜貨店,碼頭異常繁華,十分熱鬧。

蒼頡塔上看唐明渡和對岸的三元塔

古時候,每當春天來臨,唐明渡一帶春光明媚,山花爛漫,江面波光粼粼,渡船往來。兩岸青山對峙,山光塔影倒影江中,古渡風景如畫,此為資中八景之一的「古渡春波」。

三元塔上看唐明渡和河對岸的蒼頡塔

《資中縣續修資州志》(1929)載:「唐明渡在縣東十裡,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舊系官渡……」。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入川,避禍蜀中,途經此地,看到岸邊風景如畫,在岸邊小憩,唐明渡古時是官渡。

明代蜀府教授蘇秉彝詩曰:渡頭有客喚扁舟,白鷺忘機水上浮。極目春波光蕩漾,一時佳景似瀛洲。清嘉慶十六年任資州訓導的苟珣(新津人)詩云:鴨頭新水溶溶綠,奔放龍門不可觸。龍門渡口孰去來,昔人揉櫓輕鷗浴。此間利涉豈病民,桃花流水別是春。獨有逆賊從斯錮,倉皇敗走龍門渡。因知馮夷與炳靈,江壯風濤非無敵。於今承平永安瀾,問渡何須更盤桓。風帆之外沙鳥上,一葉如矢飛驚湍。試與泛舟尋往事,煙光滿目碧雲寒。

在蘇家灣桐江村的困牛山上,密密的松林間,隔著中壩,可以看到沱江對面的蒼頡塔,這裡河面寬闊,與塔直線距離有一千米以上。這裡兩岸青山綠水,環境非常優美,松樹林中的唐明渡白塔是圓形的,高25米,遠看去也如一條小小的松枝般大。在古老的新生代第四系地層形成的困牛山上,松林掩映之中,一江沱水悠悠,緩緩流過中壩。

對面山上有農房的地方是空房壩一帶,遠處林立的高樓,是資中城南新區。

2014年2月我登了沱江北岸的三元塔,2019年6月24日,我又登了南岸的蒼頡塔。6月23日,我去了北岸的困牛山,在困牛山上隔著中壩,可以遠望蒼頡塔,也是一個很好的位置。

走南岸去唐明渡村看蒼頡塔,途中看見中壩。野草蒼茫的大中壩流傳著那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安史之亂時,唐明皇入蜀,一行人從唐明渡經過時,不小心掉了一條金馬鞭在江中,天長日久,金馬鞭鎮水堵沙,形成了一片上千畝的巨大沙洲,沙洲上蘆葦叢生,野兔亂竄,野鴨成群,野趣盎然。沙洲外面有一灣碧綠的江水,河道平緩,波瀾不興,偶有一二木船委蛇而行,高亢激越的川江號子盪氣迴腸,透出一絲「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蒼涼古意。

蒼頡塔,表面白色,當地人又叫白塔;因地處唐明渡村,又叫唐明渡塔。(關於蒼頡塔更詳細內容請參看上一篇文章)

蒼頡塔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代狀元駱成驤之父駱文廷(邑中文士)主持修建。

塔身為圓形,珠寶頂,用黑磚砌成,外塗白灰,外觀呈白色,共五層,高25米,底座石基高0.28米,塔中有一中心柱至頂穩定塔身,柱為圓柱形,塔整體外觀呈圓柱形。

在蒼頡塔上,從圓形的窗口望出去,可見下遊成渝高鐵的跨沱江河大橋。

三元塔(拍於2014年2月)

古渡北岸巖坡上的高山觀道教寺院,建於明嘉靖甲子年(1564年),知縣吳宗堯主持修建,寺前為古道,面臨沱江。清乾隆年間,資州直隸州州牧王爾鑑遊歷後留有《題高山觀》詩:

尋春尋到高山觀,仰止高山姓字香。四面雲籠純孝裡,千秋石表狀元坊。懸巖樹帶滄江轉,插漢峰連彩鳳翔。豈是地靈人乃傑,春風披拂吊斜陽。

三元塔是四方形的(拍於2014年2月)

