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就說一句話,腫瘤醫生最想對公眾說些什麼呢?近日,天津市腫瘤醫院多位腫瘤專家說出了最想說的話,規勸公眾及早防治腫瘤。
肝癌高危人群每半年要查一次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升肝癌生存率的關鍵,更是肝癌高危人群應關注的重點。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伴有B肝或C肝、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40歲以上的男性風險更大。建議上述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1次彩超和甲胎蛋白(AFP)化驗。非高危人群則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成為肝癌高危人群。
只要早發現,肺癌不可怕
一個術後病人,病理證實是肺癌,如病灶小於1釐米,治癒率能達到90%以上。建議40歲以上、長期吸菸、有腫瘤家族史、有職業暴露史等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
乳腺自檢不能代替防癌篩查
定期檢查乳腺,是預防乳腺癌最有效的方式。對沒有條件開展常規體檢的地區或人群,乳腺自我檢查有助於儘早發現乳腺腫塊、乳頭溢液等乳腺癌發病「信號」。但由於部分腫瘤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及時察覺,自檢絕不可替代必要的防癌體檢。尤其是未育、月經初潮早或停經晚、行經時間大於40年的絕經後人群,都屬於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議在醫生觸診基礎上,增加乳腺X線、B超檢查,如伴乳腺癌家族史,建議同時做乳腺核磁檢查。
排便規律改變要重視
如果出現排便規律改變,如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腹瀉交替,不明原因的貧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腫塊等情況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確診。特別是50歲以上、有結直腸息肉史或結直腸癌病史、有慢性腸炎、長期飲酒或高脂飲食、長期坐位工作且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應每5年做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和肛門指檢。
補充營養不是「缺什麼,補什麼」
發現腫瘤後,很少有患者會關注自己的營養狀況。患者不要盲目選擇「飢餓」療法,也不要過度擔心吃「營養」食物會使腫瘤發展。當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食物攝入量下降,難以維持正常體重時,就必須接受專業的營養支持治療,通過調節飲食攝入、身體代謝、腸道菌群等方式進行營養幹預,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甲狀腺結節不一定都要手術
目前頸部彩超已可發現毫米級的微小腫瘤。甲狀腺良性結節一般不需要手術,如出現壓迫症狀或比較大,影響美觀,就需外科處理。
參加臨床試驗是治療的機會
腫瘤新藥研發是近些年的熱點,新藥研發後,到上市前需臨床試驗。如在治療中恰好遇到合適的臨床試驗,參與其中的腫瘤患者有可能在第一時間免費使用國內外最新的藥物治療。不應簡單將參加臨床試驗想成當「小白鼠」而直接排斥,應和醫生深入交流、權衡利弊。
防癌體檢不是「查一次管幾年」
體檢結果只能反映一定時間內的狀況。比如,影像學的檢查結果有一定的「有效期」。所以,在每年體檢且未見異常的情況下,如有不舒服或身體有異常,仍應及時就診。常規防癌體檢建議一年一次,對高風險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腫瘤、有既往慢性炎症病史、長期吸菸酗酒及飲食不規律人群,可半年體檢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