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2020-12-16 十光裡

文/十光

圖片來自網絡

01

《無聲告白》中說: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地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我們看慣了所有幸福的模樣,卻忽略了很多不幸的存在。但是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不健康的原生家庭無處不在。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看似毫無波瀾,但是站在成長的長河中,你會發現,它就像雨滴一樣,一滴一滴落在我們身上,開始時總是難以發覺,發現時早已溼了衣裳。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婚姻狀況,都會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成為一種深入骨髓的傷疤。

但是,為了生活能夠繼續,為了自己能夠變得更好,我們依舊要努力擺脫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傷害,徹底做回自己。

那我們到底該如何做,才能從原生家庭的泥潭中走出來,成為真正的自己呢?

02

今天給大家推薦這本書,《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是美國作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寫的一本家庭心理療傷的經典之作。

作者在這本書中,從「原生家庭的有毒行為模式」、「如何擺脫這種有毒家庭的影響」這兩個方面進行講解,旨在告訴我們如何擺脫這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成為真正的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03

書中說:我們所有的感受都是有道理的,尤其是那些灰暗的、隱秘的感受。

那些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所接納理解、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原生家庭,而且主要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

然而,在我們這種一直推崇孝道文化的社會,父母早已經被我們神話,父母在我們心中是最完美的,最偉大的。

即使他們做錯了事,我們也只能出於孝道的社會傳統而默認他們的行為,但是那種陰暗的感受卻一直隱匿我們的內心最深處,就像一顆定時炸彈,總有一天會以另外一種形式威脅到別人。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到一個觀點:陰影。就是說,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都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方式出現。

就像《隱秘的角落》那部劇中的周朝陽,不斷受到母親的變態操控和父親的忽略,自己又無法做出正確的心理調整。

久而久之,他的陰影人格就以壞小孩的身份表現了出來。最終,他成為了另一個張東升。

這就是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對一個人造成的影響,在書中,作者把這種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又叫做有毒的家庭模式。

在這種有毒的家庭關係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方式往往都會存在很多問題。我們身邊比較普遍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包括棍棒教育、操控式教育、情感勒索式教育

但是很多父母因為思維局限、認知局限等原因,他們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也很難改變自己的想法。

圖片來自網絡

所以,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我們更應該從自身出發,接納自己,改變自己,靠自己走出原生家庭的痛苦深淵,重獲自由。

蘇珊在本書中首先提出了7種有毒的原生家庭行為模式,分別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不稱職的父母、操控型父母、酗酒型的父母、身體虐待型父母、言語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同時也列舉了大量實際案例,來闡述這7種有毒的家庭行為模式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然後根據這些實際案例,提出解決方案,幫助這些中毒的孩子擺脫這種原生家庭的旋渦,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04

在我看來,要想擺脫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一定要做好這三點:走出原諒父母的陷阱;學會非辯護性回應;改變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

1、走出原諒父母的陷阱

很多人在受到原生家庭的傷害時,都在一味的告訴自己:原諒父母,就是放過自己。可是到最後才發現,這種做法只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罷了。

你根本就沒有真的原諒父母,你也沒有真正的放過自己,只是假裝一切沒有發生過,是自己刻意去遺忘,但是在內心深處,那些痛苦的回憶歷歷在目。

因為你的原諒始終都沒有得到父母的回應,你只是在心裡為自己構想了一個主動認錯的父母,你覺得他們會改變自己的錯誤行為,他們會對你感到愧疚。

然而這一切都只是你的幻想,不是真實發生的。

就像書上說的那樣:「只有當父母努力去求得我們的原諒時,這種原諒才有意義。」

我們的原諒始終是基於父母的態度,如果父母主動求得我們的原諒,那我們的原諒就有意義,如果父母一直都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我們主動原諒父母也不會讓我們好起來。

所以,在父母沒有做出任何回應的時候,我們就沒有必要非要原諒他們,我們首先要讓自己好起來,只要自己真正有能力擺脫那些痛苦的影響時,原諒或者不原諒,都已經沒那麼重要了。

我們應該明白,原諒父母是一種心理陷阱,我們應該跳出這種陷阱。我們應該往前看,我們可以被傷害得千瘡百孔,但生命還在、思想還在,只要我們勇敢的釋放掉內心那些牽絆自己的憤怒情緒,我們就仍可以再建立一個全新的人格。

