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醫生最想說的「知心話」

2020-12-10 齊魯壹點

如果就說一句話,腫瘤醫生最想對公眾說些什麼呢?近日,天津市腫瘤醫院多位腫瘤專家說出了最想說的話,規勸公眾及早防治腫瘤。

肝癌高危人群每半年要查一次

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提升肝癌生存率的關鍵,更是肝癌高危人群應關注的重點。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伴有B肝或C肝、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人群,尤其是40歲以上的男性風險更大。建議上述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個月進行1次彩超和甲胎蛋白(AFP)化驗。非高危人群則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避免成為肝癌高危人群。

只要早發現,肺癌不可怕

一個術後病人,病理證實是肺癌,如病灶小於1釐米,治癒率能達到90%以上。建議40歲以上、長期吸菸、有腫瘤家族史、有職業暴露史等高危人群,每年進行一次低劑量螺旋CT。

乳腺自檢不能代替防癌篩查

定期檢查乳腺,是預防乳腺癌最有效的方式。對沒有條件開展常規體檢的地區或人群,乳腺自我檢查有助於儘早發現乳腺腫塊、乳頭溢液等乳腺癌發病「信號」。但由於部分腫瘤早期沒有明顯症狀,難以及時察覺,自檢絕不可替代必要的防癌體檢。尤其是未育、月經初潮早或停經晚、行經時間大於40年的絕經後人群,都屬於乳腺癌高危人群,建議在醫生觸診基礎上,增加乳腺X線、B超檢查,如伴乳腺癌家族史,建議同時做乳腺核磁檢查。

排便規律改變要重視

如果出現排便規律改變,如次數頻繁或明顯減少,便秘腹瀉交替,不明原因的貧血、便血、消瘦及腹部腫塊等情況時,應及時到正規醫院確診。特別是50歲以上、有結直腸息肉史或結直腸癌病史、有慢性腸炎、長期飲酒或高脂飲食、長期坐位工作且缺乏運動的高危人群,應每5年做次腸鏡檢查,每年進行一次大便潛血和肛門指檢。

補充營養不是「缺什麼,補什麼」

發現腫瘤後,很少有患者會關注自己的營養狀況。患者不要盲目選擇「飢餓」療法,也不要過度擔心吃「營養」食物會使腫瘤發展。當由於各種原因導致食物攝入量下降,難以維持正常體重時,就必須接受專業的營養支持治療,通過調節飲食攝入、身體代謝、腸道菌群等方式進行營養幹預,提高生存率和生活質量。

甲狀腺結節不一定都要手術

目前頸部彩超已可發現毫米級的微小腫瘤。甲狀腺良性結節一般不需要手術,如出現壓迫症狀或比較大,影響美觀,就需外科處理。

參加臨床試驗是治療的機會

腫瘤新藥研發是近些年的熱點,新藥研發後,到上市前需臨床試驗。如在治療中恰好遇到合適的臨床試驗,參與其中的腫瘤患者有可能在第一時間免費使用國內外最新的藥物治療。不應簡單將參加臨床試驗想成當「小白鼠」而直接排斥,應和醫生深入交流、權衡利弊。

防癌體檢不是「查一次管幾年」

體檢結果只能反映一定時間內的狀況。比如,影像學的檢查結果有一定的「有效期」。所以,在每年體檢且未見異常的情況下,如有不舒服或身體有異常,仍應及時就診。常規防癌體檢建議一年一次,對高風險人群,如家族中有多人患腫瘤、有既往慢性炎症病史、長期吸菸酗酒及飲食不規律人群,可半年體檢一次。

