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厚重的石門,鏤空雕刻的窗花,別致滄桑的瓦房,栩栩如生的石雕,氣勢恢宏的古墓,清香四溢的老茶......
走進務川自治縣浞水鎮長江村長壩寨子,踏著斑駁光滑的青石板路,遊走在古老的建築群間,聆聽那一串串撲朔迷離的故事,思緒不由的穿越了幾百年、幾千年。捧一手光陰,細數過往的影像。趕場的喧囂、動人的山歌、豪邁的石工號子、渾厚的炭工號子、清脆的石刻聲湮沒在歲月的長河裡。那深深淺淺的印痕裡留下柔柔的靜好,便是時光存放的暖。
長壩原名場壩,因這裡趕場而得名。後來,人們認為這裡的歷史悠久,故改名為長壩。分大長壩和小長壩。大長壩包含偏巖、梨村、曾家、奇龍巖、大坡、老馬墳、上壪、中壪、下壪、陽階陽等10個組。小長壩則僅僅包含老馬墳、上壪、中壪、下壪。
覃姓落戶於長壩
據傳,明朝年間,朝廷在渝東南、黔東北、鄂西、湘西毗鄰的武陵山與雲貴高原東部的廣大區域內,針對不順從中央王朝統治的各地苗、土家、布依、仡佬、侗、水、彝等少數民族群眾,發生過多次規模大小不等的「趕苗拓業」行動,剿殺、驅趕原住民,由屯住的官兵、土司、移民重新開拓家業。據《彭水縣誌》記載,明朝景泰年間(1450—1456),湖北麻城人覃回香和親血表向萬貴被朝廷分別任命為都督和副總兵,協鎮思南府到茅天、蕉壩、後坪等地趕苗拓業。任務完成後,覃回香落業於沙地壩(現蕉壩大坨村)。
不久,覃回香發現茶鹽古道上的浞水長壩寨子,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商貿繁華。於是,趕走夏、聶、汪姓等原土著後,讓長子覃枝強帶著家眷和族人到長壩開闢家業。
覃氏族譜記載,覃回香為護國將軍,覃枝強為威武將軍。覃枝強的下一代最興盛,其事業的發展尤為鼎盛。覃枝強生育八個兒子,其中,老大覃信中文狀元、老么覃敖中武狀元。隨後,覃信任八按巡撫,覃敖外出做官記載不詳。但當年皇帝下旨給兩兄弟雕制的緯墩,至今還有兩個守在長壩路口。其緯墩為轎子墩,兩個轎子墩長寬高1米,中間圓孔插旗杆,有四個翹角分別鏤雕雄獅頭、麒麟頭,每一顆牙齒和面部紋理都十分清晰,轎子墩的轎沿雕刻著象徵功名、吉祥圖案的花紋。經過數百年後,四角已經有些被毀壞了,但還能拼湊出當年的圖案。
當地人尊稱轎子墩為皇頂。只要路過皇頂的路人,就約定俗成 「文官落轎武官下馬」的規矩。緯墩所在的壩子,人們稱為緯杆壩,族上有什麼重大集會就聚集在此。
老二覃龍、老三覃虎長大後,擇居堡上,天生虎力,做人誠信。覃龍負責外務,覃虎在家管理他們的家園,也愛打抱不平,深受當地百姓喜愛。官府聞知派人三次去強請覃虎出來當差。但覃虎都故意顯神力婉拒不出。第一次,他正在汪家溝鏵田,官府派來的幾名捕快說明來意後,他對官差說:「我將牛腳泥洗乾淨再上岸」,接著,他一手託牛,一手將牛的四蹄洗淨,驚悚的官差慌慌張張回差;第二次,他用石磨盤作茶盤給官差端茶水,官差嚇得急忙回去了;第三次他手闢、手撕水桶大的青岡樹燃火,官差見狀也嚇跑了。