圖片來自網絡

2、學會非辯護性回應

在有毒的原生家庭中,有一種父母往往就會操控孩子的生活,讓孩子失去進退自如的空間,也讓他們失去選擇的權力,這種父母又叫作操控型父母。

他們通常會對孩子進行情感勒索:你不好好學習對得起我嗎;要不是你我早就離婚了;你都30歲了還不找對象,我都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了;你每個月賺的錢能不能給家裡一半,留著你弟弟結婚,不要那麼自私。

這可能是我們現在的很多不健康的家庭都會遇到的普遍現象,父母總是用自己的意志操控你,你不聽或者不照做,就說你自私,翅膀硬了不聽他們話了,不管他們了。

其實,面對父母的這種不合理要求,我們完全可以避免正面交鋒。就是說,我們可以減少反應,而多做出一些回應。

反應就是反抗,就是總想著說服父母,讓父母明白他們的做法和要求是錯誤的,讓他們也考慮到自己的感受;而回應則是放棄為自己辯護,相當於一種迂迴戰術。

書中講到一個真實案例:主人公桑迪,在很小的時候就因為早戀懷孕而被父母進行言語嘲諷,在桑迪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總是會有意無意的用這件事情來侮辱桑迪。

父母的行為導致桑迪在長大成家後,都一直覺得自己當年的行為給父母帶去了很嚴重的影響,她覺得自己讓父母丟臉了,所以她總是盡力滿足父母的任何要求,以此來彌補父母。

而她的父母,當時沒有對桑迪做出正確的引導去認識這件事情,而是從小就給桑迪在心裡種下了自卑的種子。甚至到現在也沒有意識到他們當年對桑迪錯誤的教育方式,一直都在試圖操控桑迪的生活。

有一次,她父母正在重新裝修房子,每天噪音很大,所以就直接打電話告訴桑迪,他們要過來和桑迪一起住一段時間。

當桑迪聽到父母的要求時,左右為難。因為剛好那個時候她丈夫正在處理一個大項目,非常棘手;而且客房已經被當作辦公室了,家裡也沒有多餘的房子可以住。

桑迪考慮了很久之後,給父母打電話建議他們去住酒店。結果母親火冒三丈,說桑迪忘恩負義,不管他們死活,他們為桑迪付出那麼多,桑迪卻連這點事也做不到。

圖片來自網絡

為此,桑迪找到了蘇珊,蘇珊先是讓自己扮演自己桑迪的母親,和桑迪進行對話。

蘇珊(演母親):「你為什麼這麼自私?」桑迪:「我沒有自私!我總是為你著想。我儘自己所能地避免傷害到你們。不管多累,我都會帶你去逛街購物,請你和父親到家裡吃飯,但是不管我為你做什麼,你永遠都不滿足。」

接下來,蘇珊讓桑迪扮演她的母親,蘇珊扮演桑迪,再次進行對話。

桑迪(演母親):「我和你父親需要有個住處,就想在你家裡住一段時間,你怎麼能讓我們去住酒店。你真是忘恩負義。」蘇珊(演桑迪):「媽媽,你看問題的方式真的很有意思。」桑迪(演母親):「我們為你做了那麼多,你竟然建議我們去住酒店,我簡直無法接受。」蘇珊(演桑迪):「我很抱歉,讓你失望了。」桑迪(演母親):「你到底同不同意我們去你家住?」蘇珊(演桑迪):「我需要考慮一下。」桑迪(演母親):「我要你現在就答覆我!」蘇珊(演桑迪):「我知道,但是我還是要考慮一下。」桑迪(從角色切回現實):「我不知道要說什麼了。」

以上這兩種對話方式中,第一種很明顯就是桑迪在為自己做辯護,她做出的是反應,是不假思索的抱怨情緒;而第二種就叫作非辯護性回應,這種方法不會讓你和對方發生正面衝突,它只需要你先感受自己的這種情緒,最後做出沒有任何要求的回覆。

只有你放棄了對對方的要求,對方也會失去繼續和你爭論的那個點。正如電影《戰爭遊戲》中說的那樣:「有趣的遊戲,獲勝的唯一辦法就是退出遊戲。」

所以,當你放棄對父母的要求時,也就放棄了和他們爭論。只有這個時候,你才會真正開始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你才會真正好起來。

