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叢林意識,特指對利益結構的敏感性。
人心對利益最敏感,一旦發生利益之爭,涉入者很難獨善其身。奇葩投稿的孩子,洗手間裡遇到同事大誇上司,上司又不是他親爹,他連親爹都捨不得說半個好字,怎麼會誇上司?明擺著上司就在附近。可這貨毫無叢林意識,結果鑽了人家的套。
叢林人是天生的獵手,對套路洞若觀火,不會上套,也不會無端捲入。
所以你要成長強大,先要賦予自己以叢林認知:
(09)
叢林意識,是貧富的分水嶺。
賺到錢的人,一定有清晰的叢林認知。如果沒有,手中的錢很快就會漏光。沒有叢林思維的人,往往需要巨量的金錢投入,彌補他們那隨時都會被傷害的脆弱小心靈。
叢林思維第一條:只相信自己。
叢林思維者,知道人生來是孤獨的,必須要靠自己打出條通道。每個人都是各自為戰,誰也顧不上誰。相反的類型,老是趴在地上哭鼻子抹眼淚,渴望著有個傻子出來背負自己走完人生路。
叢林思維第二條:認知衝突。
人類社會是靠了衝突力量支撐起來的。叢林人接受現實,認知衝突。叢林人對成長有一種痴迷,能力越強大,捕捉到的獵物越是美味。非叢林人則有個鮮明特點,動不動就嗷嗷哭著說不想長大,所以叢林人活在自然中,而非叢林人則活在糾結中。
叢林思維第三條:隔離職場與朋友圈。
叢林人嚴格隔離同事與朋友的界限。朋友是沒有利益關聯的人際,同事則時刻面臨著叢林法則的對抗。所以他們在朋友圈中自如,在利益場上縱橫。非叢林人恰恰顛倒過來,他們和朋友發生金錢爭執,卻幻想在利益場上找到朋友,最終他們在這兩個區域都無法立足。
叢林思維第四條:利益就是人性。
叢林思維,知道人都是趨利避害的。落井下石是人生常態,雪中送炭不過是庸人的想入非非。所以他們不抱怨也不嘆息,只是腳踏實地的苦幹。從不幻想不可能的事兒,所以他們也沒那麼多的失望。
叢林思維第五條:當斷必斷。
遇到背叛,普通人會哭上半個月,再消沉兩年,拉住每一個路過的人,訴說自己的無辜可憐。叢林思維者沒功夫演戲,背叛一定是因為利益,傷害不過是人生成長的必然。如果連常態人生都要鬧個不休,你註定了淪為一個失敗者。
叢林思維第六條:象林衝那樣夯實能力,但也知道陸虞侯的求存法則。
能力是一個人德品的保證,可以讓你不傷害別人而生存。但你必須知道別人的生存模式,這是一個捕獵者對環境最起碼的觀察。叢林思維者永遠對人性持樂觀態度,因為別人很難有機會傷害他們。
當你相信對抗,才能守住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