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店故事|從擺攤到開店,原創布包夫妻的創業記

2020-12-22 澎湃新聞

上海愚園路和安西路路口,有一家售賣手工印花布包、飾品,家居用品的小店,白色的外牆上兩扇大的落地窗,店名是紅色花體英文字「Hugo & Jiro」。

Hugo & Jiro 店鋪外景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這是家夫妻老婆店,店名就是兩人的名字組合,在沒有開鋪子以前,夫妻倆是靠跑市集、趕場子賣貨。簡言之,他們是靠擺攤起家的人。

擺攤4年,苦辣酸甜

7年前,夫妻倆總為買不到稱心如意的布包而犯愁,於是,兩人萌發了自己做包的念頭。有著設計專業背景的Jiro和學策劃出身的Hugo決心發揮彼此所長,一個主攻產品,一個負責外聯,成立了品牌工作室。

在沒有知名度、沒有客人的「零起步」的局面下,跑市集擺攤是唯一能直接面對市場的機會。

「我們跑了4年,好像經歷過上海市集的喧囂盛景」,Jiro回憶往事。

2016年Feige Vintage Fair市集攤位現場Jiro圖

2017年簡單生活節市集現場Jiro圖

2013年開始,滬上許多活動公司、商場、場地機構通過各式網站、微博,豆瓣等線上發布信息,招募、策劃和組織了各具特色的市集。Hugo夫婦陸續參與過以吸引學生年輕族的大學路市集、主打文藝範兒和復古文化的鸚鵡螺市集、由外國人舉辦的KTGA盛會,DFA跳蚤市集等等。

2015年 爵士音樂節上的鸚鵡螺市集 Jiro圖

KTGA盛會海報和現場Jiro圖

在選擇合作方上,負責場地對接的Hugo和記者分享了「老攤販」的經驗。

「首先得仔細看一下市集招募貼,除了時間、地點、鋪位面積和攤位費等基本信息,主辦方歷來的活動案例、運營經驗和社會口碑,還有具體鋪位審核要求也相當重要。如果對方只是很粗淺地列出一些申請標準,或者根本沒有條件,那我們覺得要長個心眼;還有就是主辦方在主題設計、場景布置、停車要求、貨品積存保管、安全消防等細節上是否做到位,也是我們很看重的一點,畢竟是『雙向選擇』的合作,攤主要學會積極互動,也不能忘了自我保護。」

一個優秀的市集主辦方堪比一個好老師,攤主們能從合作的過程中受益。Jiro始終記得當時看著KTGA盛會上,工作人員根據農場主題精心布置的場景,有草坪、沙灘椅,她說:「其實他們不是專業做市集的人,平日都有自己本職的工作,但籌辦市集做得有模有樣,我看到了他們的講究,對細節的用心,儘管一些合作夥伴離開了上海,但那些畫面我都沒有忘記。」

Shanghai Creatives市集活動現場客人 Jiro圖

Hugo則對「簡單生活節」籌劃團隊稱讚有加,「他們讓我們看到了市集更多的『可能性』」。

簡單生活節上擺攤 Jiro圖 微博@CharlieLemon 攝

擺攤之路,夫妻倆也積累了不少慘痛教訓。比如有一次,某主辦方在開市當天告訴他們,之前每家選位置的規矩取消了,實際現場依照先到先得為準;還有一次戶外市集,面對突如其來的暴雨,主辦方沒有任何應急預案,搞得現場所有人都狼狽不堪……「踩一次雷,長一次記性」,Jiro自嘲地笑起來。

每場市集都有不同的環境和綜合因素,銷量有好有壞,不可強求。可是,擺攤也是「苦中有甜」。他們遇到了很多文創店買手,得到了在多家知名書店分銷、寄賣的合作機會。

2018年簡單生活節市集開幕籌備Jiro圖

還有,擺攤讓他們面對面收穫了用戶體驗,Jiro正是在那過程中,看到了不同年齡、不同性格對人在用包、買包、對手感、花色、款型、風格等方方面面的喜好,這些觀察經驗都被體現在產品上。而一次次站臺,則讓Hugo摸索了一套自己的待人接物的態度和能力,如何解釋產品原創設計的價值,還有如何周到的服務。

