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日報|模型發現三個與COVID-19死亡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2020-12-22 腦科學君

1,多組學方法揭示維持小鼠健康和壽命的決定因素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afael de Cabo研究小組,通過多組學方法揭示了維持小鼠健康和壽命延長的決定因素。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5月14日的《細胞—代謝》上。

對自由採食、餵食或熱量限制(CR)動物的生理和多組學綜合分析數據被用於深入探究與改善健康和生存相關的途徑。研究人員發現甘氨酸-絲氨酸-蘇氨酸代謝通路可能參與了長壽的調控並揭示了相關的分子機制。通過對不同餵養策略動物的直接比較,研究人員揭示了改善健康的共享途徑模式,其中包括短鏈脂肪酸和必需PUFA的代謝。

2,微生物組測序發《Nature》:腸道細菌又一重要作用

來源:生物通

哈佛大學於5月13日在《Nature》發文,闡明了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腸-腦聯繫。這項發現有助於使用抗生素或糞便移植改善腸道微生物菌群,預防或改善ALS疾病症狀。

這些結論為只有部分攜帶突變基因的個體才會患上ALS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並提出了一種基於微生物群的可能的治療方法。

3,焦建偉團隊從腦發育角度探討抑鬱症可能的發病機理和治療策略

來源:BioArt

與正常人相比,抑鬱症病人的皮層結構和體積及腦體積減少,提示抑鬱症可能與早期皮層的發育相關。WT1(Wilms』 tumor 1)在神經系統如視網膜、視網膜神經節及嗅球的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5月11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焦建偉研究團隊在精神疾病雜誌Molecular Psychiatry發表題為Brain-specific Wt1 Deletion Leads to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via the Recruitment of Tet2 to Modulate Epo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發現WT1調控大腦皮層發育,該基因在腦中特異性敲除出後小鼠出現類似抑鬱症的行為特徵,同時文章闡明了WT1通過表觀調控EPO表達參與腦發育的機制,腹腔注射EPO能夠緩解抑鬱行為,為抑鬱症的診療提供了新靶點和方向。

4,耶魯大學研究-新的成像工具可幫助研究人員了解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損傷的程度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新的成像技術使科學家們可以看到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腦突觸的廣泛缺失,這一發現將有助於開發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藥物。該研究於5月13日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雜誌《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上。

研究比較了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的人和那些沒有該病證據的人大腦突觸(在相鄰腦細胞之間傳遞信號)的密度。正如預期的那樣,科學家報告說,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突觸的缺失在海馬體周圍的區域特別高,海馬體周圍的區域對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5,模型發現三個與COVID-19死亡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自然-機器智能》論文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自然-機器智能》發表的一篇論文An interpretable mortality prediction model for COVID-19 patients指出,機器學習工具挑選的三個生物標誌物可以根據中國武漢485名COVID-19感染者的血液標本預測患者的死亡率,這三個生物標誌物分別是乳酸脫氫酶、淋巴細胞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這些工具可以至少提前十天預測患者個體的死亡率,準確率超過90%。

6,Nature | 預防治療血管疾病的他汀類藥物的另一功效:可減少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失調!

來源:生物探索

Bact2腸型患病率,肥胖與他汀類藥物攝入量之間的關聯

有研究指出,肥胖以及肥胖相關的合併症與糞便中微生物組,即腸道菌群的改變相關,包括糞便群落豐富度的降低和丁酸生產細菌比例豐度的降低。在此基礎上,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結合宏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和臨床方法開展了一項關於腸道微生物的大規模觀察性隊列研究。

結果發現,Bact2腸型是與系統性炎症相關的潛在菌群失調腸型,在肥胖人群中更普遍,而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經典藥物)可以降低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率。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5月6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7,一頓高脂飲食就會讓人變「傻」?科學家們做了個隨機試驗

來源:醫學新視點

垃圾食品常常讓人快樂,要戒掉並不容易。此前已有研究提示,長期攝入飽和脂肪可能會損害認知能力。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支持,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行為醫學研究所的團隊開展了一項隨機交叉試驗。

研究在51名女性中開展,包括32名乳腺癌倖存者和19 名非癌對照者。試驗中,她們分為兩組,都吃一頓食物相同的高脂餐,每頓食物的熱量都為930大卡,相當於一頓典型的快餐食品。分析測試結果,研究人員觀察到,相較於吃健康脂肪飲食,在吃下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後,受試者的注意力測試表現明顯更差。研究人員還檢查了腸道屏障受損的影響——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毒素會從腸道進入血液,這也會影響注意力。結果顯示,無論吃了哪一頓飯,腸道屏障受損的受試者注意力下降的現象都更明顯,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時間更不穩定,而且在10分鐘測試過程中無法保持注意力。分析結果還提示了對認知的其他潛在影響,比如受試者的飽和脂肪攝入量與抑鬱症狀有關。

研究結果都提示,含脂飲食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上。

8,ACAAI:警惕!睡眠時間少或過多都會導致哮喘頻發!

