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瀛海威到阿里、騰訊,中國網際網路26年沉浮史

2020-12-22 騰訊網

阿爾法公社

重度幫助創業者的天使投資基金

━━━━━━

阿爾法公社說:1994~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風雲激蕩,湧動起新的時代浪潮。潮起潮落之時,既能看到浪尖上的弄潮兒,也能看到潮水褪去後的裸泳者。二十多年的浮沉史,戰鬥到最後的才是勝利者。

改革開放四十餘年,中國從一個溫飽問題尚未解決的國家,躍升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GDP佔世界的比重超過16%,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更是達到了30%左右。在這個孕藏著勃勃生機的時代,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網際網路則成為時代洪流中異常耀眼的一股浪潮。

回溯1994~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風起雲湧、百舸爭流、千帆競發,湧現出門戶、搜索、遊戲、社交、電商、團購、共享等新興的商業模式,培育出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網易、京東、美團等市值超過千億、百億美金級別的網際網路企業,以及馬雲、馬化騰、李彥宏、丁磊、劉強東等站在時代浪尖的企業家。

網際網路促進了科技創新所需的物質與信息資源快速流動,加速了各種創新資源的匯聚、融合與共享,也由此開闢了一個新的商業戰場。殘酷的生存摸索、激烈的競爭廝殺……有人抓住機遇,實現了逆襲,也有人在經歷輝煌後,從高處跌落。讓我們回到起點,追溯中國網際網路的歷史足跡,重新回顧那些在時代浪潮中逆襲或掉隊的弄潮兒。

一、網際網路浪潮開端:門戶網站的崛起

1994年4月20日,被稱為中國網際網路的誕生日。這天,一條64K國際專線將中關村與網際網路連在一起,實現了中國與國際網際網路的第一次TCP/IP全功能連接。由此,中國成為第77個全功能接入網際網路的國家。

網際網路的浪花,首次融進了這個對數位化充滿好奇的國家。

不過,當時中國普通老百姓並沒有機會接觸網際網路。直到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中國網際網路從非開放性的學術網絡階段,進入到開放的社會化網絡時代。當時郵電部在北京西單電貿大樓設立了業務受理點,普通人只要繳納一定費用,填寫一張用戶資料表格,就可以成為網際網路用戶。

當網際網路從學術走向社會化時,商業化也就拉開序幕。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成立於1995年,名字叫瀛海威。當時,瀛海威把自己定位為中國第一個大眾化百姓網,並創立了在線服務網絡「瀛海威時空」。

同樣在1995年,杭州電子工業學院30歲的英語教師馬雲,受政府聘請成為隨身翻譯去美國談一個項目。在西雅圖的一家網際網路接入服務公司裡,馬雲首次接觸到網際網路。當他在電腦上輸入「beer」(啤酒)後,發現沒有顯示來自中國的信息時,他頓時意識到了一個機會。回國後,馬雲便創辦了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商業信息發布網站——中國黃頁。也是在這一年,懷揣著對中國網際網路的憧憬,海歸博士張朝陽回到了國內。第二年,張朝陽便創立愛特信,這是中國第一家以風投形式建立的網際網路公司。

有人在熱火朝天地創業,還有一批人也在做著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定。1995年,24歲的丁磊辭去寧波電信局的工作,飛去了更南方的廣州,並先後在幾家公司任技術崗位;馬化騰依靠四條電話線和八臺計算機,成立惠多網深圳分站,自己則成為分站的站長;李彥宏進入《華爾街日報》,成為金融信息系統的設計人員;周鴻禕就職於方正集團,幹起了程式設計師;賈躍亭在山西垣曲縣稅務局當上了網絡技術管理員;雷軍在金山公司開發了一套文字處理系統——盤古;而中國人民大學學生劉強東,靠著攢下來的錢盤下了一個小飯館,首次踏入商業領域……此時他們可能不會想到,日後網際網路會完全改變他們的人生。

1997年,丁磊受到瀛海威的啟發,將平日裡積攢下來的50萬元全部拿出來,創立網易公司。在美國的免費電子郵箱Hotmail身上丁磊看到了機會,便開始做電子郵箱。丁磊自己本身就是技術流,但郵箱的複雜程度還是超過了他的預期。於是,他一有空就向一位網友請教。那位網友名叫張小龍,後來他做出了微信。1997年,丁磊終於開發出了網易的免費郵箱產品。這是國內第一個全中文免費電子郵箱系統,幫助網易迅速獲得大量用戶,也給網易帶來了500萬元的利潤。當時網際網路圈內有這樣一個說法,「網易是最會賺錢的軟體公司」。此後多年的事實證明,網易的確擁有發現「錢在哪裡」的能力。網易郵箱的誕生,帶動了一波免費郵箱的開發熱。許多網際網路公司紛紛開發免費電子郵箱業務,電子郵件用戶規模迅速擴大。在門戶網站誕生以前,免費電子郵箱挖掘出大量潛在的網際網路用戶。

1998年,海外最大華人網站「華淵資訊網」的執行長姜豐年,將美國雅虎的門戶概念帶到中國。聽說門戶網站模式盈利效果非常好,1998年9月,丁磊把網易改版成門戶網站模式。網站上包括新聞、虛擬社區、電子雜誌等板塊,內容十分豐富。

另一邊的張朝陽,在結束一趟赴美考察後,也準備模仿雅虎進軍門戶網站。1998年2月,張朝陽將愛特信改為搜狐,並提出了「美國人用Yahoo!(雅虎),中國人用搜狐」的口號。當時搜狐以超連結的形式,把網際網路上的內容展示在自己的網站上,幫助用戶搜索和導航。在網易改版的1998年9月,張朝陽也對搜狐進行了改版,並明確宣布要做中國第一門戶網站。整個1998年,搜狐廣告的收入達到60萬美元。這對剛起步的搜狐來說,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鼓舞。