從此,覃虎聲威遠揚。在外人挑唆下,族中兄弟嫉妒便請陰陽先生在離覃虎家不遠的路口修閣鎮他,覃龍、覃虎不久相繼害病死去,他們的子孫只好擇居山後的青茶村窩子砣。這個閣至今還在。只是,經歷數百年風雨後,已殘缺不全了。
當巡撫不久的覃信在回家途中,不慎墜馬身亡,後人為紀念他就將此地取名倒馬坎,即今天的長江村水口司前面。
而覃枝強的其他四個兒子覃風、覃豹、覃彪、覃蛟繼續經營著原土著人的茶葉、驛站、旅館等生意。為了壟斷經營,覃枝強派幾個兒子分別到古鹽道沿線務川、硯山回龍、鹿池、江口等地開設驛站,經營生意。從此,覃氏家族沿古道開枝散葉,發家致富。但再沒有出過顯赫人物了。
興盛的茶鹽古道
商賈文化在長壩由來已久。古時候,務川人民將山裡生產的生漆、桐油、棬油、茶葉、茶油、水銀等山貨背到彭水江口出售,再在江口買來鹽巴、布匹等生活生產必須品,由此形成了茶鹽古道。長壩就是茶鹽古道的必經之路。
據當地人介紹,長壩生產的白酒和茶葉品質極好,方圓幾十裡外的茅天、硯山、分水、浞水的人們都到這裡做買賣,逐漸約定俗成興起了趕場。在明國以前相當長的一段時期,這裡是浞水、分水一帶的交易中心。牛市塹是最早的集市。
牛市塹是一個巨大的巖洞,分上下兩層,十分開闊,裡面寬約600平方米左右,位於長壩寨子的後山崗,在古鹽道上方,地勢險惡,前方有一塊500平方米的壩子,東北面臨懸崖、西面是山,南坡有一條溪水從東面橫跨,過溪溝靠跳磴過河,連接一條羊腸小道。
牛市塹裡面有一股很大的山泉水。長壩的先人們就在巖洞裡釀洞穴酒。因水質純淨回甜,其洞穴酒特別好喝,往來的背老二們常常在這裡歇腳、留宿,方圓幾十裡的有錢人、茶鹽古道的客商紛紛到這裡喝洞穴酒,談天說地,對唱山歌,將自家的牛馬羊或土特產擺在巖阡外的土坪上交易。慢慢的,這裡就形成了集市。時隔幾年後的一天,有個酒徒因為貪杯,從懸崖上掉下去摔死了。官府知道後,為了百姓的安全,強制將這個趕場點改到了趕場堡。隨後,牛市塹裡面的洞泉也被人們用巖石覆蓋了。
站在光滑的石板上,聽著這裡發生的故事,看著煙燻的古蹟和流動的山泉,仿佛又聽到了划拳喝酒、討價還價的喧囂。感嘆青山依舊,物是人非了。
從牛市塹下來,沿著雜草叢生的鑲嵌著塊石的茶鹽古道,我們來到古道沿線的跑馬場。在跑馬場的邊緣有幾根殘缺的拴馬樁。從殘存的八根拴馬樁的痕跡可以看出,跑馬場方圓1公裡。拴馬樁是一根長3米、寬1米、厚2尺的石柱,中間鑿了3個孔。人們將木桿穿進相鄰的拴馬樁之間形成柵欄,既能拴馬,也能防止馬跑出去。
跑馬場是何時由誰修建無從考證。後人只是猜測跑馬場可能是覃枝強修建的,專門供給武狀元覃敖騎馬練劍習武的場所。隨著歲月的變遷,跑馬場已經變成了莊稼地,只有那幾根拴馬樁還堅守在那裡,保存著一份歷史的記憶。
