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內涵提升的關鍵核心力量,濟南高新區奧龍小學始終以鍛造教師隊伍素養為主線,不斷提升教學業務素養與教育服務水平。「青藍共同體」是學校自2020年上半年起,教師隊伍專業發展「N+X」系列大練兵項目中的重要運行模式之一,重在通過挖掘骨幹教師(師傅)優勢特色,發揮其「傳、幫、結、帶」作用,促進該共同體內青年教師迅速成長的重要舉措,同時成員之間又相互協作、相助相長。各共同體的構建由所有成員自願結合、自主組隊、共建共享,對於組內每一位成員的快速成長起到非常好的促進引領作用。
這個共同體團隊由周璐璐主任擔任師父,成員有張亞琪、白麗、桑成寶以及李念君四位老師,以「潤澤童年,育美人生,精益求精,智趣未來」為口號,意在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體現深度教學的思想,讓學生們在學習的本堂課的時候,能夠接觸到不同學科的知識,達到促使學生綜合發展的目的。、
首先,是師傅周璐璐老師帶來的展示課——《唱給媽媽的搖籃曲》。在親切的音樂課特有的師生問好後,周老師通過感恩節闖關的情景設置進入課堂,用有趣的「節奏密碼」順利通過「節奏小屋」後,正式進入了歌曲學唱的環節,通過對歌曲情緒、速度的理解和把握,伴隨美妙的音樂,同學們飽含深情,唱出了夜晚的寧靜以及對媽媽的愛。
同學們還分小組組成「模擬小家庭」一起來進行角色扮演,瞧,他們有扮演孩子的,有扮演媽媽的,有唱的,有朗誦的,別提多熱鬧了!最後的「感恩城堡」環節把本節課推向了高潮,周老師通過大屏幕播放學生和媽媽的幸福合影,用感人的音樂和語言引導學生要感恩母愛,感恩媽媽給了我們生命,是媽媽把我們撫養我們長大,教我們做人做事。
周老師還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感恩卡片,把自己想對媽媽說的話寫下來,回家讀給媽媽聽!最後,溫暖的感恩主題音樂課在師生共同表演的手勢舞《聽我說謝謝你》中落下帷幕......
《龍咚鏘》是一首用漢族音調創作的兒歌,歌曲中歌聲與鑼鼓聲交替進行,強調了熱烈的氣氛,抒發了小朋友敲鑼打鼓慶新年的歡樂心情。結合了一年級兒童的身心特點,設計了「賞新年—欣賞歌曲,奏新年—創造節奏,唱新年—動情歌唱,演新年—聲動結合,」的教學過程,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貫穿於歌曲《龍咚鏘》的音樂,讓學生玩中學,樂中唱。
本課力求在師生的交流合作中,讓學生體驗歌曲所表達的快樂情感,了解中國年文化的悠久歷史,熱愛祖國的民族器樂,並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和表現能力等。
通過師父周璐璐的指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採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使得本節課做到了循序漸進、由難到易。白板的使用也為高效課堂節約了很多情感滲透和技能訓練時間,把問題設計和畫面相結合。將枯燥的節奏學習自然融入到了教學過程中,讓孩子在玩中樂、樂中學,體驗中不知不覺的就學到了知識。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展的有意義的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有獨立性、批判性、創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紮實的優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深度學習倡導單元式學習。在本次學校開展的深度學習的課題研究中,作為一名小學美術老師我也積極思考、虛心學習、認真教研,整合人教版小學美術六年級上冊以下三課內容:《線與造型》——幫助理解皮影造型的特點;《讓剪影動起來》——掌握皮影的活動原理;《山山水水》——製作皮影戲背景。從而確定了《皮影遊戲》這一主題作為此次深度學習研究的課題。
一、《皮影遊戲》的課程設計框架
二、課程設計的創新性
為了能夠讓學生全身心的積極參與與體驗成功,達到深度學習的學習效果,此次課程進行了創新性的設計。
1.皮影戲表演生動有趣。學生通過嘗試表演皮影戲《豬八戒背媳婦》,初步了解皮影戲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設計《皮影遊戲》的宣傳冊,通過任務驅動,鼓勵學生小組合作研究完成宣傳冊內容,爭做「皮影傳承小使者」。
3.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藉助皮影實物和教師範作進行研究,通過看一看、摸一摸、拆一拆、玩一玩的方法合作探究皮影的藝術特點、活動原理和製作方法。
4. 通設置闖關遊戲、小組PK遊戲,研發使用計分小軟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此次《皮影遊戲》的深度學習獲得了良好的學習效果。學生不僅學習、了解了「皮影」這一傳統文化藝術,獲得了「皮影傳承宣傳小使者」的稱號。還歸納總結出,學生通過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到了成功和樂趣。感受傳統藝術的魅力、增強文化傳承意識和文化自信、培養熱愛祖國的情感。
《生活中線條教學設計》是美術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課內容,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教學目標是認識線條,感受線條的情感;認識不同美術作品中不同線條;並在掌握線條基本的特性之後,用線條去創作美術作品。
一、本節課我的教學設計:
1. 通過圖片展示學生進行圖像識讀,從圖像中獲取視覺信息,在獲取信息的基礎之上進行美術線條的特性的總結,知識總結之後,老師帶著線條的曲直、粗細和長短的知識,再次回歸到美術作品中來,從美術作品中感受畫家用線條之時的情感,線條的運用技巧。
