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良好溝通的前提:真誠的傾聽

2021-01-17 Fenny情感館

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會陷入到和孩子的溝通困惑中。

父母想要靠近孩子,孩子卻一味地躲閃,躲閃到網路遊戲的虛擬世界中。

父母想要和孩子談談,剛一張口,就被孩子一句話堵死:「知道了,別說了」。

父母越靠近,孩子越逃避。

在父母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和孩子越走越遠,留下的只能是孤獨的孩子以及挫敗的父母。

*Photo By Pexels

當愛被不理解所代替,和孩子的溝通渠道被阻斷,親子關係變成生命裡難以言說的痛楚時,作為成人,不得不反思,我們究竟做錯了什麼。

我們總以為自己在孩子面前擁有權威,總感覺自己可以像國王一樣對孩子發號施令,總以為是為孩子好,但如果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不考慮孩子的感受,不尊重他們作為一個個體的人格尊嚴,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將永久性的難以逾越。

而真正在鴻溝之間架起橋梁的是——我們願意去了解孩子的心願,願意去傾聽孩子的需求,甚至就只是認真地聽他講一句「廢話」而已。

這份了解,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你都願意蹲下來,站在和孩子一般的高度,聽孩子講述屬於他們的故事、情感和需求。

當孩子的獨特性被你聽見了,你和他們的溝通才會變得通暢順利。

01.

和孩子溝通之前:

先管住自己的嘴,

聽孩子說

家庭教育家林巨老師在他的書《媽媽,請這樣愛我》中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放學的時候,月月媽媽來接月月,老師很抱歉地告訴她:「今天沒來得及制止孩子間的打鬧,月月的臉被小朋友抓了,臉上有3道長長的劃痕」......

月月媽媽急了,沒等老師講完,一把拉過月月,看見孩子臉上的劃痕,不分青紅皂白,也不考慮孩子的感受,衝著孩子大喊起來:「不是告訴你了嗎?人打你,你也打他!怎麼這麼窩囊!記住,以後碰到這種事情就還手,記住沒有」!

月月似懂非懂地看著媽媽,只是木訥地點點頭,剛想要說點什麼,但被憤怒的媽媽拉著回家了。

相信任何一個媽媽看到自己的孩子受傷都有說不出來的滋味,孩子疼痛,家長們心中的疼痛更容易被激活,甚至被憤怒淹沒,想要替孩子做點什麼。

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成人一味地捲入,並沒有去理解孩子在這件事中的感受,沒有給予孩子傾述的機會,那麼,我們就把孩子推向了更孤立無援的地步。

*Photo By Pexels

後來,老師和孩子溝通才發現,其實,孩子本不想用媽媽教的方式去解決問題,她想要躲,不想要打,她有自己處理事情的方法。

如果根本不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也不讓孩子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強行灌輸、侵略,會讓孩子的內心處於衝突混亂中,也讓親子關係變得生硬而強勢。

要認識到:孩子在遇到問題時,更需要被傾聽的力量。他們需要在被傾聽中得到尊重、看見和接納,在被傾聽的環境中,獲得成長的心理營養和積極的力量。

02.

傾聽:是孩子給予你

了解他的一扇窗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是想要被愛和被看見的。他們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向我們傳遞信息。

從他們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再到用語言或模糊、或明確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這其中都離不開養育者對他們的關注和傾聽。

理解孩子的某種感受和需求,拉了、餓了,口渴了,還是害怕了、開心了,憤怒了,這些都需要我們耐心去傾聽。

日本臨床心理學家河合隼雄說:「在每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存在一個宇宙,它以無限的廣度和深度而存在著。孩子的宇宙是美好的,充滿靈性和神奇,而大人們往往被孩子小小的外形所蒙蔽,忘卻了這一遼闊的宇宙。不管是為了我們的孩子,還是為了我們自己,還是為了我們整個人類和宇宙的未來,我們都應該對此來自』孩子的宇宙』的呼聲,予以關注和回應。」

我們去了解一個孩子內心浩渺的宇宙世界,需要保持真誠的耐心以及無比虔誠的對孩子的尊重,才可能傾聽到孩子想讓我們了解的聲音,在靠近他們的路上變得無比親密又安全。

*Photo By Pexels

今年第二遍讀黑柳徹子寫的《窗邊的小豆豆》,我還被小林宗作先生的教育情懷所打動。一位校長,能專注認真地聽六七歲孩子講亂七八糟的故事,整整近四個小時,這樣的傾聽和定力,是滿滿的關注和共情,是無限的尊重和理解,更是無條件的接納和愛。

如果你也恰好是這樣的父母,那麼相信你和孩子之間的鴻溝也許會完全消失不再,即使小小的誤解偶爾存在,也可以通過真誠平等的溝通得到解決。

平等而有愛的溝通,就是你會尊重孩子表達的需要,傾聽孩子表達的內容,並從表達的內容中去理解到孩子此時此刻的情感。溝通渠道變得平行而獨特,溫暖而靈活。

而最終,讓我們與孩子心與心的在一起的,就是——「你聽見了我,你懂我」的這種情感。

03.

