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哈裡視窗——縮小你的認知盲區

2021-02-24 柯納仕諮詢與培訓

我們都了解,給予和接受反饋是我們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受反饋並積極尋求別人的反饋,這為提高自我意識開啟了一扇大門。

我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對我們相當的了解,知道我們的想法,清楚我們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而他人卻很清楚的。

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和哈裡在20世紀50年代從自我概念的角度對人際溝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於1955年提出了「喬哈裡窗 Johari Window」模型。

喬哈裡視窗是一種關於溝通的技巧和理論,也被稱為「自我意識的發現——反饋模型」,中國管理學實務中通常稱之為溝通視窗。

視窗理論將人際溝通的信息比作一個窗子,它被分為4個區域:開放區、隱秘區、盲目區、未知區,人的有效溝通就是這四個區域的有機融合。

開放區包括那些你自己和他人都了解的關於你的事情。它代表了部分的自我意識——我們的人格特質、態度、行為、動機、價值觀以及生活方式——這些不但我們自己清楚而且其他人也了解。

盲區代表那些我們自己不知道,但是其他人卻很清楚的關於我們的事情。

隱私區代表我們自己了解但對他人隱藏了的行為,是那些不為人知的行為、想法和感受。

未知區也被稱為潛意識,我們可以在有資格的臨床醫生、心理學家或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下探索此部分。

通過徵求別人對你行為的反饋,詢問你的行為對他們的影響,你就可以減少盲區所佔的面積,然而要注意的是,你所得到的反饋通常都是非常籠統的,你需要自己分析和理解這些信息,這就可能存在得出錯誤結論的風險。通過了解他人如何看待你的行為,你可以減少自己的盲區。

盲區越小,你影響他人的意識就越強,那麼作為管理者、員工、或培訓師,你的工作效能就越高。

切記:請求反饋時不僅要詢問你的優點,也要詢問你的缺點。當然,你接受的反饋取決於反饋者,不同的人會提供不同的反饋,不同的人對同類行為的反應不盡相同,這是很自然的事情。

通過尋求和接收反饋,你可以減少隱私區的面積,從而擴大了開放區。

隱私區的面積會隨著逐步公開過程而減少,有關你自己,你的觀點、立場和感受的信息揭示的越多,其他人對你這個人的了解就越全面。

開放區的面積越大,我們的人際關係就越好,我們的效率和生產力也就越高。

開放區被認為是進行良好溝通與合作的空間,它避免了猜疑、困惑、衝突和誤解的產生

反饋的作用可見一斑,它可以幫助我們減少盲區,也就是別人意識到的,而你自己卻不知道的關於你的事情。

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盲區,如果我們給他人反饋,那就很可能幫助他減少盲區。相反的,如果我們希望減少自己的盲區,我們就需要跟別人索要反饋。