沱江北岸的「三元塔」位於高山觀寺院,今寺院已毀,僅遺留下這座塔,人們也常稱之為「高山觀塔」。三元塔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塔高31米,下寬6.2米,呈四方形,四角攢尖頂,共七層,面江一方置門,門高2.05米、寬1.03米,塔內有中心柱,有階梯沿中心柱迴旋而上,每層四面開窗,經59級臺階至頂。塔身由厚實的青磚砌成,塔磚長35公分,寬21公分,磚上燒刻有「聯捷三元」字樣,寓意此地能出一個連中三元的人物,後來駱成驤果然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成了清王朝267年歷史中,四川唯一的狀元。

三元塔上遠望蒼頡塔(拍於2014年2月)

在塔上舉目遠眺,沱江水向東南流去,至唐明渡又向北迴轉,至泥巴灣再折向東南流,經中壩流向下遊。從三元塔的窗口向遠處眺望,唐明渡村的蒼頡塔就在河對岸的高山上。

蒼頡塔上望三元塔,中間是唐明渡。

看完唐明渡兩岸的三元塔和蒼頡塔,我發現一個問題,唐明皇當年入川避禍真的來過資中唐明渡嗎?帶著這個疑問,我查看了很多資料,正史記載的是長安到成都之間經歷的事情,一年後又返回長安。唐明皇在川那段時間內的事情鮮少記錄,是因他受打擊太大,呆在成都沒有出行?或是政權移交之後,史官懶於記錄他的行程?我們今天的人不得而知。那麼,位於成都東面的唐明渡,唐明皇當年真的來過嗎?我覺得可能性不大,證明來過的證據有三,其一,民間傳說和這個渡口的名字。其二,《資中縣續修資州志》(1929)載:「唐明渡在縣東十裡,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舊系官渡……」。其三,張大千的《資中八勝圖》中第二勝「古渡春波」畫中題跋:「俗稱唐明渡,相傳明皇入蜀嘗過此也,在郡城東南十裡,為成渝孔道」。仔細分析一下,他們都源自於民間傳說,民國十八年(1929年)當時資中縣知事吳鴻仁等人編撰的州志應該是源自民間傳說。而後來張大千的記載,有前面兩個源流。那麼唐明渡這個名字是真的因為唐明皇經過了此渡才叫這個名字嗎?或者是本來就是這個名字,正巧有唐明二字,只是一個巧合呢?這裡,我只是提出一個疑問和猜測,僅代表個人觀點。事實真相,或許只待考古專家來揭開。