傾聽孩子,

我們可以怎樣做?

1.站在和孩子一樣的高度,保持眼神交流

當我們能夠蹲下來和孩子談話,其實就是讓孩子明白,他們和我們一樣,是作為一個獨特的人的存在,理應得到重視和尊重。他們說的話即使是無聊的、瑣碎的,芝麻般大的小事,我們也會認真傾聽。

2.在傾聽的過程中保持好奇

如果你持續對孩子所講的內容好奇,那麼也許他們會沒完沒了地講很久很久。

比如,你可以用一些詞語來回應他:

「是真的嗎?」

「啊,為什麼呢?」

「接著又發生了什麼,然後呢?」

「你能告訴我具體發生了什麼嗎?」

「你是怎麼想的呢?」

當我們對孩子的內心宇宙保持足夠的好奇,而不是先貼標籤的自以為是,也不是想當然的論斷,你會從孩子身上學到很多,也會更加了解孩子世界的有趣精彩。

3.不能一邊做其他事情一邊敷衍孩子,傾聽時需要保持專注

很多孩子在和父母講話的時候,父母要不是在看手機,要不就是在玩遊戲,孩子的講述變得「對牛彈琴」,久而久之,孩子一定會失去想要和你溝通的欲望。

父母不能專注的聽孩子講話,孩子感受到的是不被關注,是自己不重要,是沒有存在的價值感。一種敷衍和漫不經心的態度足以讓一個孩子打消和父母溝通的念頭。所以,當孩子要急著和你分享故事的時候,一定不要把他們推開。專心專注地、全然地看見他們,就是給他們最好的陪伴。

4.傾聽時,對孩子表達的事情要給予有效回應

有效的回應,是你要真切地理解孩子所呈現的需求。

比如,他們得了獎狀,就想第一時間告訴你,你所需要回應的是為他們感到驕傲,覺得他們做得這件事相當了不起。

當他們被同學不友好的對待,和你分享時,你所需要回應的是能感受他們的失落和無助,你可以做他們的後盾,讓其無論何時都可以向你求助。

*Photo By Pexels

有效的回應,是在傾聽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問題,提供全然的共情和他們需要的幫助。

5.當父母有情緒時,傾聽要及時暫停

每一位父母都不是完美的父母,也會有各種負面情緒。當我們被情緒所影響,無法做到傾聽孩子時,要及時暫停,而不是嫌棄孩子吵鬧、頑皮,不懂事。任意給孩子的胡亂評價都可能讓孩子打消和我們溝通的意願。

所以,當我們疲憊不堪的時候,可以對孩子說:「今天我累了,沒有精力聽你講有趣的故事,明天吃完晚飯後,我們再聊聊好嗎?」

又或者,「媽媽今天心情不太好,想一個人靜靜,你可以一個人玩會兒嗎?等媽媽好點了就來找你,可以嗎?」

相信,當平靜的對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孩子也會在傾聽中去尊重你此時此刻的需求。

要相信,一個被傾聽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擁有強大的溝通能力和愛人的能力。因為,在被傾聽中,他們已然收穫了愛。

