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缺乏同理心?

2021-02-23 領軍讀書會

根據網上的說法,同理心是:對他人的感覺、想法或態度的心理認同或換位思考。心理學網站將同理心定義為:從他人的角度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經歷的狀況。

就是讓我們試著想像自己處於對方的位置和環境中,去了解他們的感受或經歷。同理心是當你能夠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時的心理特徵,無論是在情感還是其他水平上。此外,同理心是情緒智力的定義特徵和基本要素之一。

真正的同情不僅意味著感受他人的痛苦,還意味著被感動以幫助對方減輕痛苦。


儘管人類天生就是社會型生物,但同理心並非自然而然地發生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有些人生來比其他人更有同理心。而在極端的情況下,一些人卻會患有同理心缺陷障礙( EDD )。

道格拉斯·拉比博士(商業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師,華盛頓進步發展中心主任)說:「同理心障礙是一種普遍存在但卻被忽視的疾病。事實上,我們過去幾年日益分化的社會和政治文化表明,EDD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嚴重,它對個人和社會的心理健康都有深遠的影響。」

他解釋說:「當你遭受EDD時,你會無法走出自己的世界,去了解別人的經歷,尤其是那些感覺、思考和信仰都與你不同的人。這使它成為人際關係破裂以及個人衝突的根源,也是對信仰、傳統或生活方式與自己不同的群體抱有敵對態度(包括仇恨)的根源。」

以下是一些跡象,可以幫助你識別周圍的人是否缺乏同理心:他們在不換位思考的情況下,就會去匆忙地批評別人;他們100%相信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並覺得任何不認為自己正確的人都是錯誤的、無知的或愚蠢的;他們很難為別人感到高興;他們很難交到朋友,與家人相處也有困難;他們覺得自己有權得到幫助,並利用你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並且不表示感謝;如果不按他們的規矩行事,他們甚至會覺得被冒犯;他們會更多地去談論關於自己和自己的生活,而不會關心別人在分享些什麼。

事實上,沒有同理心,就很難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感情。


同理心是一種天生或後天學習到的技能,它是由我們出生時的思維方式以及自己所處的環境和生活經歷所決定的。如果想要在某種程度上體驗同理心的作用,這可能需要我們更多地去接觸自己內心的情感。

缺乏同理心的人可能是在那些避免與自己內心接觸甚至不斷譴責他人的家庭中長大的。有些人在生命的早期就學會了封閉自己的感情,以至於他們也封閉了自己的內心,甚至感覺不到自己的感情,於是這些人也就無法表達或感受到別人的感情。

結果就是,這部分人的真實自我和精神上的聯繫脫離了,他們甚至可能沒有意識到這種分離就像是自我防衛機制,因為如果他們具有同理心,他們就需要不斷聯繫他人,接觸對方的感覺,感受對方的痛苦。

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有當個體願意改變與他人的關係,並有意識地選擇重新訓練他們的大腦時,發展和培養同理心才是可能的。由於大腦的神經可塑性,我們可以創造出新的大腦運行模式。

然而,也有其他情況,缺乏同理心與嚴重的紊亂會反應出一些病症,如自戀、反社會人格紊亂和心理變態等。在這種情況下,這些人就需要得到專業的幫助(如果他們願意接受的話)。

我們知道與缺乏同理心的人打交道是多麼困難,因為他們大都是很敏感的人。當你試圖表達你的感受,得到的絕不是同情和理解,而是憤怒。

這是相當讓人痛苦的,因為有時候我們會陷入惡性循環,他們越不了解你,你就越覺得受傷,你就越希望他們可以了解你的感受。這幾乎就像請求驗證,也應了那句「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的歌詞。

大多數時候,與這些人交談會讓你一無所獲,甚至感到筋疲力盡。所以以下提供了一些簡單的步驟,遵循這些步驟你就可以與缺乏同理心的人去打交道:

1.不要把他們的憤怒或判斷強加到自己的身上

通過這樣做,你可以擺脫情緒上的起伏。因為這完全和你無關。提醒自己,他們是那些在情感上與他人溝通有問題的人。你自己並沒有問題!

