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網通、TWS加持,瑞昱2019營收創新高;傑裡TWS將持續缺貨;韋爾繼續深耕CIS市場;比亞迪微電子推動汽車電子開放創新
1、網通、TWS加持,瑞昱2019年營收寫歷史新高
2、傑裡科技黃海濤:耳機演進智能化 TWS將持續缺貨
3、韋爾股份呂大龍:發揮公司整體優勢 繼續深耕CIS市場
4、比亞迪微電子總經理陳剛:敢用國產半導體推動汽車電子開放創新
5、攜手打造5G技術的未來:賀利氏與富士康籤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
6、CES 2020:三星「人造人」項目即將亮相
1、網通、TWS加持,瑞昱2019年營收寫歷史新高
芯科技消息(文/羅伊)網通IC設計廠瑞昱公布2019年12月營收55.14億元新臺幣(單位下同),月增0.52%,年增40.41%,為歷史單月業績第3高。累計第4季營收166.85億元,季增4%、年增39.72%,全年營收607.44億元,年增32.61%,季、年雙寫歷史新高紀錄,運營表現持續亮眼。
展望2020年,業內人士圈看好瑞昱網通、真藍牙無線耳機(TWS)訂單穩健,再加上東京奧運有望挹注8K電視晶片業績,多頭動能加持下,全年運營基本盤優於2019年,業績也再造新猷。
總經理黃依瑋日前則點名兩大方向,他指出,回顧過去,瑞昱一直保持穩健增長,而2020年公司將繼續朝升級既有產品、拓展新應用領域兩大方向努力,就他看來,明年可望繼續增長。
針對瑞昱主力產品,先進位程技術副總葉達勳先前表示,瑞昱具主動降噪(ANC)功能的第3代TWS基於功耗、延遲性及穩定度等表現都相當優秀,目前小量出貨且訂單需求佳,看好2020年品牌持續推出新智慧型手機,TWS成為標配,帶動瑞昱業績。
網通產品部分,業達勳指出,大陸網通標案市場回籠,新一代規格802.11ax(WiFi-6)訂單預計2020年逐步顯現,而瑞昱已做好準備。法人表示,雖短期市場需求仍以802.11ac、802.11n為主,但瑞昱WiFi-6產品下半年已規劃導入筆電客戶新品,隨市場逐步轉進新規格,價格也較802.11ac高出約15%,後市貢獻可期。
電視晶片部分,瑞昱預估在東京奧運題材下,8K影像解碼與處理晶片2020年放量,出貨約幾百萬顆,主力仍落在4K系統單晶片,黃依瑋認為,整體產品線仍可見增長態勢。
為拓展新應用,瑞昱選擇切入生醫領域,日前宣布投資38億元於竹北生醫園區,預計首先改良TWS為醫用輔聽器,並瞄準助聽器、醫學圖像傳導系統等業務。
圖片來源:芯科技
2、傑裡科技黃海濤:耳機演進智能化 TWS將持續缺貨
1月2日, 由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集微網共同舉辦的「2020中國IC風雲榜」在北京正式揭曉,傑理科技獲得「年度新銳公司」獎項。
傑理科技副總裁黃海濤在接受集微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耳機,已經進入TWS的真無線時代,並且正在實現從功能化向智能化的進化。」
自蘋果推出AirPods無線耳機以來,TWS市場開始迅速增長。根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分析,2018年,全球TWS耳機出貨量約4600萬臺,而2019年預測出貨量將超過1.2億臺,增長160%。近日,《時代》雜誌評選出10年來十大最具影響力科技產品,AirPods成功上榜。
在2019年,傑理科技加大研發投入實現技術突破,其藍牙產品各方面性能提升至業界領先水平,成功打造出爆款產品AC693N,該產品一經問世就迅速佔領市場,並開始持續供不應求。
黃海濤介紹:「產品供不應求,一方面是因為市場需求超過大家想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國內代工廠產能不足。」黃海濤預測,2020年仍將是供不應求的局面,短期內沒有緩解的跡象。
2019年,傑理科技晶片銷量突破10億大關,其藍牙音頻晶片出貨量在全球接近50%。同時,傑理科技產品線已經拓展到AI射頻晶片、智能視頻晶片、多媒體人工智慧晶片以及大健康晶片四大領域。
黃海濤介紹,真無線時代,耳機正在成為語音交互的入口,這給耳機市場帶來革命性變化,未來,耳機將會逐漸智能化,集成各種降噪、低功耗技術,並增加人工智慧算法。「這一方面會增加行業的技術門檻,另一方面也給行業帶來更高的增長空間。」黃海濤總結道。
3、韋爾股份呂大龍:發揮公司整體優勢 繼續深耕CIS市場
集微網報導(記者 李延)1月2日,由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集微網共同舉辦的「2020中國IC風雲榜」在北京正式揭曉,上海韋爾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獲得「年度最佳IC設計公司」獎項。
韋爾股份在2019年順利完成對豪威科技的收購,同時股價連翻4倍有餘,市值突破一千億元大關,成為A股第二家破千億市值的半導體公司。豪威科技董事長呂大龍代表韋爾股份領獎並接受了記者的採訪。他認為,兩家公司合併所帶來的整體設計能力的提升和發揮,以及對市場的準確判斷,是獲得該獎項的最大原因。
在這一年,韋爾股份持續推出創新性產品,在手機/安防等多個領域不斷發力。在手機市場順利推出32M/48M像素產品及高附加值的長焦、廣角等產品;在安防市場憑藉著業界領先的Nyxel近紅外(NIR)和超低光技術及PureCelPlus像素技術可保證業界最佳的日夜成像性能,市場佔有率及核心競爭力均有顯著提升。
