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傾聽一下這些人內心的聲音
「我的生命真的是一團糟」
「覺得工作壓力好大,什麼事情都如此緊迫」
「我失去所有的夢想,不敢承擔任何責任,陷入一成不變的生活」
「每次我覺得不錯,就會摔落深谷,遍體鱗傷。」
「我想要有所改變,卻又無法做到。」
這是我問朋友,為何想學習時間管理時說出的話,我才發現,雖然表面上大家都有穩定的工作,但是心裡底層,卻藏有很大的恐懼感,追究其原因,發現現代的工作者面臨以下的挑戰..
選擇太多,社會改變速度過快,無法慢下來
被大量訊息切割(微信、郵件、會議、對話、會談、文件)
追求工作及家庭生活的平衡,要求很高,做不到時,又感到很大挫折感。
雖然事業上很成功,但是家庭親密關係受到挑戰
簡而言之,我們手上雖然握有歷史以來最有力的工具─手機,但是面對大量的訊息,複雜大量的任務,沒有一套確實可行的方法。
在前兩個習慣中,架構了從雜事到行動的時間管理系統,也有吃青蛙的詳細步驟及方法,並搭配了各種工具。
但是還是面對工作及生活,常常覺得束手無策。
因為,要學會如何」Reboot」工作及生活。
沒有什麼比適逢其時的主張更加有力。
─法國文豪 雨果
Reboot,中文的意思就是「重開機」,使用時間管理系統幫助我們推動任務,久而久之,系統會產生一些「阻力」,需要定期」Reboot」「重開機」,清空CPU及RAM內的記憶體,讓時間管理系統回復應有的速度。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有哪些「阻力」,接著,再來看看如何進行每日及每周的」Reboot」。
第一個習慣,教導我們先吃掉青蛙,但是難免每天有些青蛙、蝌蚪沒吃完,或者看似當下已經完成,過幾天卻「野火吹不盡,春風吹又生」,青蛙及蝌蚪再次浮現。這些讓系統運作不順暢的「阻力」,需要定期評估系統中行動事項優先次序,就能解決。
第二個習慣,教導我們要把雜事收集在NEW收件匣(筆記、郵件、微信),並加工成行動,但是常常雜事堆積在收件匣中,既沒有加工成行動,也沒有運用捅人利器,放置到STAR時間管理系統中。這就是所謂的「阻力」,需要有適當方法,讓自己對未來要推動的幾個重要任務,了解其下一步行動,這樣就能夠順利推動下周的任務。
第三個習慣是建立時間管理系統,但是整個系統裡面的行動資料都已經過期,新的行動沒能和行動連結起來,根本無法運轉,這也是一種「阻力」,需要定期檢視及更新任務的下一步行動,才能重新獲得前進的動力。
這都是因為雖然我們學習了很多的「知識」,卻沒有整合起來「行動」,要把整個系統運轉起來,很重要的就是要Reboot。
接著,簡單討論何謂每日及每周的Reboot。
1 每日」Reboot」(第二十三天會有更多內容),每天早晨是我」Reboot」的時間,先了解自己昨天已完成的事情,接著選擇今天的三隻青蛙。
如果時間充裕,可以清空NEW收件匣(或者其中一種收件匣),加工成行動,放到STAR系統中,接著列出今天的青蛙及蝌蚪。
如果比較沒時間,我會寫日記(其實早上起來打坐,有人是跑步,都是很好的檢視模式),讓自己思緒沉澱,接著列出今天的青蛙及蝌蚪。
如果真的很忙,就想一想今天最重要的青蛙是哪一隻,接著就開始工作。
2 每周」Reboot」,每周我會找一段1-2小時的時間,檢視自己上一周做的事情,並且規劃自己為來一周的計劃。
有時間,徹底執行GTD每周檢視流程(第三十天會有更多內容),接著把下周的任務整理的井井有條。
沒時間,拿張紙把煩惱的事情都寫上去,拿張新的紙寫下下周想做的事情,這樣子30到60分鐘,就可已完成。
沒有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
─ 蘇格拉底