2.不要試圖讓他們理解你的感受

試圖灌輸同理心或自己的見解就是浪費你的時間和精力。這只會增加他們的憤怒和負面判斷。

3.和他們談論事實

與其和他們談論你的感受,或者他們的所作所為讓你感覺如何,不如去談談事實和你的想法。用這種方式交流更容易,因為他們不會覺得受到指責或感覺羞愧。

4.保持距離

你沒有必要直接結束你們的友誼,但需要設定一些界限,並注意與他們的互動。保持膚淺的聯繫,避免爭論,不要期望有什麼深層次的理解。

5.培養與你信任的人之間的關係

花些時間和你信任的人在一起,讓你覺得和別人分享你的內心世界和感受是安全的。

6.對自己採取愛的行動

善待自己,練習做一些反映自愛的事情,簡單的就是吃得健康,得到足夠的休息,追求自己的夢想,為自己工作,發展豐富的精神生活,讓自己身邊充滿積極樂觀的人。

同理心是需要智慧與理解為前提的,每個人因為帶著過去的經歷與人打交道,反應模式都是自動化,要對自己的經歷帶著覺察與慈悲,才能對別人產生同理心,我們需要不斷領悟,學習。

相關焦點

  • 為啥多數人缺乏同理心 ?
    在我們生活的某個階段,我們時常會與一些似乎缺乏同理心的人進行互動。
  • 同情、同理心和同理圈
    所以說,同理心在HR領域的運用顯得十分重要。有不少人會提出,心思細膩、有同理心是天生的吧,後天能訓練嗎?我認為,同理心完全可以通過訓練後天形成,關鍵問題在於我們是否有意願要去改變常規的思維模式?如果能從意識上認為同理心是重要的,那麼行為上也會隨之改變的。缺少同理心的HR管理「走」不遠,不能真正管到員工的心裡,也不能真正成為業務夥伴。
  • 遇到了缺乏「同理心」的人該怎麼辦?(深度好文)
    ——青橄欖心理今天想分享這篇有關同理心的文章給大家,因為最近我們看到一個現象:如果一個有抑鬱情緒的人身邊遇到缺乏同理心的人,很有可能會加重對方的抑鬱,導致對方抑鬱情況越發嚴重。那麼,到底什麼是同理心?面對抑鬱人群,同理心為何如此重要?
  • 劉慶昌:同情與同理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強調同情心和同理心,但有趣的是,我們所強調的,通常也是我們不容易做到的。
  • 同理心被高估了嗎?
    他過度的同理心有時候會把我們彼此推開,而不是幫助我們緊密相連。我們的文化對共情的力量過於痴迷了。每當有政客剝奪一個被邊緣化的群體的權利時,左翼人士就會公開譴責他們缺乏同理心。作為一個關注社會問題的自閉症患者,這種對同理心的痴迷讓我感到沮喪。感受別人的情緒並不會天然地讓你成為一個好人。情緒敏感並不能確保你會採取必要的步驟去幫助別人。而我們之中那些難以共情的人也並非怪物或機器人。
  • 我們為什麼要實習?
    我們為什麼要參加實習?就好像,仰望星空的人,總以為星星潔白明淨而毫無瑕疵;只有飛上星球的熱播才知道,那兒遍布灰塵石渣。 ——題記或許很多大學生跟我們有著一樣的迷惑我們為什麼要實習?實習到底為了什麼?在這裡,我只想簡單地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 淺談同情心、同理心和共情力的異同
    所以,從制定計劃到落地執行,貫穿始終的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消費者需要什麼。品牌諮詢和市場營銷,當然不是唯一一個能夠應用到同理心的領域。同理心與共情,幾乎在我能想到的所有工作當中都非常實用。就隨便舉個例子吧,前一段時間,張頌文在《我就是演員》裡的一段表演火了。表演的考題是「試鏡失敗後和家人打視頻電話」的場景。
  • 人不可沒有同理心
    我也非常贊同,給他人讓行也是為自己方便,人人要有同理心。我們就這話題聊開了,司機說現在大部分都是有素質的,都能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一個人如果沒有同理心,那絕對是一個自私的人。我們說,誰都會遇到麻煩或問題,如果有同理心,他一定能感受到別人的感受而主動地幫助。停車讓一讓,不僅予人方便,更體現出一個人的素質。假如,換作你是前車司機,我相信你也希望後車能停下車方便你掉頭吧!這就是同理心。
  • 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
    在面試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選擇我們公司?拿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不要急於回答,否則很有可能是答非所問。我們要分析面試官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以及希望得到怎樣的答案,即問題出發點和回答預期。
  • 為什麼科研工作者普遍缺乏自信?