穿過跑馬場,翻過一個小山崗,我們來到了趕場堡。趕場堡在一個面積方圓一平方公裡的土堡上。如今已經變成了莊稼地了。從一些殘存下來的石墩上,還能找到一些歷史的痕跡。古長壩是古都濡(今浞水、分水)片區很長一段時期的集市交易中心,距今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了。
隨著商貿的繁榮,趕場堡經營的種類越來越多,遠遠近近的人們都來這裡交易、經商,遠至重慶江口一帶。
長壩客棧是彭水至務川茶鹽古道上功能齊全的客棧,不僅為口渴腹飢的背佬二、挑子、奪子、抬夫供水供茶供餐,供休閒、娛樂、住宿,還集納、加工、山貨包裝運銷,接納、分運、銷售背佬二背來的鹽巴、布匹、茶油粑等生產、生活資料,使這裡的商貿經濟尤為發達。也因此,這裡的人們還興起了伐木燒炭行業,冬天供往來的旅客取暖。燒炭工們為了增加砍柴燒炭的樂趣,也編撰了很多有趣的炭工號子:
山歌好唱口難開,梨琴好出四欄寨。大米好吃田難辦,鮮魚好吃網難抬。木炭無煙哥哥難,太陽落土又落溝,拾個螺絲往上丟。螺絲曬得張開口,我就曬得黑油油。太陽落土又落河,鑰匙落在冷水砣。新打鑰匙配舊鎖,配的不過莫奈何。不唱山歌不開懷,磨兒不推不轉來。木炭不埯煙不燼,燒炭情哥黑又黑,木炭燒來無菸頭,小妹歡喜臉飛紅。天上大仙對小仙,地上南京對北京。人間燒炭哥哥對阿妹,十八羅漢對觀音。不說觀音由之可,說起觀音有根生。觀音菩薩三姊妹,同鍋舀飯同休閒。大姐休閒為附馬,二姐休閒受皇恩,只有三姐休閒好,休在南海觀世音。巖上砍柴柴打柴,石頭燒出石灰來。世上有人來作怪,什麼東西都辦出來……炭工號子傳唱至今,專貯鹽巴的六口井也還在那裡見證那段歲月的繁華。
據《寰宇記》記載,公元646年唐朝置都濡縣治所在浞水石橋子,集市才遷石橋子爛市。據說在明初,浞水張氏祖宗張齊山小時候病重,其父夢見滄浪溝(現在的煙橋)竹林中有黑丸神藥可治癒,循夢追索這黑丸神藥。不但治好張齊山的病,而且凡服此黑丸的病人都能神奇好轉。張氏家族順勢設店賣吃留宿,生意爆旺,漸超長壩,集市、茶鹽古道便逐漸改市、改道於滄浪,不再經青茶村、龍塘蓋、長壩。
但這不影響這裡的人們經商致富。明朝時期,全國戰亂,火藥需求量極大。一個偶然,長壩一個先人在洞裡挖出一塊石頭,磨製後發現可以爆炸。於是,找人檢驗,發現這是當時市場需求量最大的硝原石。就帶領族人們鑿洞熬硝。後來,不知道是哪個年代,一個族長害怕將礦石開採完了,斷了子孫們的後路,於是,下令將硝洞口封了起來。至今,也不知道在哪裡,但根據這裡的富甲一方的財富,可以斷定,這裡曾經有過繁榮的工業經濟。
香溢的老茶文化
長壩地處長溪河流域,河岸盛產野生大樹茶(青茶)、老鷹茶、苦丁茶、油茶(也叫籠寵茶),自長壩老苗人夏家、汪家溝汪家的祖宗始,就善制茶、好品茶、喜貯茶,延續至今。其中,大樹茶最受青睞。
