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天,每個人都能成名15分鐘。」——安迪.沃霍爾
都說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沒有人能夠正當壯年,與此同時也沒有一家企業可以永遠走在前列,一直爭當業內的領頭羊。一代彩電之王長虹亦是如此,從居家必備,享譽國內到不見蹤跡,逐漸掉隊,國產老品牌彩電長虹究竟經歷了什麼?
曾幾何時,光環圍繞,獨佔鰲頭
提起長虹這個企業品牌,絕大多數人腦海裡浮現的便是他的電視機。長虹電視機,不僅物美價廉,而且做的廣告也是一絕。長虹電視的名聲幾乎家喻戶曉,人人交口稱讚。而長虹企業本身,也是在引領國產家電軍,在國內市場有著近乎「壟斷性」的地位。
總部在四川綿陽的四川長虹電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長虹,是在1958年成立的,它的宗旨是「員工滿意,顧客滿意,股東滿意。」經歷了1978年的改革浪潮,長虹企業立足當下,抓住時代機遇,走出了自己的特色,確定了本企業的發展方向即提高質量,降低成本。
1997年,是長虹彩電最輝煌的一年,其市場佔有率達到了驚人的35%,相當於每三個購買電視的消費者,就有一個選擇了長虹。彩電大王的名號也逐漸打響,連續穩坐銷售冠軍寶座約20年。
從股市中我們也能窺探到四川長虹當年的領軍者威力。四川長虹常與氣貫長虹掛鈎,一方面指長虹企業發展蒸蒸日上,另一方面也代指四川長虹背後的股市,一呼而天下應,幾乎整個滬深上市公司尊稱四川長虹公司為老大哥,為它馬首是瞻。
這個位於四川綿陽的前軍工小廠,在掌門人倪潤峰的帶領下,歷經1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中國最知名的企業,其一家企業的產值已經佔到整個四川省GDP的1/9,而掌門人倪潤峰還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企業家和政治相掛鈎,這也是中國的企業家們夢寐以求的。
從「氣貫長虹」到「氣貫長虹」
作為國產老品牌,當年的意氣風發,輝煌登頂隨著時間的消逝而不在,只獨留當日的傳奇供後人仰望和回憶。從高峰開始走下坡路,源於1997年5月21日的價格戰,長虹推出的電視機低至66.18元後,四川長虹便開啟了長達十幾年的落寞。
不僅長虹彩電掉出了行業的第一梯隊,更是遠遠落後與當初跟在其後發展的小弟們,根據報告顯示,創維、小米、海信位列三甲,並且佔據了1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曾經行業的老大哥被擠出前五,僅僅佔據了7.4%的市場份額。
當年不敢與四川長虹比肩的青島海爾,格力空調屢屢突破新高,而長虹卻停滯不前,甚至不斷倒退,曾經的彩電大王不復存在。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改變,電視機的消費需求也日益減少,但是四川長虹牌電視機卻不見其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國外知名品牌以及海信等行內領軍品牌。
就在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四川長虹電器股份有限公司營收為200.7億元,同比僅增長5.8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4800.35萬元,同比下滑6.63%。
比起同領域行業來說,無論是營業收入還是股東淨利潤,資產負債率相差的不是一點半點。這個以高新技術為依託的高新技術產業,漸漸的失去了革新與進取,並在發展的道路上沒有目標和方向,日益迷茫,漸行漸遠。
一朝失誤,悔恨終生
四川長虹的日益衰落與自己的決策失誤息息相關。就像是曾經的世界手機巨頭諾基亞,曾經壟斷整個國內外市場,基本每家每戶都會擁有一臺諾基亞手機,但是就是因為決策高層領導的判斷失誤,認為觸屏沒有前途,沒有按鍵舒服,才讓曾經的世界老大,淪為了蘋果,華為等手機的陪襯。
作為家電企業,最重要以及深受顧客歡迎的便是家電的質量以及創新。然而,在改革開放才日益成長的家電品牌長虹,可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靠價格戰起家,卻也因為價格戰落寞。
改革開放初期,新中國經濟發展不濟,老百姓剛剛擺脫溫飽問題,手頭上的錢也不多,家電作為高檔耐用品並不是全國人民的必需品,所以家電的營銷策略必定與價格相關。
當時長虹推出的便是不斷的降低價格,迎合當時消費者的需要。當時的長虹也確實是大獲成功,每一次的經濟危機都是靠創新高的低價格解決。
然而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綜合國力日益強盛,中國人民站了起來,手中錢也日益富足,消費者們不單單著眼於價格這一個方面,更多的開始注重它的品質和功能。
僅僅靠價格取勝的長虹必定會與時代脫節,與其他的競爭者拉開差距。隨著中國消費的轉型升級,中國人民不再匱乏消費品,也不會「與錢過不去」。
基於此,海信,創維等其他電視行業花費巨資,將錢用在技術的升級上,以求帶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而長虹的營銷策略沒有與時俱進,依然停留在如何降低價格方面,忽略了電視技術的研究,讓自己的產品逐漸落伍。
第二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多元化發展的目標失敗。很少的公司會像全球知名雀巢公司一樣,專注於一件商品的研發,大多數的公司會在企業成功後,企圖接觸其他的領域,就像電商平臺阿里巴巴推出社交軟體釘釘,社交軟體騰訊公司推出電商平臺微店一樣。
大獲成功的公司會因為眼前的成功而變得驕傲自大,企圖擴大自己的版圖,鞏固自己的市場地位。然而,實行多元化戰略的公司,不成功,便失敗。
而第三方面則是四川長虹深受多元化戰略其害。明明是在家電行業做得如魚得水,長虹卻偏偏什麼都要嘗試一番,先後進入手機等相關領域,甚至還進入電商,廚衛,基金等不相關領域。
這種一心二用,對於長虹而言,顯然是敗的一塌塗地。除了企業市場份額擴大的假象外,長虹遭到的反噬是日益脫離行業的第一梯隊,賠上自己多年經營的品牌聲譽和威望。
值得一提的還有不可抗因素。網際網路時代的日益發展,中國的電視市場也重新洗牌,競爭日益加劇,這是不爭的事實。誠然,在競爭如此之大的行業內力不從心也是必不可免的,但是長虹企業卻是一而再再而三的沒有徹底革新自己的技術,這也是管理層的重大失誤。
長虹今後的發展,必將註定坎坷,但如若管理層沒有意識到技術改革的重要性,長虹的未來,必將逐日暗淡。唯有突出重圍,長虹的未來,才有想像發生。
免責聲明:
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