在網易和搜狐陸續進軍門戶後,1998年12月,四通利方在線和華淵資訊網合併而來的新浪網橫空出世,門戶網站隊伍再添一軍。新浪誕生的背後,是一段王志東與姜豐年惺惺相惜的故事。彼時,王志東的四通利方網站已經有較大的影響力並且實現贏利,姜豐年創辦的華淵資訊網站則是國外最大的中文網站,註冊會員19萬人,日最高訪問量突破了100萬人次。兩人都想在網際網路領域裡,成就一番大事業。經過深入交流後,雙方一拍即合——創辦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相較於搜狐和網易,新浪的資金和實力更為雄厚,當時海內外媒體稱其為「全球最大中文網站」,王志東也被外界寄予厚望。

自此,在1998年,三大門戶正式聚齊,張朝陽、丁磊、王志東也收穫了「門戶網絡三劍客」的稱號。如今回看,他們能夠成為那個時代裡耀眼的「網際網路明星」,根本之處還是在於廣闊的視野和強烈的進取心。畢竟,在網際網路的開端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觸到網際網路的快速變化,即便接觸到了也未必能把握住。這時,廣闊的視野能幫助自己迅速甩開同行,強烈的進取心可以讓自己在摸著石頭過河時,擁有源源不斷的行動力。

當時,三家門戶網站各具特色:搜狐主打搜尋引擎,網易擅長製作經營個人主頁和虛擬社區,新浪在新聞製作上具備優勢。各種特色功能的背後,其實都是聚焦在一個點上,即為用戶提供一條通往網際網路世界的道路。這並不難理解,中國網際網路處在萌芽狀態時,雖然市面出現了摸索式的產品,但對於大量首次接觸網際網路的用戶來說,最重要的是如何迅速進入網際網路世界之中。丁磊曾對運作門戶發表自己的心得稱:「如果以房地產作比擬,那麼網絡門戶是網際網路中最昂貴的地段。網絡門戶是集合了多樣化內容和服務的站點,主要目的是希望成為網民瀏覽WWW的起始頁面,成為網友通往網際網路大門的通道,同時也能滿足網友在網際網路上對信息和服務的大部分需求。」

門戶網站像一把鑰匙,幫助中國早期網民打開了進入網際網路的大門。隨後,中國網民數量逐漸呈現出爆炸式增長。截至1998年6月底,國內網際網路用戶數達到117.5萬,比1997年10月時的62萬增長近一倍。到了1998年年底,中國網民的人數又猛漲至210萬,再次增長將近一倍。

中國網際網路,開始走上快車道。

二、1999:萬類霜天競自由

1999年是個特殊的年份。

這一年,當中國網際網路形成「門戶三足鼎立」的格局後,開始呈現出「萬類霜天競自由」的蓬勃局面。一大批創業者漸漸在舞臺上顯露出自己的實力,社交、電商、生活服務、遊戲、搜索等各種新的產品形態不斷湧現,幾乎奠定了未來十幾年中國網際網路商業模式的基礎。

1999年年初,已經頗有名氣的張朝陽在深圳做了一次演講,臺下座無虛席,其中就有馬化騰。此時的馬化騰已經與五個小夥伴,創辦了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騰訊。在聽張朝陽演講的同時,他心中的社交種子正在萌發。當時,騰訊上線了一款即時通訊軟體OICQ。馬化騰給OICQ制定了一個小目標:3年內應該能積累1萬用戶。沒想到,此後OICQ用戶迅速飆漲,在1999年11月就達到了100萬,遠超預期。

儘管OICQ非常火熱,但並沒有找到合適的盈利模式,同時還在不斷燒錢。騰訊在銀行的融資一直不順,最後決定將OICQ賣掉。結果買方出的低價,讓馬化騰實在難以接受。於是,馬化騰決定自己養大OICQ。這時候,IDG和香港盈科送來了及時雨——聯手向騰訊投了220萬美元,騰訊得以暫時緩解了資金困擾,第二年,騰訊將OICQ改名為QQ。這款社交軟體,可以說是騰訊日後成為巨頭的奠基石,同時也陪伴了一代中國網民的社交生活。

當馬化騰在深圳對準網際網路社交發力時,在北京的馬雲鬱郁不得志。中國黃頁處處受阻後,馬雲帶著原班人馬加入外經貿部,負責搭建外經貿部官方站點、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網站。但14個月後,馬雲就離開了。有種說法是,外經貿部承諾給馬雲團隊的股份在體制內難以兌現。

1999年9月,馬雲離開北京回到杭州湖畔花園的家裡,開始了新一輪創業。這一次,馬雲要創立一個純粹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然而這個選擇,並不被看好。一方面,當時最熱門的,且已經看到盈利模式的是新浪、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B2B電子商務的模式被認為太過簡單,市場門檻低,並且弄不清楚盈利方向。另一方面,B2B電子商務模式最早在美國誕生,其客戶一般以大企業為主。馬雲構想中的服務中小企業的B2B模式,在當時沒有任何參考對象,市場普遍認為這種模式並不可取。

儘管外界有質疑聲,但馬雲依然相信自己的眼光。在外經貿部期間,由於與大量中小企業的商品交易有過接觸,馬雲看到了在中國做B2B電子商務的可能性。在湖畔花園的家裡,馬雲發揮著他絕佳的演講才能,對著眼睛裡透露著迷茫的員工宣布,阿里巴巴要在2002年上市!