大樹茶全身是寶,其茶葉泡水後香味醇厚,長期飲用可提神養顏。茶果子可以製作茶油,是上好的保健品,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因此,人們對茶葉的儲藏極為講究。自用的茶葉,量小裝在兩三片棕片縫製的袋子裡吊在灶臺上面的架棚上。量多的裝在幾片棕片縫製的大口袋裡掛在乾燥通風處,用竹子編制茶兜分裝享用;有錢的人家將茶葉和糯米混合後,再用瓦缸存放,以玉米殼、稻草編織簀簀分層,一季度或半年倒翻一次,更新糯米後繼續存放。儲存時間越久,湯色越金黃越透越亮,香味越醇厚,越能解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酸軟、百節不舒,只要聊四五啜,便可與醍醐,久飲降肪降糖降血壓,利尿利消化,除毒抗急病等。存放三年以上的茶葉生成的茶砂,治小兒腹脹腹瀉等兒科病一道靈符。也因此,茶砂成為長壩大善大富、高壽人家必備的物品和標誌。很多有小孩的家中茶砂也常備。
煮製茶水的方式更為獨特,有「熬茶」、漲茶、泡茶、油茶四種。將茶葉、茶籽(也有的用大樹古茶樹皮、樹根)加水裝在銅鼎罐、鐵鼎罐或沙鼎罐裡,掛在火堂上垂下的鐵鉤上或放於火堂中,先用旺火燒煮,後用文火煎熬、熬煮稱為熬茶;用鐵鍋煮茶稱為漲茶。將籠寵茶的粗茶葉精選的大米、黃豆、花生等用文火炒成金黃色,盛入碗之類的器皿中,才在鐵鍋內放入豬油,將「茶米」和茶葉放入鍋內翻炒片刻,再滲適量的水,用柏楊等既香又軟的木瓢反反覆覆在鍋裡磨。直到茶葉、茶米磨爛,最後放入豬油加鹽摻水煮(有的同時還在油茶裡放臘肉骨頭之類)。待漲沸之後用文火熬,待到芳香愈來愈濃便可食用。這就是當地人熬製的油茶,也是仡佬人三么臺中的第一臺的必備品。泡茶則是為了給客人接風洗塵,直接用杯子放入茶葉後用開水浸泡。
外銷的茶葉包裝尤為講究。為方便背佬二背運,防止茶葉變質變味,讓包裝美觀。主人就用一種特製的石凹將茶葉定型壓成環,再用箬竹葉包裹嚴實後,裹上一層紅布。最後,用青篾條或紅繩打喜鵲結。
在走訪中,我們發現一些農戶家還保存著茶凹和茶兜。很多村民傳承著茶葉的加工、包裝等技藝。從茶葉的製作技術和精湛的包裝、儲存技巧來看,長壩茶歷史源遠流長不足為奇。
唐朝茶學專家陸羽在《茶經》裡提到:「黔陽之都濡高株,皆品第之最著者也」。
唐貞觀二十年析盈隆縣置都濡縣(治所今浞水石橋子)。據《元和郡縣治》《太平寰宇記》《四川通治》《遵義府志》等資料均有對都濡(今浞水)的記載。長壩時均屬都濡。此時,並有寨落存在。《元和郡縣誌》記載文序:都濡縣區州(彭水)二裡以縣西六十裡有濡水。發源王座臺、南克、流至黃家壩阿依河、洪渡匯聚烏江。濡水就是今天的長溪河。
《茶經》中的都濡高株可能指的是大樹茶。
隨後,宋元祐年間,黃庭堅編修《神宗實錄》失真,被貶為涪州別駕,黔州安置。而宋嘉佑八年(1063年)撤洪杜(今酉陽龔灘),洋水(今彭水洋水壩),信寧(今武隆江口),都濡(今務川浞水)四個縣。一統併入彭水管轄。黃庭堅在彭水(今鬱山)三年間為考證五代劉氏(劉篙)時的貢茶(大樹茶)而來都濡,寫下了《春日·詠隅》詩言都濡(今濯水)等八首及《阮郎歸·茶》。其中,《阮郎歸·茶》原文為:「黔中桃李可尋芳,摘茶人自忙。月團犀胯鬥圓方,研膏人焙香;青箬裹,絳紗囊,品高聞外江。酒闌傳碗舞紅裳,都濡春味長。」