相關焦點

  • 對一個腫瘤科醫生的觀察筆記(2)
    王純永遠告訴病人最樂觀的消息:「生命的意義,不是醫生能夠宣判死刑的。」醫生不能僅僅從醫學上或是經濟上去衡量一個生命的價值,生命對於那些愛他(她)的人來說,對於他們的親人,意義就各不一樣。我這裡來來去去這麼多病人,有的人想多活半年,等到兒子結婚;有的人想多活兩個月,能看到女兒生出孩子;有人孩子在國外工作,已經訂好了回來的機票,他就想多撐兩天見到孩子;有的人月頭快不行了,可是他想等到16號再死,這樣可以多拿半個月工資。
  • 腫瘤和癌症是一個意思嗎?得了腫瘤就一定治不好了嗎?醫生來解惑
    近日2020年的癌症數據被發布出來,這又引發了大部分人的關注,因為權威機構根據這個數據,對全球癌症的發病率、死亡率以及發展趨勢,也都做了一個預估,在數據裡面,中國去年癌症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了400萬,是世界第一,這跟中國人口多,基數大也有一定的關係,但是癌症對人體傷害太大,讓人對他避之不及,在臨床中也會遇到一些患者,聽到醫生說自己長了腫瘤
  • 復發4次的小「腫瘤」,醫生在我舌頭下縫了個人民幣
    我對打麻藥心有餘悸,於是用我進步的日語問醫生,有沒有不打麻藥的方法?醫生說:用電。只見他拿出一個設備,雙手舉著這個設備伸出的兩個「可能是電極」的東西,在我的腫瘤上一頓操作,只聽呲啦啦的幾聲,燒頭髮味就出來了。「烤肉」完事之後,我感受了一下舌底,這是一塊硬硬的5毫米直徑的黑糊嘎巴。
  • 腫瘤就是癌症?醫生:腫瘤也分「善」和「惡」,從4點可區分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腫瘤就是癌症,腫瘤和癌症沒有什麼區別,其實這一觀點是錯誤的。腫瘤是發生在人身體部位的細胞出現異常增生的結果,但是在臨床上腫瘤的性質分為惡性和良性的區分,性質的不同,所代表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
  • 那些埋藏在時光深處的知心話
    有人說時光無情,有人說時光靜好,如果時光能說話,她又會說些什麼呢?如果你是時光,那你又會說出哪些埋藏在時光深處的知心話?1、時光說:成長最遺憾部分就在於,我們總是會在最無知的年華遇到最好的人,卻不自知。2、時光說:情感,不是生活的全部,卻是心靈最好的歸宿。
  • 保定4歲「毒液」腫瘤寶寶:爸爸曾想給他申請世界紀錄
    主刀醫生出來對H先生說,手術很順利,但切除的闌尾異常的小,上面包裹著紅色的「果凍一樣的物質」,同時還切除了一個淋巴組織,並發現了一小粒「像骨頭一樣的東西」。這位醫生表示,會進一步做病理分析。如果病理分析沒問題,就沒事了。之後,孩子恢復得很好,也很快出了院。當時大家都還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在成人身上都罕見的惡性腫瘤,這麼小的兒童更是罕見。
  • 醫生,你們誤診為腫瘤的肺結節我切掉了,但是今天還是來謝謝你
    周六門診,進來一個病人,一進門就對我說:「醫生,你還記得我了嗎?」我仔細看了一下她,好像以前來就診過的病人,還沒有等我說話,她又說到「醫生,你們誤診為肺癌的肺結節我切掉了。」一聽到誤診了,我心裡先一驚,想她不會是來索賠的吧。
  • 腫瘤醫生:它最早在這個地方轉移
    如果不幸被乳腺癌纏上,及時治療成為關鍵,而在制定治療方案時,不僅需要醫生根據經驗來判斷,乳腺癌患者還需要對腫瘤切除物做一次病理分析,以深入全面了解病情。一張滿滿當當的病理報告信息量十分大,解讀病理報告是醫生的工作,但作為患者也有必要了解幾個關鍵信息。北京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丁麗在8月27日舉行的健康大講堂上教乳腺癌患者正確看病理報告。
  • 腫瘤醫院外科醫生將開手術直播,在雲端秀出高精尖術式
    外科醫生施展高端腫瘤手術時,都有哪些精妙的技術?今天,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博鰲外科手術直播周正式拉開帷幕。在為期5天的直播裡,醫院外科將通過多場手術直播,展示各種高精尖的手術術式。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大外科由16個手術科室組成,包括300名醫生,648名護士。據統計,2019年完成各類手術34000臺,4級手術佔比超90%。醫院相關負責人透露,目前醫院外科手術主要體現在規範、疑難和微創方面,也是多學科團隊腫瘤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此同時,為了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醫生團隊的手術更強調腫瘤根治基礎上的器官功能保留。
  • 腫瘤醫生:牢記3點可帶瘤生存
