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要介紹的是我的家鄉四川省內江市資中縣的古城東門外的一個地方,這裡是古老的「東大路」(連接西邊成都和東邊重慶的大道)經過之地,古老的唐明渡就處在這條大路的重要節點上,可以西上成都,東下重慶,為古時水陸交通要衝。
蜿蜒曲折的沱江河,在資中大東門流過資中古城後,流到下遊大約三公裡的地方拐了一個大彎,這裡就是那個古老渡口唐明渡。我專門截了一個地圖,現在地圖上仍可見五條路匯聚於此,第一條路是古老的沱江水路;第二條路是南岸緊挨著一條成渝鐵路,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條鐵路;第三條路是黃色的國道321,是成渝之間最早的公路;第四條是成渝高速G76,現在名為廈蓉高速;第五條是江北的成渝高鐵,是2015年12月26日才通車的,通車時人們那種激動心情至今記憶猶新。加上廢棄的東大路,歷史上曾有六路匯聚於此,六條道路都是西連成都,東連重慶的道路。說明四川自古以來東西經貿文化交流就很頻繁,也很重要。
而那條古老的東大路,已湮沒在歲月的塵埃中。讓我們把目光投到百年前,成都到重慶的商旅馬隊,自成都西來,經過資中古城,出大東門(建春門),沿沱江河邊一條寬闊平坦的石板路(東大路),在山中蜿蜒而行,經過五裡店(大約是高山觀三元塔這個地方),從山坡往下一路走到河邊唐明渡,在這裡過河,再繼續往東,經內江,去重慶。
對比東大路與現在的成渝高鐵,變化真是巨大。古時主要以水路和水陸混合的東大路這種交通方式,那時候的路以天然地形為主,少量人工修造痕跡。因為條件所限,路的修建依山就勢崎嶇不平。那時主要運輸方式就是人背馬馱,走在東大路上的有挑夫、抬轎子的、抬滑竿的、騎溜溜馬的、推雞公車的(北方叫獨輪車),有騎騾子的、牽毛驢的等,大批人馬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了幾裡山路後是人困馬乏,所以古道上每隔幾裡路都有小店供人們休整打尖(進餐)。走到五裡店,是離城第一個驛站,唐明渡碼頭附近,一樣也有些小店聚集,可供過往人馬在此休憩。隨著公路的興起,繞道的水路和翻山越嶺的古道漸漸被取代,沿線的一些碼頭小鎮因此漸漸沒落。如今這些店早已不在,只留下江南江北兩座古塔,在原地守望曾經繁華的古道。
如今的時代再也不是古時的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了,平坦筆直的高鐵,一路鑽山架橋,天塹變通途。而今流行詞語再不是「翻山越嶺、跋山涉水」了,中國當今的道路正好與一個流行詞「穿越」貼合,這在以前只是夢想,而今,正一步步變為現實。遇見高山,我們從中穿過,遇見大河,我們從上面飛過,是不是很神奇?古時的人不會想到,我們中國人真的能做到!為我們現代發達的交通,我要為我們的技術人員和建設者點讚,是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創造了奇蹟,天塹變通途,蜀道不再難!
(上面這張照片是我2015年拍的,圖中可見雙塔鎖江,因為距離遠,沒有專門去拍這個景,雙塔在畫面中都只有一小點,下次去另找個近些的位置拍。)
資中縣城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傳說帝堯之子名資,治水有功,封於資水之中,此封地便名資中。資中建縣於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至今已有2154年歷史。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至1912年,長達1425年的時間,資中都是州治所在地。民國時期資中為資中專署,1950年資中專員公署遷內江,資中又改為縣,老一輩人還是習慣叫資州。資中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春秋時期,有孔子老師萇弘,南宋有「龍鬥」宰相趙雄等名人。科舉時代資中一共出了216名進士, 224名舉人, 102名貢生,和兩個狀元。南宋趙逵,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狀元。清代駱成驤,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狀元。文化名城資中文風鼎盛,崇文之風盛行。
蒼頡塔和三元塔,是資州(資中)先輩倡文尚教的文風塔,是當地重要的歷史人文古蹟,是資中歷史文化名城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實物見證。1982年,資中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四川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清末與民國時期,資中是州治和專署,生於內江的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青年時期曾在資州求學,對資中山水有很深厚感情,大千先生創作了《資中八勝圖》大多是古資中八景。其中的第二勝「古渡春波」就是資中八景之一,創作於1956年,題跋寫道:「俗稱唐明渡,相傳明皇入蜀嘗過此也,在郡城東南十裡,為成渝孔道」。其中「孔道」在國語詞典上解釋為:「大道,四通八達的要道。」舊時古渡巖坡上有一小鎮,鎮上設旅棧、飯館、茶園、酒肆、雜貨店,碼頭異常繁華,十分熱鬧。