相關焦點

  • 瀘州800年寶來橋古渡今起停運
    上千名瀘州人,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棄車乘船,用一元錢的船票,為古渡的最後一天送行告別。  瀘州醫學院、瀘州職業技術學院47名大學生,昨日齊聚古渡,上了一堂特殊的戶外課:瀘州地方史專家趙永康,告誡大學生們:「同學們,請記住這段歷史,記住這個800年古渡。」告別古渡  昨日乘客數量5倍於平常  「開船了,快站到這邊來看!」
  • 【黃山加速度】這處千年古村落有石窟、花海、古渡、網紅雞頭石...
    興農橋、榜登橋、三錫橋、攏舟橋、外婆橋和便農橋。煙村古渡是徽商南下的第一個渡口,想像這樣一幅場景:商船停泊、商人來往、熙熙攘攘。這個渡口,與煙西渡隔江呼應,向來為水陸南通巖寺、徽州的要津。煙村渡是個徽商進出的重要渡口,以及古代徽州子弟外出參加科考的重要港口,渡口臺階由青石板鋪成,石鎖勾芡印記清晰。舊時水運盛時有句俗語「不慌不忙,三天到餘杭」。
  • 刺桐雙塔——塔上有故事 石上刻傳奇
    1935年,他們合著的英文版《刺桐雙塔》(The Twin Pagodas of ZAYTON)出版——這是第一部以外國人的眼光對泉州東西塔的建築藝術進行系統闡釋的專著,圖文並茂,其學術意義和史料價值非比尋常。就在不久前,由泉州歷史文化中心出版的《泉城》叢書中,亦包括了這本由林雱、姚鳴琪著手翻譯的《刺桐雙塔》。本期最閩南,精選了東西雙塔上惟妙惟肖的浮雕,並和讀者共同分享關於這些浮雕背後的傳奇故事。
  • 王茜華攜資中血橙亮相央視演播廳
    節目中,王茜華拿出了主播帶貨的勁頭,攜資中血橙亮相演播廳。王茜華向主持人介紹,血橙是資中農村的支柱產業,電視劇《月是故鄉明》講述的就是依靠這一產業帶領村民脫貧致富的故事。除了資中血橙,節目中還特別提到了資中鯰魚。
  • 立春的打開方式:東郊迎氣祭,春神打春牛
    此時此刻,萬物都飽含著清新、明亮的快意,仿佛在共同歡慶「三陽開泰」。   我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是兼顧太陽、太陰(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在陰曆的基礎上,吸收陽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以朔望月(月相圓缺一次)定歷月,以二十四節氣表示「歲實」(一個回歸年)和四季寒暑,並通過「置閏法」調節陰陽曆之間的時間差。
  • 立春的打開方式:東郊迎氣 祭春神 打春牛
    此時此刻,萬物都飽含著清新、明亮的快意,仿佛在共同歡慶「三陽開泰」。  我國的農曆是陰陽合曆,是兼顧太陽、太陰(月亮)與地球關係的一種曆法。在陰曆的基礎上,吸收陽曆二十四節氣作為補充,以朔望月(月相圓缺一次)定歷月,以二十四節氣表示「歲實」(一個回歸年)和四季寒暑,並通過「置閏法」調節陰陽曆之間的時間差。
  • 雙塔食品謎團待解 多個可疑關鍵人「露馬腳」
    中國網財經12月30日訊 (記者 唐海濤) 12月25日,雙塔食品回復了深交所問詢。回覆中雙塔食品否認了與公司主要融資租賃客戶存在關聯關係,否認存在利用融資租賃業務直接或間接向關聯方提供財務資助的情形。不過雙塔食品的回覆並未打消市場的質疑,隨後有財務專家發文質疑其財報存諸多異常之處。
  • 旅拍黃河龍門古渡口:陰雨天拍攝要注意的五點
    龍門黃河面寬60米左右,地勢上如同一道閘口,被喻為黃河之咽喉,此處河水流湍急,洶湧澎湖,從地圖上不難看出,黃河於龍門此地往北,群山夾道著黃河峽谷,由此往南,黃河河道便進入坦蕩的平原地帶。「禹門三級浪,平地一聲雷」就是對龍門的寫照,更有「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裡觸龍門」的千古絕唱。
  • 假如官渡之戰,袁紹勝利了,袁紹能一統天下嗎?
    袁紹的幾個兒子,袁譚,袁熙等人,都擁兵自重!所以在官渡之戰中,即便袁紹敗了一仗,但是他們都為自己考慮,要知道兵貴神速啊!但是最後卻被曹操逐一攻破,最後四洲到手!袁紹在清除十常侍的鬥爭中,其最初的表現頗為不俗。不過非常可惜的是,袁紹雖然積極加入剪除十常侍的隊伍並成為其中的骨幹分子,也為此不斷地向大將軍何進獻計獻策,但老實說,他貢獻的計策大多都是非計。
  • 「內江人講內江故事」資中文廟與孔子站像傳說
    歡迎來到由內江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主辦、內江市文化館承辦的《內江人講內江故事》,通過線上講故事的方式讓大家了解內江的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等。內江人講內江故事 ——《資中文廟與孔子站像傳說》講述人:陳柯內江人講內江故事.mp3來自內江文化旅遊00:0005:56(此故事選自《內江風情》)資中文廟,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
