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橄欖古典音樂
1.郎朗&《哥德堡變奏曲》
關於鋼琴巨星郎朗,古典樂迷們肯定都非常熟悉。他對鋼琴的熱愛始於動畫《貓和老鼠》中湯姆貓演奏的《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號》,成名於 17 歲時作為安德烈·瓦茨的替補救場,是當代最偉大的鋼琴家之一。
但也許你不知道的是,郎朗徵服音樂家們不僅靠替補安德烈·瓦茨演奏的這首《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還有他在這場音樂會之後彈給大師們的《哥登堡變奏曲》。
新聞是這樣報導這場演出的:「令人驚奇、難以置信的是當晚郎朗在拉威亞的獨奏廳為音樂家們又一次演奏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此曲他已兩年多未彈,然而他卻非常熟練地用 1 小時 10 分鐘背譜完成。《芝加哥日報》稱這是「音樂史上的奇蹟」。從此,郎朗與世界上所有的一流樂團陸續籤約,開始了他的音樂演奏生涯。」
2. 什麼是《哥德堡變奏曲》
這一奇蹟提到的《哥登堡變奏曲》究竟是什麼曲子呢?為什麼會有如此之高的影響力,以至於直接奠定了郎朗在古典音樂節的「江湖地位」?別急,下面請聽我娓娓道來。
《哥登堡變奏曲》的作者是被譽為西方音樂之父的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Johann Sebastian Bach),這首古典音樂史上結構最恢宏,最偉大的變奏曲大約作於 1741~1742年間,原名叫做《有各種變奏的詠嘆調》Ari-amit Verschirdenen Ver nderungen。那麼為什麼後來此曲以《哥登堡變奏曲》而聞名呢?除了原名拗口之外,也跟這個曲子的創作背景有關。
這一套變奏曲是巴赫為其的學生哥登堡而作(Johann Theophil Goldberg),哥登堡為侍奉俄國使臣凱瑟林(Hermann Karl Von Keyserlingk)伯爵的年輕演奏家。伯爵失眠成頑疾,需要哥登堡為其演奏「晚安曲」。由此可見,這一偉大的變奏曲創作初衷只是為了治療伯爵的失眠症,也難怪作曲家自稱為「一首為音樂愛好者消遣用的詠嘆調及各種變奏」了。
至於後來為什麼這首「助眠曲」被視為了最偉大的變奏曲,在此就不贅述孟德爾頌和乃至更早的「巴赫復興」運動了。但簡而言之,巴赫無與倫比的才能以及對後世音樂家們的深遠影響,奠定了其西方音樂之父的地位。《哥登堡變奏曲》也因為其艱深的作曲技巧微妙的作曲結構,成為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3.《哥德堡變奏曲》版本推薦
《哥登堡變奏曲》以巴赫 1725 年所作的薩拉班德舞曲為主題,發展成 30 段變奏,並且在最後重新回到這一主題,共 32 段。儘管沒有李斯特、拉赫瑪尼諾夫等人的作品那樣,有著輝煌的音響效果,但是其音樂中帶有的「哲理性」和幾何美感,想彈好的難度並不亞於「鏟十噸煤」。這一高峰被視作是鋼琴家們的「試金石」,17 歲的郎朗便通過了這一「考驗」,進而獲得了諸多和大師們的合作機會。
雖然早已聽聞郎朗下一張專輯可能就是《哥登堡變奏曲》,但是直到前幾天郎朗在微博公開 2020 年上半年巡演行程之後,才確認了我們的耳福。身為多年古典音樂愛好者,我對郎朗版本的《哥登堡變奏曲》可謂是期待已久,這也可能是 37 歲的郎朗 20 年來首次在公開場合完整的演奏這一作品。
為了更好地了解和欣賞這一複雜作品,提前做一點功課是有必要的。筆者在此分享幾個自己很喜歡的《哥登堡變奏曲》版本,也歡迎樂迷們與我們交流你偏愛的那版《Goldberg》。
格倫·古爾德(1955 年版本)
這是年少成名的古爾德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籤約後推出的第一張專輯,也可以被認為是這位20 世紀偉大鋼琴家音樂事業的開始。這一版本觸鍵輕快,帶著年輕人特有的熱情和朝氣,同時又體現了演奏者對於結構的精準把握。年僅 20 歲出頭便敢於錄製這一作品是罕見的,但與巴赫羈絆一生的古爾德卻因此大獲成功。這也是古典音樂中最暢銷的唱片之一。
儘管這一版本對於《哥登堡變奏曲》的愛好者們來說,早已循環上百遍,但倘若你欲初次體會這一變奏曲的美妙,此版再合適不過。古爾德的演奏少了份抒情,多了份理性——相信這也與作曲家本人的特徵更為貼近。
格倫·古爾德(1981 年版本)
年近半百的古爾德垂暮之年再錄《哥登堡變奏曲》,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版本不僅有專輯,還有視頻。曾經英俊瀟灑的他略顯疲態,身穿大衣,坐在他的小木凳上,帶著眼鏡,整個人幾乎都要蜷縮進鋼琴中,令人心生酸楚。音符響起之後,這種感覺更甚,讓人幾乎忍不住要落淚。
與年輕時那版不同的是,古爾德的「飛速」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思的緩慢。每一個樂句,每一個聲部和每一個音符都似乎被他牢牢抓在手掌中。他時常哼唱,手臂揮舞,像是在指揮自己的手指一般,一點一點建造這個宏偉的建築。欣賞這一版本對於「萌新」來說,需要做更多的功課。而對於巴赫和古爾德的狂熱粉絲來說,則需要更多的勇氣,因為幾乎從一開始,欣賞者就要強忍著鼻酸和流淚的衝動。
這一版本於次年(1982年)發售,古爾德於同年10月4日去世。正如《哥登堡變奏曲》的最後回到起點的詠嘆調那樣,古爾德的音樂生涯始於此曲,也終於此。
朱曉玫版本
朱曉玫是近年來古典鋼琴界炙手可熱的演奏家,同樣以《哥登堡變奏曲》聞名。她運用了更多的踏板,觸鍵也帶有女性的柔美,這一版本從樂句中洋溢出了歡樂,喜悅和輕盈,在巴赫的神性和人性中達到了更好的平衡。往往樂評家常討論巴赫作品中的神性,但同時巴赫也是一名偉大的父親,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他生活的所見所聞,甚至是他作曲前的晚餐是否可口,都可能影響了他寫下來的旋律。
篇幅有限,不足以盡數列出,但希望以上這三個版本能讓你更貼近這位神壇上的作曲家。最後的最後,讓我們搬好小板凳,搓手期待明年郎朗的《哥登堡變奏曲》,相信這一定是非常出色的版本。
作者
SL.Z
正在讀傳播學的古典音樂愛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