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根本意義,在於抵達一個獨特而素養平衡的人生

2021-01-07 新校長傳媒

教育是面向人的事業

幾個月前,我收到一份申請入讀雲谷學校的家長來信。在信中,這位家長重溫了自己的成長曆程:

「重理輕文的教育讓我無暇領悟地理的奇妙、歷史的悠長、社會發展的曲折,音樂、藝術則幾乎不曾存在於我的世界。為了衝過高考的獨木橋,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來練就解題技巧而不是學習新知識。應試教育的原罪在於過度強調準確性和速度,它導致我的十二年學習生涯留下了太多空白和遺憾。」

因此,他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而同樣的痛,也發生在許多家長身上,包括我們自己。

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升學、生存,還是為了幫助孩子獲得幸福的人生?這成為雲谷人自創校之初便反覆叩問自己的問題。

如果把成長需要經歷的過程,如考試、升學等,當作目標來追求,自然是本末倒置。而教育目標的偏離,會進一步帶來人的發展失衡。

雲谷人堅信,教育的意義絕非知識的堆積,也不僅在於幫助孩子們升入高一級學校,或者滿足日後的生計,而是要為創造人生的意義做好準備,讓受教育者具有健全的人格、有趣的靈魂以及獲得幸福的能力。

簡言之,教育是面向人的事業,其目的在於幫助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擁有完整而幸福的人生;學習的根本意義,在於抵達一個獨特而素養平衡的人生。

素養平衡是底色,獨特是亮色

如何兼顧「獨特」和「平衡」?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兩者的內涵。

中國古代典籍中有不少關於平衡的論述,如《論語·先進》裡的「過猶不及」,《後漢書·仲長統傳》裡的 「矯枉過正」,《中庸》裡的「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素問·生氣通天論》裡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古人的經驗告訴我們,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既不能太「進」,也不能太「退」。

教育亦是如此。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的「五育並舉」(「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育才二十三常能」 (分為「初級十六常能」和「高級七常能」),還有新中國成立後提倡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都指向了一個社會人或獨立個體所需的多方面綜合素養。

素養平衡讓孩子成為和諧、完整的人,素養失衡則帶來生命發展的失衡。研究數據顯示,我國4歲~16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其中抑鬱症呈現低齡化傾向,2017年青少年患病率達4%~8%。過重的升學壓力和心理壓力,導致許多孩子發展失衡。

再來看「獨特」的內涵。人天生就有差異,體現在認知發展、認知風格和智力等方面。有研究指出,性別、社會經濟地位,甚至在家庭中的出生順序都會帶來人的差異。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便提出「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到20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博士提出多元智能理論,認為智能是多元的,人的身上至少有七項智能,且每個人的智能存在差異。這些都給差異教育、個性化教育帶來了重要的理論支撐。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身上的獨特性,會因為某些外圍環境而被掩蓋和壓制,最終「獨特」會變成「趨同」。

所以,雲谷學校強調,理想的教育應該珍視每一個孩子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學習不是把「不同」變成「相同」,而是讓每一個「獨特」都熠熠生輝。

可見,要成為一個完整的人,知識、技能、情感、價值觀缺一不可,只有達成內在的平衡狀態,才會有滿足感、幸福感。在保持個體平衡的基礎上,教育要看見個體的特質,尊重差異,發展優勢,抵達平衡又獨特的人生。

我們認為,素養的平衡發展就像人生的底色,而每一個個體的獨特,則是底色上的亮色。先有底色再有亮色,底色讓生命更加完整、幸福,亮色讓人生精彩紛呈。

兼顧平衡與獨特的雲谷實踐

雲谷學校如何幫助孩子獲得平衡又獨特的發展呢?

首先,雲谷秉承「視人為人」的核心價值觀。人不是學習的機器、流水線的產品,也不是父母用於炫耀的資本。每個人都是獨特、鮮活的生命個體,是社會的組成部分。所以,人應該被看到、被尊重,同時也要被要求、被教養。

基於此,學校設立了「培養具有仁愛精神、獨立意志、社會擔當、終身學習力和幸福感的地球公民」的目標,搭建了學生核心素養框架,包含兩大核心品格、三大基礎能力、三大關鍵能力。

雲谷學生核心素養框架

培養目標和素養框架有著一致的底層邏輯——向內、向外、向未來,即幫助孩子們解決好與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問題,自信地面對未來。

在這一頂層建構之下,雲谷的教育做到了有的放矢:

把孩子在學校的一切經歷和體驗,無論課堂、課間還是課外,都進行課程化設計;沒有傳統意義上的主科和副科之分,學校開設的所有學科都是核心學科,不可偏頗;在小學部,孩子們每天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是奔向操場運動、撒歡,讓沉睡了一夜的身體得到復甦;在學校裡,任何課程都不能被擠佔,即便在中考的前一天,學生們還沉浸在音體美課程帶來的愉悅中……

如果說培養目標和素養框架是底色,那個性化教育則是底色之上的亮色。

雲谷以「讓每一位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為使命,希望每一位孩子能保有自己的獨特。就像馬雲先生所說,「學校不要變成標準型的養雞場、養豬場,它應該是一個野生動物園,裡面什麼樣的動物都有。」

