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例題一:(2019·上海高三)閱讀有關尼羅河的資料,回答問題。
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主要支流有白尼羅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
(1)白尼羅河源於東非高原。東非高原與同緯度地區的自然帶不同,分析其成因。
(2)簡述青尼羅河的流量特徵。
(3)分析尼羅河上遊流量大但下遊流量較小的原因。
(4)近年來尼羅河泥沙不斷減少,簡述泥沙減少對尼羅河入海口自然環境的影響。
參考答案:
(1)東非高原地勢高,氣溫低,空氣對流作用較弱,因此未形成熱帶雨林帶(形成熱帶稀樹草原帶)。
(2)青尼羅河流量較豐富;有明顯季節變化,汛期/洪水期出現在北半球夏半年。
(3)上遊流經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降水較多,流量大;下遊主要流經熱帶沙漠氣候區,降水少,缺少支流匯入,沿途因蒸發、下滲、人類用水失去大量徑流,因此流量較小。
(4)尼羅河三角洲灘涂長速減慢,海洋作用加強,引起入海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導致地下水礦化度增加,土壤鹽漬化問題;對沿海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
典型例題二:讀有關尼羅河的資料,回答問題。
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主要支流有白尼羅河、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等。
(1)尼羅河上遊流量巨大,下遊則流量較小,分析其原因。
(2)概述尼羅河徑流量的季節變化特點並分析原因。
(3)分析尼羅河枯水期徑流主要來自白尼羅河的原因。
(4)分析近年來尼羅河泥沙不斷減少的主要原因,簡述泥沙減少對尼羅河入海口自然環境的影響。
參考答案:
(1)上遊流經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降水較多,流量大;下遊流經熱帶沙漠氣候區,降水少,少支流匯入,沿途因蒸發、下滲失去大量徑流。
(2)季節變化特點:洪水期出現在北半球夏半年,枯水期出現在冬半年。原因:尼羅河流域流量最大的地區(三個支流的流域大部分)位於北半球熱帶稀樹草原氣候區,雨季出現在北半球夏半年,河流補給多;乾季出現在冬半年,河流補給少。
(3)白尼羅河源於南半球,尼羅河枯水期時,南半球為雨季,白尼羅河得到補給因此徑流量大;尼羅河枯水期時,青尼羅河和阿特巴拉河都進入枯水期,產生的徑流量少。
(4)尼羅河流域的水利建設(亞斯文大壩的建設),三角洲灘涂長速減慢,入海口海岸侵蝕(海水倒灌);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鹽漬化;對生物產生影響。
典型例題三:(2019·湖南茶陵三中高二月考)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圖圖示為尼羅河三角洲示意圖。
(1)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為聚落密集區,簡述該地建城的自然區位優勢。
(2)應用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徵,分析亞斯文大壩對尼羅河三角洲的影響。
(3)上海市一紡織廠欲將其工廠轉移至尼羅河三角洲地區,試分析其可行性。
參考答案:
(1)河流的衝積平原,地形平坦利於聚落建設;臨近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產生活用水; 河流作為交通運輸通道,方便聚落的對外聯繫和運輸;平原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利於耕作, 可為聚落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
(2)亞斯文大壩的建設導致尼羅河下遊地區地下水減少,海水倒灌,土壤鹽漬化加重,三角洲地區海岸線後退等。
(3)上海市經濟發展,用地緊張,地租及工資水平高,不利於紡織廠繼續發展;而尼羅河沿岸是重要的棉花產地,轉移到尼羅河三角洲後紡織廠接近原料產地,同時該地工人工資水平和地租價格低。