    癌症是縈繞在醫院上空的一個魔咒,非常多得了癌症的患者,都想知道一個問題,那就是還能活多久?其實癌症一旦出現,就很難完全治癒,沒有任何一個醫生能保證你治癒之後,就不會復發。假如一個人得了癌症,還能活多久這個問題取決於癌症的類型,病情的發展程度,患者的治療情況,醫生的治療方案等多個因素。通常醫生在描述癌症的存活率的時候,都是通過「五年生存率」來進行描述。說的就是五年內沒有出現復發轉移,就可能意味著臨床上的治癒。
  • 腫瘤治療需要喝中藥嗎?同一個醫生竟然給了三個答案……
    比如盜汗,這是很多腫瘤患者比較常見的症狀。曾有一位患者說他睡覺一晚上要換七八件衣服,這種就屬於比較嚴重的盜汗症狀。這部分患者在服用中藥以後症狀緩解非常有效。除此之外,患者放療之後出現的腹脹和納差,用中藥也有很好的緩解效果。所謂納差,就是咱們俗話說的食慾不好。
  • 我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我推薦的這本書叫《癌症傳》……
    今天起,話匣子將推出《2020愛書者說》系列報導,帶您走近臥虎藏龍、大隱於市的愛書人。我是一名腫瘤外科醫生,我每天面對的敵人都是癌症,藉此機會跟大家聊一聊,我們手術刀與癌症的戰爭……」成興華,上海市胸科醫院腫瘤外科副主任醫師、研究員,他也是上海圖書館評選出的2019年度「十佳知識分享人」。話匣妹在上海市胸科醫院見到他時,成興華剛為住院病人查完房,就近尋一處安靜的辦公室見縫插針接受採訪。
  • 醫生:治療多種腫瘤,副作用小
    醫生:治療多種腫瘤,副作用小我們說的燙死癌細胞並不是單純地用開水來進行熨燙,而是腫瘤治療的新方法腫瘤熱療,大部分的癌細胞它們都存在不耐熱的特徵,用長期加熱的方法可以讓腫瘤變得越來越小,甚至慢慢的消失,只要讓自己腫瘤周圍的溫度達到42度左右,就可以抑制細癌細胞的滋生,可以幫助致癌細胞快速死亡。
  • 腫瘤科醫生的痛心呼籲:早一步的預防意識也許會讓結局不同
    除了點頭說「我知道,我會的,你放心吧」,不知道自己還能說什麼。 作為醫生的我,清楚地知道,攤上這個病——胰腺癌,很多時候都是無能為力。 4個月前,大伯按往年一樣體檢,並在體檢醫生的建議下多做了腫瘤標誌物的檢查。
  • 妙手丹心攜春歸——江蘇省腫瘤醫院婦科腫瘤專家趙一兵主任
    懷著萬分感激的心情,衷心表達對江蘇省腫瘤醫院的婦外科主任趙一兵醫生和優秀醫護團隊的崇高敬意。他們以高尚的醫德醫風、妙手回春的精湛醫技和親如家人的貼心護理,真誠詮釋了作為一名普通醫者的大愛情懷。
  • ...竟是十二指腸乳頭長了腫瘤 以為要動「開膛剖肚」的大手術,醫生...
    遇到來查房的李寧教授,她有些激動,忙讓家人給她和醫生們拍個合照。回想十幾天前,自己陷在剛發現腫瘤的恐懼和糾結是否做手術的煩亂情緒裡,龐阿姨忍不住對醫生們說:「沒想到這麼大的手術,這麼快就能出院了。」突然感到上腹部疼痛竟是十二指腸乳頭長了腫瘤龐阿姨一家是台州人。在親友的印象中,她的身體一直都不錯,幾乎很少生病。
  • 陸維祺:神刀斬落腹膜後腫瘤
    腹膜後腫瘤發病隱匿,不易早期發現,臨床缺乏特異性表現;病理類型又很複雜,其生物學特性多樣化導致病理科醫生診斷困難;相對於其他惡性腫瘤來說,腹膜後腫瘤發病率低,醫務人員因為見得少而缺乏足夠的認識;最棘手的是腹膜後腫瘤一旦確診,腫瘤常常已累及周圍臟器及腹膜後重要的血管、神經。有時媒體報導稱切除的大瘤子重達十幾、二十幾斤,大多數指的就是腹膜後腫瘤。
  • 沈柏用:若腫瘤不再需要開刀,外科醫生何去何從?滬成立華亭書院傳承...
    如果有朝一日,腫瘤治療不再像今時今日一樣依仗外科醫生手中的這把刀,外科學將面臨怎樣的發展?隨著人工智慧在醫學領域的不斷深入,若自動機器人手術像自動駕駛一樣慢慢走入大眾視野,外科醫生又將面臨怎樣的衝擊?「以往大家對外科醫生的印象都是瀟灑的,許多外科醫生也似乎有著天然的自豪感、優越感。
  •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
    【喜訊】惠州三院神經外科胡永珍醫生斬獲廣東省神經腫瘤手術病例大賽二等獎!,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外科青年醫生胡永珍的參賽病例「術中螢光顯像輔助切除腦膠質瘤」斬獲二等獎!
  • 澳男脊柱長18cm腫瘤非死即殘,醫生將他從鬼門關拉出!
    據報導,澳洲一男子在切除脊柱18cm腫瘤之後恢復良好,打破了醫生「癱瘓」的預言。2019年11月21日。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是個無關緊要的日子。Truong在Prince of Wales醫院接受了13個小時的手術,三位神經外科醫生從他的脊髓中取出了一個18釐米長的腫瘤。醫生早些時候告訴他,如果不做手術,他將性命難保,但如果做了手術,他就會變成四肢癱瘓,只能靠呼吸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