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怨是失敗之母,是無能的表現

2021-03-01 福音文摘

人一旦染上抱怨的習慣,就會給自己帶來許多的坎坷,也會給周圍人帶來諸多負能量!

朋友間互相抱怨,友誼將會斷送

同事間抱怨,工作將會延誤

愛人相互抱怨,家庭不再和諧

對父母抱怨,是最大的不孝

對老闆抱怨,前途就無妄了

對上天和命運抱怨,那是神經病和白痴的表現

對國家抱怨,更是無能的表現,你沒見哪個朝代都會有傑出人才的嗎?

一、抱怨是失敗的開始

人一旦心中充滿怨恨,就會整體怨天尤人,總覺得世間不公平!這就是你要失敗的信號了。因為你對自己人生的激情不夠,對你的理想已經模糊不清了,已經自暴自棄,因此怨聲載道。所以你的人生會從此一蹶不振,馬上會走下坡路了!你難道不知道「愛拼才會贏」的道理嗎?肯付出,才能贏得相對的收穫;如果,你只是一味的抱怨身邊的所有人,怎麼會有好的下場呢?

二、抱怨會產生矛盾和仇家

抱怨不但不會被人重視,而且,你所抱怨的人和朋友,會和你結怨,會排斥你的一切。合作夥伴本來是共同打拼,但你總抱怨對方的不足,對方就會欽佩你嗎?語云「敬人者,人恆敬之」,相同的,「怨人者,人恆怨之」!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共同進步,只有互相體諒,才能長久共存和發展。

三、抱怨是素質低下的表現

你一旦有了抱怨,情緒必定就會變得很惡劣,有的人甚至「破罐子破摔」。對家人抱怨的,有的就乾脆不回家了,從此沉淪和喪志;對公司發牢騷的,就會消極怠工,把怨氣發洩到工作上,使公司受到損失。結果,可能對方損失有限,自己則有更大的損失和被周圍人鄙視。例如抱怨父母者,成了不孝兒女;抱怨朋友者,最後反目成仇;抱怨同事者,明爭暗鬥……所以你一旦開始抱怨,失敗的人生將會從此開始,噩夢和坎坷就會越來越多!

四,抱怨是矛盾的根源

社會上上很多的辱罵,打鬥、傷害、甚至流血事件等行為,都是因為抱怨而起,所以抱怨矛盾和噩夢的開始。

一個人如果時時以寬容待人接物,縱使被人欺負,只要自己稍加忍耐,也就過去了,而且,吃小虧,必會有厚福!如果只計較眼前利益,每天怨聲載道,怨天尤人,就會造下難以彌補的冤讎和矛盾,最後受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而且很難彌補回來的。

五、抱怨是最大的負能量

人一旦開始抱怨,將會極大的影響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就會給他們也帶來消極和倦怠,你就會變成垃圾人,走到哪裡,臭到哪裡,人人躲之不及。你的情緒也會壞了別人的好心情,使社會和家庭以及組織都變的不和諧,激增矛盾。

六、抱怨比瘟疫還可怕

你一旦開始抱怨,就會產生「蝴蝶效應」迅速擴散到各個角落,使家庭離散、使公司損失、使事業潰敗、使友誼斷送、使身體垮掉、使理想破滅……甚至使社會和國家也蒙受損失。同時損失最大的是自己!

因此,一個人一旦有了抱怨的念頭,就要立刻警覺並立刻反省。做到寬以待人,厚德載物,能夠存有如此善念,家庭和社會之幸!

福音文摘——歡迎弟兄姊妹關注福音文摘公眾號,我們會每日發送優質的福音信息到您的微信,幫助您靈命成長、廣傳福音、榮神益人!公眾號: 福音文摘 微信號: fuyinwenzhai

——您已看了 · 秒,轉發只需1秒呦!您的每一次轉發分享到《朋友圈》都在影響更多人有機會認識上帝!讓我們用行動同心合意、興旺福音吧!