3、改變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

我們之所以要談論有毒的父母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目的不是為了站在父母的對立面批判他們。而是為了讓我們認清事實的責任方,讓我們歸還不屬於我們的責任,讓我們卸下那些背負多年的沉重的包袱,讓我們放下過去,去過真正屬於自己的人生。

所以,在歸還了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後,我們應該回歸到生活中去,改變自己,學會對自己負責,這才是最重要的事。

不能一直沉浸在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傷害中,不要一直在心裡跟父母較勁,不要總想著改變他們的行為和想法,我們要意識到這一點。

馬雲說:「不要只會抱怨,你連你媽都改變不了,你只能改變你自己。」在這個世界上,你改變不了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只能改變自己」,這也是我今年在讀書的過程中領悟到的最深刻的一個道理,完全感同身受。

我爸媽對我的愛真的不比任何一對父母少,甚至更多。從小到大沒讓我吃過一點苦頭,什麼事情都替我做好。

但是也正是因為父母的全盤負責,讓他們習慣了替我做選擇,以至於我長大後,他們也不習慣我有自己的想法。

他們總是在阻止我做任何超出他們意識範圍內的事情,為此我一直在跟他們反抗。我來深圳工作,他們從來沒有放棄過對我的勸阻,我就拼命工作證明自己可以。

圖片來自網絡

在外面遇到任何困難我都不會跟他們說,我會自己扛過去。我就想讓他們認可我的決定,我想讓他們不要再阻止我的選擇。其實我就是想改變他們。

但是今年,我讀到了這本書中講的一個觀點: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中,父母的感受永遠佔首位,那麼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是的,在這之前,父母的感受就是我的感受,我做任何決定都要徵求父母的同意。在這個過程中,我忽略了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我把自己人生的主宰權交給了父母。

我就在無形當中讓父母的感受控制了自己,我總是把父母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但是歸根結底,我這樣做只是想讓父母支持我而已,我並不會因為父母的反對而放棄自己的決定。

所以,當我的父母不同意我的決定時,我們就會發生衝突,就會彼此較勁,他們想讓我聽他們的,我想讓他們支持我。最終無解,還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現在,我不會再執著於改變他們的想法了,我只會堅持自己認為對的決定,然後去盡力做好。

我爸媽不想讓我離家這麼遠,總是想讓自己的孩子待在身邊,這或許是每一個父母都有過的想法。

但是一位老師說過一句話:世界上所有的親密關係都是越走越近,而只有一種親密關係會越走越遠,那就是孩子和父母的關係。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能接受這一個又一個事實。我們無法改變任何事,任何人,除了自己。

圖片來自網絡

05

《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的作者明確提出:寫這本書的主旨並不在於指責和控訴有毒的父母和家庭模式,而是致力於教會那些中毒的孩子獲得勇氣和力量,學會自我拯救的方法,能夠勇敢的走出那個充滿痛苦的原生家庭,尋找自己的人生。

而我給大家推薦這本書的理由在於,作者在這本書中很全面的寫出了目前很常見的各種不健康的原生家庭模式,並且提出了非常實際有效的方法幫助很多求助者成功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過上正常的生活。

這些方法都是實際可操作的,而且很多方法都得到了很好的反饋,很多求助者最終都認識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想要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從自身出發,做出改變,相信自己有能力讓自己好起來。自己的人生不需要仰仗別人,更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認同。