Jiro 日常設計工作日誌 Jiro 圖

憑藉勤奮和勇敢,還有不斷的努力,他們逐漸累積了一批忠實客戶,同時伴隨著新品數量的增多,2017年8月,Hugo & Jiro邁出了新的一步。

愚園路上的18平方

他們開店了,店鋪面積18個平方,裡面擺放的各式布藝產品讓人看花了眼。如同店外牆上面口號寫的「Color for all」,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自己喜歡的色彩。

「店裡品類有多少呢?」記者問Jiro。她環顧四周,認真地想了一會兒,回答說,「目前應該是80種左右」。

店內內景 Jiro 圖

店內人氣爆款 零錢包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客人在柴犬產品架前 澎湃新聞記者朱喆 圖

這個數字並不誇張,畢竟光一個零錢包,就佔了鋪子右側的一面牆;正對主門的大牆面掛著斜挎包,就有橫的、豎的、鏈條的、翻折的、信封式的等等近20款;因為夫妻倆自己有條柴犬,他們還專門為愛狗人士做了一個柴犬系列貨架。

每個款式都配套定做了配件 Jiro 圖

店裡產品款式是原創設計,因此每個配件也是配套定做;每種款式還搭配不同面料,就算同個花色,也是不同剪裁,所以每款都是獨一無二。來逛店的人通常都會翻翻看看,拿著布包隨意試背,背景音樂是一些悠揚輕鬆的曲調,讓人放鬆自在。

6月28日 客似雲來 Jiro 圖

Jiro每周在店裡值班一天,她更多時間花在新品開發上。記者採訪當天偶遇了小店忠粉陳小姐,她發現最近產品上新速度越來越快,每兩周就能看到新品,於是她基本每次來都會捎上幾件。

「3年前我是被他們透明落地窗吸引的,看到裡面有很多花色包包,進來逛了之後就喜歡了,因為她(Jiro)不會打擾你逛店,但你有問題她一定熱心回答。尊重客人,又不失溫度,這樣的小店就很迷人」,陳小姐說。

5、6周年慶紀念品 陳小姐 圖

開店3年以來,新老客人都越來越多。夫妻倆和一些客人都成了好朋友,時不時就會有人送來小禮物,Hugo和Jiro把這些禮物都放在店裡,感謝大家的支持,而每年8月22日品牌周年慶,他們還會特別設計紀念禮品回贈給粉絲。

店內牆壁上擺滿了客人送給夫妻倆的手工禮物 Jiro 圖

Jiro在一周年店慶的微博貼裡寫了他們和愚園路的緣分,2013年5月,夫妻倆在長寧圖書館聊創業,卻不曾想到未來自己的店鋪和圖書館近在咫尺。

「立足專業,放眼街道」,也成了他們店鋪生存之道,Hugo說:「2018年愚園路整修後,變得更熱鬧更有活力了,街上小店的經營生態也越來越好,能成為街區的一分子共同進步,內心充滿了感激」。

2020年,腳踏實地往前行

新冠疫情的爆發,波及方方面面。「Hugo & Jiro」失去了春節黃金檔期,所有為「鼠年」特製的年貨滯銷,店鋪按照街區規定暫停營業,直到4月1日全體員工正式復工。

店鋪外景Jiro 圖

在那段時間裡,網上銷售成了重點,而這也是小夫妻倆一直想進一步細化的項目。Hugo坦言,淘寶店和微信小程序對產品照片的需求和展示創意要求較高,而他們產品數量更新速度較快,個別花色還是限量,所以線上銷售和運營還有很多需要優化。「這事兒挺挑戰的,但慢慢做!」