此後,黃庭堅把都濡茶或寄或帶,贈與蘇東坡一幹友人,並在他所寫的《答從聖使君》中寫道:「此邦(都濡)茶乃可飲。但去城或數日,土人不善制度,焙多帶煙耳,不然亦殊佳。今往黔州得都濡月兔兩餅,施州入香六餅,試將焙碾嘗。都濡在劉氏時貢炮也,味殊厚。」黃庭堅首次將都濡茶稱作「月兔茶」,並且在其詩詞和文稿中充分表達了都濡茶內在品質的「殊佳」和「殊厚」。
難能可貴的是,黃庭堅的恩師蘇東坡還以「月兔茶」為題為後人留下了浪漫而美好的千古佳作:「環非環,玦非玦,中有迷離玉兔兒,一似佳人裙上月。月圓還缺缺還圓,此月一缺圓何年。君不見鬥茶公子不忍鬥小團,上有雙銜綬帶雙飛鸞。」
大樹茶在黃庭堅的影響下,聲名遠播。這一點,從精美考究的包裝及精細的製作流程上可以看出。而大樹茶僅生長在長壩、青茶、長溪河一帶,黃庭堅曾經來過長壩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裡人們很多習俗以茶命名,女孩定親名「吃茶",男孩定親名"拿茶」,男方的騁禮分"六道茶」,女孩出嫁前至親要請她吃飯稱為"吃茶飯」,烹飪好稱為"茶飯熟」,三么臺頭臺稱為"茶臺」,"茶食」專指茶臺食品,泛指三么臺食品,稱宴席豐盛為"茶食」的豐盛,春節食品的準備主是"茶食」的準備,"茶水」是待人接客的必選物,待人接客的第一件事是"喝茶」,"油茶」是中、老年的嚼好,陽雀開口是採"筍茶」的第一時間,約人說事談心說"喝杯茶」,"茶道」高低就是長壩人精行儉徳的準繩,新年第一天早上供奉祖先只用素的"茶水、茶食」,不用飯菜。可見,茶文化根植長壩人的靈魂了。也許是長期飲茶的習慣,原長壩村現有90歲以上老年人8個,80歲以上老人46個,個個精神矍鑠。
絕世的石雕文化
長壩的青石呈層狀,或藏或露,或厚或薄,堅實平整不易侵蝕,可鏤雕可刻,可大可小,可塑性強。這裡的人們就地取材,構建石牆、石圈舍、石梯、石地漏、石缸、石磴、石板路、石樁、石器具、地下儲存室。通過長期摸索,人們用大小不同的鋼鏨子在青石上鑿鏨,憑藉鑽點的大小、深淺和疏密來表現山水、鳥獸、人物、花卉等形象。各種石獸、石鳥、石兔,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生機勃勃。有陰刻、有浮雕、圓雕、沉雕、影雕、鏤雕、透雕等。富人們為了顯示自己的家境殷實,不僅請工匠修建石天井、石院壩、石階簷、石茶窖、雕刻石雕簷、石獅子等,還請工匠建豪華生基墳。
長壩的古生基墳特別多,記者粗略數了一下,共100多座。墳塋修造的都很精緻,墓碑均有漂亮的雕刻進行裝飾。其中,覃回香第十五代子孫覃忠的墳墓修的最恢宏大氣。
