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面向人的事業
幾個月前,我收到一份申請入讀雲谷學校的家長來信。在信中,這位家長重溫了自己的成長曆程:
「重理輕文的教育讓我無暇領悟地理的奇妙、歷史的悠長、社會發展的曲折,音樂、藝術則幾乎不曾存在於我的世界。為了衝過高考的獨木橋,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練就解題技巧而不是學習新知識。應試教育的原罪在於過度強調準確性和速度,它導致我的十二年學習生涯留下了太多空白和遺憾。」
因此,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而同樣的痛,也發生在許多家長身上,包括我們自己。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升學、生存,還是為了幫助孩子獲得幸福的人生?這成為雲谷人自創校之初便反覆叩問自己的問題。
如果把成長需要經歷的過程,如考試、升學等,當作目標來追求,自然是本末倒置。而教育目標的偏離,會進一步帶來人的發展失衡。
雲谷人堅信,教育的意義絕非知識的堆積,也不僅在於幫助孩子們升入高一級學校,或者滿足日後的生計,而是要為創造人生的意義做好準備,讓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趣的靈魂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
簡言之,教育是面向人的事業,其目的在於幫助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完整而幸福的人生;學習的根本意義,在於抵達一個獨特而素養平衡的人生。
素養平衡是底色,獨特是亮色
如何兼顧「獨特」和「平衡」?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兩者的內涵。
中國古代典籍中有不少關於平衡的論述,如《論語·先進》裡的「過猶不及」,《後漢書·仲長統傳》裡的 「矯枉過正」,《中庸》裡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素問·生氣通天論》裡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古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既不能太「進」,也不能太「退」。
教育亦是如此。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並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育才二十三常能」 (分為「初級十六常能」和「高級七常能」),還有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都指向了一個社會人或獨立個體所需的多方面綜合素養。
素養平衡讓孩子成為和諧、完整的人,素養失衡則帶來生命發展的失衡。研究數據顯示,我國4歲~16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其中抑鬱症呈現低齡化傾向,2017年青少年患病率達4%~8%。過重的升學壓力和心理壓力,導致許多孩子發展失衡。
再來看「獨特」的內涵。人天生就有差異,體現在認知發展、認知風格和智力等方面。有研究指出,性別、社會經濟地位,甚至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都會帶來人的差異。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多元的,人的身上至少有七項智能,且每個人的智能存在差異。這些都給差異教育、個性化教育帶來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身上的獨特性,會因為某些外圍環境而被掩蓋和壓制,最終「獨特」會變成「趨同」。
所以,雲谷學校強調,理想的教育應該珍視每一個孩子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學習不是把「不同」變成「相同」,而是讓每一個「獨特」都熠熠生輝。
可見,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缺一不可,只有達成內在的平衡狀態,才會有滿足感、幸福感。在保持個體平衡的基礎上,教育要看見個體的特質,尊重差異,發展優勢,抵達平衡又獨特的人生。
我們認為,素養的平衡發展就像人生的底色,而每一個個體的獨特,則是底色上的亮色。先有底色再有亮色,底色讓生命更加完整、幸福,亮色讓人生精彩紛呈。
兼顧平衡與獨特的雲谷實踐
雲谷學校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平衡又獨特的發展呢?
首先,雲谷秉承「視人為人」的核心價值觀。人不是學習的機器、流水線的產品,也不是父母用於炫耀的資本。每個人都是獨特、鮮活的生命個體,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所以,人應該被看到、被尊重,同時也要被要求、被教養。
基於此,學校設立了「培養具有仁愛精神、獨立意志、社會擔當、終身學習力和幸福感的地球公民」的目標,搭建了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包含兩大核心品格、三大基礎能力、三大關鍵能力。
培養目標和素養框架有著一致的底層邏輯——向內、向外、向未來,即幫助孩子們解決好與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問題,自信地面對未來。
在這一頂層建構之下,雲谷的教育做到了有的放矢:
把孩子在學校的一切經歷和體驗,無論課堂、課間還是課外,都進行課程化設計;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科和副科之分,學校開設的所有學科都是核心學科,不可偏頗;在小學部,孩子們每天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是奔向操場運動、撒歡,讓沉睡了一夜的身體得到復甦;在學校裡,任何課程都不能被擠佔,即便在中考的前一天,學生們還沉浸在音體美課程帶來的愉悅中……
如果說培養目標和素養框架是底色,那個性化教育則是底色之上的亮色。
雲谷以「讓每一位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為使命,希望每一位孩子能保有自己的獨特。就像馬雲先生所說,「學校不要變成標準型的養雞場、養豬場,它應該是一個野生動物園,裡面什麼樣的動物都有。」
過去三年,我們在個性化教育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導師制」就是其中之一。
在雲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專屬導師。在小學的「新班級制」下,一群導師看到一群孩子,導師動態輪換,在每周的導師例會「聊聊孩子」,多視角地看到一個完整的孩子;在初中和高中,導師相對固定,以亦師亦友的身份追隨孩子三年的成長。
同時,我們創建了初中生三年發展階梯圖,從自我探索、到自我管理、自我驅動、自我發展,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得到導師的支持。
創建機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老師有沒有愛孩子的心、有沒有發現差異的眼睛也很重要。如果老師心裡有孩子,他會看到孩子成長中點點滴滴的不同,且願意支持和珍視這種不同,將其作為一種財富和教育契機。
所以,在雲谷學校,老師兼具三重身份:導師、學科教師、雲谷人。三種身份的完美融合,便可以喚醒老師的意識,讓老師真正做到「眼中有人」,讓每一個孩子被尊重、被教養,個體差異被挖掘和鼓勵。
這幾年,我們看到雲谷學校孩子們的特質被放大,內心的小宇宙被點爆,好的品質得到遷移。孩子們一天天的變化,堅定了雲谷人探索的腳步。我們相信,平衡的底色加上閃爍的亮色,孩子們的人生必將完整幸福且熠熠生輝。
讓教育回歸本源,是人的呼喚,教育應該幫助人抵達獨特而素養平衡的人生;讓教育面向未來,是時代的呼喚,今天的學習應該為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
來源 |本文據作者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責編 |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