(本文系六合心理投稿文章。李增芬:心理學碩士,心理諮詢師一枚,80後,愛生活,喜體驗;分享心情,傳遞溫暖;世俗行人,終會相遇,遇見真實的自己。)。

相關焦點

  • 《易經》:溝通是一切良好關係的基礎
    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懂得溝通是至關重要的。「溝通」二字,重點在於一個「通」字。就是相關信息要互通,不能阻塞。如果有了阻塞,就預示著雙方有了障礙。隨著時間的推移,障礙只會越來越大,關係就會越來越疏遠,最終不歡而散。
  • 《高情商孩子的表達課》:會不會覺得,會傾聽的人,讓人不容小覷
    我送給她一本書《高情商孩子的表達課》,裡面有一章正好解釋了子豪的問題。《高情商孩子的表達課》一書的作者王莉老師是北京市級優秀教師。王莉老師在書中說:「孩子在家和在學校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恰恰說明了同一個問題——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傾聽習慣。」說起正常的社會交往,人們往往以為只要敢開口,敢說話,就具備了良好的社交能力,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 孩子沒耐心聽別人說話,家長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許多孩子從來就不能耐下心來去聽別人說話,他們特別喜歡表現自己,別人說話總是不等別人說完就迫不及待的搶話。大人剛起一個頭,他就急著喊:我知道,我知道。如果大人沒回應到他,他就開始自顧自在講自己剛聽了一耳朵的東西,甚至還會講給身邊的人聽。那麼父母要怎麼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呢?
  • 像INFP/INFJ一樣擅長傾聽?其實很容易
    傾聽者不僅要用耳朵來聽說話者的言辭,還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對方在談話過程中表達的言語信息和非言語信息。溝通專家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在《溝通的藝術》這本書裡,對什麼是真正的傾聽作了如下闡釋:真正的傾聽過程包含聽到、專注、理解、回應和記憶五個要素。
  • 傾聽「話裡、話外」的聲音,知道「嘴和耳朵」的用處
    傾聽屬於有效溝通的必要部分,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傾聽能夠創造一種安全溫暖的氣氛,使來訪者能夠更加開放自己的內心,更加坦率地表達真實的想法;傾聽還能夠向客戶反饋推銷員對客戶的尊重與關注,這會讓客戶感到自己的談話在推銷員心裡很重要;傾聽為推銷員與客戶間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基礎,在客戶心中樹立了威信……可見,「上帝給了我們兩隻耳朵,一張嘴,目的就是讓我們少說多聽」這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傾聽有時候比說話更重要。
  • 人際交往,在溝通中應該做到傾聽「十戒」!能戒掉一個,也很好
    傾聽是最高級的溝通技巧!人際交往,真正的溝通高手,往往能懂得並做到以下傾聽「十戒」,能戒掉一個,也很好。一、戒假裝傾聽人際溝通中,假裝傾聽是有害而無益的。不論你如何偽裝,如果你對對方的話沒有興趣、感到無聊,這種假裝的傾聽,不可避免地會在面部表情或手勢、姿勢上表現出來。一旦對方看出你是在假裝傾聽,他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甚至認為你的表現是對他的莫大侮辱。
  • 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學習問題,家長如何回復,這3個套路你要學會
    臨近期中考試了,家長們除了幫助孩子輔導學習,更多的是開始一輪平頻繁的家校溝通,和老師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以便更好的幫助孩子解決學習問題和輔導考試複習。作為老師,我們此時的溝通量也比較大,要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家長真實地反映。此時,每一位老師都恨不得自己是心理學專家,在溝通的藝術中遊刃有餘。尤其是,當老師和家長溝通孩子的缺點時,很多家長的回覆真的能把老師氣死。
  • 家長千萬不要這樣和孩子溝通 |親子關係|溝通方式|家庭教育_網易親子
    想要有良好的親子溝通,父母們要多講究方法和技巧,我們一起來看看四種不當溝通方式,請一定要避免。指責埋怨型溝通「啊呀!你看你又把衣服弄髒了!……愛孩子是要將孩子作為一個能承擔自己責任的獨立的人來愛,而不是遷就和討好孩子。遷就討好型溝通的家庭,表面一團和氣,但缺乏一種家庭成員之間真摯的愛,而且會養成一個人依賴而又固執、軟弱而又任性等不良人格特點。另外,這種溝通同樣也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溝通,是通過迴避問題來「解決」問題,也是一種缺乏建設性功能的溝通。
  • 會說話的人最好命:2個基本功+五步法速成溝通表達高手
    描述自己感受和需求的方法,是非暴力溝通要素的簡化與運用,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說:「表達感受」和「具體的請求」,「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表達越清楚,我們就越可能得到稱心的回應」。2溝通的五步法有了表達的基本功,我們就可以通過五個步驟建立愉快的溝通:一, 學會提問與傾聽確保自己了解真實的全部的情況,這是有效溝通的必要前提,那麼自己真的了解了嗎?提問與傾聽會給我們答案。作為提問的一方,同時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把握話題的走向。
  • 最愛的父母卻難說愛,和家長無法溝通的絕望,始於初中生的青春期