馬雲在杭州瞄準電商時,距離杭州不遠的上海,有一家名叫攜程的旅遊服務網站上線了。這是四位年輕人對於網際網路的逐夢之旅。1999年3月,梁建章、沈南鵬、季琦聚在上海徐家匯一家餐廳。當時,梁建章是甲骨文中國區諮詢總監、沈南鵬的身份是投資銀行家,季琦則是協成科技總經理,三人都對網際網路感興趣。討論完國內外網際網路的形勢,他們最終決定做旅遊類網站。隨後,他們又拉來上海大陸飯店總經理範敏入夥。1999年10月,攜程網正式上線,「攜程四君子」也就此形成。最初,他們的分工很明確:梁建章任執行長,沈南鵬任財務長,季琦任總裁,範敏任執行副總裁。

多年之後,梁建章回憶當時做旅遊網站的初衷:一方面,他們認為國內旅遊市場有很大增長空間,1998年中國的旅遊業規模就達2391億元,旅遊成為老百姓的第二大支出,甚至比汽車還高;另一方面,他們認為當時的旅行社,很難滿足像他們一樣的商務人士,提供的服務也很不到位。綜合考量下,他們決定進軍在線旅遊服務領域。

幾乎就在攜程創立的同時,上海還誕生了另外一家網際網路公司。1999年11月,26歲的陳天橋與弟弟陳大年,在上海浦東新區科學院專家樓一套三室一廳的屋子裡,用50萬元創辦了盛大網絡。成立後不久,盛大就推出當時國內領先概念的圖形化網絡虛擬社區遊戲「網絡歸谷」。

盛大做遊戲,並不是一時興起。1998年,棋牌類網路遊戲聯眾遊戲世界正式運營,標誌著中國網路遊戲正式登場。盛大的「網絡歸谷」推出後,在短短數月內便擁有了100萬左右註冊用戶,並由此獲得中華網3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此後多年,網路遊戲憑藉巨大盈利能力,成為許多網際網路企業的一棵重要搖錢樹。

1999年12月,20世紀就快要過完,全世界都在憧憬著21世紀的到來。遠在美國的李彥宏,看到了中國網際網路及中文搜尋引擎服務的巨大潛力,隨後毅然辭掉美國的高薪工作,帶著自己擅長的搜尋引擎專利技術回到國內。2000年1月1日,百度在中關村誕生,主打中文搜尋引擎服務。

剛開始,百度一直默默無聞,但它的技術卻引起了外界的注意。一家媒體曾對新浪、搜狐、網易、雅虎中國和ChinaRen的搜尋引擎進行評測,發現在響應速度和搜索數量上,ChinaRen都超過其他幾家。而ChinaRen用的正是百度的搜索技術。

被百度技術所吸引,搜狐、新浪、網易陸續成為百度的客戶,隨後國內的其他中型門戶網站也都採用了百度的搜索技術。到2001年夏天時,國內80%的門戶網站都採用了百度的搜索技術。

在千禧年的交匯處,中國網際網路蓄足馬力,各種新模式不斷湧現,呈現出一片繁榮的景象。背後的原因可從供需兩端來看:一方面,國內網際網路用戶經歷了一輪廣泛的普及教育後,已經接受了網際網路這一新鮮事物,此後用戶開始對網際網路細分領域提出更深層次的需求,例如社交、遊戲、電商、搜索等等;另一方面在於網際網路創業者對於市場變化的敏銳捕捉和自身累積的經驗,例如馬雲選擇B2C電商,部分原因源於在對外經貿部的工作經歷,攜程四君子選擇旅遊,是看到了國內旅遊市場的痛點等等。

當然,在千禧年來臨之時,最輝煌的還是門戶網站。2000年,三大門戶接連赴美上市,站在了網際網路行業的頂峰。

三、 危機來臨,活下去

對於三大門戶網站而言,上市固然是一件幸事。但不幸的是,它們馬上遭遇到一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危機,其他網際網路企業也未能倖免。

20世紀末,網際網路浪潮席捲全球。以網際網路公司股票構成的納斯達克指數,從1991年4月的500點一路猛漲,在1998年7月達到2000點後,又在1999年12月衝上4000點。1999年全年,美國新上市的網際網路企業高達309家。而在1999年之前,美國所有上市的網際網路企業加起來也不過100家。

上帝要讓其滅亡,先讓其瘋狂。網際網路熱潮洶湧過後,泡沫也隨之而來。2000年,美國網際網路泡沫開始破裂,納斯達克指數從5084點一路狂瀉到1300點,200多家網際網路企業倒閉,市值蒸發85000億美元。新浪、搜狐、網易等中國網際網路企業股價也墜入谷底。

泡沫破滅之下,不少網際網路企業的投資人都表示要撤資。2001年,有調查機構稱,年內將有一半以上網站倒閉。一時之間人人自危,許多網際網路企業開始尋找自力更生的辦法。在此之前,許多網際網路企業為了快速獲得用戶,實現跑馬圈地,在風投的支撐下拼命燒錢提供免費服務,比如免費瀏覽信息、發郵件、玩遊戲等等。突然之間,資本的潮水褪去,他們才發現單純靠花錢吸引用戶注意的方式已經難以為繼,自己必須要開始尋找盈利模式了。

網際網路企業在泡沫破滅之下,紛紛尋找盈利的形勢,還引起了《人民日報》的注意。當時《人民日報》在《網際網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中稱,網際網路要擺脫「泡沫」形象,得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降低自身成本;二是推出有償收費服務,包括郵件、信息產品、電子商務服務等等;三是考慮將電信服務接入商的一部分收入,適度轉移給網際網路內容服務商。

一場聲勢浩大、絕地求生的收費行動,在網際網路行業蔓延開來。不少網際網路企業重新審視自己,開始推出收費服務。比如在嚴格控制成本的同時,網易推出個人主頁收費服務,搜狐推出「商業網站登錄」的收費業務,騰訊的QQ也開始收費註冊。不過,真正讓許多網際網路企業獲得盈利空間、贏得喘息機會的,還是《人民日報》所說的「第三個方面」,即電信服務商合作。

在網際網路企業人人自危的時刻,中國移動推出了移動夢網業務。它就像一個大超市,涵蓋了簡訊、彩信、手機上網(WAP)、百寶箱(手機遊戲)等各種多元化信息服務。隨後許多網際網路企業通過與電信商合作,開展簡訊業務。2001年1月,網易和搜狐先後推出手機簡訊服務。5月,新浪也推出簡訊服務。騰訊則早在2000年8月,就和廣東移動進行合作,QQ和手機簡訊之間可以隨時實現信息互通。

簡訊業務如今雖然看起來並沒有多大價值空間,但當時卻幫助一批網際網路企業贏得不俗的收入。2001年6月,馬化騰對公司員工稱,「移動夢網」業務開展順利,騰訊的財務報表第一次實現了單月盈虧平衡。2002年第二季度,簡訊為網易帶來了1500萬元的收入,這是網易在網際網路泡沫破滅後首次實現盈利。