典型例題四:(2020·山西高二期末)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人很早就發現尼羅河泛濫的規律,並找到與之相適應的農業耕作方式,他們不斷通過築壩、修渠引尼羅河河水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公元前1800年,古埃及人修建優素福運河,從艾斯尤特引尼羅河水進入法尤姆窪地,最後流入加隆湖。下圖示意尼羅河各地(局部)及其周邊地區地理事物分布。
(1)簡析古埃及農業文明發源於尼羅河各地的自然原因。
(2)古埃及—年分為二季,分別是夏矛(3月6月)、阿赫特(7月 10月)和佩雷特(11月一次年2月)。指出古埃及人在尼羅河谷地播種糧食作物的季節並分析其原因。
(3)說明法尤姆窪地的地勢特點對該處綠洲農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4)簡析古埃及人利用帆船在尼羅河開展南北雙向航運中所運用的地理智慧。
參考答案:
(1)埃及尼羅河谷地屬於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尼羅河流經谷地,便於引河水灌溉;谷地地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尼羅河成為重要的天然航運通道,交通便利。
(2)佩雷特 尼羅河上遊主要為熱帶草原氣候,7月-10月,降水多,尼羅河下遊洪水泛濫,阿赫特(7月~10月)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佩雷特(11月~次年2月)洪水消退後,肥沃的土壤出露,利於農耕。
(3)法尤姆窪地勢總體較低,且低於尼羅河谷地,便於通過灌渠(優素福運河)引水自流進入法尤姆窪地,渠水可以自流帶來一定的泥沙,保持綠洲土壤肥力。法尤姆窪地內部東南高西北低(東高西低),所引入的水通過放射狀灌渠自流灌溉法尤姆綠洲全境,並依地勢排灌結合,控制土地次生鹽漬化。
(4)埃及境內的尼羅河谷地地形總體較平緩,往南航行時,揚起風帆,藉助東北信風逆流而上;往北航行時,(降下風帆)順流而下,省時省力。
典型例題五:(2019·會澤縣第一中學校高二月考)
尼羅河是世界最長河流,發源於東非高原,自南向北流經撒哈拉沙漠,注入地中海。埃及境內的尼羅河每年會定期泛濫,泛濫之後兩岸留下的肥沃土壤成為農業耕作的最佳場所。1970年6月,亞斯文大壩在尼羅河上建成,大壩上遊形成納賽爾水庫,它在埃及的防洪、灌溉和發電等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下圖為尼羅河圖,左圖為尼羅河河口不同時期海岸線變化圖。讀圖回答相關問題。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大壩建成前尼羅河定期泛濫的季節及原因。
(2)說明左圖所示的地貌類型及地質作用過程。
(3)描述圖示期間尼羅河河口海岸線的變化特點,並分析其成因。
(4)簡述圖中大壩的建設對其中下遊地區農業生產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夏季(6-10月)。尼羅河水源補給區以北半球的熱帶草原氣候區為主,夏季降水豐富,河流水量大。
(2)三角洲。尼羅河上遊侵蝕作用攜帶大量泥沙,經河流搬運至河口,由於地勢平緩,水流擴散,流速減慢,泥沙在河口附近堆積下來,形成三角洲。
(3)1970年前海岸線向海洋推進,1970年後海岸線向陸地倒退。
1970年前尼羅河攜帶的大量泥沙在河口處淤積,導致海岸線的快速推進;1970年後由於大壩建設,致使大量泥沙在庫區沉積,導致河口處泥沙淤積量減少,加之受海水侵蝕的影響,導致海岸線的倒退。
(4)有利:改善了農業灌溉條件,減少了洪澇災害的發生。不利:土壤肥力下降。
典型例題六 :(2020·河南馬店第一高級中學高二競賽)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人很早就發現尼羅河泛濫的規律,並找到與之相適應的農業耕作方式,他們不斷通過築壩、修渠引尼羅河河水發展農業生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埃及文明。公元前1800年,古埃及人修建優素福運河,從艾斯尤特引尼羅河水進入法尤姆窪地,最後流入加隆湖。下圖示意尼羅河谷地(局部)及其周邊地區地理事物分布。
(1)簡析古埃及農業文明發源於尼羅河谷地的主要自然原因。
(2)古埃及一年分為三個時間段,分別是(3月~6月)、(7月~10月)和(11月~次年2月)。指出古埃及人在尼羅河谷地播種糧食作物的時間段並分析其原因。
(3)說明法尤姆窪地的地勢特點對該處綠洲農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參考答案:
(1)埃及尼羅河谷地多為熱帶沙漠氣候,降水少,尼羅河提供水源;谷地地形相對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尼羅河成為重要的天然航運通道,交通便利。
(2)時間段:11月~次年2月。原因:尼羅河上遊主要為熱帶草原氣候,7月~10月,降水多,尼羅河下遊洪水泛濫,(7月~10月)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活動。11月~次年2月洪水消退後,肥沃的土壤出露,且緯度較低滿足熱量條件,利於農耕。3~6月降水逐漸增多,容易出現洪水泛濫。
(3)法尤姆窪地地勢較低,且低於尼羅河谷地,便於通過灌渠引水自流進入法尤姆窪地,渠水可以自流帶來一定的泥沙,保持土壤肥力。法尤姆窪地內部東南高西北低(東高西低),所引入的水通過放射狀灌渠自流法尤姆綠洲全境,並依地勢把灌溉後的水最後流入加隆湖,排灌結合,抑制土地鹽漬化。
典型例題七:(2020·上海高三)流域開發必須要考慮流域的整體性特徵,在進行資源開發、利用獲取各種效益的同時也要保護水環境和生態環境。讀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尼羅河流經非洲多個國家,河流幹流最長段在埃及境內,從南到北流貫埃及全境,在其兩岸形成寬約3-16公裡的狹長河谷,並在首都開羅以北形成2.4萬平方公裡的三角洲兩岸谷地形成了面積為1.6萬平方公裡的綠洲帶,孕育出燦爛的古埃及文明。
材料二:為了治理幾千年來一直定期泛濫的尼羅河,上世紀60年代,在尼羅河下遊開羅以南約700千米修建了亞斯文大壩,水庫總庫容為1689億立方米。水庫的建成使得尼羅河泛濫得到了根本改善。水能的使用,使流域火力發電比重下降,減少了廢水、廢氣及廢渣放,環境得到改善。同時土地灌溉面積增加,棉花種植面積得到大幅度提高。水庫的建成也導致了尼羅河入海徑流量下降,給下遊帶來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
材料三:尼羅河流城示意圖
(1)從氣候資源角度分析尼羅河綠洲帶棉花種植的優勢條件。
(2)判斷尼羅河綠洲帶的農業地域類型名稱,並描述該農業地域類型的主要特徵。
(3)分析能源消費結構的改變,對尼羅河流域環境改善的影響。
(4)運用地理環境整體性原理,分析亞斯文大壩建成對下遊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參考答案:
(1)受副熱帶高壓影響,氣溫高,降水少,光照資源充足;熱量條件優越。
(2)旱作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生產力水平低;農業收成對自然的依賴性大;產品商品率低。
(3)水電是清潔能源,水電代替火電,減少「三廢」的排放;減少廢渣可以少佔用土地,降低土壤汙染;減少廢水排放,可以保護水資源,提高水質;減少廢氣排放,可以減少酸雨危害,提高大氣質量。
(4)所謂地理環境整體性指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其中一種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的變化,從而形成環境整體性變化。有利:大壩建成,上遊水庫對尼羅河下遊徑流調節能力增強,減少了旱澇災害發生;不利:河流泛濫減少使下遊土壤肥力下降;入海徑流量下降使得海水入侵、海岸線後退,河口生態系統破壞,生物多樣性下降;水庫位於熱帶沙漠氣候區,降水少,蒸發量大,使下遊徑流量減少。
典型例題八:(2020·湖南高三)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埃及被稱為「尼羅河的贈禮」。古埃及人很早就發現尼羅河泛濫的規律,並找到了與之相適應的農業耕作方式。每年汛期,泛濫的尼羅河將兩岸變成淺湖,洪水退去,留下肥沃土壤。古埃及的文明和尼羅河的泛濫有密切的聯繫,他們把—年分為三季,分別是夏矛(3月~6月)、阿赫特(7月~10月)和佩雷特(11月~次年2月)。
材料二:法尤姆窪地位於開羅西南部,是一片天然的三角洲形窪地。大約七萬年前,泛溢的尼羅河水第一次衝過了法尤姆窪地周圍的矮山,形成了加龍湖以及周圍的沼澤地。後來古埃及人修建優素福運河,從艾斯尤特引尼羅河水進入法尤姆窪地,發展灌溉農業。
材料三:塞得港為埃及第二大港,是亞太、南亞與地中海各港之間的轉口港,也是世界主要能源存儲港之一,能源裝卸已實現了自動化,有完善的倉庫和修船設備。塞得港的特權之一是:在過境時無需停靠港口即可為船隻提供燃料和補給。
材料四:埃及部分區域簡圖(下圖)
(1)據材料一,指出古埃及人在尼羅河谷地的「收割季」,並分析其原因。
(2)古埃及人通過優素福運河引尼羅河水進入法尤姆窪地,是否需要提水?為什麼?
