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村裡「土生金」
朱糧山 李友聯
黃金嶺街道黃金村現有15個村民小組,1222戶4580人,屬於全拆遷村。自文明創建以來,黃金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秉承「環境上乾淨整潔、生活上便民樂民、文化上豐富多彩」,切實增強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
鄉村庭院到城市洋房
黃金村目前共有三個返遷安置小區,分別是黃金康居一期、二期、三期。村民在拆遷前大多是以務農為生,身上泥土氣息還未褪去,從鄉村庭院住進小區樓房卻「舊習」難改,環保衛生意識十分薄弱。「如何管理好、服務好村民」是黃金村一直在探索的一個課題。
為此,黃金村採取村「兩委」+物業公司共同管理的模式對所有返遷小區進行治理。在每一個返遷小區安置前,物業管理公司將提前入駐,把握管理的主動權,引導群眾、服務群眾。
特別是針對村民習慣門前門後隨意搭建、防盜網外凸等「老大難」問題,村「兩委」和物業公司在村民裝修時逐戶上門做工作,從源頭上杜絕了這類亂象的產生。如今,黃金村的每一棟返遷安置樓家家戶戶都採用不超過外牆的「標準防盜網」,不僅大大提升小區的整體美觀性,物業管理也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要一改大家對於城中村髒亂差的印象。」在日常的物業管理中,黃金村堅持精細化、常態化的原則。排水溝通水不暢、垃圾較多,物業第一時間進行改造,並且定期清理垃圾;小區車輛亂停亂放,物業規範停車位、搭建停車棚,讓機動車、二輪車都有處安放;車庫前、樓道內有亂堆亂放的雜物,物業聯繫相關業主及時處理並且定期全面清理小區內無人認領的廢棄物……
由此,有人發出感慨:「我們的返遷房住出了商品房的味道哈。」
田間地頭到「村民之家」
村裡的村民都已經失地,過去他們的很多閒暇時間習慣在田間地頭打發,或者在各自家門口聊天拉家常。如今,住進樓房裡,很多人感到不習慣,特別是老人家,覺得無處可去。
為此,黃金村加大基礎設施投入,設立「一站兩中心」,即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群服務中心、便民服務中心,為村民提供了紅色影院、農家書屋、文化廣場、老年活動中心等一系列活動場所。這些場所填補了很多村民生活上的空白。
文化廣場、健身廣場往往是人群聚集的地方,村民喜歡圍坐一堆拉家常,或者相約一起健身、跳廣場舞等;小區老年活動中心、書屋對老人家很有吸引力,他們往往三五成伴在這裡下棋、打牌、看書;紅色影院是老少皆宜的去處,每次播放電影都座無虛席,有人說這個紅色影院給了老一輩過去在村裡空地看電影的感覺,而小一輩享受的是家門口的電影院。
有群眾笑稱,村委會是他第二個「家」,因為他白天基本都在這裡度過。的確,村委會成為了「為民+便民+樂民」的「村民之家」。
文明風尚走進千家萬戶
黃金村以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陣地,大力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讓文明風尚飛入尋常百姓家。
積極開展「我們的節日」系列活動,綜合當地習俗,在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期間舉辦村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定期開展「贛南新婦女運動」「清潔家園」評比等活動,讓家家戶戶參與到創建和諧、美麗的黃金村裡來;大力開展「孝老愛親」「道德模範」等評比活動,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為核心,發揚先進人物的模範作用,激勵村民人人當模範。
另外,黃金村建立了志願服務站,成立了一支志願服務隊伍,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居民為文明城中村的建設貢獻力量,志願服務主要圍繞扶危濟困、環境治理、文明勸導等主題常態化開展活動。
同時,黃金村也積極打造文化品牌活動。根據當地的風土人情,黃金村選定「端午龍舟賽」為當前打造重點。目前已成立了龍舟協會,廣泛發動村內青壯年參與划龍舟,並且通過宣傳擴大龍舟賽的知名度。近幾年,黃金村組織的龍舟賽均能有超10條龍舟參與,吸引兩岸超2000人次觀看。
[責任編輯: 劉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