勇敢做出改變,你一定可以擺脫原生家庭的傷害,成功突圍你的人生,重新定義你的人生。

圖片來自網絡

因為,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在於成為自己。

文章原創,如若轉載請聯繫本人,侵權必究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原生家庭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包括愛和喜悅,也包括創傷
    想研究下自己為啥對考古有興趣。發現這個研究本就是考古嘛。 」事實上,當我看到這個熱搜時,真是有興趣,那一刻我發現自己對考古有興趣,我就想去了解自己為啥對考古有興趣。我發現,這個研究、了解真是考古。因為我的興趣、我的動力不是偶然,而是過去生命歷程的累積、延續。
  • 豆瓣8.4《盔甲騎士》:成為自己,是我們生命的根本動力
    文/學乃身之寶我們常說,做自己、成為自己,那麼這個「自己」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又怎樣成為自己呢?今天的文章,我就結合《盔甲騎士:為自己出徵》這本著名寓言故事來說說。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喜劇家羅伯特費希爾探索生命本質的代表作,自1990年出版以來,已成為全球暢銷書,讀者反響強烈,被認為是當代最震撼心靈的寓言故事和「能改變你一生的一本書」。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曾親自作序,力薦這本書。
  • 楊紫「哭訴」原生家庭:幸與不幸從原生家庭就已經開始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的話題迅速登頂熱搜,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也許遠不止你我所感受到的。現實中,幾乎任何職業都需要考試和培訓,而唯獨做父母這麼重要的身份卻不需要,什麼人都可以做,而作為孩子,根本無法選擇誰來做自己的父母,無法選擇自己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還無法逃離。
  • 《重啟人生》:我們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可以選擇自我療愈
    文/沐恩佳音原生家庭是一個人的根,我們是成長為參天大樹還是路邊的野草,要看我們生長在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吸收了什麼養分。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同在孩子心裡輸入了一連串的密碼,或許一生都無法改變,而且還會像基因一樣,傳遞到下代人、下下代人的身上。
  • 不管你的人生有多麼的不堪,也不要抱怨你的「原生家庭」!
    2.如果你想改寫自己的人生,請從改變自己對待原生家庭的態度開始當然你也許會說,自己永遠都沒有辦法和領導搞好關係,這嚴重影響到了你的事業,之所以如此,就在於從小到大,你和你父親的相處模式存在問題。顯然,如果你真的遇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也的確是和原生家庭有關係。
  • 這7本書告訴你如何和原生家庭和解,好好愛自己
    最近一部熱播劇《不完美的她》又把大家拉回了關於原生家庭的熱點話題當中,這部電視劇吸引我的不是因為周迅、趙雅芝、惠紅英三大主演陣容,更多的是劇中談及的原生家庭帶給一個人的影響。看過這部劇之後,讓我想到了在果媽閱讀聽過的幾本有關原生家庭、自我療愈的書籍,可以幫助我們好好的把自己愛回來。
  • 《以家人之名》90後製片人龍亞:面對原生家庭之「痛」,生命會自己...
    回望2020年的暑假檔,除了描繪30+女性所面臨現實困境的電視劇《三十而已》大火之外,一部聚焦90後原生家庭的《以家人之名》,也以極高的話題度和熱度,成為這個夏天的「爆款劇」。什麼可以稱之為家人?在《以家人之名》中,三個原生家庭有缺失的孩子組成了一個非血緣關係的家庭,兄妹三人在成長中彼此扶持、治癒內心的傷。
  • 《飢餓的女兒》:原生家庭是刻進生命的最深烙印
    讀完《飢餓的女兒》一書,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原生家庭、原生環境對一個人有著怎樣深刻的影響,那些影響也許你並未察覺,卻早已像血液一樣融進你的生命,深入你的骨髓,不知不覺間影響著你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一、原生家庭影響一個人的生活感受與選擇(一)從原生家庭得到的愛太少,導致幾個孩子婚姻的不幸根據《飢餓的女兒》的描寫,我們不難看出,生活在一個沒有多少溫情的家裡,這孩子們的性格以及擇偶觀都有著深刻的影響。
  • 屢屢成為熱播劇的「主角」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先後天因素對人的影響一直是心理學家們關心的問題,而在它們當中,「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常常成為我們畢生難以擺脫的「宿命」。對此,英國心理學家奧利弗·詹姆斯在他所著的《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響我們一生的》一書中指出,心理層面的代際相似性是由後天培養造成的,我們會成長為今天的樣子,是受到父母的言傳或身教、關愛或忽視,以及我們與父母的身份認同等因素共同影響的。
  • 《許願》:原生家庭,幸 or 不幸?
    導讀:有些人的幸運,是從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他們總是陽光開朗、快樂自信;而有些人的不幸,是從不幸福的原生家庭開始的,長期生活在被負面情緒包裹的極端環境裡,導致了緊張、焦慮、挫敗、痛苦伴隨著他們的一生。