有人用移動夢網實現盈利,也有靠自己獨有的商業模式找到了賺錢方法。2001年9月22日,百度競價排名系統上線。因為它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一個性價比較高的推廣平臺,因此備受中小企業的歡迎。到2002年底,百度的競價排名銷售達到了580萬元,基本實現預定目標。百度也找到了未來獲取收入的主要模式之一。

2001年11月,盛大網路遊戲《傳奇》上線。這是一款陳天橋從韓國Actoz公司引進,以30萬美金獲得獨家代理權的遊戲。《傳奇》是一種扮演類遊戲,玩家花時間、金錢投入其中,用戶黏性非常強,盛大也賺得盆滿缽滿。一個月後,《傳奇》同時在線的人數迅速突破40萬,盛大的投資全部收回。2002年,盛大收入和淨利潤達到3.26億元和1.39億元;2003年收入和淨利潤均較上年翻了近1倍,分別達6.33億元和2.73億元。此時盛大的員工只有100人左右,但《傳奇》每天帶來的收入已經突破100萬元,陳天橋興奮地有時會從夢中驚醒。

盛大布局遊戲所獲得的超高回報,引起了網易和騰訊的注意。2002年,網易推出的《大話西遊OnlineⅡ》,成為國內率先成功運營的國產網路遊戲。網易股價從2002年初的0.95美元,躥升到2003年的70美元高位,成為「納斯達克第一股」。2003年,32歲的丁磊成為了中國最年輕的首富。遊戲業務在網易營收中的佔比,也從2003年的37%一路躥升,此後多年一直保持在八成左右的水平,堪稱網易最大的一棵搖錢樹。同樣在2003年,騰訊首次向遊戲領域拓展,QQ遊戲橫空出世,其同樣為騰訊帶來了大筆的收入。到今年上半年,中國遊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達1394.93億元,騰訊、網易兩家就佔據了7成,可謂中國網遊界不折不扣的兩大巨頭。

2002年,在B2B電子商務裡耕耘的馬雲,也看到了一絲勝利的曙光。這年年初,馬雲給阿里巴巴定了一個目標,「賺1塊錢」。到了3月,阿里巴巴B2B業務開始全面收費。2002年年末,阿里巴巴實現了全年盈利一塊錢的目標,財務長蔡崇信和首席技術官吳炯在財務辦公室,把阿里巴巴賺的第一塊錢裝入信封,滿臉笑容。

就在許多網際網路企業找到自己盈利方法,信心滿滿地朝著更大盈利空間邁進時,2003年一場非典疫情席捲整個中國,又一次讓網際網路圈膽戰心驚。

最為擔憂的當屬阿里巴巴。因為當時全杭州總共只有4起非典案例,其中有一例就是阿里員工。阿里所有的員工都被居家隔離,幾乎遭遇關門噩夢。好在,阿里員工的強組織性,穩住了瀕臨危險的公司。

在員工被隔離期間,阿里還秘密完成了一次自我進化。2003年5月10日,在湖畔花園裡C2C網站淘寶網誕生,矛頭直指當時國內最大的C2C電商平臺eBay。此後,淘寶與eBay進行了一場激烈而殘酷的爭鬥,最終淘寶打敗了eBay。其後,淘寶又陸續孵化出支付寶等產品,阿里巴巴的實力逐漸壯大。塞翁之馬焉知非福,阿里巴巴前CEO衛哲稱,沒有遇到非典,可能阿里巴巴就沒了。

同樣被非典困擾的,還有北京中關村裡的一位年輕人。2003年初,創辦五年的京東多媒體,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光磁產品代理商。掌門人劉強東蠢蠢欲動,準備在2003年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誰料,非典來襲讓他不僅沒法考慮擴張,還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問題。當時北京是非典重災區,幾乎所有線下門店都關門,劉強東擔心員工被感染,也把12家門店全部關閉。更令他感到擔憂的是,京東多媒體帳面上只有兩千多萬元現金,最多只能撐三個月,而專家認為非典要六個月才能過去。

線下受阻,無奈之下劉強東只好在線上論壇裡發帖宣傳自己的公司,試圖尋找一線希望。讓他感到驚喜的是,一位頗有公信力的版主跟帖稱,「京東多媒體這家公司我知道,在中關村這家公司五年沒賣過假碟片」。版主的發話非常有效,很快就有21個客戶找到京東多媒體。首次接觸網際網路的成功,讓劉強東發現了新的商業模式。於是非典結束後,逃過一劫的劉強東在2004年宣布關閉實體店,徹底轉型做電子商務。此後多年,京東花重力布局物流,逐漸發展成為緊跟阿里的國內第二大電商平臺。

在非典前後,還有一些本地生活服務平臺陸續出現,比如大眾點評、口碑網等等。總之,非典讓中國經濟承受壓力,同時也讓一些網際網路企業發現了新的機會。

當疫情危機過去之後,中國網際網路興起一波上市熱。2003年,攜程上市。2004年,中國有7家網際網路公司上市,其中包括盛大和騰訊。2005年,百度上市。僅僅幾年時間,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就連續經歷泡沫破滅、非典兩場驚心動魄的危機。這註定是一段中國網際網路備受煎熬和歷練的歲月,也是中國網際網路走向務實和成熟的歲月。煙花散盡,塵埃落定,冷清和孤寂讓網際網路從業者們不再大話連篇炒作概念,而是真正把注意力放在技術和產品開發上。網際網路企業也深刻意識到,要想在危機中生存下去,就必須要找到能維持自己生存的盈利模式。