從桅杆壩進去800米左右,就可以見到覃忠墳墓了。墳墓建在距離路面2米高的平臺上,有12步石梯。墳墓由兩米高的大條石圍牆圍起來,正前方有一個石門。石門兩邊的柱子上刻著「石室為城松風對面 青山作穴竹葉當頭」。門兩邊牆上分別用浮雕手法雕刻著以跳溫溪、蘆花河為題的故事圖案。門兩邊圍牆上,一邊一個石獅緊挨著門柱子蹲守在牆墩上。由於被破壞,一頭石獅僅殘存頭部,另一頭則殘存著半截身子。在石門頂上,鏤空雕刻的兩條龍,中間有一個圓石痕跡。兩條龍保存的較為完整,但中間的圓石被損壞了。緊挨著二龍下方是一邊一條鯉魚。雖然魚尾巴被破四舊毀掉,但逼真的魚鱗上可以看出是兩條鯉魚。根據推斷,其正門上方雕刻的寓意為「二龍搶寶」和「鯉魚躍龍門」。
石門後上方是均為文生的外甥馮文選、馮文典為其撰寫的墓志銘,其文為,「吾舅舅以忠厚持己其母以勤儉持家,樂業耕田都無遇事,既而家道盈餘,皆其忠厚勤儉之報也」,從文中至少證明覃忠家境富足,為糧農,沒有為官。從石門進去,是一個佔地約200平方米,用青石塊接縫鋪成的石壩子。走過石壩子,我們來到了覃忠墳墓前。
這座墳墓高約4米,有四層,有十二格。在靈位上,我們看到覃忠生於仁宗嘉慶二十三年(1819年)冬月二十九日,終於光緒辛己年(1881年)六月初三,壽元62歲。據此推斷,覃忠墓距今有136年了。
從墳墓的構架來看,加望山石,至少還有4層沒有建上去。據當地人說,這種墳墓是墓主人生前請四十多位能工巧匠,耗時四年修造而成。但因墳墓太過高大,被官府下令卸掉四層。碑蓋上的裝飾配件至今仍然放在墓堆上。在碑的第一層分5部分,由4根碑柱分開。碑座、碑蓋用圓雕、浮雕、沉雕、影雕等手法雕刻紋飾、鳥獸、花草、吉祥物。正中間的方碑上雕刻著一棵搖錢樹,上面結滿了那個年代用的小錢。墳墓橫梁上的雕刻尤為精湛,其內容取材古代「三英戰呂布」「大戰穆柯寨」「御河救駕」等戰爭故事。只見各類型的武將騎著戰馬,持槍、劍、刀、鞭、鐧撕殺。其人物、戰馬、打鬥動作栩栩如生,再現了人喊馬嘶、兵器交織的古戰場場景。
墳墓上還雕刻著祥龍瑞獸、蝙蝠化福、雙獅永威、雀麟送字、麒麟吐玉書、福星高照、喜上眉稍的祝福和萬字格相配書劍等,其詩詞歌賦均為楷書。靈位則用多條龍穿配相纏,表達墓主人祀盼皇恩浩罩,萌發子孫的心理。還將獅、虎、神獸配有神丁持護,體現了敬畏之心。
讓人驚嘆的是,墳上的雕刻為彩雕,雖歷經100多年歷史,仍然色澤鮮豔,仿佛錘磨的回音似乎還迴蕩在耳邊。
在覃家後人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覃仕衛墓前。覃仕衛終於清光緒年間,其墳墓建於古鹽道旁邊。距離覃忠墓一公裡左右。此墓高9米,長12米,寬6米,墓面12格,也用圍牆圍著,墓前有一對1.5米高石雕貔貅守望。墳前院牆上挖空的角號裡的大石珠旋轉聲音悅耳動聽,用以測量風力大小。高高的望山石上「一團和氣」下罩顯「福祿壽三星高照」,同「八仙慶壽」有機配合。墓上的雕刻還有金童玉女侍立,也有隋唐演義、三國演義中的戰場場景。墳墓保存較完整,墳墓上的雕刻技藝和碑文的書法水平較覃忠墓遜色不少。但與覃忠不同的是,覃仕衛在墓上標明不僅富甲一方,還樂善好施。因生於清動亂的歲月,為了保一方安寧,率長壩鄉民修築寨堡、營盤及一公裡的石板路。
