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三大認知概念,帶你實現認知躍遷

2021-03-01 羅輯思維

認知升級,同樣遵循二八定律——掌握少數幾個關鍵原則,就能讓認知水平快速提升一大截。

認知的關鍵原則有哪些?

今晚八點,「得到」專欄《吳伯凡·認知方法論》的主理人吳伯凡老師,將在得到App進行一場直播大課。

帶你復盤課程第一模塊最重要的三個認知概念,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世界。

▽ 戳此預約

直播講什麼

吳伯凡老師會帶你從三個概念入手,探究認知的真諦,找到突圍的方法。

概念一:知行合一

我們常說,懂得了許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其實根本不存在「知道卻做不到」。如果做不到,只能說明你還不夠知道。

這個問題的癥結就在「知行合一」。如何做到知行合一?

概念二:格物致知

這個概念,來自中國傳統哲學,從中可以獲得很豐富的含義。

比如「格物致知」的「格」字,如果你把它理解成「格鬥」,就能得到巨大的收穫。

概念三:恐懼

這個概念之所以特別且重要,因為它是認知的天敵,幾乎不可戰勝。

換句話說,無論你掌握了多少認知方法,碰到恐懼都有心無力。如何消除恐懼?

直播時間

7月6日(周五) 晚8點

如何觀看直播

1. 打開得到App,從首頁進入直播間,現在就可以去佔座。 >>>戳此提前預約

2. 設定「備忘錄」或「鬧鐘」,提示自己不要錯過精彩直播,直播沒有錄像,錯過將無法收看。

3. 小貼士:升級得到App至最新版,直播視頻可切換為音頻,省流量,不卡頓。

特別提示:可以點擊右上角分享,邀請好友一起參加這場直播。

相關焦點

  • 認知升級的五大要點(一):認知地圖
    覺得這些觀點就是認知的高階段。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
  • MBTI八維認知功能--認知拆解
    本文主要講最基本的八維認知功能, 這八維認知能力基本決定了一個人的上限. MBTI是一種經典的認知測試工具.
  • 十大認知偏誤,你不可不知
    所謂認知,就是人的認識活動,是人對感覺信號的接受、檢測、轉換、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推斷和問題解決,等信息加工的過程。
  • 認知評估理論
    你是否也有這個疑問呢?認知評估理論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今天我在閱讀文獻的時候看到這個理論,就查閱了一下,我覺的很有意思,因為這個理論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可以運用的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這個理論去解釋一些現象,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廢話不多說,先來看看這個理論的內涵。    認知評價理論提出了「內在激勵」的概念,也稱為內在激勵理論。
  • DIALER元認知體系,一個認知升級的秘密...
    當你剛出生時,你的認知結構就是一個很小的很簡單的結構,成長過程中,你不斷的接收信息,加工信息,把加工後的信息嵌入到你的認知結構,你的認知結構就會越來越複雜,認知邊界也越來越大。不過,如果是認知這種東西,就很公平了。從出生那一刻開始,每個人的認知幾乎是零,隨著成長,每個人開始拉開差距。當然,現在讀這篇文章的你,肯定不是剛出生的嬰兒了,那麼你周邊的人一定有比你認知水平低一些的,也有比你認知水平高一些的。不過不要緊,你和你周邊的人的認知差別其實非常小。如果你還是學生,那麼,我可以悄悄的的告訴你,學生的認知基數的差異,更不重要。
  • 構建「認知地圖」: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
    IT技術的應用,需要做業務溝通時,往往也需要「思路圖」或者「圖示」來輔助,這時候很容易想到「思維導圖」或者「知識圖譜」一類的概念。許多機器學習的項目,基於知識點做無監督學習時,遇到了問題,希望能通過知識圖譜一類的東西來輔助一下。在認知心理的研究中,其實有個類似的概念叫「認知地圖」(包括:圖式心理)。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有一個「語義網絡」的概念。
  • 認知失調模型
    一、改變認知(增加新認知、改變舊認知、改變認知的相對重要性)        二、改變行為三個練習一、 (認知失調-認知一致) 面對看不慣的事物  ●哪些事我看不慣?(認知失調)      最常見的是,我認為應該這樣的可是卻沒有這樣  ●面對某些人或事,我為什麼會看不慣?
  • 這 4 個影響命運的方法,掌控你的認知偏差
    之前我們說了 6 種無處不在的認知偏差,認知偏差的恐怖之處在於:只要說出來,你都能秒懂,但就是很難克服。下面會為大家呈現,4 個掌控認知偏差的方法。這些方法有小有大,有短期見效,也有需要長時間積累和升華。
