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耗竭和無意義感

2021-02-23 十指連彈

當發現自己陷入了情緒耗竭的時候,說明已經進入到亞健康的狀態了。所以現在急需要讓情緒的池子休養生息。一是每天抽點時間到一個特定的地方安靜下來,在心理壁龕中得到情緒的恢復。二是與小夥伴們出去嗨,強化心理上的安全網。三是思考什麼是我能控制的,什麼是我不能控制的。踐行斯多葛學派。四是認真的考慮現在的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是否改變一下道路再回來。

另外一個職業倦怠的大問題是「無意義感」。昨天發了一篇督導手記,裡面的吐槽中充滿了無意義感的描述。今天讀了文章之後我才意識到自己原來陷入到了職業倦怠的陷阱裡面。

在《2020大眾心理健康洞察報告》中,有61.98%的受訪者表示在工作中很少感受到自己做了有價值的事,成就感較低。因為人的價值是非線性的,組織只關注自身,而我們又看不到組織的發展和自己有什麼關係,又形成不了崇高感,所以完全矮化了自己的工作,壓根看不到自己創造了多麼巨大的價值。

其實無意義感本身是個管理問題,管理者一直在不斷的加任務,從來沒有運用上有遊思維從流程上解決問題,但是這也是科層制的弊病,忍著吧。

讓工作變得有意義的方法,理論上是自己要有明確的職業發展方向。但對於教育督導這一行業來說,發展方向究竟是什麼呢?

對內探索。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工作?在「想做」、「會做」、「可做」上面下功夫,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情,在條件和時機允許的時候做該做的事情。而該做的事情是職業發展方向。那我們現在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呢?認真對待省政府對我們的履職評價?抓好基本盤努力的提升督導質量和效果?也許是靜待時機吧。