四、從信息爆發,到O2O雛形

當經歷了兩次生死危機後,中國網際網路慢慢穩定下來。2004年,中國網際網路正式開啟Web 2.0時代。此後一直到2009年,網際網路的主角屬於信息。

Web 2.0時代,信息內容浪潮從在線視頻領域開始。2004年,賈躍亭創立的樂視網,成為中國第一家視頻網站平臺,拉開了在線視頻的序幕。同一年年底,搜狐推出搜狐視頻。此時,搜狐總裁古永鏘可能不會想到,兩年後他會創立另一家視頻網站優酷並與土豆網實現合併。同樣,搜狐副總裁龔宇也不會想到,六年後他會成為視頻網站愛奇藝的掌門人。優酷和愛藝奇,在2011年遇到了騰訊視頻,三者在視頻領域展開燒錢大戰。只是,在線視頻到現在仍然看不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2005年,豆瓣上線並成為所有文藝愛好者的聚集地。主打網絡小說的起點中文網流量猛增,如今進化成閱文集團。同樣是2005年,58同城和趕集網誕生,分類信息網站領域泛起波濤。兩家平臺打得不可開交,58同城創始人姚勁波回憶道,在併購趕集網的前十年裡,他每天想得最多的便是將對方收購。

2005年,中國網際網路還掀起了一場博客運動。方興東在2002年創辦的博客中國,憑藉賦予個人媒體角色的功能,逐漸收穫大量的用戶,這也引起了其他網際網路企業的注意。2005年6月,騰訊推出Q-zone,隨後新浪、搜狐、網易等也競相進入了博客領域。隨著幾大門戶網站的進入,博客領域變得生機盎然。2005年前9個月,中國博客累計註冊帳戶數達到3336萬,比2004年底翻了一番。用戶對於能在公共領域發言,感到興奮。

2008年,中國網民數量首次超過美國,這是PC時代網際網路高峰。同時,也是搜狐的巔峰時刻。由於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網際網路贊助商,搜狐在奧運會期間創造了5分鐘訪問量300萬、1小時破億的流量記錄,並且贏得門戶網站中用戶首選率和滿意度的雙料冠軍。奧運會結束後,搜狐業績和股價便全面超越新浪,坐穩門戶第一寶座。不過,新浪在第二年推出新浪微博,並將其打造為最大的社交媒體平臺,實現了自己的二次生長。網易此時已經撕去了門戶網站的標籤,變得更像是一家遊戲公司——2008年,網易遊戲收入佔總收入的83%。

當前浪「三大門戶」走出不同的路徑時,後浪已經開始超越他們了。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上市後,2008年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市值均達到100億美元。從營收來看,2008年騰訊達到10.4億美元,百度為4.6億美元、阿里巴巴為4.4億美元,而搜狐為4.3億美元、網易為4.3億美元、新浪為3.7億美元。從財務角度看,BAT三家已經全面超過傳統三大門戶,其中尤以騰訊表現最為出色。

騰訊營收的強勁實力,主要來自於遊戲業務。2008年,騰訊網際網路增值服務收入為7.191億美元,同比增長95.5%,貢獻了70%的營收。增值服務中,又以遊戲的創收能力最強。那一年,QQ遊戲以及幾款騰訊新遊戲,如地下城與勇士、穿越火線和QQ炫舞受到熱捧,推動了網路遊戲收入的增長。

騰訊在遊戲發力,百度則在流量入口上深耕。很早百度就意識到信息內容對於搜尋引擎的重要性,於是建立了百度知道、百度貼吧和百度百科等業務板塊,為其成為最大的流量入口奠定了基礎。

2008年,阿里巴巴也邁出具有裡程碑式的一步——淘寶推出淘寶商城,也就是如今的天貓前身。由此,阿里巴巴在深耕C2C領域多年後,再次選擇在B2C業務上重點布局。淘寶商城推出的同時,另一邊的京東多媒體改名為京東商城,同樣在B2C業務上邁出重要的一步。此後,淘寶、京東兩大電商平臺在B2C賽道正式展開比拼。

當淘寶、京東在B2C上擼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時, B2C的一種特殊形式——O2O火了起來。所謂O2O,指的是將線下的商業機會與網際網路結合,讓網際網路成為線下交易的平臺。這種模式的出現,有其特定的時代背景。在充分享受網際網路帶來的信息浪潮後,用戶已經不滿足於基本的信息、娛樂功能,開始對消費服務提出要求。2008年,美國團購網站Groupon迅速走紅。它採取的模式是,把眾多的消費者聚合起來,以集體力量與線下商家進行博弈,獲得較大的折扣價格,進而吸引網民團購消費。

Groupon的出現,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中消費者缺乏議價能力的弱勢地位,更激活了國內O2O市場。要知道,在Groupon誕生以前,國內以B2C、C2C為主的電子商務一直以實物類交易為主,圍繞線下本地生活服務的網絡平臺寥寥無幾,即便有也大多為信息獲取模式,並沒有在消費模式上往前邁進一步。

在Groupon的帶動下,國內網際網路在O2O領域產生了新一波創業激情。2008年,張旭豪在上海交大校園裡,創立專注於本地生活服務的O2O平臺餓了麼。2010年1月16日,國內首家團購網站「滿座」上線,開啟了團購大戰的序幕。面對這個新的增長賽道,沒有人願意落後於他人。同年3月,王興創立美團。另外,淘寶網推出團購頻道「聚划算」,搜狐推出愛家團,新浪和騰訊推出新浪團和QQ團,大眾點評和58同城也迅速跟進。到2011年8月,國內團購網站的數量已經超過5000家,形成了千團大戰的盛況。投資者的熱情被點燃,當時很多投資人給團購創業者的話都是,「你往前衝,速度最重要,錢不是問題」。

不過,當數千家團購網站紛紛湧入賽道後,他們很快發現自己在技術、客戶、消費者、服務等多方面存在嚴重不足。低水平、同質化,成為團購這片紅海中大多數選手的軟肋。喧囂過後,許多團購網站的資金鍊條斷裂,網站難以為繼,投資人也開始撤離。到2011年末,全國有1968家團購網站在激烈地競爭中關閉,佔所有運營團購網站總數量的33%。到了2012年年底,國內近八成的團購網站倒閉。

