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網上的說法,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感覺、想法或態度的心理認同或換位思考。心理學網站將同理心定義為:從他人的角度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經歷的狀況。
就是讓我們試著想像自己處於對方的位置和環境中,去了解他們的感受或經歷。同理心是當你能夠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時的心理特徵,無論是在情感還是其他水平上。此外,同理心是情緒智力的定義特徵和基本要素之一。
真正的同情不僅意味著感受他人的痛苦,還意味著被感動以幫助對方減輕痛苦。
儘管人類天生就是社會型生物,但同理心並非自然而然地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些人生來比其他人更有同理心。而在極端的情況下,一些人卻會患有同理心缺陷障礙( EDD )。
道格拉斯·拉比博士(商業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華盛頓進步發展中心主任)說:「同理心障礙是一種普遍存在但卻被忽視的疾病。事實上,我們過去幾年日益分化的社會和政治文化表明,EDD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它對個人和社會的心理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
他解釋說:「當你遭受EDD時,你會無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去了解別人的經歷,尤其是那些感覺、思考和信仰都與你不同的人。這使它成為人際關係破裂以及個人衝突的根源,也是對信仰、傳統或生活方式與自己不同的群體抱有敵對態度(包括仇恨)的根源。」
以下是一些跡象,可以幫助你識別周圍的人是否缺乏同理心:他們在不換位思考的情況下,就會去匆忙地批評別人;他們100%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並覺得任何不認為自己正確的人都是錯誤的、無知的或愚蠢的;他們很難為別人感到高興;他們很難交到朋友,與家人相處也有困難;他們覺得自己有權得到幫助,並利用你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且不表示感謝;如果不按他們的規矩行事,他們甚至會覺得被冒犯;他們會更多地去談論關於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而不會關心別人在分享些什麼。
事實上,沒有同理心,就很難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
同理心是一種天生或後天學習到的技能,它是由我們出生時的思維方式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生活經歷所決定的。如果想要在某種程度上體驗同理心的作用,這可能需要我們更多地去接觸自己內心的情感。
缺乏同理心的人可能是在那些避免與自己內心接觸甚至不斷譴責他人的家庭中長大的。有些人在生命的早期就學會了封閉自己的感情,以至於他們也封閉了自己的內心,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感情,於是這些人也就無法表達或感受到別人的感情。
結果就是,這部分人的真實自我和精神上的聯繫脫離了,他們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分離就像是自我防衛機制,因為如果他們具有同理心,他們就需要不斷聯繫他人,接觸對方的感覺,感受對方的痛苦。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當個體願意改變與他人的關係,並有意識地選擇重新訓練他們的大腦時,發展和培養同理心才是可能的。由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我們可以創造出新的大腦運行模式。
然而,也有其他情況,缺乏同理心與嚴重的紊亂會反應出一些病症,如自戀、反社會人格紊亂和心理變態等。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就需要得到專業的幫助(如果他們願意接受的話)。
我們知道與缺乏同理心的人打交道是多麼困難,因為他們大都是很敏感的人。當你試圖表達你的感受,得到的絕不是同情和理解,而是憤怒。
這是相當讓人痛苦的,因為有時候我們會陷入惡性循環,他們越不了解你,你就越覺得受傷,你就越希望他們可以了解你的感受。這幾乎就像請求驗證,也應了那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的歌詞。
大多數時候,與這些人交談會讓你一無所獲,甚至感到筋疲力盡。所以以下提供了一些簡單的步驟,遵循這些步驟你就可以與缺乏同理心的人去打交道:
1.不要把他們的憤怒或判斷強加到自己的身上通過這樣做,你可以擺脫情緒上的起伏。因為這完全和你無關。提醒自己,他們是那些在情感上與他人溝通有問題的人。你自己並沒有問題!
2.不要試圖讓他們理解你的感受試圖灌輸同理心或自己的見解就是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這只會增加他們的憤怒和負面判斷。
3.和他們談論事實與其和他們談論你的感受,或者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你感覺如何,不如去談談事實和你的想法。用這種方式交流更容易,因為他們不會覺得受到指責或感覺羞愧。
4.保持距離你沒有必要直接結束你們的友誼,但需要設定一些界限,並注意與他們的互動。保持膚淺的聯繫,避免爭論,不要期望有什麼深層次的理解。
5.培養與你信任的人之間的關係花些時間和你信任的人在一起,讓你覺得和別人分享你的內心世界和感受是安全的。
6.對自己採取愛的行動善待自己,練習做一些反映自愛的事情,簡單的就是吃得健康,得到足夠的休息,追求自己的夢想,為自己工作,發展豐富的精神生活,讓自己身邊充滿積極樂觀的人。
同理心是需要智慧與理解為前提的,每個人因為帶著過去的經歷與人打交道,反應模式都是自動化,要對自己的經歷帶著覺察與慈悲,才能對別人產生同理心,我們需要不斷領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