精緻的古墓再現了絕世的石雕文化,石頭更是成為這裡的生活符號。因處處用石頭,這裡的人們為了在抬大石頭、撬動石頭、挪動大石頭時減少疲勞感、卯足幹勁兒,增添樂趣,還興起了石工號子,老人領唱、小孩合調、婦女跟腔「吆哦,嗨唑,嗨唑來吔嗨唑,開石頭唉,嗨唑,開出來吔,嗨唑,做什麼吔?嗨唑,做石料唉,嗨唑..... 」
「桃花溜溜紅,太陽一出嗨唑,開石山嗨唑......」,彼起此伏的唱響一代又一代。
滄桑的古建築群
時光的腳步滄桑了指尖繁華。走進長壩,儘管夾雜了太多的水泥和鋼筋,但營盤、雕房、古牆、古民居、皇城屋基還依然在那裡向世人講述曾經的故事。
沿著蜿蜒的青石板路,穿過窄窄的石頭巷子,我們來到了「德之門」碉房處。「德之門」是民國時期浞水末任區長覃雨鋤所修建。覃雨鋤是覃仕衛的孫子,是覃回香的第十八代子孫。據《務川文史資料第三輯》、《務川文史資料第四輯》記載,受祖父影響,覃雨鋤是智勇雙全的能人,興商振家、最大的功勞是助後坪縣長郭培書剪霸安民、引解放軍浞水橋頭一戰,除惡保家。
「德之門」三個字是用楷書題寫後雕刻的石書。碉房裡面有大約80平方米左右,有炮眼、炮臺、還有儲藏室,是用重約1000斤左右的石墩子壘成。牆有1米多厚。高6米左右。有一個門。據說,這個門還沒有完工,浞水就解放了。也因此,德之門碉房沒有建完。但從這個建築可以看出當年處於兵荒馬亂時期,有權勢的覃雨鋤希望建成一個堅固的石碉護衛他的家業。
在「德之門」左下方,至今還殘存著一個古院落。當地人介紹,這個院落覃仕衛其中一個兒子覃代璋的庭院。院落佔地1畝左右。朝門、石柱用「花朵藤蔓」瓜瓞果累吉祥圖案裝飾。從一丈見方的石朝門進去,就是家丁哨樓。哨樓還殘存一間。現在是院落主人存放柴草所用。
在哨樓旁邊是一個老屋基,屋基復墾種菜了,但從地基石上還是能看得出這裡曾經有一棟房子。從屋基過去後就到覃代璋住處。房子雖是青瓦、雕窗、刻簷、畫棟的民居,但這只是覃代璋後人重建的房子,真正的老房子被一場大火燒掉了。聽當地老人覃禮先說,長壩的古民居建設風格多為四合院,中間一個天井壩。其雕刻風格結合了漢人和土著民居特點,都有雕梁畫棟,青瓦灰牆,雕刻藝術及其精美。後來,經過一場大火後燒毀了。現在所看到的木房子大多是後人修建的,年限不是很久,做工也沒有老房子精緻。但是,院子裡的石牆、石院壩、石墒登還保留著曾經的模樣。
房子前面是寬100平方米左右石院壩,石院壩都是用一米見方的塊石接縫鋪成,非常光滑平整。在屋簷的右下角,有一個古錢圓形狀的地漏,既有排水功能,還寄寓肥水不落外人田或處處流都是銀水的含義。
院壩前方就是石牆了。石牆高3米左右,用千斤左右的條石扣成的。在牆頂部彎翹的石塊,圓圈中鐫刻的麒麟送福,喜上枝頭的吉祥圖案裝飾。根據痕跡,整個院落應該是用石牆圍起來的。石磉蹬上則雕刻著很多圖案,有勞作的,有婦女抱小孩的,還有標誌五穀豐登的五穀、蜜蜂和燈籠,栩栩如生。
