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了解,給予和接受反饋是我們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受反饋並積極尋求別人的反饋,這為提高自我意識開啟了一扇大門。
我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對我們相當的了解,知道我們的想法,清楚我們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而他人卻很清楚的。
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和哈裡在20世紀50年代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對人際溝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於1955年提出了「喬哈裡窗 Johari Window」模型。
喬哈裡視窗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區包括那些你自己和他人都了解的關於你的事情。它代表了部分的自我意識——我們的人格特質、態度、行為、動機、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這些不但我們自己清楚而且其他人也了解。
盲區代表那些我們自己不知道,但是其他人卻很清楚的關於我們的事情。
隱私區代表我們自己了解但對他人隱藏了的行為,是那些不為人知的行為、想法和感受。
未知區也被稱為潛意識,我們可以在有資格的臨床醫生、心理學家或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下探索此部分。
通過徵求別人對你行為的反饋,詢問你的行為對他們的影響,你就可以減少盲區所佔的面積,然而要注意的是,你所得到的反饋通常都是非常籠統的,你需要自己分析和理解這些信息,這就可能存在得出錯誤結論的風險。通過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你的行為,你可以減少自己的盲區。
盲區越小,你影響他人的意識就越強,那麼作為管理者、員工、或培訓師,你的工作效能就越高。
切記:請求反饋時不僅要詢問你的優點,也要詢問你的缺點。當然,你接受的反饋取決於反饋者,不同的人會提供不同的反饋,不同的人對同類行為的反應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通過尋求和接收反饋,你可以減少隱私區的面積,從而擴大了開放區。
隱私區的面積會隨著逐步公開過程而減少,有關你自己,你的觀點、立場和感受的信息揭示的越多,其他人對你這個人的了解就越全面。
開放區的面積越大,我們的人際關係就越好,我們的效率和生產力也就越高。
開放區被認為是進行良好溝通與合作的空間,它避免了猜疑、困惑、衝突和誤解的產生
反饋的作用可見一斑,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盲區,也就是別人意識到的,而你自己卻不知道的關於你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盲區,如果我們給他人反饋,那就很可能幫助他減少盲區。相反的,如果我們希望減少自己的盲區,我們就需要跟別人索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