過去三年,我們在個性化教育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導師制」就是其中之一。

在雲谷,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專屬導師。在小學的「新班級制」下,一群導師看到一群孩子,導師動態輪換,在每周的導師例會「聊聊孩子」,多視角地看到一個完整的孩子;在初中和高中,導師相對固定,以亦師亦友的身份追隨孩子三年的成長。

同時,我們創建了初中生三年發展階梯圖,從自我探索、到自我管理、自我驅動、自我發展,讓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得到導師的支持。

雲谷初中生三年發展階梯圖

創建機制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老師有沒有愛孩子的心、有沒有發現差異的眼睛也很重要。如果老師心裡有孩子,他會看到孩子成長中點點滴滴的不同,且願意支持和珍視這種不同,將其作為一種財富和教育契機。

所以,在雲谷學校,老師兼具三重身份:導師、學科教師、雲谷人。三種身份的完美融合,便可以喚醒老師的意識,讓老師真正做到「眼中有人」,讓每一個孩子被尊重、被教養,個體差異被挖掘和鼓勵。

這幾年,我們看到雲谷學校孩子們的特質被放大,內心的小宇宙被點爆,好的品質得到遷移。孩子們一天天的變化,堅定了雲谷人探索的腳步。我們相信,平衡的底色加上閃爍的亮色,孩子們的人生必將完整幸福且熠熠生輝。