(3)據圖說明法尤姆窪地的地勢特點,並分析其對該處綠洲農業發展的積極影響。
(4)簡要分析塞得港成為世界能源存儲港的區位優勢。
參考答案:
(1)夏季;尼羅河上遊主要為熱帶草原氣候,7月~10月,降水多,尼羅河下遊洪水泛濫,阿赫特(7月~10月)無法從事農業生產活動;佩雷特(11月~次年2月)洪水消退後,肥沃的土壤出露,利於農耕;夏矛(3月~6月)降水少,是農作物收穫的季節。(任答2點)
(2)不需要;尼羅河沿地勢自南向北流,運河流向與尼羅河相同;艾斯尤特攔河壩在上遊形成水庫,水位高,法尤姆窪地地勢低,水從艾斯尤特攔河壩自流流向法尤姆窪地。(答出2點即可)
(3)地勢特點:東南高西北低(東高西低)。
影響:渠水可以自流;渠水帶來一定的泥沙,保持綠洲土壤肥力;有一定坡度,利於排水,減輕土地鹽鹼化。(任答2點)
(4)埃及石油資源豐富,能源供應充足;塞得港位於海上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優越;港口優良,基礎設施完善;過往船隻多,能源需求量大;國家政策的支持。(任答3點)
典型例題九:(2020·四川省瀘縣第二中學高三)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位於南蘇丹中部的蘇德沼澤由白尼羅河及其支流匯流而成,乾季時面積逾3萬平方千米,雨季時面積增加至13萬平方千米,是尼羅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溼地。蘇德沼澤的原住居民——尼羅族黑人在此從事牧牛業。白尼羅河定期泛濫,蘇德沼澤深受影響。20世紀80年代,當地建成了長380千米的瓊萊運河,運河繞過了蘇德沼澤。
材料二 圖甲為非洲南蘇丹區域圖,圖乙為蘇德沼澤的水量(單位:億立方米/年)收支狀況示意圖。
(1)分析蘇德沼澤的形成原因。
(2)描述蘇德沼澤水量收支的特點,並說明其形成原因。
(3)分析白尼羅河泛濫對尼羅族黑人牧牛業發展的影響。
(4)簡述瓊萊運河建成對圖中M市下遊地區的主要意義。
參考答案:
(1)地勢低洼開闊,河流流速緩慢,排水不暢;支流匯入多,集水面積廣;河流流經熱帶草原氣候區,降水較豐富,河流徑流量大。
(2)特點:流入量明顯多於流出量,水分蒸發支出佔比大。原因:蘇德沼澤面積廣,蓄水量大:地勢低洼,徑流流出緩慢:地處熱帶,氣溫高,且屬熱帶草原氣候,旱季較長,光照強,蒸發旺盛。
(3)洪水泛濫導致蘇德沼澤水面擴大,不利於放牧,迫使牧牛業遷往高地;洪水的定期泛濫,為沼澤地區牧草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水分和肥沃的土壤,飼料充足。
(4)蘇德沼澤下遊河流的徑流量更加豐富,改善了航運條件;增加了下遊的水資源量,擴大了耕地的澆灌面積;有利於改善下遊沿線的生態環境。
典型例題十:(2018·浙江高二期末)(加試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
材料一 左圖為埃及區域略圖,右圖為尼羅河谷地聚落、耕地與河流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材料二 尼羅河有定期泛濫的特點,幹流洪水9月達到最高水位,洪水淹沒兩岸農田。亞斯文水壩修建於上世紀60年代,位於開羅市以南約800Km的尼羅河幹流上,大壩高111m,上遊形成巨大的納賽爾水庫。
(1)說出甲、乙兩地降水特徵的差異,並分析原因。
(2)說出古埃及居民聚落選址有利的自然條件。
(3)說明埃及修建亞斯文水壩對下遊不同氣候類型分布地區的積極影響。
(4)尼羅河洪水期河口地區易出現赤潮災害,簡析其原因。
參考答案:
(1)甲地降水集中在冬季,乙地終年降水稀少;甲地冬季受盛行西風帶控制,乙地終年受副高控制,降水稀少
(2)地勢較高的高地;離耕作區近;近水源;免受洪水災害
(3)埃及北部沿海為地中海氣候,降水季節變化大,修建亞斯文水壩,可以調節水資源季節分配不均的狀況;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稀少,修建水利工程可以隨時滿足生產、生活用水