來源:芽孢體

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會(ACAAI)科學雜誌《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的研究揭示了睡眠與哮喘發作之間的聯繫:睡眠過少(或過多)可對成年哮喘患者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證實,與睡眠正常的人相比,睡眠時間短的人在過去一年中發生哮喘、乾咳和住院的可能性更大;健康問題引起的生活質量下降的天數更多;健康保健服務的使用頻率也更高。研究人員認為,睡眠障礙對於哮喘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表明他們的哮喘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首個無需植入便可控制大腦活動的微創光遺傳學技術

2,腦科學日報|「大腦的方向盤」-Chx10系網狀脊髓神經元

相關焦點

  • 腦科學日報:免疫細胞的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別吃夜宵記憶力更好
    更進一步,文章通過解析MCT1/Basigin-2蛋白複合體與三個代表性小分子抑制劑AZD3965、BAY-8002和7ACC2的結構在近原子水平上闡明了不同構象下小分子抑制劑與MCT1蛋白的結合模式。
  • 腦科學日報:使四肢癱瘓患者輕鬆控制電腦光標的機器學習技術
    在此前的三維面部圖像預測年齡的方法基礎上,這項新發表研究綜合了轉錄組數據、三維面部數據與生活方式調查數據三項因素,在近五千人的三維面部圖像上訓練深度學習模型,這一非線性年齡預測模型可以達到與實際年齡或目測年齡誤差僅為2.79/2.90歲。
  • 影響COVID-19患者圍術期死亡率因素
    術後出現呼吸衰竭、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的患者都有非常顯著的死亡率(r=0.891,p<0.001),而伴有發熱、咳嗽、疲勞或肌痛的患者術後死亡率較低(r=0.675,p=0.023)。共20項研究報告了醫務人員感染的數據,並顯示使用生物安全三級防護設備的醫務人員沒有受到感染。結果顯示COVID-19患者,尤其是呼吸系統嚴重併發症的患者,術後死亡率較高。
  • 腦科學日報:阿爾茨海默症與腸道的聯繫;第一隻完整的恐龍大腦
    研究建立了一個簡單的有性生殖模型,並為同性性行為(SSB)的進化創造了一個理論框架。研究人員在多種條件下驗證了這一模型,並發現不加性別選擇的交配是最優生殖策略,從而強有力地支持了同性性行為的進化優勢。
  • 腦科學日報|Nature 子刊:懷孕最早期,人類大腦是如何發育的
    5月26日,發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自然生物技術)》上的一項新研究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新的用於大腦研究的早期胚胎模型,以了解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同的大腦區域是如何形成的,並提供了對人腦發育的獨特見解。2,《自然·醫學》:刷新認知!
  • 腦科學日報|保護腦細胞連接的分子膠;2019中國科學十大進展揭曉
    該研究填補了α-syn誘導的單純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表型動物模型空白,有助於α-突觸核蛋白病相關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病理機制的深入探索。3,Nat Commun:發現保護腦細胞連接的分子膠來源:生物谷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腦細胞之間的某些連接可以抵抗退化--創傷性腦損傷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標誌。
  • 乳腺癌早期診斷的新型潛在生物標誌物——MicroRNA|MDPI
    目前迫切需要尋找乳腺癌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以降低其死亡率。當前,乳房X射線仍被認為是檢測乳腺癌最權威有效的方法,然而,乳腺X射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年輕女性和乳腺組織密集的女性中可能較低[2]。因此,迫切需要鑑定可為乳腺癌患者提供更準確診斷信息的生物標誌物。
  • 腦科學日報|記憶單位「Engram」是什麼?治療失眠從關閉光源開始
    探究這兩種系統對入侵者---外來抗原---作出的反應中是否共同起作用標誌著一種新的科學研究方向。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預印本伺服器bioRxiv上,論文標題為「Antibody responses to immunization require sensory neurons」。
  • 腦科學日報:生命中這三個關鍵時期,飲酒的危害或是最大化的
    3,BMJ:生命中這三個關鍵時期,飲酒的危害或是最大化的...中年人也要保重!來源:中國生物技術網12月4日,發表在《英國醫學雜誌(BMJ)》上的一篇文章中,來自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研究人員撰文稱,人的一生中,大腦動態變化有三個時期,會對酒精造成的有害影響特別敏感。即妊娠期(從受孕到出生)、青春期晚期(15-19歲)和老年期(65歲以上)。
