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源自經典:你不知道的6本名著改編佳作

2020-12-22 澎湃新聞

(圖源:Mica Murphy)

作者 | Matt Blake

編譯 | 林悅

原文來源 | 企鵝蘭登英國官網

從扎迪·史密斯到 J·M·庫切再到簡·斯邁利,許多偉大作家都在以全新方式詮釋經典,又或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再創作,以致敬經典作品。

「不成熟的詩人模仿;成熟的詩人偷竊。」 T.S.艾略特曾毫不掩飾地寫道,「蹩腳的詩人只會糟蹋所借鑑的東西,而真正的詩人會令它大放異彩,或至少讓其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這句評價可以延伸至所有類型的文學創作中。事實上,如果你詢問任何一位作家有關他們最新作品的靈感來源,一定會得到一長串啟發其創作的經典作品。但有些時候,優秀的作家不僅從他們至愛的小說中挖掘靈感,同時採取這些內容為他們所用,「故事新編」,創作出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全新作品。

不論是去構想接下來發生的故事,還是填補小說時間線中的一段神秘空白,亦或是將一個經典故事重新演繹成一則現代寓言,這些文學史上極富盛名的小說都是基於其他小說創作出來的。以下提到的幾部名著改編的文學經典,就躋身於這一行列。

01

《一千英畝》

簡·斯邁利

01

《李爾王》的故事早已被我們讀者所熟知。垂垂老矣的國王面對三個爭吵不斷的女兒,難以判斷誰才是可以委以重任繼承江山的子嗣。因擔心失去皇位,老國王親手策劃了一場「誰愛爸爸多一點」的鬧劇,強迫她們成為這場遊戲的玩家。

你一定熟悉這一情節,但你大概率無法做到像簡·斯邁利那樣觸碰到這一故事的本質。這部普立茲獎獲獎作品將李爾化身為拉裡,戈內瑞變為金妮,裡甘變為羅斯,科迪莉亞變為卡羅琳。小說設定的背景也從古代英國架設到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座農場上。對於斯邁利來說唯一的不同是,李爾在她的小說裡「是個徹頭徹尾的牛皮王」。

「《李爾王》中一眾女性角色的行為讓我十分不解。」2011年斯邁利在接受Big Think的採訪中表示,「所以我試圖糾正我的朋友威廉·莎士比亞先生,以此來告訴他,他所描寫的是任何一個理智的成年人不會作出的行為。我給這個原本是皇室宗系的家庭補上了社會背景及出身,同時為各位女兒的殘忍舉動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莎士比亞或許會同意斯邁利的改寫,畢竟,讓我們不要忘了,他也是文學史上數一數二的「故事大盜」。

02

《關於美》

扎迪·史密斯

02

「你不妨從傑爾姆給他父親的電子郵件開始,」這是扎迪·史密斯《關於美》的開篇。小說描繪了兩個因學術爭鋒、女性關係及階級衝突而緊密相連的家庭。該作與E.M.福斯特1910年的戲劇《霍華德莊園》如出一轍,其開頭是:「事情不妨從海倫給她姐姐的幾封信說起。」

這兩部作品展現了驚人的相似性,仿佛兩個異卵雙胞胎———它們也許看起來並不完全相同,實則是同一顆文學種子開出的雙生花。

兩本書都涉及兩個家庭之間的情感糾葛,他們因彼此衝突的價值觀(自由與保守,現代與傳統,上流與平民)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二者之間還留存有許多其他的關聯性,交織在每本書中。

事實上,史密斯甚至在序言中聲明,她的這部作品是對福斯特的一種 "致敬"。"我的整部小說都要歸功於他。」「這種互文性是有意識的產物,」她在2005年接受《紐西蘭先驅報》時透露,「在本書寫作之初我就萌生了這一想法,而一旦進入寫作,我就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它有點像電影藝術中淡出淡入的感覺,所以故事最後並沒有謀殺或類似的東西。小說整體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03

《藻海無邊》

簡·裡斯

03

到底誰是羅切斯特夫人,《簡愛》中夏洛特·勃朗特筆下的那位「閣樓上的瘋女人」?

