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組學方法揭示維持小鼠健康和壽命的決定因素
來源:小柯生命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Rafael de Cabo研究小組,通過多組學方法揭示了維持小鼠健康和壽命延長的決定因素。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2020年5月14日的《細胞—代謝》上。
對自由採食、餵食或熱量限制(CR)動物的生理和多組學綜合分析數據被用於深入探究與改善健康和生存相關的途徑。研究人員發現甘氨酸-絲氨酸-蘇氨酸代謝通路可能參與了長壽的調控並揭示了相關的分子機制。通過對不同餵養策略動物的直接比較,研究人員揭示了改善健康的共享途徑模式,其中包括短鏈脂肪酸和必需PUFA的代謝。
2,微生物組測序發《Nature》:腸道細菌又一重要作用
來源:生物通
哈佛大學於5月13日在《Nature》發文,闡明了神經退行性疾病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的腸-腦聯繫。這項發現有助於使用抗生素或糞便移植改善腸道微生物菌群,預防或改善ALS疾病症狀。
這些結論為只有部分攜帶突變基因的個體才會患上ALS提供了一種可能的解釋,並提出了一種基於微生物群的可能的治療方法。
3,焦建偉團隊從腦發育角度探討抑鬱症可能的發病機理和治療策略
來源:BioArt
與正常人相比,抑鬱症病人的皮層結構和體積及腦體積減少,提示抑鬱症可能與早期皮層的發育相關。WT1(Wilms』 tumor 1)在神經系統如視網膜、視網膜神經節及嗅球的發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5月11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焦建偉研究團隊在精神疾病雜誌Molecular Psychiatry發表題為Brain-specific Wt1 Deletion Leads to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in Mice via the Recruitment of Tet2 to Modulate Epo Expression的研究論文,發現WT1調控大腦皮層發育,該基因在腦中特異性敲除出後小鼠出現類似抑鬱症的行為特徵,同時文章闡明了WT1通過表觀調控EPO表達參與腦發育的機制,腹腔注射EPO能夠緩解抑鬱行為,為抑鬱症的診療提供了新靶點和方向。
4,耶魯大學研究-新的成像工具可幫助研究人員了解阿爾茨海默病早期損傷的程度
來源:阿爾茨海默病
耶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新的成像技術使科學家們可以看到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腦突觸的廣泛缺失,這一發現將有助於開發阿爾茨海默病的治療藥物。該研究於5月13日發表在阿爾茨海默病協會雜誌《阿爾茨海默病和痴呆症》(Alzheimer’s & Dementia)上。
研究比較了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的人和那些沒有該病證據的人大腦突觸(在相鄰腦細胞之間傳遞信號)的密度。正如預期的那樣,科學家報告說,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階段,突觸的缺失在海馬體周圍的區域特別高,海馬體周圍的區域對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
5,模型發現三個與COVID-19死亡率相關的生物標誌物 |《自然-機器智能》論文
來源:Nature自然科研
《自然-機器智能》發表的一篇論文An interpretable mortality prediction model for COVID-19 patients指出,機器學習工具挑選的三個生物標誌物可以根據中國武漢485名COVID-19感染者的血液標本預測患者的死亡率,這三個生物標誌物分別是乳酸脫氫酶、淋巴細胞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這些工具可以至少提前十天預測患者個體的死亡率,準確率超過90%。
6,Nature | 預防治療血管疾病的他汀類藥物的另一功效:可減少肥胖人群的腸道菌群失調!
來源:生物探索
Bact2腸型患病率,肥胖與他汀類藥物攝入量之間的關聯
有研究指出,肥胖以及肥胖相關的合併症與糞便中微生物組,即腸道菌群的改變相關,包括糞便群落豐富度的降低和丁酸生產細菌比例豐度的降低。在此基礎上,比利時魯汶大學的研究人員結合宏基因組學,代謝組學和臨床方法開展了一項關於腸道微生物的大規模觀察性隊列研究。
結果發現,Bact2腸型是與系統性炎症相關的潛在菌群失調腸型,在肥胖人群中更普遍,而服用他汀類藥物(降低膽固醇,治療和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經典藥物)可以降低腸道菌群失調的發生率。相關研究成果於當地時間5月6日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7,一頓高脂飲食就會讓人變「傻」?科學家們做了個隨機試驗
來源:醫學新視點
垃圾食品常常讓人快樂,要戒掉並不容易。此前已有研究提示,長期攝入飽和脂肪可能會損害認知能力。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支持,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Ohio State University)行為醫學研究所的團隊開展了一項隨機交叉試驗。
研究在51名女性中開展,包括32名乳腺癌倖存者和19 名非癌對照者。試驗中,她們分為兩組,都吃一頓食物相同的高脂餐,每頓食物的熱量都為930大卡,相當於一頓典型的快餐食品。分析測試結果,研究人員觀察到,相較於吃健康脂肪飲食,在吃下含高飽和脂肪的食物後,受試者的注意力測試表現明顯更差。研究人員還檢查了腸道屏障受損的影響——當發生這種情況時,毒素會從腸道進入血液,這也會影響注意力。結果顯示,無論吃了哪一頓飯,腸道屏障受損的受試者注意力下降的現象都更明顯,對刺激做出反應的時間更不穩定,而且在10分鐘測試過程中無法保持注意力。分析結果還提示了對認知的其他潛在影響,比如受試者的飽和脂肪攝入量與抑鬱症狀有關。
研究結果都提示,含脂飲食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研究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雜誌》上。
8,ACAAI:警惕!睡眠時間少或過多都會導致哮喘頻發!
來源:芽孢體
近日,一項發表在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會(ACAAI)科學雜誌《Annals of Allergy, Asthma and Immunology》的研究揭示了睡眠與哮喘發作之間的聯繫:睡眠過少(或過多)可對成年哮喘患者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證實,與睡眠正常的人相比,睡眠時間短的人在過去一年中發生哮喘、乾咳和住院的可能性更大;健康問題引起的生活質量下降的天數更多;健康保健服務的使用頻率也更高。研究人員認為,睡眠障礙對於哮喘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個危險信號,表明他們的哮喘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前文閱讀
1,腦科學日報|首個無需植入便可控制大腦活動的微創光遺傳學技術
2,腦科學日報|「大腦的方向盤」-Chx10系網狀脊髓神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