相關焦點

  • 失敗是成功之母嗎?
    失敗是什麼?他對我們意味著什麼,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古語有云失敗乃成功之母,聽著很有道理。但心底裡我們更多的還是會把他當成一句風涼話吧?我認為這依然取決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失敗」,也就是我們對「失敗」的想法。當我們去嘗試做一件事,做一道菜,愛一個人,玩一個遊戲,追尋一個夢想……一次兩次三次,我們「失敗「了。
  • 失敗乃成功之母
    每個人都失敗過,但是失敗也是一種快樂,只要你能從失敗中吸取教訓,不斷地積累經驗,有一天一定可以成功。
  • 失敗是成功之母?別開玩笑了!
    你是不是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真的,別開玩笑了。仔細想想,你真的有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到了什麼嗎?你也許學到了別再犯同樣的錯誤,但是真的值得嗎?你費盡心思避開了坑,但你有沒有發現,仍然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
  • 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而這種迅速讀完一本書的快感和成就感激發了繼續閱讀的興趣,於是由易到難,把書架上的《特勞特營銷十要》、《新版一分鐘經理人》、《被討厭的勇氣》、《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系統之美》等都陸續讀完。回想這個過程,可以用心理學中的「勝利者效應」來解釋。我們從小所接受的概念是: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其實,這是錯的。連續失敗的人很難成功。正如「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 TED演講: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別盲目失敗!
    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叫做「失敗是成功之母」。然後我們仔細回想一下,最細思極恐的事情就是你一直在失敗,幾乎從沒成功過。
  • 不要害怕失敗,要從失敗中汲取教訓
    英國政治家兼詩人李頓寫道:在青年人的辭典中,根本沒有「失敗」這個詞!成就大業不是那麼輕而易舉的事,要付出心血和代價,所以做事要謹慎小心,不可疏忽大意,一旦失敗,要能夠經受住失敗的考驗,控制住危險和複雜的局面,盡力去維持現狀,不能驚慌失措。
  • 千萬別相信:「失敗是成功之母」
    後來我跟他說:「寫作遭遇退稿是正常的,不要光盯著失敗,或許就有收穫了。」他也仔細分析自己寫稿時候的心境,寫稿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總是什麼都想寫,造成文章風格混亂。而且他在剛開始接觸寫稿的時候,一直都很順利,沒有遭遇過失敗,導致承受能力很差,接受不了被拒絕。於是他開始放平心態,找準自己擅長的領域,集中發力,深入鑽研,終於走出了失敗的困境。畢竟,人生不可能一直都順遂,失敗本身就是人生成長路上的一部分。
  • 什麼是無能狂怒
    不過我懶得找具體例子,你們注意觀察一下,其實周圍處處可見這種人這種行為。沒能力做一件事,硬著頭皮做(態度沒錯),但最後果然沒做成,就懊惱啊生氣啊罵自己怨自己貶低自己,除此之外,卻不去反省總結重整旗鼓再接再厲……那麼,這種,活該永遠做不成。沒的說,是吧,大家都認可。最近,浪費了一個花錢報的課。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沒有參與。
  • 男人沒出息的十大表現
