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小陳
領導發來的微信,結尾怎麼是個句號?我又錯了?
TA的回覆怎麼只有一個「嗯」?我惹TA不高興了?
這條信息最後為什麼是個「」?是對我無語而「呵呵」了?
「。」「嗯」「」「哦」等回復似乎自帶「想太多」屬性,本身過於簡潔冷淡再加上現實中人們賦予的各種意義,使得它們不但能在「聊天最讓人反感的回覆」中「爭相出道」,而且一出現就會讓不少人忍不住「三省吾身」:是不是我語氣不好?是不是我說錯話了?是不是我做錯事了?
其實這種「想太多」也不難理解。當現實中溫情脈脈的人際關係變成只能依託文字符號存在的冷冰冰的網際關係,對方的表達和情意只能通過文字傳遞和觸摸時,一段文字、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符號便也開始值得推敲。
可見,雖然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新的交往方式,但傳統社交和傳統禮儀並未在網絡世界中消解,甚至是現實社會的複製或延伸。這種不由自主的「三省吾身」也是現實社會的察言觀色在網絡世界的投射。
從語言學、人際關係學、心理學等角度來論證「嗯」「哦」到底為什麼「容易讓人反感和想太多」,可能是非常大的課題,一時難以說清。但從之前的「回復老闆『嗯』被批評」「回復『OK』被開除」等討論中不難看出,一些網絡社交禮儀已經約定俗成並且客觀存在。
在大多數人都對其認同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融入和應用這些網絡法則,也成為了擺在每個人面前的問題。
如何表達是一門學問,即便在網絡交流中,也很難將其整齊劃一。
領導發來的微信結尾是個句號可能是因為對方用了語音輸入造成每句後面都會有句號;
TA只回復一個「嗯」可能是覺得這樣特別乖;
而用了「」可能是因為對方只知道這代表了「微笑」甚至還覺得笑的很優雅……
遵守一些網絡禮儀,無疑會使你的網絡生活更加順暢;但如果對此過分敏感和在意,甚至引發不安和自我否定,反而會平添煩惱。
技術的發展,是為人們的溝通聯結提供更多的方便。本就是為方便而存在,如果這種方便反而成為一種負擔,便得不償失了。
本來灌注著平等精神的網際網路,如果因為「想太多」而束手束腳,可能也有點背離網絡本該有的樣子。
所以,既沒必要想太多,有些單位和人也沒必要拿一個語氣詞大做文章,給彼此一個相對寬鬆自如的環境吧。
其實,別人對你可能沒什麼意見,多打一個句號,只是一種追求完美的倔強。
圖片:網絡
朗誦:王茜
責編:王子墨
編輯:吳亞琦 孫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