(4)河流帶來大量營養物質;洪水期為夏季,氣溫高;夏季受副高控制,風力小,海水流動性差;地中海水域封閉
典型例題十一:(2018·全國高三)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埃及自然環境惡劣,沙漠面積佔全國的90%以上。2015年,埃及在東北部通航的蘇伊士運河基礎上修築了新蘇伊士遠河。1960年1月9日埃及政府開工修築亞斯文水壩工程,七年後第一臺機組投入運行,然後工程陸續竣工。圖10示意部分尼羅河段和蘇伊士運河。
(1)簡述埃及沙漠而積廣布的形成原閎因。
(2)分析新蘇伊士運河開通的意義。
(3)尼羅河下遊是古埃及重要的水上交通航道。推測古代在尼羅河下遊南、北向航行時帆船的天然動力利用方式。
(4)簡要說明亞斯文水壩建設的有利影響。
參考答案:
(1)埃及位於非洲北部副熱帶地區,全年受副熱帶高壓和東北風帶交替控制,降水稀少,蒸發旺盛,形成非常乾燥的熱帶沙漠氣候,所以埃及具有大面積沙漠分布。
(2)提高通航能力、縮短通航時間;增加外收入,道加就業位,促進經濟發展: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形成沿運河的經濟帶。
(3)北行的船隻,利用尼羅河河水自南向北的流向,藉助水流動力向北航行:南行的船隻,藉助當地東北信風作動力,順風向南航行。
(4)在洪水期高壩可攔儲洪水,枯水期可用於灌溉及供水:建水庫大可以發電,為工業提供豐富廉價能源減少對礦物能源的依賴,改善地區環境,巨大的水庫可發展淡水養殖和改善道航條件,發展庫區旅等
典型例題十二:(2017·福建高二期末)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亞斯文水壩位於埃及境內的尼羅河幹流上,在首都開羅以南約800km的亞斯文城附近,是一座大型綜合利用水利樞紐工程,具有灌溉、發電、防洪、航運、旅遊、水產等多種效益。大壩為粘土心牆堆石壩,最大壩高111m,工程於1960年1月9日開工,1967年10月15日第一臺機組投入運行,1970年7月15日全部機組安裝完畢並投入運行,同年工程全部竣工。
材料二 科學家觀測到納賽爾湖中由於泥沙淤積,在埃及-蘇丹邊界處已形成了一個新的三角洲。下圖為其形成示意圖。(兩種或兩種以上有比重差異且可以相混的流體,因比重差異而產生的流動,稱為「異重流」)
材料三 埃及幾乎所有的耕地都分布在尼羅河沿岸,熱帶荒漠氣候區受水分條件限制,多一年一熟。
(1)依據材料二示意圖,簡述水庫三角洲的形成過程。
(2)亞斯文高壩的修建,使得埃及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分析其原因。
(3)說出亞斯文高壩修建後對該地水循環的影響。
(4)關於高壩的修建,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有之,說出你的觀點和理由。
典型例題十三:
(1)水庫內水流相對平靜,,異重流引起的水庫環流流向與河道夾沙水流方向相反,對河道夾沙水流形成頂託作用;河道夾沙水流進入水庫後,流速減慢,在水流交匯處泥沙堆積,形成水庫三角洲
(2)高壩修建,形成納賽爾水庫,增加了灌溉面積,使得耕地面積增加;增加灌溉水源數量和時間上的穩定性,擺脫了水分條件限制,農作物可以從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多熟
(3)蒸發增加;下滲增強;地表徑流變化幅度變小;地下水位上升
(4)贊成 高壩修建,容易形成大型水庫,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綜合利用效益高,水資源的利用率高。不贊同 高壩建設,淹沒損失大,移民搬遷安置費用,對環境的破壞較大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