    咱們能不能稍稍放低一下要求啊「博四的時候老闆:「年輕的博士生啊——」我:「您老就把我當個屁放了吧,學生實在不是這塊料啊」博五的時候老闆:「博士生啊——」我:「……」為什麼科研人員普遍缺乏自信呢
  • 【真實案例】見證同理心的力量——護患關係領域的同理心實踐
    在我溫和的同理傾聽和引導下,我發現剛才緊緊握著的拳頭慢慢鬆開了。他繼續說道:「其實我最擔心的是我的病會傳染,我都不敢跟人家說我住傳染科呢!我更怕傳染給我愛人和孩子,我想和他們在一起又害怕傳染他們,我的孩子才8歲······」說著,小夥子眼淚止不住地留下了。我輕輕地將紙巾遞給他,繼續陪伴著他,體會他的感受並傾聽他。
  • 「神女有心,襄王無夢.」為什麼我們會被拒絕?
    我們應當明白拒絕的機制以及如何應對。 拒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對方對我們的提議說了不。我們需要做成一件依賴於別人的事,如果別人不同意,我們就無法達成目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只從自己的角度考慮這件事,我們就無法發現問題的根源。因為,對方無論拒絕或是同意,都有基於其自身的原因。不能理解這個道理的人可能會選擇爭吵、糾纏等方法來達到目的,但往往難以如願。
  • 缺乏行動力,怎麼辦?
    可見,古人跟我們一樣,也有嚴重的拖延症。那麼,為什麼我們總是很難把事情善始善終呢?這背後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大體上,可以分成兩種情況:1)缺乏動力;2)缺乏行動力。別看它們只有一字之差,但區別卻非常大。
  • 技巧 同理心溝通
  • 關於同理心的這個話題,我分享這些點給你
    全文共 4094 字 7 圖,閱讀需要 9 分鐘在我們之前的文章中,關於產品原創和服務設計都有提到「同理心」,今天想來系統地分享一下。它不僅應用在旅行的產品和服務上,還可以應用在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我們生活和工作的效率。一、什麼是同理心?
  • 體驗|關於同理心的這個話題,我有點捨不得分享給你
    這是來自百度的一段解釋,在我的理解裡,同理心是能夠用他人的眼睛看世界,能夠以提前預判和第三視角來看待用戶的消費體驗過程。缺乏同理心的幾個例子比如朋友約了你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見面,你有沒有找路找地很痛苦的經歷,你找不到具體位置,他會告訴你,向左,向東,再向前,右拐一段路,就到了。比如你在預定產品的時候想開發票,但不知道怎麼開?
  •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
    我們為什麼要工作?為什麼每天早上把自己從床上拖起來,而不能過自己想像的生活?當然,這是每個正在工作的人都會問自己的問題,特別是身心疲倦而想睡覺偷懶的時候,這種困惑會愈發強烈。不論是怎樣的,如果我們得不到收入,我們將不會工作,但這並不是我們做這份工作的原因,因為即使得到收入,我們也不是百分百願意工作的。那麼我們究竟為什麼要工作?最近在網絡上有個關於「我們為什麼要工作?」的演講很火熱,對於每個正在困惑的你來說,或許是一劑解藥。
  • 我們真正缺乏的正是勤奮和發現財富的慧眼.
    這一點,與我們今天在資訊時代的經濟貿易非常吻合。每個人都夢想成功,而且財富就在我們身邊。有的人抱怨財運不佳,有的人埋怨社會不公,有的人感慨父母無能……其實我們真正缺乏的正是勤奮和發現財富的慧眼。
  • 【文化廣場】同理心地圖(Empathy Map)——尋找用戶「痛點」的利器
    上兩圖就是標準的同理心地圖案例,它們將我們每個開車司機上路感受做了明確的分析和列舉,更加明確的司機在駕駛過程中所遇到個各類問題和痛點。 同理心地圖的構建十分簡單,將目標區域做分割處理,將其劃分為四個不同區域。在每個區域的內定義其具體屬性特點即THINK(想)/HEAR(聽)/SEE(看)/DO(做)/FEEL(感覺,包括痛苦和收穫)。不同屬性區域的劃分能夠更廣泛的理解用戶的需求和行為背後的真因。
  • 為什麼老說我們心浮氣躁?
    但是,為什麼又說我們心浮氣躁?原因是,我們只一味追求成功,不能接受失敗。可是,失敗與成功本身就是一體兩面,並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更何況,還有俗語講,失敗是成功之母。如果一個人永遠成功,那麼一來,這說明任務難度不大,輕而易舉;二來這個人無法接收到全面的反饋,可能永遠都不知道自己哪裡還能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