  • 昔日吳川「西山狗」被人笑話,後成為政要和富豪的風水寶地
    上次我們講了「吳川狗」與「化州貓」的來歷,吳川與化州相鄰,風土人情相似,在歷史上分分合合,互相打趣,用方言諧音「狗」和「貓」來打趣。不過,除了「吳川狗」,吳川歷史上曾有一部分地區的人,被打趣地稱為「西山狗」,後來風水輪流轉,這個地區出了很多顯赫的大人物,令人刮目相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吳川,以縣境東郊有吳家地,納三川(鑑江、袂花江、梅江)之水而得名。
  • 東郊殯儀館將開放4個「綠色」祭奠室
    這是東郊殯儀館第三屆開放日的一個環節。經過持續改造,東郊殯儀館正逐步把更加優質的服務展現給逝者和家屬。根據「服務項目只增不減、服務收費只減不增」的理念,東郊殯儀館今年推出了25項惠民便民利民措施,包括免費提供專用電瓶車送靈護靈,為特殊群體提供15公裡以內的免費送骨灰服務等等。即日起,館內西側4間新建的祭奠室也將正式開放,為家屬提供寄託哀思、表達思念之所。
  • 走進陽穀七級古街巷,處處有故事……
    七級古渡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七級鎮,在山東陽穀縣東北運河之東,路出聊城縣,有古渡。相傳唐田真兄弟哭活紫荊於此。」唐時此地稱毛鎮。山東境內運河開通,穿鎮境而過,是運河渡口碼頭,因修有石階七級改為今名。元初在此建閘,設官管理,並有兵營駐守,明清相沿。
  • 昔日英霸官渡版本之子-神族&人族篇
    大家好,魔族各個版本的英霸官渡強勢人物,今天繼續和大家分享神族和人族中,曾經制霸各個版本的英霸官渡版本之子們,話不多說讓我們直入主題!1.在以前的版本中,裝備沒有現在這麼多元化,後期輸出和法師頂多不超過3000血,因為大招無視御魔,一個滿靈魂浦沅帶扇子(隱刀)和刷新,是非常容易收割的,前期節奏也是很容易帶起來,如果是逆風局也是擁有翻盤能力的,本人還是很喜歡這個英雄的,較為可惜的是隨著英霸官渡遊戲節奏的加快,和各種各樣屬性裝的問世,尤其是星隕系列,讓輸出和法師到了中後期血量都輕鬆上四五千,浦沅的制霸能力沒有以前那麼強了,如果是跟好友一起開的的話還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 成都記憶:見證成都東郊歷史的牛龍公路
    在成都市東郊曾經有一條牛龍公路,老成都人都應該知道,他是通往龍潭寺的必經之路。曾經的牛龍公路,已經從羊腸小道擴建成今天的通暢大道了,今天已經改名為成華大道了。說起牛龍公路的歷史,很多人應該都遺忘了。當時,牛龍公路全長9.88公裡,止於龍潭寺南場路口,大部分為碎石路面,也有沙土路面,路基寬9米,路面寬5米。當時路況很糟糕,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1953年,為了方便群眾出行,又先後修建了龍潭寺場內正街一段長0.9公裡的道路。5月又將牛龍公路從龍潭寺南場口向東延伸,經龍潭寺火車站至礦機廠,這段路面寬度只有3.5米。
  • 入局植物肉卻靠雙塔食品代工,聯合利華「借雞生蛋」被指自信不足
    據悉,與雀巢和嘉吉等企業不同的是,聯合利華的植物肉產品將由2019年被賦予「中國植物基第一股」的雙塔食品代工生產。在聯合利華宣布推出植物肉的第二天,雙塔食品宣布與聯合利華達成了合作,將根據聯合利華提供或許可的產品規格,為其加工生存植物蛋白產品。在業內人士看來,通過第三方企業代工,聯合利華為自己留好了退路。
  • 德清乾元鎮東郊社區美麗村社區衛生服務室正式啟用
    2020年12月4日乾元鎮東郊社區美麗村社區衛生服務室正式啟用讓附近居民進一步享受家門口的優質醫療服務當日,武康健保集團在東郊幸福鄰裡中心舉行東郊社區美麗村社區衛生服務室啟用儀式暨縣鎮專家義診服務活動。
  • 內江「古六大茶山」歷史及名茶劃分
    古六大茶山為:莽枝、倚邦、蠻磚、革登、曼撒(易武)、攸樂,其位置均在今西雙版納州境內。由於他們全部處於西雙版納瀾滄江北,亦稱為江內六大茶山。 01莽枝茶山 莽枝古茶山,相傳諸葛亮曾經到此地埋下銅莽而得名。
  • 上海拆遷戶獲補償6.8億為假 但周邊江景房依舊是4000萬+級別
    寸土寸金的上海北外灘核心區域,與陸家嘴隔江相望,抬眼就能看到「浦西第一高樓」白玉蘭廣場,但繁華的背面,是老弄堂裡居民的逼仄生活。他們守著十幾平方的「亭子間」,直到上個月,還過著爬閣樓、倒馬桶的艱辛生活。從爺爺輩到孫子輩,很多人都有過舊改、拆遷夢。
  • 達文西密碼鎖:走進鎖的世界
    鎖的應用鎖是當代防盜的必備工具,它在我們生活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當代社會也有很多不同類型的鎖,除了常用的不同等級的鎖以外,我們現在所用的智能鎖也走進了千家萬戶,手指感應,視網膜識別,以及一些基本的個性識別,在我們小時候媽媽把很多好玩的東西都鎖進了柜子裡,而從小家門的那把大鎖也承載了我很多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