相關焦點

  • 好的領導力需要了解的溝通視窗
    今天咱們學習溝通視窗。為什麼一上來就講溝通視窗呀?因為我們說領導是要通過別人來完成任務。哪怕你不是什麼大領導、不是自己創業的老闆,僅僅是一個老師,或者是孩子的家長,都需要別人聽你的吧?可你考慮過沒有,別人為什麼要聽你的,替你幹事兒呢?按照領導力的說法是因為別人尊重和信任你,願意跟著你幹、替你賣命。
  • 【解讀「厭惡性盲區」】怎麼才能釣到好的點子?
    分成了4種分類的點子:「顯而易見但不敢去釣的點子」、「容易發現但競爭太多的點子」、「不容易發現也太難做的點子」以及「因為盲區而看不到的好點子」。「因為盲區而看不到的好點子」是「厭惡性盲區」中提到的重點內容,以「癌症治療」為例。
  • 【活動回顧】 溝通視窗
    比如說你作為一名團隊的項目負責人,某天一名老員工因為測試遺漏,導致發生了線上事故,當你打算跟他談談這次線上事故造成的影響時,看到他因為昨晚通宵工作面帶疲憊,回想到他曾經為團隊作出過很多的貢獻,就動了惻隱之心,簡單的關懷一下就讓他回去了。3. 忘了說所謂「忘了說」,是指你以為某些事情對方應該知道,無須多說。
  • 你看不見的性格盲點,正在毀掉你
    或許,我們也存在這樣的認知盲點,既誤解了相處,也誤解了自己……就像有些網友提出的疑惑:以上困惑,是因為人際相處中,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和別人對我們的認知,存在偏差。當我們提高自我認識,逐步擴大開放區,探索未知區,縮小盲目區和隱蔽區;就能在人際相處中權衡自我和關係,在工作生活中挖掘個人潛能,真正走向自我實現。
  • 12種典型認知錯誤
    6、誇大或縮小,在評價自己、他人或事情時,沒有理由地誇大消極面,縮小積極面。例子:一個平庸的評價說明我有多麼無能。7、心理過濾,也稱選擇性提取,將注意力過分集中在消極的信息上,而不看整體。例子:我得到了一個不好的評價(事實上還有很多很好的評價),說明我工作做得太糟糕。
  • 學會正確自我認知,發現你的優勢與潛力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改變自己,學會正確自我認知,發現你的優勢與潛力,你就可以成為自己圈子中的20%。下面,將自己和年度學員的實際案例,結合喬韓窗口理論,分析什麼是自我認知,以及正確自我認知的重要性。
  • 拆解三大認知概念,帶你實現認知躍遷
    認知升級,同樣遵循二八定律——掌握少數幾個關鍵原則,就能讓認知水平快速提升一大截。認知的關鍵原則有哪些?今晚八點,「得到」專欄《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的主理人吳伯凡老師,將在得到App進行一場直播大課。帶你復盤課程第一模塊最重要的三個認知概念,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世界。
  • 十大認知偏誤,你不可不知
    所謂認知,就是人的認識活動,是人對感覺信號的接受、檢測、轉換、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斷和問題解決,等信息加工的過程。
  • 認知升級的五大要點(一):認知地圖
    覺得這些觀點就是認知的高階段。大家都在提「認知提升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
  • 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的未來
    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的未來。那個XX,一本書也沒讀過,不也身家幾千萬了嗎? 你可以說:他的財富撒了謊。終身學習,才能大概率成功。我羨慕他,但是他的運氣,不一定會降臨在我身上。 你在研究產品戰略,組織戰略。有人對你說,研究什麼戰略,戰略都是那些成功人士,對自己過去路徑的總結和美化。 你看,我哪有什麼戰略,不也走到今天了。蒙眼狂奔,殺出一條血路,就是我的戰略。 你可以說:你的成功撒了謊。以終為始,才能大概率成功。
  • DIALER元認知體系,一個認知升級的秘密...
    當你剛出生時,你的認知結構就是一個很小的很簡單的結構,成長過程中,你不斷的接收信息,加工信息,把加工後的信息嵌入到你的認知結構,你的認知結構就會越來越複雜,認知邊界也越來越大。不過,如果是認知這種東西,就很公平了。從出生那一刻開始,每個人的認知幾乎是零,隨著成長,每個人開始拉開差距。當然,現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肯定不是剛出生的嬰兒了,那麼你周邊的人一定有比你認知水平低一些的,也有比你認知水平高一些的。不過不要緊,你和你周邊的人的認知差別其實非常小。如果你還是學生,那麼,我可以悄悄的的告訴你,學生的認知基數的差異,更不重要。
  • 總是遇渣的女人:不是你瞎,是被「性格盲點」蒙蔽
    實際上,這些都與我們的自我認知偏差有關,心理學上稱為「性格盲點」。 早在17世紀,法國物理學家馬裡奧特就發現了人類眼球上的盲點。在我們的視網膜上,存在一部分沒有感光細胞的區域,當物體的影像落在這個區域中時,不會觸發我們的視覺反應。雖然它就在你的面前,但你卻一點也察覺不到它。
  • 雙工認知
    單工認知,是訓練和工作分離的認知(學習是學習,工作是工作),如「檢索系統」;雙工認知,是訓練和工作融合的認知(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如「
  • 了解自己的人格類型(I):從理解八種認知功能開始
    );她們根據認知功能之間的內在聯繫,將這些認知功能對的所有排列組合方式縮小為16種人格形態,其中每一個人格形態都具有四個認知功能:第一/主導功能(Dominant),第二/輔助功能(Auxiliary),第三功能(Tertiary)和第四/弱勢功能(Inferior)。
  • 認知評估理論
    你是否也有這個疑問呢?認知評估理論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今天我在閱讀文獻的時候看到這個理論,就查閱了一下,我覺的很有意思,因為這個理論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可以運用的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這個理論去解釋一些現象,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廢話不多說,先來看看這個理論的內涵。    認知評價理論提出了「內在激勵」的概念,也稱為內在激勵理論。
  • 認知失調模型
    一、改變認知(增加新認知、改變舊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        二、改變行為三個練習一、 (認知失調-認知一致) 面對看不慣的事物  ●哪些事我看不慣?(認知失調)      最常見的是,我認為應該這樣的可是卻沒有這樣  ●面對某些人或事,我為什麼會看不慣?
  • 7種認知錯誤你有沒有
    作者簡介:大衛·伯恩斯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臨床兼職教授,是發展認知行為療法的先鋒
  • 這 4 個影響命運的方法,掌控你的認知偏差
    之前我們說了 6 種無處不在的認知偏差,認知偏差的恐怖之處在於:只要說出來,你都能秒懂,但就是很難克服。下面會為大家呈現,4 個掌控認知偏差的方法。這些方法有小有大,有短期見效,也有需要長時間積累和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