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現自己陷入了情緒耗竭的時候,說明已經進入到亞健康的狀態了。所以現在急需要讓情緒的池子休養生息。一是每天抽點時間到一個特定的地方安靜下來,在心理壁龕中得到情緒的恢復。二是與小夥伴們出去嗨,強化心理上的安全網。三是思考什麼是我能控制的,什麼是我不能控制的。踐行斯多葛學派。四是認真的考慮現在的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是否改變一下道路再回來。
另外一個職業倦怠的大問題是「無意義感」。昨天發了一篇督導手記,裡面的吐槽中充滿了無意義感的描述。今天讀了文章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原來陷入到了職業倦怠的陷阱裡面。
在《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中,有61.98%的受訪者表示在工作中很少感受到自己做了有價值的事,成就感較低。因為人的價值是非線性的,組織只關注自身,而我們又看不到組織的發展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又形成不了崇高感,所以完全矮化了自己的工作,壓根看不到自己創造了多麼巨大的價值。
其實無意義感本身是個管理問題,管理者一直在不斷的加任務,從來沒有運用上有遊思維從流程上解決問題,但是這也是科層制的弊病,忍著吧。
讓工作變得有意義的方法,理論上是自己要有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但對於教育督導這一行業來說,發展方向究竟是什麼呢?
對內探索。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工作?在「想做」、「會做」、「可做」上面下功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在條件和時機允許的時候做該做的事情。而該做的事情是職業發展方向。那我們現在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呢?認真對待省政府對我們的履職評價?抓好基本盤努力的提升督導質量和效果?也許是靜待時機吧。
對外探索,就是聯繫同行,了解同行的真實情況。教育督導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隨手可棄的棋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確立教育督導應該做的事情,但願能夠消解這種無意義感。
只要是沒有方向,任何風都是逆風。在正確的方向上,每邁出一步都有它的意義。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