崇明老布系列零錢包 Jiro 圖

除了款式和花樣的創新,夫妻倆還想花更多時間挖掘中國民藝文化。店鋪裡有一系列用崇明老布、金山農民畫元素的產品,Hugo真誠地說:「浙江、雲南、貴州、四川、江西有很多民間手藝人,他們傳承了中國鄉土的手藝本領,還有可貴的質樸的生活態度,他們在布藝編織,印染工藝、色彩搭配上的經驗和創意,加上我們的原創設計,呈現出不一樣的『經典』」。

有法國留學經歷的Hugo「贏」得了為包款和品類起名字的機會,「『piéton』是步行者的意思,那款包就是讓人能很輕鬆地走路,『tissage』 是紡織,那系列強調老布的紡織工藝……」

埋頭理貨的Jiro 澎湃新聞記者 朱喆 圖

站在店鋪門口,Hugo隔著窗口看著正在整理貨架的Jiro。「創業以來,你們吵過架嗎?」聽到這個問題,他笑了,回答說:「當然,我們倆還常常拿對方的專業業務說事,比如我覺得產品設計上哪些最好改一下,她說宣傳上哪裡再加把勁……但我們都明白,這都是為了把事做好,目標和方向是一致的。」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上海小店故事|一間房間,一個插畫的世界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上海小店故事|o.p.s.café:咖啡「原創者」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自己開店是年輕人理想工作的首選,那些街頭小店的背後老闆都是誰
    在創辦初衷上,小店養家餬口的屬性減弱,基於夢想、興趣愛好的創辦目的增強。小店也不再小店不再是家庭收入的唯一來源,兼職開店成為一種新風向,催生了眾多新興創業領域。小店店主開店前職業分布。圖片來源:《服務業小店店主生活和工作報告》近年來,漸趨激烈的職場競爭、企業裁員、追求夢想生活等諸多因素促使部分白領群體放棄辦公室的工作,選擇開一家小店。
  • 復工復產小故事 | 魚丸女超人創業記「第二季」
    復工復產小故事 | 魚丸女超人創業記「第二季」 2020-04-12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疫情過後,上海小店還好嗎?
    小店的命運,其實在2019年就出現過一次「拐點」。食材成本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高、毛利率低……這些現實困境,讓磊仔告訴朋友,他想撤店。2020年的疫情,則要求磊仔必須做出抉擇——要不撤店,要不借貸開店。人們常說上海男人膽子小、格局小,但其實他們只是做不到不管不顧。此時,冒險經營對磊仔而言實在是不值得。
  • 上海小店故事|傳統技法融合中國食材,這家和果子店很特別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新中國擺攤編年史
    他花一塊錢買了門票,又花兩塊錢租了個攤位,從懷裡的布包掏出了全部「家當」:一件夾克、兩個飯盒、一套取自賓館的牙具、一臺小收音機和一罐母親從北京捎來的蜂王漿。市長擺攤消息「不脛而走」。電視臺的記者來了,工商局來了,群眾也來了,眾人還不忘幫著市長吆喝:趙市長擺地攤了,大家快來買呀。跟著,警察也來了,說要保護他的安全。人越圍越多,趙市長見好就收,捲起自己的貨,回去了。
  • 新中國擺攤編年史-虎嗅網
    他花一塊錢買了門票,又花兩塊錢租了個攤位,從懷裡的布包掏出了全部「家當」:一件夾克、兩個飯盒、一套取自賓館的牙具、一臺小收音機和一罐母親從北京捎來的蜂王漿。市長擺攤消息「不脛而走」。電視臺的記者來了,工商局來了,群眾也來了,眾人還不忘幫著市長吆喝:趙市長擺地攤了,大家快來買呀。跟著,警察也來了,說要保護他的安全。
  • 疫情之下小店老闆堅持開店,點亮城市的人間煙火
    疫情之下小店老闆堅持開店,點亮城市的人間煙火 2020-02-16 08: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離開日本獨自帶女兒在上海生活,一家小店,她守了14年