    世界上有哪個父母不疼愛自己的孩子呢?又有多少父母在孩子長大後,仍然可以和孩子很溫馨有愛的溝通呢?前段時間,坐300路公交車從首都圖書館到三元橋去見客戶,剛上車才走了一站地,一位大概60多歲的老太太滿臉疑惑地問售票員,300路不到園嗎?
  • 注意3個職場交流細節實現順暢溝通
    其實注意3個小細節就能實現職場順暢溝通老實人心直口快老吃虧?注意3個職場交流細節實現順暢溝通肖蕭是我一個學弟,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為人老實,工作也勤勤懇懇。但不愛與人交流溝通總覺得自己嘴笨,所以大家常常無視他的存在與感受,提拔、公司評優秀總是想不到他,有點鬱悶來和我訴苦。
  • 在生活中如何造就良好的人際關係?
    他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一個人的成就往往與他擁有的支持者和幫助者的數量成正比。因此,安東尼指出,影響人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並不是人才、家庭背景什麼的,而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或良好的親和力。通俗地說,歸根結底,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當你獨自進入社交舞臺時,你首先需要的是一個良好的公共關係。良好的關係將是你成功的最大財富。誰最容易獨處?
  • 親子關係真的會影響孩子一生!改善親子關係,從改變自己開始
    從字面的意思上來說它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係。親子關係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份關係,這種關係無論是對於父母還是孩子都是很重要的一種關係。同時,親子關係也有好壞之分。良好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而不好的親子關係則很有可能會對雙方都造成傷害。所以說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一個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和基礎。
  • 銷售面談溝通時,怎樣和客戶快速建立信任感?
    溝通的品質決定了你的生活品質。對於銷售而言,溝通能力決定成交成敗。銷售無時無刻不需要溝通,前面幾章節我們也講了一些和客戶溝通的方法。比如問話的技巧,這一節我們來重點講下,在面對面溝通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技能。溝通的目的是:讓你的想法、觀念、點子、產品、服務讓對方接受。所以很多人為達到這個目的而「使小聰明,耍手段」。
  • 孩子不肯和父母溝通,是什麼讓他對我們「閉上嘴」?家長要自省
    不少家長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在自己的盼望下逐漸長大,本該迎來和孩子並肩交談的時光,然而孩子卻不願意和自己溝通交流,或者對自己愛答不理。其實,這並不是孩子的叛逆到了,而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岔子。
  • 你所謂的和孩子溝通,可能有一大半,都是「廢話」
    無論在哪個方面,亦或者處於什麼樣的關係當中,溝通永遠是維繫關係最好的方式。 尤其在家庭的親子關係當中,學會如何有效地溝通,能讓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 但是有些父母,明明和孩子溝通的次數不少,但效果卻總是微乎其微。
  • 善於溝通的人,說話帶著溫度,聽者心裡感覺如沐春風
    那麼,我們在和別人交流時,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充滿溫度,擁有積極的能量呢?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關注人本身。溝通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無論是什麼樣的技巧,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但有的人不管和誰聊天,也不管是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都呈現出一種一本正經談事情的狀態,他們忽略人的因素,很少去關注別人的感受和情感狀態是怎樣的。
  • 智慧的父母巧用耳朵、鼻子、眼睛來溝通
    通過不斷學習成長,擴充自己的心靈空間,給孩子的更大的成長空間和健康的引導。 如果孩子真的犯錯了,我們要耐心的指出,不要用惡狠狠的語言指責孩子,善用眼神表達關切、著急、喜歡等等。孩子們很聰明,會偷偷的瞧著媽媽的眼神,心領神會。
  • 孩子不會交朋友?用好內向孩子的交友指南,幫孩子跨出第一步
    注重這三個交友指南,孩子自信倍增《情商》一書的作者丹尼爾·戈爾曼就曾說:"一個孩子如果想要獲得幸福和成功的話,擁良好的交際能力和情感智慧要比學業上的成就重要得多。"第一個交友指南:讓孩子懂得交際規則這個是最基礎的也是最重要的,我想沒有人會跟不懂得交際規則的孩子一起玩,我們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真誠和同理心很重要,在這個過程中,內向的孩子也許並不會很主動的去與別人打交道,但是沒關係,只要孩子擁有這兩種品質,那麼就會有人主動來和你的孩子玩。 在這個大前提下,懂得與人交流的規則,才是真正建立社交關係的第一步。
  • 「傾聽」10歲失去聽力,靠一支筆和外界溝通,當上程式設計師後他用AI...
    讀稿人語 戴維可貴的無障礙我們的欄目叫「傾聽」,對石城川的採訪卻一半靠聽,一半靠看。因為他是一位聽障患者,要通過特殊軟體將聲音轉化成文字,他才能「聽見」。這個帶點黑科技意味的軟體是石城川和他的團隊為聽障人群開發的。聽不見是什麼感受?說不出話是什麼感覺?我們不是聽障者,無法體會他們世界裡的那堵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