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復盤過往經驗,先僵化後優化再固化
恐懼求職的本質,無非是用同樣的方式,期待不同的結果,這也是許多應屆生不重視復盤筆試、面試經驗,經常忽略「吃一塹長一智」的下場。
華為有一個著名管理觀點:先僵化,就是原封不動地原樣複製;後優化,就是在新制度實施一段時間後,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改進優化流程;再固化,即制度一旦經過實踐被證明效果最佳,那就固定下來。
「三化」的每一步都環環相扣,這種自我定製的內在成長,無疑能幫助職場人快速找到自身短板和優勢,並調試出最適合自己的成長方法,為提升自我提供捷徑,增加求職時的底氣。
2、認清自我價值,準確定位職業方向
很多應屆生在求職不順時,會誤以為是自己的能力不足,或者面試技巧不夠嫻熟導致,其實更可能是還沒認清自己,因為過高或過低的自我評估,都影響對自身職業的定位。
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施恩教授在《職業錨》中,提出了職業金字塔模型,即職業定位公式:職業(t)=行業+職能+組織,應屆生可以藉此初步確定自己要在哪個行業,運用什麼技能,將與誰合作,來快速為自己找到職業定位。
網上有這麼一句話:「成功的人可以無數次修改方法,但絕不輕易放棄目標;不成功的人總是修改目標,就是不改變方法。」
求職是一場持久戰,應屆生在重新認知和定位自己後才「迎戰」,這樣不但會提高命中率,還能為自己贏得更多信心,節省更多時間。
3、打破個人成長僵局,尋求S型曲線發展
在綜藝《演員請就位》中,名導爾冬陞對演員楊志剛一直以來的模式化表演直言不諱,並指出感覺楊志剛演什麼都像他自己,毫無突破。
不少人也跟楊志剛一樣,跟自己的專業或者某家企業又或者某個崗位槓上了,一條路走到底。
而聰明的應屆生,就深知漫長的職業生涯存在多條賽道,他們會在自身職業的第一曲線到達頂點前,就已經設計好第二曲線,除了促進自己多線跨界發展,也幫助延長職業生命。
由此可見,尋求S型曲線發展的職場人無論是面對未知的「黑天鵝」,還是可預見的「灰犀牛」,都有化絆腳石為墊腳石的能力和勇氣。
對於恐懼,羅斯福曾說:「最大的恐懼,就是恐懼本身。」
在面對求職的恐懼時,首先要面對求職失利的事實,然後冷靜理智地分析自身情況,最後再改進並執行,因為一味地逃避只會導致求職的沉沒成本越來越高,甚至錯過最佳的求職時間。
求職其實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和進步的過程,也要相信,你現在所做的努力,都會在將來饋贈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