  • 「天使」與「魔鬼」的根源,原生家庭的愛與痛
    第一個是我們的原生家庭,第二個則是我們成為了孩子的原生家庭家庭完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這是一個孩子成長的根基,不管長大後,他去了什麼地方,家庭總會跟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註定會影響他的一生,他的思想觀念、性格特點,行為方式等,都會受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 原生家庭再不堪,終究會成為我們的前半生,並沒有斬斷所有的後路
    原生家庭是近年來非常火爆的一個詞語,一方面,是由於人們認知能力的提升,找到了自身所在問題的源頭,是由於小時候的某種不幸經歷導致的,留下了心理陰影,從而引發一系列的性格缺陷。另一方面是,很多人,無論生活發生什麼不如意的事情,都把它歸罪於原生家庭,不稱職的父母,致使自己做啥啥不成,成長處處受限,陷入在這個悲劇裡,沉浸在這個不堪回首的過去,不斷在網上尋求安慰,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願意醒來。
  • 和過去的自己和解,擺脫原生家庭的困擾,《重啟人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那個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的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第一次接受這個詞還是在電視上,隨著《都挺好的》、《安家》等劇的熱播,原生家庭這個詞一時間又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每個人都有原生家庭,但是不要把原生家庭當作不肯成長、改變的藉口,因為,你的幸福、快樂掌握在你自己手中。當我拿著這本《重啟人生》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你無法選擇原生家庭,但你可以選擇自我療愈。我的原生家庭我選擇不了,但是現在我們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
  • 《我們與惡的距離》:所謂的原生家庭,到底為罪犯背了多少鍋
    去年那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刷爆朋友圈,最火的時候我沒有看這部劇,但前幾天突然翻出來看,哪知道就一發不可收拾,連續追了四五集。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觸,倒不是所謂的「普通人與惡只有一線之差」,而是「是不是所有人都以為,那些罪犯的行為,都與原生家庭有關。」
  • 大多數重大磨難都來自於原生家庭,心理學家:這可怕,但是很真實
    文丨話印主筆團你所說的每一句話都會在聽者的心中留下印記在這裡引用一個心理學家卡德勒的話:「其實生命當中有一個最為不幸的事實,就是我們遭受過的重大磨難大多數都來自於自己的原生家庭,而且這種磨難是有可能遺傳的
  • 《都挺好》蘇明玉用一生擺脫原生家庭的陰影,3個方法與自己和解
    01原生家庭即我們和親生父母組成的家庭。一個在健康的原生家庭長大的人,會自尊自愛自信自強。而有問題的原生家庭卻會給孩子帶來傷害,也許終其一生也走不出這個陰影!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性格的養成,人際關係溝通等都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
  • 專訪|《摩天大樓》陳雪:無論貧富,我們都逃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
    陳雪說:「我們幾乎都逃不開原生家庭的影響,無論貧富,童年時代的任何一個大小事件,父母對於我們的關愛或傷害,都種下了我們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最核心的種子,書中鍾美寶就是活生生被家庭綁架與傷害的人,這樣的事更容易發生在貧窮或者功能失調的家庭,對鍾美寶來說,家人是她的牽絆更是枷鎖,她算是最為極端的例子,我想透過鍾美寶的身世來凸顯家庭對人們的影響。」
  • 「我成為了我最不想成為的人」原生家庭的問題猴子難道就一直背負...
    一 原生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都是深遠的、 1我們不可否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前一陣播的電視劇《都挺好》裡面的蘇明玉和蘇明成。同樣是父母的骨肉,可是相處的方式卻像仇人樣,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
  • 如何在原生家庭中磨練自己
    原生家庭身為子女我們沒辦法改變,只有斬斷改變自己。那麼我們該怎麼改變自己呢?情緒語氣思想該怎麼辦改變呢?這也是我一隻在摸索思考的問題。答:您的問題,有些讓我摸不著頭腦。我想,也許是你不滿意你的家庭狀況。的確,你改變不了你的父母家人。只有隻有明他們意識到意識到需要改變,才有可能改變。在他們改變之前,能做的的就是你去改變。
  • 有什麼樣的原生家庭,就會有什麼樣的命
    或許小時候在原生家庭中遭遇到的苦,會成為內心許久無法釋懷的痛,永遠碰不得。人生如戲,戲如人生。近幾年的影視劇中,或多或少地都提到一個詞——原生家庭。其實,外婆的經歷和我們的父輩們很像。塔拉的外婆,成年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正值二戰後理想主義成為狂熱思潮的十年;我們的父母生長於物質匱乏的五十年代,很多人也都經歷過文革的創傷,大部分人內心其實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