  • Nat Aging|血漿生物標誌物的組合模型或能精準預判輕度認知障礙
    相對於通過腰椎穿刺或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技術,利用血液檢測AD相關生物標誌物,包括Aβ42/Aβ40比,P-tau181和神經原纖維素(neurofilament light, NfL)等則可以克服前兩者代價高及利用率低的限制【4-6】。
  • 腦科學日報:吸菸促進肺癌腦轉移的原因;紅肉吃太多,大腦老得快
    根據發布在《Science Advances》上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小鼠模型中,中風後服用這種藥物可減少大腦損傷。除此之外,瑞典隆德大學與史丹福大學的科學家們也有新的發現。瑞典隆德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最近將皮膚細胞轉化為神經細胞,這有助於修復小鼠中風造成的神經細胞損傷。
  • 腦科學日報:可實時研究大腦深層結構細胞外pH動力學的探針
    4,lab-on-a-chip:建立一個腸腦軸體外模型來源:生物通科學研究表明,腸道-大腦信號控制基本功能,就像一個飽腹的大腦信號能停止進食一樣,並與抑鬱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等複雜疾病的發展有關,還有我們自己的意識體驗和直覺。
  • Eur Heart J:中國學者發現高血壓及降壓治療與COVID-19死亡相關
    先前有研究表明,在中國的COVID-19患者合併高血壓發生不良預後的風險可能會增加,高血壓患者的死亡率危險比(HR)為1.70(95%CI 0.92–3.14)~3.05(95%CI 1.57–5.92)。然而這些前期工作並未排除混雜因素,例如年齡,而年齡恰是COVID-19相關的死亡預測因子。
  • 腦科學日報:Nature發布神秘受體激活狀態結構;嗜甜的真正原因
    3,中國科大闡明秀麗隱杆線蟲產生穩健而靈活運動的神經環路機制和算法 來源:細胞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溫泉教授研究組在eLife 期刊上在線發表題為Flexible motor
  • 腦科學日報|即使進行了早期治療,HIV病毒仍然會攻擊年輕的大腦
    斯坦福科學家意外發現解碼人類言語的新突破口來源:學術經緯腦機接口(BCI)就是一項聽起來頗為科幻的技術,它藉助對神經電活動信號的解讀,實現外部設備與大腦的信息交流。2,Clin Infect Dis:即使進行了早期治療,HIV病毒仍然會攻擊年輕的大腦來源:生物谷儘管較早的抗逆轉錄病毒藥物(ART)治療可以降低感染HIV和暴露於HIV的兒童的死亡率,但是有研究表明這種病毒仍可能影響大腦。HIV可能會破壞神經發育,影響兒童的學習和推理能力。
  • 腦科學日報:全腦神經元鑑定的多色圖譜;你聽說過醫療小丑嗎?
    研究發現,缺乏ABCA1的小鼠腦神經末梢中的囊泡並沒有積累膽固醇。突觸神經囊泡對於信息在不同神經中傳遞至關重要,因此這種功能失常可能會導致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學。團隊研究了含有被認為與一些精神疾病相關的ABCA13突變版本的人類細胞。他們發現,這些突變損害了ABCA13的功能和在細胞囊泡內定位的能力。
  • 腦科學日報:創傷後應激障礙的潛在症狀維度網絡;肌肽的合成秘密
    3,《科學》子刊:揭示肌肽的合成秘密,助力相關補充劑的合理化使用來源:生物谷在最近發表於《Science Advanc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來自挪威Bergen大學的研究者們建立了首個Gadl1基因敲除小鼠模型,證明了GADL1在骨骼肌以及嗅球組織中肌肽的生物合成和抗氧化應激反應中的作用。為了了解GADL1的底物特異性,作者比較了小鼠GADL1和相關酶的三維(3D)結構。
  • Nature:65歲以下人群的COVID-19死亡人數更可能衡量一個國家的新冠...
    2020年11月5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和法國巴斯德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鑑於不同國家的老年人口中報告的COVID-19死亡率存在很大差異,簡單地比較不同國家的死亡總數可能會對SARS-CoV-2(一種導致COVID-19疾病的冠狀病毒)的基本傳播水平產生誤導。
  • 腦科學日報:循環代謝物通量的定量檢測方法;一種新型味覺細胞
    研究成果於2020年8月12日在線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上。 研究人員介紹了一種基於高通量液滴的線粒體單細胞測定法,用於轉座酶可及染色質測序(scATAC-seq),該方法結合了數千個單細胞中的高可信度線粒體DNA(mtDNA)突變以及其伴隨的高質量的染色質可及性測序。
  • 來看看這些心肌標誌物!
    [1]雖然相關診療水平已取得長足進步,我國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逐年升高,防控形勢依然嚴峻。 日前,由中國心血管健康聯盟與羅氏診斷共同舉辦的「心血管疾病防治雲論壇」上,來自全國多位心內科及檢驗科領域專家學者圍繞心肌標誌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臨床價值展開了深入探討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