    沒出息的人常有的10大表現,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只為成長為更好的自己。猶豫不決比魯莽更糟糕的是猶豫不決。有多少機會都是因為自己的猶豫白白錯失,到最後連失敗的資格都沒有,只得懊悔嘆息。一個不果斷不敢嘗試的人,很難有成功的可能。拖延計劃很豐滿,執行很骨感。多少提上日程的事,因為自己的拖延癌,一次次延期,最後放棄。
  • 10篇系列:失敗不一定是成功之母,但一定是多輸災難
    第一篇截圖的邏輯其實有三個問題:A,第一個是,當他們弱小的時候他們也並沒有太多太明顯試錯的空間,有的只是有限的受牽制的放手一搏,這個從他們的發展史可以印證就是公司變大後,決策結果失誤,也要有一波人出來背鍋(大部分情況下是出局)從失敗中慢慢學習積累經驗
  • 你的失敗是別人的鍋?洛克菲勒:不要再給自己的無能找藉口了
    假如你想去做成一件事,並且你也為之付出了一定努力,但最終的結果卻非常糟糕,那麼,你會怎麼做?是開始自嘲「最近水逆,運氣糟糕」,還是會埋怨「別人怎麼沒眼光呢」,又或是「最近壓力太大,沒發揮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明確地告訴你:只為成功找方法,不為失敗找藉口。
  • 大將無能,累死三軍
    員工績效差,領導不要抱怨員工的無能,而要檢討自己,通常錯在於:一、錯在選錯人;二、錯在如何帶人;三、錯在有沒有建立規範的制度和流程、標準;四、錯在不善於培養員工,沒給員工授權鍛鍊其能力;五、錯在沒有建立競爭機制不敢於PK淘汰人。
  • 對失敗保持好奇心,看到學習機會,成功就在來的路上
    對失敗的理解和定義我們不妨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自己是如何看待失敗的?」從童年記事起,我們的教育中就學過「失敗乃成功之母」,但現實中老師和父母卻用行動證明著失敗代表著「錯誤」。我們考試沒有考及格,這是一個失敗,老師會當眾批評甚至會叫家長來學校教導,回家後我們就會面臨父母的「混合雙打」。
  • 終於明白了,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能領導孫悟空?
    讀西遊記總有一個疑問——唐僧那麼無能,為什麼孫悟空非要帶著他去取經呢?如果孫悟空自己去取經,不就麻煩少多了麼?後來長大了,工作了,先被人領導,之後又領導別人,總算明白了,原來唐僧領導孫悟空是有道理的。如果不是這樣,取經這項偉大的事業就不能成功了。那麼唐僧究竟有什麼東西,是孫悟空沒有的呢?究竟是什麼因素讓唐僧是一個領導,而孫悟空只是一個打工者呢?
  • 失敗無數次,我都陪你走
    「失敗乃成功之母。」這句話無數人已經聽得耳朵起繭,甚至看到就想吐。可是真的有人在失敗中成功嗎?朋友A:只有自己當下擁有的,才是最美好的。  一年前的我,在老家——一個三四線城市。小小的單位裡,過著所謂穩定的公務員生活。那時的閨蜜在大城市呆了10年,有自己的公司,幾套房子,開著豪車,是人人羨慕的白富美。
  • 越無能的人越愛開會 心理學博士戳破真相
    日本心理學博士榎本博明日前就在自己的新書當中點破了有關開會的迷思,原來「越無能的人越愛開會」!▼榎本博士在新書《カイシャの3バカ》(臺灣譯名:《別讓這三種笨蛋壞了你的前途》)中指出公司中往往有三種最無能的人,分別是:會議狂、規則狂和數字狂。而那些喜歡開會的人,最大的原因是開會讓他們有「光是坐在那裡就已經有在做事的錯覺」!
  • 管理者必讀一一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員工績效差,領導不要抱怨員工的無能,而要檢討自己,通常錯在於:一、錯在選錯人;二、錯在如何帶人;三、錯在有沒有建立規範的制度和流程、標準;四、錯在不善於培養員工,沒給員工授權鍛鍊其能力;五、錯在沒有建立競爭機制不敢於PK淘汰人。
  • 閒說《孫子兵法》之始計篇6
    ,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譯文】願意聽從我的計謀,作戰必定取得勝利,我就留下;不願聽從我的計謀,作戰必定遭到失敗,我就離去。【閒言亂彈】俗話說:欲冶兵者,要先選將。孫子在「經之以五事」中明確提出了「智、信、仁、勇、嚴」的標準,也就是說,要想冶理好軍隊首先就要選擇好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