進入2019年以來,複雜的貿易形勢所帶來的國內、國際市場的挑戰,韋爾對此如何應對呢?「對韋爾股份來說,我們60%的利潤是在國外的,所以韋爾是一個國際化的晶片公司。從經營角度來說,這些挑戰一直就存在,我們有能力應對。」呂大龍表示。
對於國內現在的半導體投資熱,呂大龍認為有利有弊:「就像節能減排,帶來全球清潔環保設備的大發展。現在國家對半導體行業非常重視,相當於給這個行業加了一把油,這也讓行業中人能獲得一個更好的環境。」
展望未來,呂大龍表示,在晶片行業內談短期規劃是沒有意義的。從經營角度上來講,就是要認認真真做事,不斷提高技術水平。同時,公司會繼續圍繞CIS,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4、比亞迪微電子總經理陳剛:敢用國產半導體推動汽車電子開放創新
集微網消息 1月2日, 由中國半導體投資聯盟、集微網共同舉辦的「2020中國IC風雲榜」在北京正式揭曉,比亞迪微電子獲得「年度最佳IDM企業」獎項。
相較於比亞迪在新能源汽車、手機製造、電池等產業領域的聲名赫赫,從2004年就進入半導體產業的比亞迪微電子一直十分低調。直至近兩年比亞迪集團全面啟動開放戰略之後,比亞迪微電子才逐步從幕後走向前臺。
「我們主要做功率半導體,其中最主要的是IGBT,前幾年都是自產自銷,支撐我們自己的汽車業務」,比亞迪微電子總經理陳剛在接受集微網記者採訪時介紹,「但現在我們跟華為、美的都有合作,從汽車市場拓展到工業、家電、消費類市場。」
「中國的半導體團隊其實都很有實力」,陳剛感慨,「困擾中國半導體產業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極度缺少應用端的支持。我們能把產品做出來,但終端不敢用,誰都不敢第一個吃螃蟹。在這種情況下還能取得今天的成績,殊為不易。」
不過,十多年的半導體產業歷程讓陳剛對國產半導體充滿信心。「我們敢用。我們希望能夠與國內半導體產業開放合作,共同開闢國產汽車電子市場,在汽車電子領域解決『卡脖子』問題。」
比亞迪微電子的發展歷程與海思頗為相似,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負使命而生,成立之初就解決了「市場問題」,沒有後顧之後的比亞迪微電子在多個產品領域取得突破。以IGBT為例,陳剛介紹,「2018年底,我們的IGBT 4.0產品,已經完全可以對比全球市場上最好的產品,產品的高低溫衝擊、可靠性完全可以對標歐洲產品。我們所有的技術參數得到國際認可,國內整車已經開始使用我們的IGBT,我們最深的感受,是要說服更多的企業敢於使用國產晶片。」
不過,陳剛也表示,汽車電子需要產品種類繁多,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覆蓋全部產品,要在汽車電子領域打造一條安全可靠的供應鏈體系,「需要國家部委、大基金、全行業的一起努力,推動國內汽車、總成在核心器件上與國內半導體企業逐步開放合作。」而比亞迪微電子將率先成為開放的引領者、驅動者。
5、攜手打造5G技術的未來:賀利氏與富士康籤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
日前,賀利氏集團負責人與來訪的富士康科技集團代表籤署了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這兩家全球領先的科技集團將攜手並進,共同打造5G技術的未來。
賀利氏與富士康將在5G電信領域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挖掘新市場的巨大潛力,並且對解決方案進行聯合測試,以此加速開發進程。電磁幹擾屏蔽技術(EMI)作為5G移動通信的關鍵技術,將是首個展開合作的領域。
「隨著5G技術的發展,我們正在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新時代。和富士康這樣強大的合作夥伴一起努力,我們能更好地為製造商開發面向未來的創新性解決方案」,賀利氏電子業務領域總裁Frank Stietz博士表示。
對此,富士康首席採購官褚承慶表示:「富士康和賀利氏擁有共同的願景,即兩家企業都致力於通過科技創新,帶給人們更美好的生活。此次合作,我們希望充分發揮各自的專業技術優勢和創新能力,共同為持續改進而不懈努力。」
在籤署戰略合作諒解備忘錄前,富士康和賀利氏已經在2019年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CIIE)上,聯手展示了部分技術。
6、CES 2020:三星「人造人」項目即將亮相
集微網消息(文/Oliver),1月6日,據CNBC報導,三星有望在CES 2020上宣布「人造人」項目,上周末已經有該項目的相關視頻流出。
據了解,三星的Neo n項目主要目的是打造一個逼真的虛擬人類,並應用在娛樂、接待員、嚮導等方面。
該項目負責人Pranav Mistry近日在推特上表示,三星將在即將到來的CES大展上演示Core R3技術。他指出,Core R3技術現在可以自主創建新的表情、新的動作、新的對話,且與原始捕獲的數據完全不同。 他在推特上展示了一位女人物的並排照片,上面覆蓋著代碼和其他圖形。
近日,Mistry在接受印度媒體採訪時表示,虛擬人類或數字人類將成為現實,他們將變得越來越重要,並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例如虛擬新聞主播、虛擬接待員,甚至是AI 產生的電影明星等。
*此內容為集微網原創,著作權歸集微網所有。未經集微網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