    11月正式開始在上海的生活,住在全是中國人的小區,只會說「謝謝」和「再見」。她自己摸索著坐地鐵、去超市買菜,和周圍的中國人打交道,漸漸地融入這裡的生活。開店算是一個意外。2007年初,朋友和她吃飯的時候提起自己經營禮物和特產的小店想要關閉,但是房子還沒到期,問她要不要開店試試。
  • 如何在微博上開店 微博小店開通教程
    微博官方發布了微博小店,可理解為原微博櫥窗的升級版,商家/主播開通微博小店,綁定有贊店鋪,就能利用博文、直播推廣賣貨。
  • 蘇州夫妻開店賣麻薯 火爆濰坊
    一間約十平方米的小店裡,穿著黑色棉襖、操著南方口音的女店主在前臺張羅,男店主在後廚忙活。他們是來自江蘇省蘇州市的王豐和張華夫妻。三年前,一位在江蘇求學的濰坊學子給二人帶去了來濰創業開店的靈感。如今,他們的糕點獲得眾多顧客好評,成為網紅點心鋪。12月1日,記者聽他們講述了用心經營這家小小點心鋪的創業故事。
  • 擺攤經濟己來到你手中 0元無技術成本微信開店
    無本買賣0元就能開店2020年的當下,電商領域仍有著諸多風口,0元就能開店的尤其是他們解決了諸多電商無本錢開店的痛點。電商行業在誕生之初,吸引大眾和企業來創業的一大原因是就是低成本。不過在最近幾年,整個電商行業競爭的加劇,開店的成本也在不斷提升。
  • 上海小店故事|黑膠圖書館:美妙音樂,借來聽聽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
  • 競爭越激烈的地方越有市場 上海網紅小店的背後
    為什麼要在「咖啡一條街」上開店翻閱點評類App,能發現「熊爪」咖啡所在的永康路雖然只有幾百米,卻密集排布著不少富有特色和創意的人氣小店,其中咖啡店就超過10家,此外,還有麵包店、酸奶店、日料店、服飾店等。
  • 夫妻倆商場擺攤,小吃車成小吃店,一次性十幾種小吃排著隊買
    但是公司附近有一對夫妻倆經營著一輛一路飄香的小吃車,車上足足賣十幾種小吃。有不知道外賣吃什麼的,出來到他家小吃車面前轉一轉,爆肚,米粉,炒飯,炒麵,煎餅果子,滷味,炸串……眼花繚亂,食慾大開。後來兩人搬到了附近的商場裡,租了一個攤位,裝修風格和原來的小吃車很像,紅色貨櫃樣式,老顧客看著親切,新顧客看著接地氣。
  • 上海小店故事|他的飯店是明星取景地,他的夢想屋還能尋開心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
  • 經濟學人全球早報:五菱汽車股價暴漲,上海支持特色小店外擺攤,北京...
    近期,為促進經濟活動恢復,多地推出了允許擺攤的政策。號稱「人民需要什麼就生產什麼」的五菱汽車,也適時推出了一款號稱「擺攤神車」的廂式貨車。和別的貨車只能從後方開門不同,這款車車廂左右側和後側都可以向上翻啟,完全是為擺攤設計的。
  • 上海網紅小店的背後:營銷不是重點 有好產品才能長紅
    「我們就是開家小店而已,感覺沒有必要做廣告,曾有平臺找我們合作推廣,我們拒絕了。」張滿超說。張滿超是河南人,十幾年前來上海後和朋友合夥開過四五家餐飲店,其中生意最好、保留到現在的就是這家日料店。針對附近街區白領多、年輕人多、外國人多的特點,他創作出不少含有顧客名字的壽司,如「傑克遜卷」「海倫娜卷」。
  • 上海小店故事|這朵雲一樣的舒芙蕾,只能等你五分鐘
    【編者按】小店是城市的生機,也是最美妙的風景。有別於大型商場和連鎖商鋪,個性小店折射出時代鏡像,為城市日常營造別樣生態,更是我們愛上海的理由。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推出系列探訪「上海小店故事」,走近上海最具個性的一批小店和它們背後的主人。這是一個好吃、好喝、好逛、好玩的城市,小店是它基因裡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