她是羅切斯特先生口中的那個瘋癲抓狂、頭髮亂如鬃毛的怪物,還是一位長期蒙受丈夫心理操控,急需接受精神治療的妻子?在簡·裡斯看來,這個故事中真正處於弱勢地位的角色,是羅切斯特夫人(婚前原名安託瓦內特·科斯威),而不是「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的簡。

《藻海無邊》講述的便是這個「瘋女人」的故事,從她在牙買加度過的童年開始,到初遇愛德華·羅切斯特,到她不幸罹患精神疾病,最終禁足於桑菲爾德的閣樓,整部作品貫穿了她的一生。

裡斯曾經說過:」她看起來是個十分可憐的鬼魂,我想賦予它生命,幫她續寫一段生前的故事。「

一改原先夏洛特·勃朗特所描繪的憂慮陰鬱,羅切斯特在裡斯筆下從一位拜倫式的夢中情人變為一個冷酷無情、辣手摧花的惡棍形象。他遠渡重洋來到牙買加尋找發家致富的機會,在那裡結識了安託瓦內特。羅切斯特逼迫她改名為伯莎,隨後將其擄回英國。成婚後,他盜取了她的全部財產,並將她鎖在了閣樓之上,自己則過起了風流瀟灑的日子。

但裡斯的寫作並不僅僅局限於重塑讀者對這部文學名著的想像,更是藉助這則故事有力地探討了後殖民時期文明和文學中心的種族主義和性剝削元素。

04

《純真之人》

弗朗塞斯卡·西格爾

04

2012年,弗蘭西斯卡·西格爾力壓群芳,憑藉這一散發著毀滅氣質的三角戀故事一舉拿下Costa首發小說獎。小說設定在倫敦西北部宗族嚴密的猶太社區內,講述了亞當·紐曼、瑞秋·吉爾伯特以及瑞秋表姐三人之間的故事。亞當與瑞秋是青梅竹馬,都生於豪門望族,兩家人私交甚密,很快二人就要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在瑞秋灑脫不羈的表姐從美國回國後,一切都改變了。她喚起了亞當的欲望,迫使他作出了一個不可能的選擇。

讀過1920年普立茲獎獲獎作品———伊迪絲·沃頓的小說《純真年代》的讀者,都不會對這一情節感到陌生。雖然故事大同小異,但沃頓小說的背景則架構在100年前的紐約。

2012年,西格爾在猶太圖書委員會接受採訪時表示:「我之所以選擇將沃頓的小說改編成當代倫敦西北部的作品,是因為《純真年代》的核心命題和主旨思想似乎同猶太群體直接相關。我能感受到她小說中的社會氛圍:順從與自由;個人獨立與群體支持和安全感。但我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信息與她的略有不同。」

05

《尤利西斯》

詹姆斯·喬伊斯

05

不需要做多高深的研究,我們僅憑標題就能指出《尤利西斯》同前作的關聯。喬伊斯通過對利奧波德·布魯姆、他的妻子摩莉和史蒂芬·迪達勒斯三位都柏林人一天生活的史詩性描述,完成了對荷馬《奧德賽》徹頭徹尾的倒置和顛覆。

喬伊斯基本上沿用了荷馬所創的情節要點,借用了他的人物,並將小說18章中的每一章都以《奧德賽》的情節命名。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在《尤利西斯》中,讀者並非跟隨一個身強力壯的英雄展開一場曠日彌久的史詩遠徵,相反是跟著一個臭屁不斷、頹廢墮落的廣告推銷員在都柏林遊蕩了一天。

本作遠不止是一種刻意模仿,喬伊斯也藉此表達了一種觀點:史詩旅程的主角並不僅限於希臘英雄。實際上 ,他想讓你知道,我們都是自己人生故事中的英雄,只是我們的奧德賽大多發生在自己的腦海裡。喬伊斯想把荷馬的傑作套住,然後將它拖回人間。

06

《福》

J.M.庫切

06

這既不是仿作,也不是重述,甚至不是對丹尼爾·笛福1719年的探險經典《魯濱遜漂流記》的回應。這是一種徹底的改造,有點像高檔餐廳解構牧羊人派一般激進:使用的食材相同,但對每個部分都進行了改動,土豆泥變成了薯條,肉汁中也加入了一些令人食慾大增的東西。

J.M.庫切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女人,一頭扎進了笛福的男性世界。在遭遇到一群葡萄牙叛亂分子的圍追阻截後,年輕的英國寡婦發覺自己被困於一座荒島之上。她在島上唯一能遇到的同類,是早已流落此地的克魯索和他不會說話的朋友「星期五」。

在獲救之前,他們在島上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最終克魯索死在了返回英格蘭的途中,於是我們的女主角找到一位名為丹尼爾·福笛的作家來講述這個故事。只不過,伴隨著克魯索的死和星期五的沉默,她漸漸無法辨別事實真假,至於她而言,事實和小說的邊界已變得模糊。

