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家暴致死的新聞,心裡不是滋味,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極度排斥家暴行為,也抵制這種行為。可是,為什麼家暴案件越來越多,實在讓人非常痛惜!
近日,據央視新聞報導,#白巖松呼籲女性用法律抵抗家暴#,聲稱:家暴不是家務事,是國法該管的。
一直以來很多受害者統一歸於沉默,很多人心中質疑,為什麼她們不呼救,不逃跑? 這種責問本身,可能就是一種傷害。
反對家暴,我們能為受害者做什麼?戳文章了解一下!
每一年的家庭暴力數據日益上升,你知道我們為什麼阻止不了家庭暴力嗎?你知道你身邊有多少人活在水深火熱中,無法自救?
資料顯示,在全球範圍內,有約三分之一的女性經歷過伴侶對她們實施身體暴力或性暴力等暴力行為。針對女性的謀殺案件,38%是親密伴侶所為,但遭受暴力侵害的女性,只有不到40%會尋求幫助。
在我國,從2016年3月1日《反家暴法》開始實施到2019年12月31日,被報導的家暴命案就約有942起,家暴致死女性至少920人,數據驚人!
這意味著,平均每5天就有3名女性因家暴而永遠離開這個世界,多麼令人痛惜遺憾,咬牙切齒!
但只有嚴重的個案,才可能被大家看見,被媒體曝光,被國家重視;而更多的受害者則歸於沉默。
這時候很多人心裡產生這樣的想法:「為什麼她們不呼救,不反抗,不逃跑」?,你們知道嗎, 這種責問本身,對於她們來說可能就是一種傷害了。
不是不想跑,不反抗,而是因為受到施暴者的控制,使她們陷入了一種名為「習得性無助」的困境。
「習得性無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他用項圈限制了狗的活動,並對它們施加電擊,隨後他把狗放進帶柵欄的箱子裡,狗只要跳過低矮的障礙物就可以避免電擊,但被電擊過的狗狗卻只會顫抖著,等待電擊的到來。
以上就是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而在家暴案件中,這種「電擊」更是全方位的打壓。
比如,毆打,阻礙受害者的正常社交,拿走她們的錢,反覆羞辱受害者,威脅要傷害她們重視的人或物。
在實施打壓之後,施暴者的慣用套路是「給一個甜棗」,他們看似真心懺悔,用禮物和鮮花表達歉意,承諾他一定會改。
這時,心軟的受害者可能會想:我也有不對的地方吧……,他也有正常的時候……,為了孩子忍一忍吧……
但這段美好的時光,這只是「暴力循環」中的一個階段,隨著暴力循環的不斷重複,「棗」越來越少,而「巴掌」則愈演愈烈。
絕望的被施暴者(受害者),沒有親友的支持,沒有可支配的金錢,不相信自己值得幫助,也不相信自己還有出路。
在沒有外力介入的情形下,很少有人能僅憑自己可以逃出家暴的魔掌。
換位思考,如果我們面臨此等境遇,是否又能像自己心中所想的,離開哪裡,反抗逃跑呢?
站在岸上的我們,不應該苛責受害者「為什麼不離開」,而應該問一句,我們能為她們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件事,家庭暴力不是私事!不是私事!不是私事(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也不是不可外揚的家醜很多時候。
正是因為我們的這種想法,有可能毀了一個人的一生!這個時候,是要全社會聯合起來對抗並幹預這種醜惡暴行。
國家鼓勵受害者站出來,就要給予她們足夠的救助與保護,除了公權力的積極介入,媒體的宣傳曝光(很多媒體利用私心博取流量,誇大事實,這是不可取的!)。社區與公益機構的庇護救助,學校開設的預防暴力課程等,都可以幫助受害者,讓她們獲得逃離甚至對抗的力量。
如果你們身邊,有這麼一位需要幫助的朋友,請記住,認真聽她傾訴,不要預設事情的對錯,如果她真的需要幫助,協助她向專業人士求助。
你也可以轉發這篇文章,讓更多人看見,多一份關注,就能為受害者帶來多一份希望。
反家暴公益熱線
報警熱線:110
簡訊報警:12110
全國婦女維權公益服務熱線:1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