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就像一群羊,老師只需要把他們領到水美草肥的地方去,然後讓羊自行吃草就行了,而不是教羊何時吃、吃哪棵草、往羊嘴裡強行塞草。羊被塞急了,還會踢老師呢!--禹海軍據說,一家美國著名的營銷公司在推銷自己服務的時候,經常會問客戶一個問題,如果你想在一家電影院多賣出一些可樂,請問你該怎麼做?是放可樂的宣傳片?還是多放自動售貨機?還是降低可樂的價格?還是想一句什麼很牛的文案?不用想了,他說這些答案都是錯的,這都是上個世紀廣告公司想出來的主意。那我們今天該怎麼做呢?這家公司說:「你只需要把電影院的空調溫度上調幾度,可樂的銷量蹭蹭就上去了。」這家公司想表達啥呢?它想說的是,這個時代,想改變人的行為,重要的已經不是直接的宣傳,而是創造氣氛和條件,然後用戶就會自動地向你設定的目標前進。這讓我想到了禹海軍老師關於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放羊理論」。「放羊理論」源於這麼一個前提:假設牧羊人和羊的目標都一致,即要讓羊吃的飽一點。所以,羊會自動向水草豐盛的地方走,而牧羊人則要引導領頭羊走正確的路,並不斷鞭策落後的羊,這樣一個牧羊人就可以同時放上千隻羊。「放羊理論」,也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讀,作為一隻羊,你跟著頭羊走,可以吃到大量新鮮可口的青草;你跟著羊群走,吃的不好還要常挨鞭子。這時,你是從一個羊的角度說的,沒有從牧羊人的角度來看,也沒有從一群羊的角度來想。牧羊人會怎樣看呢?頭羊走得再快,尾羊不走羊群不動;尾羊多是一些隨心所欲分子,不是不假思索的隨群運動,而是時時留心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沒有鞭子是不會隨群而動的;頭羊就是全方位自主學習能力俱佳的模範嗎?它的行為就是牧羊人的意志嗎?很多時候,有時也需要牧羊人的「點撥」。放羊理論的最大一個部分就是要學會放權,授權。授權是基於一種充分信賴的心態,對自己、對學生。採取授權必須有效,所謂有效是在於教師要有策略,既相信學生的品格與能力,又相信自己能夠處理授權帶來的問題和意外,歸根結底,是要相信自己,信賴學生。![]()
放羊式管理模式:只要羊群裡有隻好領頭羊,放羊人把這隻領頭羊管好,指引它到你想讓它去的草場就行了。頭羊不亂跑,羊群就不會散,就會始終在那一片草場裡吃草。當頭羊跨出放羊人給它指引的範圍時,放羊人拿起自己那把木桿照著頭羊敲打打過去,頭羊就會明白已跨出了放羊人給它指定的範圍,會立即回到放羊人給它規定的範圍內。![]()
從放羊的流程中,我們教師可以悟出什麼樣的道理,得到什麼樣的啟示呢?![]()
那麼在平時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才能做到大膽「放羊」呢?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課堂成了教師「授業傳道」的陣地。從課堂設計、教案編寫到教學手段的選擇等教學過程均由教師唱「獨角戲」。這樣做,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不到彰顯,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不到提高。「放羊式教育」要求教師把全部或大部分課堂設計任務交給學生去做,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全過程的設計。當然,考慮到各個學生個性的差異,能力的差別和興趣的不同,教師應布置不同的任務。堅持課前「放羊」,不但能提高學生上課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課前放開,讓學生以主人翁的態度去積極參與和準備。教師在課堂上也應該勇於「放羊」。讓學生自己真正能「小鬼當家」。① 讓學生在課堂上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敢於提問質疑。④ 充當「牧羊者」角色的教師也要固守自己的陣地,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但絕不「代庖」。課後,不僅僅是教師要寫教學反思,而且還要放開讓學生對課上的得失成敗進行消化,總結,反思,相互取長補短。這種活動有利學生自己良好學習習慣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也有利他們自我管理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如果喜歡,辛苦點擊一下文末右下角的「在看」。感謝
聽禹海軍老師論英語教學
也說「上工治未病」
英語在線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方案
跟著主席學寫英語書信
跟著主席學寫英語書信(基礎提升)
跟著主席學寫英語書信(能力強化)
跟著主席學寫英語書信(閱讀拓展)
讀中國日報 學寫英語書信(實踐遷移)
讀中國日報,學英語書信(內化應用)
讀中國日報,寫英語書信(超越夢想)
為什麼要背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