讓教育回歸本源,是人的呼喚,教育應該幫助人抵達獨特而素養平衡的人生;讓教育面向未來,是時代的呼喚,今天的學習應該為未來的幸福生活奠基。

來源 |本文據作者在第七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責編 |三石

相關焦點

  • 學習哲學一般經歷幾個階段?從格言到領悟,都是探究人生意義之路
    換言之,它關心的是整個人類安身立命的根本。哲學的學習者一般不會滿足於人們習以為常、熟視無睹的觀念和思維方式,而往往會刨根問底,揭示出表象背後的真相和意義。哲學探究人類生存意義,但不是浮想聯翩,而是以極為嚴格和高度靈活的概念思維來探究、追問和呈現。
  • 如何規劃你的平衡人生
    本書結合作者多年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和職業輔導培訓的工作經驗,圍繞公民的三重角色——職業人、社會人、生活人,從自我探索、職業規劃、自我管理、職業素養、回報社會等方面介紹個人生涯的精細化管理理念和方法,探索如何才能實現平衡人生的最高境界。
  • 一個讓人陷入沉思的問題,人生的意義
    關鍵仍然在於年齡增長 在調查中,接近半數(44.99%)的被訪情緒穩定性較高,日常活動不容易受到情緒影響;但同時,也有33.78%的被訪表示,經常因為情緒失控影響工作學習或者生活。 分析顯示,年紀越輕的人,越容易因情緒失控造成負面影響。
  •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數學核心素養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習數學應當達成的有特定意義的綜合性能力,核心素養不是指具體的知識與技能,也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數學能力。核心素養基於數學知識技能,又高於具體的數學知識技能。核心素養反映數學本質與數學思想,是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綜合性、整體性和持久性。數學核心素養與數學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直接相關,對於理解數學學科本質,設計數學教學,以及開展數學評價等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 有意義學習的四個要素——親子教育中教與學的平衡
    與這些孩子的互動就像一份禮物,讓我有機會觀察到一個孩子在自由環境下會如何使用自己的興趣來主動完成學習過程。其中有一個五六歲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注意。快輪到她時,她非常小心地看著我,似乎有點害羞,也有點膽怯,很小聲地問我:「叔叔,我可以玩嗎?」,我微笑著鼓勵她上前來玩。她拿起球拍,但不知道怎麼握。
  • 人生是沒有意義的,你要為之確立一個意義
    身邊的話題是女孩年紀不小了,卻不著急找男朋友,男孩子到了談婚的年齡,也不急著找女朋友,但是作為做父母的,急得就像熱鍋人的螞蟻,聊天到處打聽又沒有合適的人選,給自己的兒子或姑娘相一個
  • 人生意義在於過程,試駕沃爾沃全新S60
    導讀:人生意義在於過程,試駕沃爾沃全新S60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汽車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人生意義在於過程,試駕沃爾沃全新S60!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旅行的意義是什麼?
  • 紅星書評|《李白的意義》在於逼近了李白的精神內核
    《李白的意義》作者趙斌,出生於李白故裡江油,是李白的老鄉,與李白文化有著與生俱來的天然親近感、親切感,如同族人胞裔,有一種地理上的抵達和接近,經過時間的打磨,必然升華成了一種精神的契合和靈魂的相融。但是,地理文化上的得天獨厚,並不意味著《李白的意義》就能渾然天成。
  • 「周一問候」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
    「周一問候」人生的真正意義在於貢獻,而不是索取 2020-09-21 16: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東離劍遊記》:人生的意義在於做自己
    因為這是一部很小眾的作品,雖然在國內有播出,但反響實在是太小,一部分原因在於其布袋戲的形式。說「布袋戲」可能比較陌生,說「木偶戲」可能就熟悉了。布袋戲是一種中國傳統戲劇表演形式,從中國現代開始式微,現大部分流傳於臺灣。在臺灣,出現了以木偶替代人物的電視劇拍攝方式,興盛一時便出現了專門的集團叫「霹靂布袋戲」。
  • 中育貝拉田敏校長:讓孩子過一種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
    早前,中育貝拉國際高中田敏校長參加「IEIC國際教育創新大會春季峰會·北京站」,做了《讓孩子過一種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的主題演講。過一種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各位家長,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這個標題「過一種完整而有意義的人生」是我曾經任職的單位——北京四中國際校區的一個學生啟發我的。他在臨高考前說不想參加高考了。
  • 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活了四十幾年,也是最近一兩個月才把這個問題前前後後地想了一個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翻成大白話就是問:人活著有什麼價值和人存在於世間有什麼意義? 這裡面的「價值」和「意義」兩個關鍵詞,需要著重地拿出來說一說。什麼是價值?
  • 《最強大腦》「水哥」王昱珩:個性化教育的意義在於適合
    6月19日,王昱珩走進了精銳暑期購課節的淘寶直播間,與觀看直播的眾多學子零距離互動,現場講述了他的一路獨特歷程。從小生活在北京大院的王昱珩,在不惑之年回憶起來兒時的生活依舊感謝當年大院的文藝氛圍對他產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大院整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環境,鄰居大多是上海來到北京的知青,每天能看到的不是畫畫就是彈琴,這樣的氛圍其實對我無形中有了一個良好的薰陶。
  • 《未來簡史》人生根本沒有真實的意義,一切意義都是幻想出來的
    比如說,去教堂結婚有什麼意義?如果你的配偶、父母、牧師以及圍觀群眾都相信教堂有意義,婚姻有意義,那你這麼做就很有意義。這個意義就是一種聯合想像。人比動物強就強在人能通過某種假想出來的意義,把眾多的人給高效地組織起來。單個人的力量很有限,集體合作才是關鍵。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只要配合得當,就能輕易打敗沒有組織的哪怕數量龐大的隊伍。
  • 人生的意義,就是吃好、睡好、玩好
    美食家、作家、主持人……蔡瀾的頭銜有很多,但他最喜歡的是「一個活得有趣的人」。 前40年把時間他浪費在了不喜歡的工作上,後半生便以吃喝玩樂為主,不僅名利雙收,還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他的每一個生活智慧都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01凡事往好處想。有人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就對你笑;你對它哭,它就對你哭。
  • 韓端科技鍾志剛:授人以漁,教育在於鍛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而以科技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正在慢慢走進大家的視野,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這一場教育的變革,是勢在必行的!」慢慢的,大家逐漸發現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現代化社會高速發展的需要,而以科技創新教育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正在慢慢走進大家的視野,一場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傳統教育模式的革命正在悄然發生,這一場教育的變革,是勢在必行的!
  • 第659期|追求無限資源,是人生的意義嗎?
    我最近在玩兒一款遊戲,就是受限於資源的限制,所以上網準備買外掛,裡面發現有一個網友提了這樣一個問題:那些開了遊戲外掛的,現如今你們還在玩兒嗎?結果答案無一例外,都不玩了。看到了這樣的問題,我不禁會心一笑,想想這個網友真是厲害,利用終局思維就把自己原本想買外掛的心情,瞬間消磨光了。如果把人生比作遊戲,那麼人生這場遊戲中,處處都是限制。
  • 人生而為人的意義
    1過去,時常聽到別人問這樣的一個問題: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最近聽到一位朋友跟我說到:在校期間聽父母說得最多的就是:「家裡面窮,父母供你讀書,賺錢很不容易的,認真讀書,將來考上大學,父母就不用那麼辛苦了.」因而,在那期間讓我的這位朋友想得更多的就是認真讀書,將來考上大學他父母就不用那麼辛苦了,進而那個階段他的人生意義就是將來不用父母那麼總為他成長的事情擔憂.只要他一考上了大學我的那位朋友的意義就實現了.
  • 《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就像書上說的那樣:「只有當父母努力去求得我們的原諒時,這種原諒才有意義。」我們的原諒始終是基於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主動求得我們的原諒,那我們的原諒就有意義,如果父母一直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主動原諒父母也不會讓我們好起來。
  • 阿多尼斯:詩歌的意義在於攖犯
    因而,詩歌並不面向集體或大眾,它在「他者」——即讀者——的內部創造一個隱秘的「他者」,並與之對話。而那位「他者」,也在詩人的寫作中尋找一個隱秘人與之對話。雙方分享折磨的體驗,相互交流知識的途徑,以便克服、擺脫這種折磨。那麼,個性,應該被理解為抗拒集體的、大眾的、民族的文化——亦即消費文化——的惟一方式。然而,在任何情況下,個性都不意味著抗拒集體、大眾和民族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