古時候,每當春天來臨,唐明渡一帶春光明媚,山花爛漫,江面波光粼粼,渡船往來。兩岸青山對峙,山光塔影倒影江中,古渡風景如畫,此為資中八景之一的「古渡春波」。
《資中縣續修資州志》(1929)載:「唐明渡在縣東十裡,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舊系官渡……」。唐明皇因安史之亂入川,避禍蜀中,途經此地,看到岸邊風景如畫,在岸邊小憩,唐明渡古時是官渡。
明代蜀府教授蘇秉彝詩曰:渡頭有客喚扁舟,白鷺忘機水上浮。極目春波光蕩漾,一時佳景似瀛洲。清嘉慶十六年任資州訓導的苟珣(新津人)詩云:鴨頭新水溶溶綠,奔放龍門不可觸。龍門渡口孰去來,昔人揉櫓輕鷗浴。此間利涉豈病民,桃花流水別是春。獨有逆賊從斯錮,倉皇敗走龍門渡。因知馮夷與炳靈,江壯風濤非無敵。於今承平永安瀾,問渡何須更盤桓。風帆之外沙鳥上,一葉如矢飛驚湍。試與泛舟尋往事,煙光滿目碧雲寒。
在蘇家灣桐江村的困牛山上,密密的松林間,隔著中壩,可以看到沱江對面的蒼頡塔,這裡河面寬闊,與塔直線距離有一千米以上。這裡兩岸青山綠水,環境非常優美,松樹林中的唐明渡白塔是圓形的,高25米,遠看去也如一條小小的松枝般大。在古老的新生代第四系地層形成的困牛山上,松林掩映之中,一江沱水悠悠,緩緩流過中壩。
對面山上有農房的地方是空房壩一帶,遠處林立的高樓,是資中城南新區。
2014年2月我登了沱江北岸的三元塔,2019年6月24日,我又登了南岸的蒼頡塔。6月23日,我去了北岸的困牛山,在困牛山上隔著中壩,可以遠望蒼頡塔,也是一個很好的位置。
走南岸去唐明渡村看蒼頡塔,途中看見中壩。野草蒼茫的大中壩流傳著那個古老的傳說:傳說安史之亂時,唐明皇入蜀,一行人從唐明渡經過時,不小心掉了一條金馬鞭在江中,天長日久,金馬鞭鎮水堵沙,形成了一片上千畝的巨大沙洲,沙洲上蘆葦叢生,野兔亂竄,野鴨成群,野趣盎然。沙洲外面有一灣碧綠的江水,河道平緩,波瀾不興,偶有一二木船委蛇而行,高亢激越的川江號子盪氣迴腸,透出一絲「野渡無人舟自橫」的蒼涼古意。
蒼頡塔,表面白色,當地人又叫白塔;因地處唐明渡村,又叫唐明渡塔。(關於蒼頡塔更詳細內容請參看上一篇文章)
蒼頡塔是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清代狀元駱成驤之父駱文廷(邑中文士)主持修建。
塔身為圓形,珠寶頂,用黑磚砌成,外塗白灰,外觀呈白色,共五層,高25米,底座石基高0.28米,塔中有一中心柱至頂穩定塔身,柱為圓柱形,塔整體外觀呈圓柱形。
在蒼頡塔上,從圓形的窗口望出去,可見下遊成渝高鐵的跨沱江河大橋。
古渡北岸巖坡上的高山觀道教寺院,建於明嘉靖甲子年(1564年),知縣吳宗堯主持修建,寺前為古道,面臨沱江。清乾隆年間,資州直隸州州牧王爾鑑遊歷後留有《題高山觀》詩:
尋春尋到高山觀,仰止高山姓字香。四面雲籠純孝裡,千秋石表狀元坊。懸巖樹帶滄江轉,插漢峰連彩鳳翔。豈是地靈人乃傑,春風披拂吊斜陽。
沱江北岸的「三元塔」位於高山觀寺院,今寺院已毀,僅遺留下這座塔,人們也常稱之為「高山觀塔」。三元塔建於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塔高31米,下寬6.2米,呈四方形,四角攢尖頂,共七層,面江一方置門,門高2.05米、寬1.03米,塔內有中心柱,有階梯沿中心柱迴旋而上,每層四面開窗,經59級臺階至頂。塔身由厚實的青磚砌成,塔磚長35公分,寬21公分,磚上燒刻有「聯捷三元」字樣,寓意此地能出一個連中三元的人物,後來駱成驤果然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成了清王朝267年歷史中,四川唯一的狀元。
在塔上舉目遠眺,沱江水向東南流去,至唐明渡又向北迴轉,至泥巴灣再折向東南流,經中壩流向下遊。從三元塔的窗口向遠處眺望,唐明渡村的蒼頡塔就在河對岸的高山上。
看完唐明渡兩岸的三元塔和蒼頡塔,我發現一個問題,唐明皇當年入川避禍真的來過資中唐明渡嗎?帶著這個疑問,我查看了很多資料,正史記載的是長安到成都之間經歷的事情,一年後又返回長安。唐明皇在川那段時間內的事情鮮少記錄,是因他受打擊太大,呆在成都沒有出行?或是政權移交之後,史官懶於記錄他的行程?我們今天的人不得而知。那麼,位於成都東面的唐明渡,唐明皇當年真的來過嗎?我覺得可能性不大,證明來過的證據有三,其一,民間傳說和這個渡口的名字。其二,《資中縣續修資州志》(1929)載:「唐明渡在縣東十裡,相傳唐明皇幸蜀憩此,舊系官渡……」。其三,張大千的《資中八勝圖》中第二勝「古渡春波」畫中題跋:「俗稱唐明渡,相傳明皇入蜀嘗過此也,在郡城東南十裡,為成渝孔道」。仔細分析一下,他們都源自於民間傳說,民國十八年(1929年)當時資中縣知事吳鴻仁等人編撰的州志應該是源自民間傳說。而後來張大千的記載,有前面兩個源流。那麼唐明渡這個名字是真的因為唐明皇經過了此渡才叫這個名字嗎?或者是本來就是這個名字,正巧有唐明二字,只是一個巧合呢?這裡,我只是提出一個疑問和猜測,僅代表個人觀點。事實真相,或許只待考古專家來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