正是這部精妙的小說,成為諾貝爾評委們授予庫切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關鍵原因。

原標題:《經典源自經典:你不知道的6本名著改編佳作》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小婦人》:為何要一而再地改編和翻拍這本經典名著?
    《小婦人》是美國作家奧爾柯特的代表作,是經典名著,問世一百多年來,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也曾多次搬上熒幕。所以當得知《小婦人》再次被改編和翻拍的時候,我也翻眼想了一下,為何總有人要一而再地改編和翻拍這本經典名著呢?換句話說,這次翻拍又有什麼新意嗎?
  • 你知道幾本被吹捧成第五名著的網文?《遮天》和《劍來》榜上有名
    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了所謂的「第五名著」形容詞,今天就在這篇文章中好好說說。不知道諸位有沒有注意過網文圈內形容詞變化?從開始至今,慣用的形容詞多為「經典」、「神作」和「老書蟲必看」,簡單明了,通俗易懂。
  • BBC七大經典名著改編影集推薦
    提到BBC 的經典名著改編影集,不少粉絲腦中可能閃過較早期的作品。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不少經典再度翻拍,由全新演員演繹永垂不朽的佳作。以下推薦七部BBC 近年推出的經典名著改編影集,若熱愛聽濃濃英式口音的你千萬不要錯過!
  • 《西遊記》改編的6部經典影片,《大話西遊》只排第二!
    《西遊記》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是國內影視作品改編最多的IP,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有多部關於《西遊記》的改編電影上映,時至今日,依然層出不窮。《西遊記》改編的電影作品數量雖多,但質量參差不齊,有佳作,也有爛片!今天無二君盤點八部《西遊記》改編的電影作品,均數佳作,分享給大家。
  • 名著改編電影十年變遷史:時至今日,為什麼我們還在看經典?
    何以經典名著總是一改再改,其現實意義何在?又何以總有廣大觀眾百看不厭、欣然買單?或許正是時候,重梳過往十年的名著改編電影,檢視其窒礙局限,展望機會未來,相信每個人心底都將有自己的答案。一、爭議:選角是門技術活「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品讀文字的呼吸起落間,我們也在心中描摹主角的樣貌輪廓,這種回溯己身的靈魂沉浸,即是文學的魅力所在。
  • 「小時候不小心翻開過幾本名著,讀了一陣挺茫然」?名著進階讀法
    中國人都知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交友如魯達,信心如唐僧,讀書就讀四大名著。然而,孩子到底該不該讀四大名著呢?市面上西遊記版本給孩子看過幾套,孩子並不感興趣,或者過不了我這一關。今天推薦的這本《給孩子講西遊記》拿到時,首先吸引了我自己,這裡面的知識很多是我不知道的,孩子湊過來看圖片就會問我圖片裡面的細節。測評之後,我認為這一本厚厚大大精美的冊子至少讀到12歲,大兒子今年初一學校要求七年級必讀《西遊記》,剛好也做補充讀物。
  • 建國後,六大名著為什麼刪減為四大名著?刪掉的兩本人盡皆知
    除此之外,還流傳著不少名家著作,提到名著,相信大家腦海裡第一反應肯定是《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這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的確,這四大名著對我們有著深遠影響,影視圈也多次翻拍或者改編,讓它們以更直觀的形象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能更加簡潔明了的去了解和認識它們。
  • BBC推薦的77本最有影響力的經典名著,你服氣嗎?
    這不,兩年了,這一波還未平息,趕在今年的世界讀書日前,BBC又邀請權威學者、作家、記者及文藝評論者對歷史有巨大影響的作品發起一份最有影響力的名著推薦閱讀榜單。可以這麼說,這些作品都在人類歷史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經典總歸是經典,隨便放在哪個年代都是如此,每個人也有自己的立場和評選側重點,就像我國喜歡巴西的球迷非常多,但和國足比賽的話,罵歸罵但毫無疑問是支持國足的。
  • 為何這些年國人不拍四大名著了?日本玩火西遊三國,現水滸也要保不...
    中國有四大名著大家都知道,但是比較尷尬的是如今說起孫悟空,歐美的年輕人第一個想到的是日本漫畫《七龍珠》,三國則是日本光榮製作的遊戲《三國志》或《三國無雙》…… 現在更大的挑戰來了,翻拍(或說魔改)過幾次《西遊記》後的老外現在終於把魔抓伸向另一部名著了!
  • 建國後,六大名著為何被刪成四大名著,刪掉的這兩本,你絕對聽過
