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Mica Murphy)
作者 | Matt Blake
編譯 | 林悅
原文來源 | 企鵝蘭登英國官網
從扎迪·史密斯到 J·M·庫切再到簡·斯邁利,許多偉大作家都在以全新方式詮釋經典,又或在原作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再創作,以致敬經典作品。
「不成熟的詩人模仿;成熟的詩人偷竊。」 T.S.艾略特曾毫不掩飾地寫道,「蹩腳的詩人只會糟蹋所借鑑的東西,而真正的詩人會令它大放異彩,或至少讓其成為獨一無二的作品。」
這句評價可以延伸至所有類型的文學創作中。事實上,如果你詢問任何一位作家有關他們最新作品的靈感來源,一定會得到一長串啟發其創作的經典作品。但有些時候,優秀的作家不僅從他們至愛的小說中挖掘靈感,同時採取這些內容為他們所用,「故事新編」,創作出帶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全新作品。
不論是去構想接下來發生的故事,還是填補小說時間線中的一段神秘空白,亦或是將一個經典故事重新演繹成一則現代寓言,這些文學史上極富盛名的小說都是基於其他小說創作出來的。以下提到的幾部名著改編的文學經典,就躋身於這一行列。
01
《一千英畝》
簡·斯邁利
01
《李爾王》的故事早已被我們讀者所熟知。垂垂老矣的國王面對三個爭吵不斷的女兒,難以判斷誰才是可以委以重任繼承江山的子嗣。因擔心失去皇位,老國王親手策劃了一場「誰愛爸爸多一點」的鬧劇,強迫她們成為這場遊戲的玩家。
你一定熟悉這一情節,但你大概率無法做到像簡·斯邁利那樣觸碰到這一故事的本質。這部普立茲獎獲獎作品將李爾化身為拉裡,戈內瑞變為金妮,裡甘變為羅斯,科迪莉亞變為卡羅琳。小說設定的背景也從古代英國架設到美國愛荷華州的一座農場上。對於斯邁利來說唯一的不同是,李爾在她的小說裡「是個徹頭徹尾的牛皮王」。
「《李爾王》中一眾女性角色的行為讓我十分不解。」2011年斯邁利在接受Big Think的採訪中表示,「所以我試圖糾正我的朋友威廉·莎士比亞先生,以此來告訴他,他所描寫的是任何一個理智的成年人不會作出的行為。我給這個原本是皇室宗系的家庭補上了社會背景及出身,同時為各位女兒的殘忍舉動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
莎士比亞或許會同意斯邁利的改寫,畢竟,讓我們不要忘了,他也是文學史上數一數二的「故事大盜」。
02
《關於美》
扎迪·史密斯
02
「你不妨從傑爾姆給他父親的電子郵件開始,」這是扎迪·史密斯《關於美》的開篇。小說描繪了兩個因學術爭鋒、女性關係及階級衝突而緊密相連的家庭。該作與E.M.福斯特1910年的戲劇《霍華德莊園》如出一轍,其開頭是:「事情不妨從海倫給她姐姐的幾封信說起。」
這兩部作品展現了驚人的相似性,仿佛兩個異卵雙胞胎———它們也許看起來並不完全相同,實則是同一顆文學種子開出的雙生花。
兩本書都涉及兩個家庭之間的情感糾葛,他們因彼此衝突的價值觀(自由與保守,現代與傳統,上流與平民)而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二者之間還留存有許多其他的關聯性,交織在每本書中。
事實上,史密斯甚至在序言中聲明,她的這部作品是對福斯特的一種 "致敬"。"我的整部小說都要歸功於他。」「這種互文性是有意識的產物,」她在2005年接受《紐西蘭先驅報》時透露,「在本書寫作之初我就萌生了這一想法,而一旦進入寫作,我就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它有點像電影藝術中淡出淡入的感覺,所以故事最後並沒有謀殺或類似的東西。小說整體更像是一個寓言故事。」
03
《藻海無邊》
簡·裡斯
03
到底誰是羅切斯特夫人,《簡愛》中夏洛特·勃朗特筆下的那位「閣樓上的瘋女人」?
