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會陷入到和孩子的溝通困惑中。
父母想要靠近孩子,孩子卻一味地躲閃,躲閃到網路遊戲的虛擬世界中。
父母想要和孩子談談,剛一張口,就被孩子一句話堵死:「知道了,別說了」。
父母越靠近,孩子越逃避。
在父母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和孩子越走越遠,留下的只能是孤獨的孩子以及挫敗的父母。
*Photo By Pexels
當愛被不理解所代替,和孩子的溝通渠道被阻斷,親子關係變成生命裡難以言說的痛楚時,作為成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孩子面前擁有權威,總感覺自己可以像國王一樣對孩子發號施令,總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格尊嚴,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將永久性的難以逾越。
而真正在鴻溝之間架起橋梁的是——我們願意去了解孩子的心願,願意去傾聽孩子的需求,甚至就只是認真地聽他講一句「廢話」而已。
這份了解,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願意蹲下來,站在和孩子一般的高度,聽孩子講述屬於他們的故事、情感和需求。
當孩子的獨特性被你聽見了,你和他們的溝通才會變得通暢順利。
01.
和孩子溝通之前:
先管住自己的嘴,
聽孩子說
家庭教育家林巨老師在他的書《媽媽,請這樣愛我》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放學的時候,月月媽媽來接月月,老師很抱歉地告訴她:「今天沒來得及制止孩子間的打鬧,月月的臉被小朋友抓了,臉上有3道長長的劃痕」......
月月媽媽急了,沒等老師講完,一把拉過月月,看見孩子臉上的劃痕,不分青紅皂白,也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衝著孩子大喊起來:「不是告訴你了嗎?人打你,你也打他!怎麼這麼窩囊!記住,以後碰到這種事情就還手,記住沒有」!
月月似懂非懂地看著媽媽,只是木訥地點點頭,剛想要說點什麼,但被憤怒的媽媽拉著回家了。
相信任何一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傷都有說不出來的滋味,孩子疼痛,家長們心中的疼痛更容易被激活,甚至被憤怒淹沒,想要替孩子做點什麼。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成人一味地捲入,並沒有去理解孩子在這件事中的感受,沒有給予孩子傾述的機會,那麼,我們就把孩子推向了更孤立無援的地步。
*Photo By Pexels
後來,老師和孩子溝通才發現,其實,孩子本不想用媽媽教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她想要躲,不想要打,她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
如果根本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也不讓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強行灌輸、侵略,會讓孩子的內心處於衝突混亂中,也讓親子關係變得生硬而強勢。
要認識到: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更需要被傾聽的力量。他們需要在被傾聽中得到尊重、看見和接納,在被傾聽的環境中,獲得成長的心理營養和積極的力量。
02.
傾聽:是孩子給予你
了解他的一扇窗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想要被愛和被看見的。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向我們傳遞信息。
從他們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用語言或模糊、或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這其中都離不開養育者對他們的關注和傾聽。
理解孩子的某種感受和需求,拉了、餓了,口渴了,還是害怕了、開心了,憤怒了,這些都需要我們耐心去傾聽。
日本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滿靈性和神奇,而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卻了這一遼闊的宇宙。不管是為了我們的孩子,還是為了我們自己,還是為了我們整個人類和宇宙的未來,我們都應該對此來自』孩子的宇宙』的呼聲,予以關注和回應。」
我們去了解一個孩子內心浩渺的宇宙世界,需要保持真誠的耐心以及無比虔誠的對孩子的尊重,才可能傾聽到孩子想讓我們了解的聲音,在靠近他們的路上變得無比親密又安全。
*Photo By Pexels
今年第二遍讀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我還被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情懷所打動。一位校長,能專注認真地聽六七歲孩子講亂七八糟的故事,整整近四個小時,這樣的傾聽和定力,是滿滿的關注和共情,是無限的尊重和理解,更是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如果你也恰好是這樣的父母,那麼相信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也許會完全消失不再,即使小小的誤解偶爾存在,也可以通過真誠平等的溝通得到解決。
平等而有愛的溝通,就是你會尊重孩子表達的需要,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並從表達的內容中去理解到孩子此時此刻的情感。溝通渠道變得平行而獨特,溫暖而靈活。
而最終,讓我們與孩子心與心的在一起的,就是——「你聽見了我,你懂我」的這種情感。
03.
傾聽孩子,
我們可以怎樣做?
1.站在和孩子一樣的高度,保持眼神交流
當我們能夠蹲下來和孩子談話,其實就是讓孩子明白,他們和我們一樣,是作為一個獨特的人的存在,理應得到重視和尊重。他們說的話即使是無聊的、瑣碎的,芝麻般大的小事,我們也會認真傾聽。
2.在傾聽的過程中保持好奇
如果你持續對孩子所講的內容好奇,那麼也許他們會沒完沒了地講很久很久。
比如,你可以用一些詞語來回應他:
「是真的嗎?」
「啊,為什麼呢?」
「接著又發生了什麼,然後呢?」
「你能告訴我具體發生了什麼嗎?」
「你是怎麼想的呢?」
當我們對孩子的內心宇宙保持足夠的好奇,而不是先貼標籤的自以為是,也不是想當然的論斷,你會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也會更加了解孩子世界的有趣精彩。
3.不能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敷衍孩子,傾聽時需要保持專注
很多孩子在和父母講話的時候,父母要不是在看手機,要不就是在玩遊戲,孩子的講述變得「對牛彈琴」,久而久之,孩子一定會失去想要和你溝通的欲望。
父母不能專注的聽孩子講話,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關注,是自己不重要,是沒有存在的價值感。一種敷衍和漫不經心的態度足以讓一個孩子打消和父母溝通的念頭。所以,當孩子要急著和你分享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要把他們推開。專心專注地、全然地看見他們,就是給他們最好的陪伴。
4.傾聽時,對孩子表達的事情要給予有效回應
有效的回應,是你要真切地理解孩子所呈現的需求。
比如,他們得了獎狀,就想第一時間告訴你,你所需要回應的是為他們感到驕傲,覺得他們做得這件事相當了不起。
當他們被同學不友好的對待,和你分享時,你所需要回應的是能感受他們的失落和無助,你可以做他們的後盾,讓其無論何時都可以向你求助。
*Photo By Pexels
有效的回應,是在傾聽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問題,提供全然的共情和他們需要的幫助。
5.當父母有情緒時,傾聽要及時暫停
每一位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會有各種負面情緒。當我們被情緒所影響,無法做到傾聽孩子時,要及時暫停,而不是嫌棄孩子吵鬧、頑皮,不懂事。任意給孩子的胡亂評價都可能讓孩子打消和我們溝通的意願。
所以,當我們疲憊不堪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今天我累了,沒有精力聽你講有趣的故事,明天吃完晚飯後,我們再聊聊好嗎?」
又或者,「媽媽今天心情不太好,想一個人靜靜,你可以一個人玩會兒嗎?等媽媽好點了就來找你,可以嗎?」
相信,當平靜的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會在傾聽中去尊重你此時此刻的需求。
要相信,一個被傾聽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擁有強大的溝通能力和愛人的能力。因為,在被傾聽中,他們已然收穫了愛。
(本文系六合心理投稿文章。李增芬: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一枚,80後,愛生活,喜體驗;分享心情,傳遞溫暖;世俗行人,終會相遇,遇見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