喧囂結束後,最後的勝利者屬於美團。它憑藉在二三線城市的布局、低成本高效率的運營、對用戶體驗的深耕,以及強大的地推鐵軍,戰鬥到了最後。

五、從PC跨入移動互聯:阿里vs騰訊

在千團大戰如火如荼的時候,移動網際網路的腳步悄然而至,它開闢了一個新的網際網路時代。

2009年開春,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發布了3G牌照。由於3G可以實現高速移動寬帶,從而真正開啟了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同年6月,蘋果發布iPhone 3GS,進一步加速推動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已經在金山功成名就的雷軍,也嗅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下智慧型手機的巨大前景。2011年8月16日,雷軍發布小米手機,中國智慧型手機產業被植入一股新鮮血液。當手機催生大量低頭族時,PC時代裡的網際網路巨頭,開始把戰場轉移至小小的手機屏幕上。

當移動網際網路開始接替PC網際網路時,新舊兩個網際網路時代裡的競爭格局早已重新洗牌。最早的「三門戶」已經呈現出不同的命運。搜狐在2008年成為北京奧運會的獨家網際網路贊助商,張朝陽由此達到名氣的巔峰。不過,此後他卻陷入迷失之中。2011年,張朝陽稱自己抑鬱並暫時退出網際網路江湖。其實在2008~2011年之間,搜狐已經接連錯失微博、社區等多個風口,離網際網路中心越來越遠。而另一大門戶網絡新浪則一直被股權鬆散導致的管理層頻繁更替所困擾,長遠的戰略一直不清晰。直到2012年曹國偉出任新浪董事長,新浪才逐漸穩定下來,但是此時已經沒有了當年的輝煌。其手中逐漸只剩下新浪微博一張好牌。只是,這張牌如今也處在下滑態勢之中。

更為關鍵的是,搜狐與新浪對於「錢景」業務缺乏前瞻性和執行力,這是導致二者掉隊的根本。這一點上,網易看得最為透徹和清晰,它早已撕去了自己門戶的標籤,尋找更有錢景的業務。如今,它儼然已經成為一家以遊戲為主、多賽道同時發力的公司。

從市值上看,2011年「BAT」三巨頭鼎立的格局已經穩固。當年3月,百度市值達到460億美元,摘下中國網際網路第一頭銜,成為中國最大的網際網路公司。

不過,百度在第一的位置並沒有坐穩多久。2011年,張小龍主導研發的微信上線,騰訊成為首個拿到移動網際網路門票的選手。另一邊的馬雲,在高層會議上喊出,「無線不是電子商務服務的,電子商務是為無線服務的」。於是在「all in無線」戰略下,阿里先後將淘寶、支付寶送進移動網際網路時代。BAT三巨頭中,移動網際網路對於百度的衝擊最大。因為用戶獲取信息的入口,不再是搜尋引擎,而是一個個APP。然而,百度對於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卻顯得後知後覺,這也讓它在移動互聯時代一路掉隊。到了2012年,騰訊市值大漲,遠超百度,百度自身的市值不斷下滑。同樣在這一年,阿里巴巴從港交所退市。馬雲解釋稱,退市是為了制定更長遠的規劃。此時,阿里與騰訊的較量在暗地裡已經拉開序幕。

2012年,手機網民數量首次超過了PC網民數量,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全面到來,不斷湧現出新的商業形態。比如,根植於下沉市場的短視頻平臺快手、主打推薦算法和信息流分發的資訊平臺今日頭條、共享出行裡的滴滴、快的,均在2012年誕生。2013年,手機4G網絡的普及,帶動了一波直播熱,進而爆發了一場「百播大戰」,虎牙、鬥魚成為其中的佼佼者。2014年,ofo小黃車走出北大校園,帶來一股共享單車熱。2015年,拼多多成立,外界發現五環之外,還有如此廣闊的消費市場。

此時的移動網際網路時期,如同當年PC時代「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局面一樣,展現出勃勃生機。不過與當年不一樣的是,大多數新興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的競爭背後,都有兩個巨頭的影子。

它們就是阿里和騰訊。

滴滴與快的,打響了移動網際網路的首場戰爭。兩家打車平臺在2014年展開瘋狂的燒錢補貼大戰,背後便是阿里與騰訊兩家在各自發力。馬化騰曾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稱,滴滴與快的大戰時,背後的騰訊與阿里最高一天虧4000萬,誰也不敢收手,一收手就前功盡棄了。後來在跟馬雲溝通,以及很多資本的撮合下,2015年滴滴與快的合併了。

很多人認為阿里與騰訊各自支持快的與滴滴,只是在爭奪共享出行的市場份額。事實上,往更深層次看,阿里與騰訊是在搶奪支付入口,進而掌握在O2O領域的主動權。滴滴與快的的競爭,只是阿里與騰訊在O2O競爭上的一個局部戰場。

由於移動網際網路擺脫了地域限制,因此線上與線下的結合變得更為緊密與便捷,龐大的線下消費市場被大幅撬動,O2O迅速成為了移動網際網路第一輪戰役的前線陣地,無數網際網路企業都從中看到了巨大機遇。不過在進軍O2O之前,他們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那便是在線支付。支付入口,連接著線上與線下的樞紐。

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是支付領域的頭部選手。數據顯示,2013年支付寶佔據第三方支付市場份額的48.5%。因此,阿里巴巴進軍O2O的優勢非常明顯。而騰訊當時憑藉擁有3.5億月活用戶的微信,已經是網際網路最大的流量入口,擁有領先的線上流量規模優勢。二者之間的較量一觸即發。2014年春節,微信憑藉春節紅包完成了大規模的用戶綁卡。一夜之間,微信紅包完成支付寶花了八年才幹完的活兒。馬雲的危機感急劇上升,稱其「偷襲珍珠港」。

隨後,阿里與騰訊在O2O的支付入口上展開激烈廝殺。線下的微信二維碼、支付寶二維碼隨處可見。當然,支付僅僅是O2O閉環鏈條的節點之一,雙方在本地生活、地圖等多個O2O細分板塊的競爭也趨向於白熱化,同時也將大量新興的移動網際網路企業納入麾下。2014年,阿里在美上市,創下250億美元的IPO紀錄。糧草充足的阿里與騰訊之間競爭的動能再次升級。