她是羅切斯特先生口中的那個瘋癲抓狂、頭髮亂如鬃毛的怪物,還是一位長期蒙受丈夫心理操控,急需接受精神治療的妻子?在簡·裡斯看來,這個故事中真正處於弱勢地位的角色,是羅切斯特夫人(婚前原名安託瓦內特·科斯威),而不是「一貧如洗、默默無聞、長相平庸、個子瘦小」的簡。
《藻海無邊》講述的便是這個「瘋女人」的故事,從她在牙買加度過的童年開始,到初遇愛德華·羅切斯特,到她不幸罹患精神疾病,最終禁足於桑菲爾德的閣樓,整部作品貫穿了她的一生。
裡斯曾經說過:」她看起來是個十分可憐的鬼魂,我想賦予它生命,幫她續寫一段生前的故事。「
一改原先夏洛特·勃朗特所描繪的憂慮陰鬱,羅切斯特在裡斯筆下從一位拜倫式的夢中情人變為一個冷酷無情、辣手摧花的惡棍形象。他遠渡重洋來到牙買加尋找發家致富的機會,在那裡結識了安託瓦內特。羅切斯特逼迫她改名為伯莎,隨後將其擄回英國。成婚後,他盜取了她的全部財產,並將她鎖在了閣樓之上,自己則過起了風流瀟灑的日子。
但裡斯的寫作並不僅僅局限於重塑讀者對這部文學名著的想像,更是藉助這則故事有力地探討了後殖民時期文明和文學中心的種族主義和性剝削元素。
04
《純真之人》
弗朗塞斯卡·西格爾
04
2012年,弗蘭西斯卡·西格爾力壓群芳,憑藉這一散發著毀滅氣質的三角戀故事一舉拿下Costa首發小說獎。小說設定在倫敦西北部宗族嚴密的猶太社區內,講述了亞當·紐曼、瑞秋·吉爾伯特以及瑞秋表姐三人之間的故事。亞當與瑞秋是青梅竹馬,都生於豪門望族,兩家人私交甚密,很快二人就要步入婚姻殿堂。然而在瑞秋灑脫不羈的表姐從美國回國後,一切都改變了。她喚起了亞當的欲望,迫使他作出了一個不可能的選擇。
讀過1920年普立茲獎獲獎作品———伊迪絲·沃頓的小說《純真年代》的讀者,都不會對這一情節感到陌生。雖然故事大同小異,但沃頓小說的背景則架構在100年前的紐約。
2012年,西格爾在猶太圖書委員會接受採訪時表示:「我之所以選擇將沃頓的小說改編成當代倫敦西北部的作品,是因為《純真年代》的核心命題和主旨思想似乎同猶太群體直接相關。我能感受到她小說中的社會氛圍:順從與自由;個人獨立與群體支持和安全感。但我在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信息與她的略有不同。」
05
《尤利西斯》
詹姆斯·喬伊斯
05
不需要做多高深的研究,我們僅憑標題就能指出《尤利西斯》同前作的關聯。喬伊斯通過對利奧波德·布魯姆、他的妻子摩莉和史蒂芬·迪達勒斯三位都柏林人一天生活的史詩性描述,完成了對荷馬《奧德賽》徹頭徹尾的倒置和顛覆。
喬伊斯基本上沿用了荷馬所創的情節要點,借用了他的人物,並將小說18章中的每一章都以《奧德賽》的情節命名。二者最主要的區別是:在《尤利西斯》中,讀者並非跟隨一個身強力壯的英雄展開一場曠日彌久的史詩遠徵,相反是跟著一個臭屁不斷、頹廢墮落的廣告推銷員在都柏林遊蕩了一天。
本作遠不止是一種刻意模仿,喬伊斯也藉此表達了一種觀點:史詩旅程的主角並不僅限於希臘英雄。實際上 ,他想讓你知道,我們都是自己人生故事中的英雄,只是我們的奧德賽大多發生在自己的腦海裡。喬伊斯想把荷馬的傑作套住,然後將它拖回人間。
06
《福》
J.M.庫切
06
這既不是仿作,也不是重述,甚至不是對丹尼爾·笛福1719年的探險經典《魯濱遜漂流記》的回應。這是一種徹底的改造,有點像高檔餐廳解構牧羊人派一般激進:使用的食材相同,但對每個部分都進行了改動,土豆泥變成了薯條,肉汁中也加入了一些令人食慾大增的東西。
J.M.庫切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女人,一頭扎進了笛福的男性世界。在遭遇到一群葡萄牙叛亂分子的圍追阻截後,年輕的英國寡婦發覺自己被困於一座荒島之上。她在島上唯一能遇到的同類,是早已流落此地的克魯索和他不會說話的朋友「星期五」。
在獲救之前,他們在島上共同生活了一段時間。最終克魯索死在了返回英格蘭的途中,於是我們的女主角找到一位名為丹尼爾·福笛的作家來講述這個故事。只不過,伴隨著克魯索的死和星期五的沉默,她漸漸無法辨別事實真假,至於她而言,事實和小說的邊界已變得模糊。
正是這部精妙的小說,成為諾貝爾評委們授予庫切200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關鍵原因。
原標題:《經典源自經典:你不知道的6本名著改編佳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