從古牆、石雕可以看出,曾經這裡住著的是大戶人家。
穿過石寨,沿著雜草叢生的石子路蜿蜒而上,我們來到了覃仕衛修建的營盤處。營盤建在寨後的山頂上,一面臨懸崖,三面用堅硬的巨條石砌成2米多高的牆圍起來,寨內空3000多平方米,只有一個寨門可入。營盤內,石牆上設有垛口和射口,分上下兩層,建有瞭望臺,登臺一望,方圓幾公裡盡收眼底。具有一夫當關的地理優勢,是一個典型的古軍事寨堡。
民國初,浞水四處土匪猖獗。鄉紳覃雨鋤、覃仁政能文能武,智勇雙全。鹿池土匪頭目楊昌石為逼覃雨鋤、覃仁政等跟隨,就扣押覃雨鋤,火燒覃雨鋤六池粽的天井大瓦房,致覃雨鋤一家幾十口人避躲黃泥塘水巴巖的獅子洞裡。隨後,還軟禁了覃仁政,在押送途中,覃仁政突見頭頂一行白鶴呈人字型翱翔。於是對楊昌石發誓`若我3槍打下5隻白鶴,你我這世緣分就盡,若不能,我跟定你,隨你使換',楊昌石大喜應允。覃仁政拔槍抬手`叭、叭、叭'連發三槍打下6隻白鶴,楊昌石從此再也沒騷擾長壩。
但覃仕衛為了守住自己的家業,保一方平安,率鄉鄰到後山頂修建了這個營盤。這一點,在覃仕衛的碑文有記載。
在長壩的故事中,最具神秘色彩的是皇城屋基的傳說。
皇城屋基位於長壩對面的叫傘眉子的山頂。據傳,明英宗年間,覃信、覃敖同時高中狀元一事驚動皇帝,皇帝聽說長壩山水甚好,於是下密旨,要親臨長壩遊看狀元覃信、覃敖的家園。隨後,官府便在可一覽長壩全貌的傘眉子皇城屋基修建皇帝行宮。但皇帝卻因事沒來。經過數百年風雨後,皇城屋基的房子逐漸被破壞,只留下了皇城屋基和一些竹筒瓦、漢磚。如今,一些村民家中還依然保存著竹筒瓦、漢磚。
另一種說法是,長壩以前有一個叫楊界元的人,有錢有武功。有一晚,他做了一個夢,一個神仙告訴他,他家金竹林裡全是天兵天將,只要他家的馬蹄子黑了,石頭鑼一響,石公雞一叫,就騎馬向北方射箭,就會射死皇帝,這樣就可以登位當皇帝了,皇宮就在傘眉子。
夢醒後,他請了很多工人到傘眉子建起了皇宮。讓他妹妹幫他放馬。他妹妹每天都觀察馬蹄子的顏色,總不見黑。她實在沒有耐心繼續放馬了。有一天,她就用鍋煙墨將馬蹄子染黑,騙哥哥說,馬蹄子黑了。楊界元異常高興,就騎馬向北方射箭。劍剛射出立即驚動了在朝廷的皇帝。皇帝請天師掐指一算,知道長壩出了一個草寇。於是,立即命人射箭將楊界元的馬射倒在地,楊界元也被射死了。楊界元落馬的地方就被後人們叫做倒馬坎。
隨後,朝廷派人到長壩破妖陣,在金竹林裡定滿了釘子,每根有一尺多長。這個故事很離奇。但令人費解的是,當地人說的確確在金竹林裡拔過很多一尺長的鐵釘。
時光轉了一圈又一圈,似水流年。走出古寨,漫步在黃泥塘、中壪、六池粽、古茶鹽道上,聆聽關於夏家、汪家溝、龍塘蓋、皇城屋基那些傳說,無關風月,無視於那不舍。原來有些東西終究留不住。只想抓住一些靈魂深處的東西,倚放淡然心緒,賴以倚念,於平淡中日漸變暖。 (劉建梅)
(責編:鄧慶雨(實習)、陳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