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工場-國內優秀的精益管理平臺~
製造業的人都知道這個「三不政策」
不接收不良品
不製造不良品
不傳遞不良品
三不政策有一個好處就是朗朗上口,振奮人心。同時,由於傳播得廣,群眾基礎好,大家都知道也基本認可這樣的理念。所以,我們有必要對三不政策進行一定的解析,使得其實用性與落地性更強。
三不政策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主要在於,不製造不良品,並不由員工說了算,有的不良品是由工藝限定的。不製造不良品,改為或解釋為「不人為製造不良品」就通了。
三不政策建議的順序為:
不接收,上工序的不良我不接收,也就是開展必要檢驗,如有不良,及時反饋。為確保生產效率,這種檢驗通常指外觀以及關鍵尺寸。
不製造,即自己的工序不製造不良,其關鍵在於按作業標準開展作業。存在這樣一種狀況,在本工序生產過程中,發現之前的產品加工問題,包括來料問題或前面工序加工問題。比如,本工序發現材質問題、裝配不上等。
不傳遞,如果發現本工序產品不良,不應將之傳遞給下道工序。也就是,通過必要檢驗,將經過驗證的合格品傳遞給下道工序。
要做到「三不政策」的要求,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①熟練的、掌握產品加工與檢驗方法的員工;
②儘可能確保穩定的來料質量;
③完善的作業標準;
④各個工序的嚴謹規範作業。
如果做不到以上四點,生產過程會出現諸多「斷點」,生產難以流暢開展。
換言之,「三不政策」是零缺陷管理中的基層作業追求目標,其真正的有效展開需要一個「強大的質量體系」的支撐。
這個「強大的質量體系」包括:對員工的培訓、工藝的持續改進、量具校驗以及文件管控體系等。
否則,「三不政策」只會是一種口號而已。
初次訂閱我們微信號的朋友,可以點擊「查看歷史消息「來閱讀更多經典原創精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