2. 進行遊戲參與,「我說你畫」和「我畫你演」組織學生進行線條的情感的表演,在這個過程中反覆強調知識和內容,與表現的技巧,讓學生準確掌握使用線條的技巧,讓線條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發現生活中的線條,表現自己身邊的線條,激發學生的表現欲望。
3. 教師範作展示,教師通過希沃白板進行運用線條的繪畫展示,我選擇的是繪製荷花,通過粗細、長短、曲直的線條變化,展示出荷花的美。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把握線條運用與實際生活線條的關係,學會使用一些小的技巧,為自己的創作做好準備。
4. 最後通過雨線條和詩的結合,把語文的詩歌與美術整合起來,更深層的理解線條和詩歌情感的表達。
5. 接下來是學生的作品評價階段,主要是自評、互評、師評,通過評價欣賞其他作品的優點,理解其他同學的美術作品,從而達到學習知識,掌握技巧,鍛鍊動手能力的目的。
二、教學反思:
美術是長期培養學生審美習慣,尤其是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出為美術教學提供了明確的路徑。所以在設計目標之時,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審美判斷,成為本節課程設計的基礎;從最後的目標達成分析,本節課程基本上達到了課程設計的目標基本完成,學生掌握了線條的長短、粗細、曲直的基本特性,並用教師教授技巧進行作品創作,表達生活中的線條的美好。
從過程來分析,本節課程的不足之處是時間把控需要再精確一些,尤其是學生創作時間方面,給學生更多的時間進行創作表達,在關注學生個體方面,要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做好整體與部分的協調關係。
本次公開課,我選擇的課題是五年級科學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蒸發。由於時間的關係,我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我已經把後面的內容沸騰、凝結、水的三態變化、小水滴的旅行都講完了,所以,在講這節課的時候,我採用知識回顧的方法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水的三態變化,並出示框架圖來方便學生們記憶。除此,我還了解到,五年級二班裡的某些同學喜歡畫畫,講故事,特別是一些女生。於是,我在上一節課的時候就給學生們布置了一項有趣的家庭趣味作業,就是充分揮發自己的能力,創作一本主題為「小水滴旅行記」的精美的繪本故事。繪本故事的要求必須包括水的三態變化過程,但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可以給他們設定不同的形象角色,例如雨,雪,雲等。最終,學生的作品通過投票選出了最終能夠在講臺上表演的作品。接著,我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發現網上也有《小水的旅行》這個繪本故事的視頻,所以,為了激發學生們學習本節課的興趣,我又設計了觀看視頻的環節,看完視頻讓學生回答問題,這個環節能夠檢驗學生們觀看的仔細不仔細,通過學生們的回答可知,在視頻中小水滴發生了三種形態變化,汽化、凝結、凝華,而在這三種形態變化中,只有汽化需要吸收熱量,還有就是在講沸騰一節時講過汽化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沸騰,另一種就是今天要學的蒸發。導出了本節課的主題《20 蒸發》。
對於這個課題,五年級的學生都知道,所以,在導入課題後,我直接帶領學生們從生活中的蒸發現象入手,讓學生們學會用科學的視角自己觀察生活,說出自己觀察到的蒸發現象。進而從現象中總結歸納蒸發的特點。科學,讓學生們感興趣的就是做實驗,所以,在總結歸納完蒸發的特點後,我親自演示了蒸發這個實驗。由於出現現象時間持續較長,所以我採取對溫度計的觀察每個3分鐘觀察一次,讀一次溫度。在等待的過程中,繼續下面的環節。通過這個實驗,總結出蒸發的第四個特點——蒸發吸熱致冷,解釋為:蒸發過程吸收周圍物體的熱量,使周圍物體溫度降低。最後,根據蒸發的四條特點,得出了蒸發比較科學的定義。最後我出示了一張圖片,描述的是剛從泳池中出來,即使站在太陽照射的地方,也會感到冷,這是為什麼?讓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釋。這個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檢驗學生對剛學過的知識的掌握情況。
講完蒸發,接下來我出示了三幅有關使衣服變幹的圖片,每幅圖片都包括兩幅小圖片,目的是讓學生們在比較過程中,結合生活經驗推斷出影響蒸發快慢的因素來。進而進行下面對這三種因素的實驗研究。這部分我才用先由自己演示一個完整的實驗,我研究的是溫度對蒸發的影響。學生們觀看後,由學生們分組研究第二個和第三個因素。完成實驗後,填寫實驗報告單。
這節課的最後,我給學生們設計了一個製作「晴雨計」的任務。製作步驟課本上的資料卡都有記載。所以學生們很容易完成。
本節課,讓我覺得遺憾的是,繪本故事本想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但結果卻沒演成。還有就是在學生們自主實驗的時候,由於多個吹風機同時使用,結果導致插排燒了,後面幾個小組就不能進行實驗了。這點是我沒有想到的。總之,在課堂教學方面我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在以後的工作中,我需要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我一定要向老師學習,向其他前輩學習,希望能夠看到一個不一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