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區高碑店村退休教師王培傑,連續9年為殘疾兒童送教上門。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
姓名:王培傑
年齡:69歲
社區:朝陽區高碑店村
[榜樣說]
我不是黨員,也不是幹部,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幹點普普通通的小事。只不過比別人愛多管「閒事」,但我覺得這樣的生活挺有意思。我很感恩,也希望將感恩教給每一個孩子,這樣的生活,即便退休了也很充實。——王培傑
「每次看見村裡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對,我就忍不住過去插個嘴,提點建議。」王培傑笑了笑說,這是「戒不掉的職業病」。
這位從小學教育行業退休14年的老教師,滿頭白髮,戴著金屬邊的白框眼鏡,不足1米6的個子,瘦小卻很硬朗。
她說,「老師」這兩個字,伴隨了自己一生。在半壁店小學教學30多年;退休後義務教育村裡一名腦癱患兒9年;為一名多動症兒童補習課程兩年多;在打工子弟學校做「助學志願者」;在村裡教授「弟子規」8年……
「對於王老師,我只能用佩服兩個字。人們都或多或少幫助過他人,王老師的可貴,在于堅持。」談到王培傑,高碑店西社區居委會書記劉新誇讚道。
義務教腦癱學生,「想讓他快樂一點」
「我不只是把他當學生,也把他當我的孫子。」退休教師王培傑說。
2001年,王培傑結束了30多年的教師工作。2004年起,她開始參與上門教育殘疾兒童的公益活動。一教就是9年。
王培傑已經69歲了,走起路來腰杆依舊挺得筆直,衣服打理得整潔大方。走在村子裡,男女老少見了她,都熱情地招呼她「王老師」。
她口中的「孫子」,是她自2004年夏天起,教育的患有重型腦癱的學生李禕德,13歲的他只有5歲孩子的智力。
雖然送教上門前,王培傑已經對李禕德的情況有所了解。但第一次見到李禕德時,她還是觸動不小。
「他就這麼一直躲在角落裡,頭也不抬一下,我跟他打招呼,他話也不願多說一句。」王培傑回憶道,13歲,是正常孩子最活潑的年紀,他卻孤僻地不願意與人交流。王培傑摸了摸孩子的頭,堅定了教導他的決心。
王培傑按照正常學校的教育方式,每天到李禕德家中上兩小時課,周末和寒暑假休息。她從一年級的基礎教育開始抓起。拼音、漢字、數學等看似簡單的課程,對李禕德卻是不小的困難。
李禕德視力不好,說話不利索,教授拼音成了最困難的課程。為此,每一個聲母的發音,王培傑都要把臉湊到孩子眼前,讓他用手摸她的嘴型,教他舌頭的位置,反覆練習;教漢字時,王培傑就把書本裡的每一個字都放大在紙上;教數學時,王培傑就找來一堆紐扣,讓李禕德摸著數數。
李禕德手腳不利索,王培傑還自創了一套手指康復操,「一個雞蛋三毛五」,相對應地用手指比劃出1、0、3、5幾個數。孩子坐在椅子上,王培傑帶著他上下踏步,進行腿部康復訓練。
「是教學,也是陪伴。」王培傑感嘆道。上課之餘,自己還常陪著他做遊戲、學唱歌、跳舞,「想讓他快樂一點,成為一個自強自立的陽光男孩。」
言傳身教,讓孩子有「感恩的心」
「我常常教育他,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要保持一顆感恩之心。」對於殘疾孩子,王培傑覺得更重要的,是感恩教育。對於自己,能做到的就是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