2015年,美團和大眾點評宣布合併。這次合併不僅改變了O2O市場的格局,也使得本來與阿里關係親密的美團站到了騰訊陣列,阿里則轉而收購了餓了麼。如今,阿里系與騰訊系在本地生活服務上的競爭,幾乎成為移動網際網路競爭最激烈的領域之一。二者也憑藉各自千億美元級別的市值,穩穩地成為中國網際網路界的絕對雙巨頭。

2016年以後,中國網際網路幾乎沒有再誕生新的商業模式。在國家大力提倡的「網際網路+」政策下,格局已定的網際網路行業開始向各行各業蔓延,產業數位化的浪潮開始興起。可以說,2012年到2016年,是中國移動網際網路快速發展的一段時期,也是創新模式不斷湧現的時期。

回溯歷史,過去二十多年中國網際網路浩浩蕩蕩,給社會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推動這種變化的主導人,一波又一波的網際網路企業在競賽場互相比拼,激蕩起恢弘而又精彩紛呈的時代浪潮。

有人進階,有人退出,有人被推到賽場邊緣。究其原因,個體的實力與時代的力量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當下的格局。在PC網際網路時代的開端,新浪、搜狐、網易三大門戶憑藉敏銳嗅覺和先發優勢,迅速站到了網際網路的最前沿。阿里、騰訊、百度、盛大、攜程等後起之秀也蓄勢待發。然而,網際網路泡沫和非典疫情,讓所有網際網路企業面臨生死考驗。有人沒有撐住,倒在了時代的重壓之下。有人卻在絕地求生中,找到了新的盈利模式,比如騰訊落子遊戲、百度布局競價排名等等。也有人找到新的商業形態,比如淘寶網、京東等等。時代變化下,格局在重新洗牌,原來的「三大門戶」變成了「BAT」。

移動網際網路的到來,讓中國網際網路進入新的時代,格局再次面臨洗牌。「BAT」中的騰訊、阿里反應迅速,率先拿到移動網際網路船票,百度的動作稍顯緩慢,從而落後於整個移動互聯時代。同時,移動網際網路也在催生美團、滴滴、字節跳動等多個新秀的崛起。不過,在移動網際網路賽道上,頂級玩家屬於阿里和騰訊。前者屬於戰略驅動型,後者屬於產品驅動型,它們憑藉在PC時代的原始積累,以及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迅速反應,一路走下來,坐穩了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頭部的兩把交椅。