  • 雙工認知
    單工認知,是訓練和工作分離的認知(學習是學習,工作是工作),如「檢索系統」;雙工認知,是訓練和工作融合的認知(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如「
  • 人類最常見的25個認知偏誤(一)
    作者  |  嶽彰編輯  |  Dave  董雯雪視覺  |  任染這是 「禾穗HERS女性商學院」的第  098 篇原創前段時間和我的Mentor聊天,他提到了關於25個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概念。我們每個人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做決定,我們當然希望自己做的每個決定都是最優的。
  •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一、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 比智商和努力更重的是一個人的認知
    「我說我殺人不眨眼,你問我眼睛幹不幹?」 完全牛頭對不上馬嘴,氣得孫悟空想把唐三藏殺了的心都有,這還能不能好好聊天? 注意力等於事實,你關注什麼就是什麼?就像剛學自行車一樣,眼睛老是不敢往遠的地方看,生怕撞到什麼,但越是看車頭,越是看到什麼撞到什麼。
  • 喬哈裡視窗——縮小你的認知盲區
    我們都了解,給予和接受反饋是我們認知世界、認知自我的一種重要途徑,通過受反饋並積極尋求別人的反饋,這為提高自我意識開啟了一扇大門。我們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意識。朋友、家人和同事也對我們相當的了解,知道我們的想法,清楚我們的行為表現。同時也有一些事情是我們自己不了解,而他人卻很清楚的。
  • 99%的人一輩子都不知道的認知偏誤.
    面對同樣的情況,人們會形成不同的認知,做出不同的選擇。這些認知和選擇,往往決定了這些人的不同命運。舉例來說,1980年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剛剛進入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的分水嶺。絕大多數人的面對同樣的歷史機遇時,認知和選擇完全不同。 多數人選擇在國有企業和工廠裡面,貢獻自己的青春,換回來的是一份不操心的穩定收入,也就是所謂的「鐵飯碗」。
  • 人的認知和行為完成度的矛盾
    人總是會有各種痛苦,佛說萬物都是內心的返照,對世界的認知源於心。
  • 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的未來
    你的認知高度,決定了你的未來。那個XX,一本書也沒讀過,不也身家幾千萬了嗎? 你可以說:他的財富撒了謊。終身學習,才能大概率成功。我羨慕他,但是他的運氣,不一定會降臨在我身上。 你在研究產品戰略,組織戰略。有人對你說,研究什麼戰略,戰略都是那些成功人士,對自己過去路徑的總結和美化。 你看,我哪有什麼戰略,不也走到今天了。蒙眼狂奔,殺出一條血路,就是我的戰略。 你可以說:你的成功撒了謊。以終為始,才能大概率成功。
  • 如何理解認知行為理論? | MSW專欄
    認知學派認為,人的行動都是情緒、認知和行動互動的結果;2. 在認識、情緒和行為三者當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3. 認知行為理論將認知用於行為修正上,強調認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認為外在的行為改變與內在的認知改變都會最終影響個人行為的改變。
  • 躍遷--通過跳躍的方式成為高手
  • 談談什麼是認知失調
    做你的卷子讓我發現,原來考試也可以是一種享受! 你們答題打得爽快,我批卷也批得痛快。比如卷子中有這樣一道考題:請舉實例解釋說明「認知失調」。凡是沒答到點子上的,我都判了零分。手氣刀落,0分! 2還是再給你們講講什麼是認知失調。我自己先舉個實例,回答一下。 原本我覺得教師就是一份普通的職業。但是我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備課上課,而課時費並不多。於是,我就出現了認知失調:如果這只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為什麼要吃力不討好;既然嘔心瀝血,那一定是因為這是一個高尚的職業。
  • 學會正確自我認知,發現你的優勢與潛力
    每一個人身上都有足夠的資源來改變自己,學會正確自我認知,發現你的優勢與潛力,你就可以成為自己圈子中的20%。下面,將自己和年度學員的實際案例,結合喬韓窗口理論,分析什麼是自我認知,以及正確自我認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