檢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時間管理習慣,因為這才能將時間管理系統」Reboot」(重開機)。
我們需要學習」Reboot」的能力,讓整個時間管系統能夠儘量保持在最高生產力的狀況,因此接下來的幾天文章,也要把整個時間管理系統好好介紹一遍,在放進行動或任務提示時,就考慮到執行時的效率。
第五天到第九天的文章,就是說明這個星星(STAR,見上圖)形狀的時間管理系統,分成STAR+6S六個部分,細細探討。
S 行事曆:
是放置約會甚至共享行事曆的地方,可把重要的約會,某個特定日子要做的重要事情放在行事曆中。
我們會介紹日、周、月視角的不同,並討論如何規劃我們的行事曆。
甚至更進一步,在一周開始前,把下周的行事曆先規劃好。
T 任務清單:
任務是需要好幾個下一步行動才可以完成的目標。當有許多個任務時,就應該合起來列成一個任務清單。
以個人角度,任務清單管理個人一年內的大小任務,以及較高的高度(年目標、五年計劃、價值觀、人生目標等)。
以企業或組織角度,任務清單管理公司內部大小任務及和其他公司的合作任務。
A 行動清單:
一個行動有三個要素,首先是明確可以行動的行動敘述,其次是有明確的行動日期,最後是標示屬於哪一個任務。
行動清單包含了近期任務的下一步行動及零辛的行動,必須做好每周檢視才能夠落實做好行動清單的工作。
R 任務支援資料:
任務支援資料不是行動,而是一些靜態的文件,當任務需要時,能夠隨時拿出文件,順利推進任務。
Hub 樞紐:
這是時間管理工具系統的核心,連結第二個習慣的收件匣,以及剛剛說的STAR四種資料庫。要成為高效的工作者,就要能管理好時間管理的樞紐工具,以任務和核心組織行動,連結行事曆及任務支援資料。
6 六個高度:
這是我從GTD(Getting Things Done)這套時間管理系統的David Allen老師學到。由行動清單、任務清單、角色責任及五大需求、年度計劃、五年計劃、願景、價值觀、人生目標等層次構成。
STAR+6S,這顆星星架構了時間管理系統,讓收件匣加工後的行動,能夠放到相對應的收件匣,當我們能夠定期把這個系統和真實世界「同步」,變成「可信任的系統」(Trusted System),我們的時間管理能力,就隨著這六個高度層次,逐步攀升,這樣拾階而上的內力累積,才能突破系統中的阻力,高效推動任務。
接著我們來談談,如果養成Reboot時間管理系統的習慣,那會有怎樣的附加價值呢?
1 小投資,大提升
每天吃青蛙及清空收件匣或許得費上一些時間,但是這卻是讓面臨繁重專案壓力時,時間管理系統得以能量全開的關鍵。
不僅如此,團隊中的領導者可以由個人工作效率改善,接著幫助核心團隊成員效率改善,進而做到組織流程改善,這樣的時間投資,卻可以得到很大的收益,因此值得去做。
2 團隊更加有向心力
由於青蛙及蝌蚪是由成員自己所指定,任務及目標都會比以前更加明確,內部成員溝通和對外和不同公司及組織溝通都會更加順暢。
團隊的時間節省出來,就可以相互協助,彼此的信任及默契提升,又可以進入更加深度的溝通,提升綜效。
3 更有擔當的領導者
擁有時間管理系統能力的領導者,能夠處理大量瑣事,有多專案能力、可以多地、多團隊推動任務,擁有願景,工作及生活平衡,這樣必然能夠增強領導力,並且更加勇於承擔更艱鉅的挑戰。
Reboot時間管理系統,擁有這麼多的效益,當然值得我們用心去學習及練習。
從第21天到30天的文章,時間管理的系統已經架構完成了
但是這還只是個人的時間管理能力提升,如果你是組織中的領導者,還可以幫你往「發揮團隊100%戰力」的目標前進,開始學習這21-30天的時間管理課程吧。
一起加油,爆發自己的小宇宙。
10/27、28 將舉辦北京創業大街團隊生產力提升研習會,歡迎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