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當下一個網際網路時代到來時,格局或將重新面臨洗牌。

本文授權轉載自礪石商業評論。

相關焦點

  • 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瀛海威,倒閉已有16年,如今你還有印象嗎
    1995年,郵電部電信總局與美國商務部籤訂中美雙方關於國際網際網路的協議,中國公用計算機網際網路(CHINANET)的建設開始啟動。因此這一年的中國,出現了第一批投身網際網路行業的先行者。同時,民族品牌開始「收復失地」,與國際品牌進行著激烈的戰鬥。
  • 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倒閉已有16年,至今還有人在官網「衝浪」!
    中國第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倒閉已有16年,至今還有人在官網「衝浪」 網際網路算是發展比較迅速的行業了,其中也帶來一種全新的致富方式。阿里巴巴就憑藉著網際網路的東風,逐漸的成長為今天市值最高的公司。
  • 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生態圈
    由於年復一年更強的賺錢能力,如果阿里、騰訊繼續這樣的投資之路,5年後,它們投資的上市公司總市值將達到20萬億-50萬億元。  可以說,讀懂了騰訊與阿里的投資,也就理解了一半的騰訊與阿里,更理解其之於網際網路圈、普通人乃至中國經濟的特殊意義。
  • 在線音樂巨頭沉浮史
    在版權保護、產業鏈條相對完善的電影領域,「頭部創作者」享受到了巨大紅利,1999年,劉曉慶的名字竟然掛在美國《福布斯》雜誌中國首富排行榜上,雖然很快被胡潤榜單踢出首富榜,但其財富創造能力可見一斑。高曉松顯然不夠「好命」,自己辛辛苦苦寫歌,還要看盜版商的臉色吃飯。90年代末,網際網路技術開始蓬勃興起,這個孕育了巨大商機和數位網際網路巨頭的時代,讓眾多人逆天改命。
  • 阿里與騰訊到底誰是「港股之王」?
    早幾年,騰訊夾著遊戲業務,令到盈利大升,股價也因此屢創新高;但最近一年,阿里的電商業務增長驚人,同樣令到阿里的盈利大增,間接推動股價勁升。如果以這一刻做個比較,無疑阿里每一個項目都比騰訊勝一籌。股價升幅方面,2014年,阿里以68美元的招股價在美國上市,以昨日收市價182.8美元計;過去5年,阿里的股價累積升了168%。
  • 阿里退場,騰訊、網易並駕齊驅,中國在線音樂市場還有黑馬
    馬雲是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中國企業家,一手打造了阿里巴巴財富帝國,在網際網路科技時代,幾乎改變了中國數億人民的消費方式。這個消息來自於環球音樂中國區音樂總監的微博,隨後又爆料出蝦米高管在北京開會,回去後便會執行一些人員變動,蝦米音樂極有可能會解散。蝦米的五位創始人中,有四位曾在阿里巴巴工作,蝦米音樂於2013年由於財務困境,從而正式投入到阿里旗下,成為音樂事業部。
  • 網際網路時代的玩法變了:騰訊向左,阿里巴巴向右
    當中國的網際網路由PC端過度到移動網際網路的過程當中,一個屬於PC端流量紅利的時代結束了。2020年6月2日,QuestMobileQ發布《2020移動網際網路全景生態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在用戶量增長近乎停滯的狀態下,移動用戶月人均使用時長增長了12.9%,由2019年4月的128.2小時增長至2020年4月的144.8小時,流量的深度運成為制勝關鍵。
  • 阿里從領先8600億,到落後騰訊4100億,馬雲感受「天上人間」
    而在港交所和紐交所兩地上市的阿里,在2020年經歷了跌宕起伏,尤其在最後兩個月,在與騰訊市值大戰中也曾領先超過萬億港元,到現在又落後4100億,阿里有「過山車」之感。阿里在2020年經歷三個大波段。第一個大波段是1月底到3月底。當時全球新冠肺炎呈現蔓延態勢,全球股市也是風聲鶴唳,尤其是美股,經歷過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數次大熔斷,最終在3月底探底成功。
  • 2020年ToB投資:阿里、騰訊把「錢」花在了這裡
    根據「ToB行業頭條」整理,2020年度,百度、阿里、騰訊、字節跳動、京東在ToB投資市場總計出手74次,投資金額超過200億元人民幣。涉及投資領域包括數據服務、數據安全、人工智慧、小程序、中臺、PaaS、SaaS等十餘個。雖然不如2019年和2018年的投資規模,但也算得上揮金如土。那麼這些網際網路大廠都把錢投在了哪裡?他們的投資邏輯又是什麼樣的呢?
  • 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市值排名前5的,有3家是騰訊系公司?
    最近看了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市值排名。騰訊、阿里顯然一騎絕塵,佔據前兩名。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排名3-5名中,全是騰訊系公司,分別是美團點評、京東和拼多多。其中騰訊擁有拼多多 16.5% 的股權、京東 17.9% 的股權、美團點評 18.1% 的股權。
  • 2020年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市值排名 前50強排行榜
    5月17日,證券時報數據寶公布了中國網際網路公司市值50強,阿里騰訊毫無疑問霸榜前2,市值均超過3.6萬億元,體量是第三名的6倍。  根據A股、港股、美股數據統計,阿里巴巴總市值超過3.86萬億元,位居網際網路公司市值之首;騰訊總市值超過3.68萬億元位居第二;美團點評市值超過6366億元穩居第三位。
  • 百度、阿里、騰訊、頭條...網際網路巨頭的春節紅包混戰
    2、退出燒錢大戰兩年的微信支付,只給紅包換了個封皮  早在2017年春節,微信便表示不再推出紅包活動,但在今年春節,微信推出了新功能——定製紅包封面。  考慮到微信紅包生態成熟,騰訊將重心放在QQ福袋上。從1月28日到2月7日,用戶都能在QQ參與3款小遊戲贏取福袋,此外還有當紅明星派發福袋等活動。
  • 一文讀懂「收割者」:騰訊、阿里的20萬億版圖|深長
    由於年復一年更強的賺錢能力,如果阿里、騰訊繼續這樣的投資之路,5年後,它們投資的上市公司總市值將達到20萬億-50萬億元。 可以說,讀懂了騰訊與阿里的投資,也就理解了一半的騰訊與阿里,更理解其之於網際網路圈、普通人乃至中國經濟的特殊意義。
  • 話題:花旗:網際網路股首選騰訊、阿里、京東及金山軟體
    話題:花旗:網際網路股首選騰訊、阿里、京東及金山軟體 花旗發表報告表示,受到疫情社交距離措施影響,大部分網際網路股從中受惠,其中內地網際網路股股價本年至今累升29.5%,跑贏恆指表現,相信在千禧一代的購買力不斷提高,二線城市的消費者和傳統行業的數碼化推動了雲計算和技術服務的變現能力。
  • 中國真正的4大財團:每家資產都過萬億,阿里和騰訊都比不上
    目前,阿里和騰訊無疑是我國最耀眼的兩家企業。 前段時間,也就是10月29日,中國信通院發布了《2020年三季度我國網際網路上市企業運行情況》,其中顯示,截止到2020年9月30日,阿里巴巴以51975.1億元的市值高居榜首,而騰訊則以43079.6億元的市值位列第二。
  • 騰訊三鬼拍門 阿里背水一戰
    中國線上商業零售領域,如果說線上實物零售代表阿里的現在,本地生活服務領域則意味著阿里的未來。如今,代表未來的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眼看著美團他起高樓,眼看著美團他宴賓客,阿里不可謂不急,於是排遣支付寶支援餓了麼口碑,奮起直追,前途未卜。
  • B站緣何摘得索尼、阿里、騰訊的「玫瑰枝」?
    索尼中國戰略部部長添田武人就在2018年談到入華的兩大難題,一是遊戲審批,二是產業結構,由於中國有十幾年的主機遊戲空白,所以主機市場的佔比還不足2%。銷售數據更是上述觀點的最佳例證。有媒體統計,2015年到2018年,國行版PS4累計銷量達150萬臺,而截止到2018年,索尼PS4的全球出貨量達9160萬臺,國行版佔比不足2%。
  • 騰訊阿里,二馬在區塊鏈如何布局競爭?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區塊鏈行業風口已經到來,雖然騰訊和阿里都布局了區塊鏈,但是在技術與發展方面還是有差別的。二者作為國內最大的網際網路巨頭企業,一直都在各個領域展開激烈的較量。最終,一個在電商領域雄霸一方,一個在社交領域難逢敵手。
  • 中國網際網路三代「三巨頭」的浮沉與迭代
    按照最新市值計算,一個騰訊的市值等於2.4個工行,2.4個貴州茅臺,5.8個中國石油,9.4個中國石化,14.3個百度。前世今生:第一代中國網際網路三巨頭中國網際網路元年是1997年,截止現在2020年,總計發展23年,中國網際網路三巨頭這種稱呼迭代了三次。最早是傳統網際網路時代誕生的三大巨頭:搜狐張朝陽,新浪王志東和網易丁磊。
  • 騰訊、阿里、網易等to C網際網路巨頭對to B市場從來都不只是觀望而已
    巨頭們皆很早進入to B賽道,並頻頻發力,而2020年的黑天鵝事件更是加速了to B市場的成長節奏。數據顯示,截止到2019年年底,中國企業主體數量達3858.3萬戶。規模龐大的中小企業,對於數位化轉型的需求愈發迫切,2B被看做中國下一個萬億級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