對外探索,就是聯繫同行,了解同行的真實情況。教育督導不是閉門造車,也不是隨手可棄的棋子,在學習的過程中確立教育督導應該做的事情,但願能夠消解這種無意義感。

只要是沒有方向,任何風都是逆風。在正確的方向上,每邁出一步都有它的意義。

加油。

相關焦點

  • 情緒耗竭,低個人完成??您正在職場中經歷嗎?
    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緣自心理的疲乏。  一個人長期從事某種職業,在日復一日重複機械的作業中,漸漸會產生一種疲憊、睏乏,甚至厭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難以提起興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著一種慣性來工作。
  • 你容易忽略的工作生活「隱形殺手」:情緒耗竭
    針對情緒耗竭的四類症狀,有四種應對方法:第一種,尋求幫助,解脫被困當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被困住的時候,我們很難有足夠的力量把自己從持續的、消極的循環中拉出來。這時最好的方法就是尋求幫助,可以是尋求親密的朋友或家庭成員的幫助,也可以是找專業人士的幫助,如治療師或醫生。
  • 有意義工作的深深不確定感
    當思考去做有意義的事情時,上面就是我們都會面對的一小部分疑慮,恐懼和不確定感。於是此人列出一份清單。寫明他必須做的所有事情。他挑選了清單上的第一件事,對自己說明天就去做。明天到來後,他卻感到需要先整理清楚電腦上的所有文件。哦,另外還要清理書桌,打掃臥室和廚房。一旦做完這些事情,他就可以輕裝上陣。
  • 參與感是人與人的深刻連接
    這也促使我找到這樣一本書想和你分享——《參與感》,作者是小米聯合創始人之一的黎萬強。2008年,雷軍提出「專注、極致、口碑、快」的網際網路七字訣。專注和極致,是產品目標層面;快,是行動準則;而口碑,則是整個網際網路思維的核心。
  • 當你有挫敗感,恭喜你
    在挫敗感中形成正確認識,這就是提高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思維訓練的過程。我還記得2008年考上了清華大學的蔣方舟說過:「學習,只相信你流的血汗。」這句話,我基本是贊同的。在公號寫作的過程中,我也經常性地遇到挫折。有時候寫出來的文字,自己讀來也覺得面目可憎。然後,我就陷入深深的挫敗感之中。怎麼辦?
  • 控制情緒第一步,冷靜2分鐘
    不要和周圍的人去比,要和你自己比,你是不是願意去做這麼多?這些工作是你的分內之事嗎?關於報酬,如果你覺得自己做得很棒,但是給的太少了,你可以去跟領導提漲薪,給出你的理由,把你的成績列給領導看。被領導賞識,是少,不是沒有。你可以去看看,領導一般都對什麼人讚賞有加?去學習他。
  • 和你的負面情緒做朋友
    朋友,你有你的負面情緒嗎?你會怎樣面對它?
  • 情緒勞動的知識積累
    從Hochschil首次提出情緒勞動這一概念以及對它的定義,到對情緒勞動兩種策略的探索,對後續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Hochschild最主要的觀點是認為情緒管理需要付出努力,她的觀點引起公眾和學術界廣泛的關注。後來的研究者多是在她的工作基礎上展開的,雖然認識到其理論的一些不足之處,也都提出自己的觀點,但始終沒有提出更完善、更具普遍意義的情緒勞動模型。
  • 內在的秩序感
    當時對acm有一種新鮮的興趣感,所以開始找一切空餘時間看數據結構。每天早上起來,想到還有那麼多東西沒看,就很緊張,也很期待。雖然最後失敗了,六個題就會兩個,兩個編譯還都沒通過……但是那是一場非常值得珍惜的經歷。那段經歷給我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在校賽結束之後的一段時間裡,我充滿了學習的動力。
  • 破碎虛空-從7habits和意義說起
    新的版本,我標註成了「時間碎片化」,正如人們無法充分估計「冬眠技術」對科幻小說的根本意義,是人類「在時間上實現直立行走」一樣,時間碎片化讓時間上的直立行走變成了碎步的布朗運動。正如在CCF走進高校的課堂上,很多次我都會問:「誰能馬上告訴我今天你讀的第二篇朋友圈文章?」,然後換個說法:「這兩周你在讀的那本書是什麼?」。        你的答案和他們不同嗎?
  • 意義賦能
    再往深一層看,它就是「意義賦能」。意義是什麼?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馬克思·韋伯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意義是人的剛需,我們活著的目的就是要找一個更大的東西與我們在一起,這也是人類最本能的需求。一般我們每個人的肉身最多2米,最重200斤,最久活100歲。就這麼渺小、這麼短暫,這麼可憐。但是我們不願意,我們要與更大的東西連接在一起,這就是意義。
  • 關於如何管理負面情緒的清單
    管理負面情緒的第一步,是建立清楚的認知。要能對負面情緒進行精準的定義和分類:憤怒、羞怯、焦慮、恐懼、憂傷、嫉妒等,都屬於負面情緒,但彼此各不相同。此刻究竟是因為羞怯而感到憤怒,還是因為嫉妒而引發焦慮,事實上是完全不同的問題。3. 所有的負面情緒,本質根源都是「無能」。因為沒有足夠的掌控力來影響事物的走向,所以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4.
  • 心得分享:職場情緒管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並且難免會帶到工作上去,但這可能造成連鎖效應,引起一系列本可以避免的麻煩,讓我們的工作生活都變得一團糟。那麼在職場中,我們有了情緒該如何調控?有了壓力該如何釋放?這裡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和實用的話題:職場情緒管理。管理情緒的目的是實現平衡、節制,減少負面情緒,增加幸福情緒,而不是只維持一種情緒。
  • 《蔡康永的情商課》:情商真正的意義,在於愉快地做自己
    ,大意是:有個重要領導和兩個秘書一起乘坐電梯,在中途,突然領導放了個屁,其中一個秘書辯解不是我放的,另外一個秘書漲紅了臉,大家都看向他,無需多說,就這樣間接幫領導解了圍。在蔡康永看來,情商,是人應對一切關係的能力總和,而情商真正的意義,在於愉快地做自己。照此說來,下屬幫助領導圓屁,基本上不能愉快做自己了。蔡康永認為,訓練情商,不是為了扭曲自己去討人喜歡,而是為了做情緒的主人。康永哥的高情商,對外表現為世事洞明、人情練達,對內則表現為平靜愉悅,內心自洽。讓自己開心的同時,也讓世界開心。
  • 四辯如何克服辯論質詢和陳詞時候的緊張情緒?
    因為當你暴露在公眾視野時,你一旦出錯,自己會覺得很難為情,而當你內心覺得承擔不起或者無法面對這種難為情得場面時,你就會抗拒它,你就會因為擔心控制不住場面而恐懼,於是乎緊張的情緒就出來了。所以呢我們必須得先認同比賽緊張這是個事實並在內心選擇接受這個現狀,在臺上緊張時不要責怪自己,要明白,當緊張這種情緒出現時,說明此時的自己無比專注,而專注正是使你出色發揮的重要基石,所以我們可以緊張,但是不要也不用害怕緊張。1.
  • 情緒管理|對杏仁核劫持說不
    你的身體會因此血脈僨張,交感神經系統處於戰備狀態,一觸即發。這是一種自然反應,問題是我們的身體和大腦並不特別擅長識別,往往將你在類似情況中所面臨的壓力等同於你正在被一隻老虎窮追猛趕。你的心率和呼吸頻率上升,肌肉收緊,體內的血液游離於器官,這可能令你感到不適。在這種狀況下,不利於你形成解決衝突的正確心態。
  • 工作的本質和意義
    呼召,帶著召喚的意思,包含了「上帝安排的」這一宗教意義上最初的本意。基於此,這便是工作職業的本質來源。最早的時候,工作分為兩種類型:神聖的和世俗的。神聖的工作,專指神職人員的工作。世俗的工作,也就是指所有其他的工作。直到宗教改革家馬丁 • 路德和約翰 • 加爾文,反對這樣「聖俗二分法」的職業觀。
  • 被情緒綁架還是駕馭情緒?
    有點理不清楚了?呵呵!陳愛芬 :講沒關係啊,如果你覺得插隊不對,去做這個行為,沒有問題。從情商的角度談的話,我們所謂的觸發點,就是在你說那個插隊的人的時候,你的情緒是什麼?學員:那我對別人生氣是不是不好?陳愛芬 :我們不用好或不好來判斷。假如同樣插隊的事情,A過去對那個插隊的人,很禮貌的講:「這裡要排隊,麻煩您排隊。」然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B呢?
  • 德全不危:所有負面情緒,都源於自我的殘缺
    也就是說,人的一切負面情緒,不論是怨恨、憤怒、悲傷、痛苦等等,本質上根本不是因為讓你有這些負面情緒的人或事,而正是因為你自己,是因為你對自己就有這種情緒,儘管你可能不自覺。那些人或事僅僅是「緣」,你與這些人或事的交互叫做「緣起」,緣起能起,當然不在緣,而在起緣者,道理說白了其實也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