    1980年王扶林向央視提出了用電視劇來傳播中國優秀文化的想法,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大眾的業餘生活開始豐富,央視便決定以四大名著為母本改編拍攝電視劇。直到現在,四大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依舊是寒暑假電視臺的常客。悽美婉轉的《紅樓夢》、浪漫魔幻的《西遊記》、波瀾壯闊的《三國演義》、義薄雲天的《水滸傳》,建國初期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並定義為四大名著。
  • 10部名著改編的電影,暑假和孩子看起來吧!
    很多孩子對閱讀經典名著不太感冒,事實上,我們還有一個很好的方法,培植孩子的閱讀興趣。把經典名著以及相關的電影結合起來,讓電影遇見書,培養孩子閱讀經典的興趣。 今天推薦的這個片單,都是世界名著改編的,即便拋開名著題材,電影本身也製作精良,很值得給孩子看。
  • 世界名著改編動畫前三,《大鬧天宮》排名第一,其他兩個不容錯過
    動畫作為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其實可以用於表現多種形式的文化,比如傳統文學名著,由於動畫靈活的表現手法,人們幾乎可以用動畫表現出一切人們能想到的景象,那些偉大的名著也通過美麗的畫面,重新獲得嶄新的生命,走進人們的生活。
  • 網文界四大名著、三大邪書、四大神書、新四大名著,你有看過幾本?
    網文界四大名著、三大邪書、四大神書、新四大名著,你有看過幾本?在網文界中,一些極具特點或者極為經典的小說往往會被書迷們冠以代稱,如贅婿一書被書迷稱為「半部名著」,知北遊則是被稱作「半部天書」,雪中悍刀行更是被書迷捧到與金庸古龍老爺子的作品一個高度,戲稱為「武俠巨著」,當然上面的這些暱稱都是讀者們的隨性而為,其中誇張逗趣成分較多,不必過於深究。
  • 誰說高考不考名著?DK彩繪的世界名著:讀時感覺特有趣,讀完還飆升了...
    馬克·吐溫曾說過:「名著就是那種人人都說好,但不怎麼讀的書。」為什麼呢?因為名著的文字過於艱澀,很難「啃」!很多名著對成人而言都極富閱讀難度,為了適合孩子閱讀,這套《DK彩繪經典名著》系列在保留名著原有內容、細節的基礎上,進行了改編,語言更加通俗易懂,讓孩子輕輕鬆鬆讀懂世界名著。
  • 行走在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的路上
    做為語文老師,我向來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並積極引導學生走進名著親近經典,與學生一起行走在閱讀經典名著的路上。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做法:一、為學生打開經典名著的大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書已不是什麼稀罕物,學生想讀什麼書,可以隨時借隨時買。但學生讀書的經驗有限,很多學生只投自己所好,喜歡快餐式閱讀,動漫、玄幻類的書籍在學生中蔓延。
  • 紅學會會長張慶善:越劇電影《紅樓夢》是「經典的改編,改編的經典」
    紅學會會長張慶善:越劇電影《紅樓夢》是「經典的改編,改編的經典」 2020-12-22 21:15:44責任編輯:黃鈺涵     觀影現場 汪凱戈 攝   中新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 應妮)「我1978年第一次看越劇《紅樓夢》電影,四十多年過去了,至今想起來仍然不平靜
  • 網文界「四大名著」與「新四大名著」,你認可嗎?
    大家好,我是小毛,每天都會為大家挑選高質量高人氣的經典小說,希望你們喜歡。今天推薦網文界「四大名著」與「新四大名著」,你認可嗎?大家一起來看看吧。網文界「四大名著」指的是在網文早期,流傳度廣、知名度大,對現在網文有重大影響的四本經典小說。
  • 6月3日晚8點淘寶直播間,與汪涵共賞經典名著的魅力!
    6月3日晚8點,著名主持人汪涵將會現身淘寶直播間,帶來國內首檔直播綜藝《向美好出發》,助力中小型企業共渡難關。這次直播中,嶽麓書社名家演播閱讀無障礙版四大名著將會驚喜亮相,快來和汪涵一起感受經典名著的魅力!
  • 建國後,為何要把六大名著變成四大名著,刪掉的這兩本家喻戶曉
    許多突出的朝代誕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名著,這些文字不僅記載了古人社會生活的點滴,也能讓今人窺測到前輩的思想和時代背景。在新中國前,六大名著的說法耳熟能詳,可是在建國之後,人們知道更多的則是四大名著——《西遊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而《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卻不再出現,兩部著作被有意的忽略,其中有哪些典故,又有什麼深刻內涵呢?
  • 七大名著,另外三本為何被除名?其中一本位列明代四大奇書之首
    唐詩、宋詞、元曲,即便已經過了千年,至今讀起來,依舊氣勢不減。而文學作品帶給人們心靈上的震撼,靜謐卻精神煥發。明清時期,中國的小說達到了高峰。我們現在所說的四大名著,其實都出自明清時期。然而,你不知道的,曾經的名著是七大名著。那麼,為什麼其餘的三本名著都被除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